摘 要:本文分析提出,職業院校語文教學可開展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活動,調動“教育者、學習者、教育媒介”三方資源,教育者確定任務群閱讀項目類型、學習者進行“讀—研—擬”三步訓練、教育媒介營造三位一體生命場,形成“人—物—事”教學成果,提升學生表達力。
關鍵詞:任務群;生命場;表達力
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力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表達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以寫作力、言說力為核心要素。
閱讀是基礎,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能力是其重要內容。閱讀需要對文本各要素的構成、性質和事物之間的關系有基本的認知,既可以重新建構并對事物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還能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欣賞和鑒別。提升自主閱讀能力,可以完成以下3個“確定”。
一是“確定”主持人。主持人普通話標準,較有責任心,并且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二是“確定”組別。可自由組合,也可按行政組操作。讓“人人有機會、人人有責任”的思想深入人心。
三是“確定”任務。分別從小說情節、人物形象、小說語言、小說主題等角度確定研習任務。
(一)任務1:繪制人物關系圖
閱讀目標為梳理小說情節。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平凡的世界》分組選擇不同的人物梳理小說情節并繪制人物關系圖譜,然后組織班級交流分享活動,引導學生學習解讀整部長篇小說的角度,努力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并通過對3條線索的梳理,一方面把握作者清晰的創作思路和小說結構框架,另一方面為深刻領會小說內涵打好基礎。
(二)任務2:寫作人物小傳
閱讀目標為分析人物形象。學生讀完《平凡的世界》后選擇自己認為最值得探討的一個人物形象,結合小說第一部、第二部,梳理其生活大事記,并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人物的故事。《平凡的世界》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將人物十年間的生活大事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進行人物比較閱讀,提煉人物性格的異同,以孫少安和孫少平為例,從他們各自的教育情況、生活環境、人物關系及“三觀”等方面進行比較,再拓展到多人之間的關系比較,從而深入理解傳統與現代、農村與城市、理想與現實、感性與理性的沖突,更加完整地把握作者的寫作風格、作品的時代特征與主題。
(三)任務3:制作信天游小卡片
閱讀目標為品味小說語言。《平凡的世界》大量運用成語、諺語、慣用語、俗語、歇后語等熟語,以及富有陜北地方特色的方言土語,陜北民歌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對增強小說的故事性、表現人物的情感變化以及刻畫人物形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任務4:編演課本劇
閱讀目標為體會小說主題。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跳讀的方法,梳理小說呈現的時代重大事件及其對孫少安和孫少平的影響,以編演課本劇的形式,更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特征,領會作者寄寓在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體會奮斗的意義。
(五)任務5:拓展閱讀
閱讀目標為對海明威的《暴風劫》進行擬題訓練。結合國內外相關歷史文化背景,感受小說中展現的不同時代、地域的社會生活和人類心靈,深化對歷史、社會、人生的認識。提升解題要點意識、答題規范意識。
教育者從旁輔助并協助搭建兩者的橋梁,讓學生從實踐中習得能力。而表達力的培養有其內在順序和規律:從文字到段落、篇章,從表達到結構,從聽說到讀寫,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一)“讀”的范圍寬泛化
讀,是提升學生表達力的基礎。根據本單元的話題,選擇參考閱讀書目。內容涵蓋哲學、美學、藝術等方面,體例包括人物傳記、文學評論等。
學生自主閱讀,采用圈畫、評點方式,在書本上寫出閱讀初感受。課堂上,自主閱讀,分組閱讀,讓學生們進行溝通交流,形成專題,或者先有專題,然后交流。
(二)“研”的專題序列化
小說是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環境描寫來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層次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根據小說的藝術表現方式,可以從主題內容、敘述內容、情節結構、藝術特點、語言風格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以小說《平凡的世界》為例,推薦閱讀人物傳記《路遙自傳》、文學評論《平凡的世界充滿魅力,平凡的人生深具意義》和相關文章《早晨從中午開始》。
(三)擬題訓練規范化
各學習小組學生開展專題研習,如針對藝術特點、內容主旨、民族文化和社會歷史風貌有側重點地進行研習擬題,構建模型,如小說主題與三要素的關系,再具體到小說藝術技巧,還可以構建情節、人物、環境、主題相互服務的關系模型。
生命場概念是相對于近代工業化社會把學校當作“大工廠”而言的。要努力把學校從人當物、當工具的 “大工廠”轉化為師生開展教育活動的生命場,讓校園乃至社會“人人、物物、事事”都蘊含著教育的價值和力量,從而從“塑造人”轉化為“成就人”,促進人的多方面終身發展和人格完善。
(一)人,表達主體全員化
筆者所在學校的育人目標是成就“有情懷、有素養、有意趣”的高品質學生。有情懷,具有家國情懷,勇于擔當,做理想的追求者;有素養,具有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和諧發展,做問題的解決者;有意趣,具有生命意趣和生活情趣,重在體驗,做優雅的生活者。
在完成閱讀任務過程中,學生之間自由組合,師生團隊協作,尋找共同的興趣主題,把實踐和理論相結合,融通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讀—研—擬”探究訓練中,學生間的交流碰撞、教師的點撥引導和進行演講辯論時的互相欣賞、討論,為學生表達力的提升找到了一條很好的路徑。
在描繪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把優秀的思維導圖共享在學校宣傳窗,既體現對繪畫美的追求,又體現思維力的訓練,是學生之間互相借鑒、共同學習的良好平臺。
(二)物,表達成果物質化
形成寫作成果集。分專題整理編撰,形成系列,分別是“閱讀摘抄觀星集”“專題習作仰山集”“擬題訓練問津集”。
“閱讀摘抄觀星集”的專題名稱分別是開陽星狄更斯、玉衡星列夫·托爾斯泰、搖光星海明威、彗星加西亞·馬爾克斯。
“專題習作仰山集”的專題名稱分別是敘事冰山、描寫火山、議論神山。
“擬題訓練問津集”的專題名稱分別是情節津、人物津、環境津、主題津、表達津。
如拓展閱讀訓練《暴風劫》,由學生擬題,學生擬制答案,并且由學生合作完成答題技巧思維導圖。學生擬制的題目如下:分析文中多次出現“我是第一個”的作用(4分);賞析第4段畫線句的藝術特色(4分);概括“我”的人物性格特點(6分);簡析“暴風劫”的意蘊(6分)。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專題,可以是探究話題的主題內容、敘述內容、情節結構、藝術特點、語言風格等。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導圖進行講評,并將優秀的思維導圖張榜公布在班級宣傳欄,學生可以相互借鑒。
(三)事,表達形式多樣化
語文是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辯論是對一個學生甚至一個團隊的思維力、表達力的綜合考量。如何提升思維力,取決于學生對生活的深刻思考,對閱讀的深刻理解,對辯題的深刻剖析。
“寫”是提升學生表達力的核心。教師課前或給情境或給任務或給主題,對學生進行寫作表達指導,課后進行點評。本單元學習設計了撰寫讀書札記、賞析文章和創作小小說的任務。撰寫讀書札記,做摘抄,比較簡單,需要花時間,以個人獨立完成為主。賞析文章,可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完成。
“說”是提升學生表達力的關鍵。經過一周的自主閱讀,“說”的組織方式可以是課前演講,或者是專題匯報。開展這些活動,都讓“說”變得異彩紛呈,且讓學生能夠以其知性的表達和清晰的敘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促進表達力的提升。
“辯”是對一個學生甚至一個團隊表達力的綜合考量。本單元的某些話題,還可體現思辨色彩。上課時,學生們可以展開自由辯論。在辯論中,學生們“斗勇”“斗智”自由交鋒,幽默睿智,體現著智慧美;破題與立論,攻與防,體現邏輯的力量;辯詞準確有理、生動感人,體現著語言美。
學生的成長和成功,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和諧發展的“合體”。任務群閱讀,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加工信息獲取知識,并內化為自己的經驗,最終把思想外化為表達。教學情境更加和諧親切,課堂氣氛更加生動活潑,思想交鋒也更加激烈。這樣的課堂,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表達力,既關注學生的智力因素,也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1]葉瀾.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陳李惠,杭州第一技師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