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案例在教育論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案例的質量直接影響論文的質量。高質量案例要加工與提煉發生在實踐場域中的“事件”,明確案例服務的觀點,以合適的呈現樣態支撐觀點表達。高質量的案例還要能回到教育教學實踐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同時能啟發讀者進行教學創新,改進教育教學實踐。
關鍵詞:教育論文;教育寫作方法;案例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10-0081-03
教育論文用案例來支撐觀點,用案例來輔助說理,才會有說服力。一線教師寫論文,優勢在實踐,基礎也在實踐,應當用教育教學實踐中生動的案例來說明問題、闡述觀點、呈現想法。案例來自實踐,但案例不等于教育教學實踐本身。教育論文中的案例有其自身的寫作特點和質量要求,高質量的案例要注意呈現方式,明確服務對象,回應教育教學實踐,體現其應有的價值。
一、“我是誰”:案例的呈現方式
很多教師將發生在實踐場域的教學案例原封不動搬到論文中去,理由是“工作中我就是這么做的”“這是真實發生在工作中的事件”“我是在寫真實的論文”。未經裁剪和加工的案例不僅占據了大量篇幅,而且因其內容包羅萬象,會沖淡論文所要說明的問題,稀釋論文論證、論述、思辨的味道,最終影響論文的質量。
把案例寫進論文時,須下一番選擇、裁剪、加工的功夫,把原生態的發生在實踐場域的“事件”,通過提煉與辨析,變為論文中“案例”應有的呈現樣態。比如,課堂上教師提問后,有多名學生起來回答,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把“師生問答過程”作為案例寫進論文時,我們不需要把學生的所有回答都寫進去,而應當有所選擇和整理,讓意思更為集中,內容更為典型。“只有在認識過程中根據實踐基礎科學地改造過的東西,才是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東西。”[1]案例的“真實性”并不是與客觀事實一字不差,還需要融入人的主觀認識。
案例的呈現形式并無固定模式,有概括介紹的,有詳細敘述的;有局部呈現的,有整體反映的;有整段出示的,有分段出示的;有采用“師生師生師生”形式的,有采用“生1生2生3”形式的;有文字的,有結合圖表的;有站在自身角度的,有轉換到他者角度的。采用何種形式,一要考慮案例本身的特點。比如,提問的案例,宜用“師生問答”的方式呈現;活動的案例,可以描述活動場景;數學解題的案例常常要結合線段圖、關系圖、公式、圖像;科學的案例會使用實驗的方法;體育的案例會用上運動之后心率變化的監測數據。二要根據論文寫作的需要。如果論述部分已經展開得比較充分,就可以選取部分案例,或概括性地介紹案例,以少許案例來輔助說明問題。如果論述部分并非主體,而重在以“事實”說話,側重于“敘事”研究,案例的分量就要加重,要具體展開、呈現細節,避免老生常談。
呈現案例時,要根據寫作的需要,選取恰當的連接詞語,讓案例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論文中,與論述部分融為一體,包括“如”“再如”“還有”“舉一個例子”“教學××時”“一次公開課上”“在××活動上”“《認識××》的教學中”“一次調研中”,等等。
案例在論文中的位置也有講究。在一段文字中,案例放在開頭、中間與結尾,最終形成的整段話的“總意義”是不一樣的。“先接受作者的觀點,再看案例”與“先讀案例,形成自己初步的想法,再看作者的觀點”是完全不一樣的效果。作者要UHm0A4UtlFTJt/L1mIS+NWYSBEpkVG9dIRRPZ2J7Rh8=根據意義表達的需要,安排好案例的先后順序。有時,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可以打破“觀點+案例”或“案例+觀點”的一般模式,在案例中夾雜議論,或者在論證過程中穿插案例,使論述的內容與案例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二、“我在哪里”:案例的服務對象
“人類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總是想到‘分’,把事物分解之后,再合。”[2]作者在闡述某一總論點的時候,常常要分出幾個分論點,用一級標題表示,有時還有二級標題、三級標題等,各個層級上也就出現了多個“位置”。各“位置”上的案例并不直接說明總論點,而是通過闡述本級分論點,服務上一級分論點,最終服務于總論點。這是讀與寫必須遵循的邏輯要求。不符合這樣的讀寫邏輯,不僅作者無法清晰表達觀點,讀者也會讀不懂。
比如,有篇題為“用想象拓展學生認知的邊界”的數學論文,文章共有三個一級標題:基于認知需要展開想象,賦能數學概念的理解;勾連實際問題展開想象,促進計算素養的提升;借助數理關系展開想象,助推量感能力的生成。第一點里的案例通過說明“如何借助想象理解數學概念”——“認知邊界”里的“數學概念理解”部分,與題目所要說明的總意思“用想象拓展學生認知的邊界”相呼應。若無視這樣的“位置”要求,所有案例都“直達”總論點,就會造成邏輯上的混亂,表現為各位置上的案例可以互相調換,繼而產生一個問題——為何要分三點寫?既然分成三點寫,各點之間就不能有意義上的交叉,唯有滿足這樣的條件,才能由部分的意義相加成整體的意義。如果案例都為總的論點服務,就會缺乏某一“位置”上的針對性,各案例并不明確“‘我’是來干什么的”“‘我’與‘他’是什么關系”,最后成為可有可無的內容。
為了讓案例各司其職,需要做好兩項工作,第一項工作是“選好案例”。根據論文各“位置”的需要,選取典型的、能說明那個“位置”論點的案例。經典的文章,案例與觀點有高度的一致性——看到某一觀點,就聯想某一案例;看到某一案例,就聯想某一觀點。當然,很多時候,案例并無這樣明確的“身份”,很難說哪個案例一定要放在哪個位置,哪個案例一定要用來說明哪個問題——畢竟事物之間普遍聯系,而且從大前提上看,論文中的案例都是用來說明總的論點的。比如,“用小棒搭成三角形”這一案例,既可以用來說明動手操作的意義,也可以用來說明游戲性的好處,還可以用來論證形象化的教學。這就涉及第二項工作——“寫好案例”,明確“我在哪里”。“一旦某一案例放入某一位置上,就不再是‘你’自己,而成為某一位置上的‘你’,帶著某種使命的‘你’——要服務好論點(分論點)的說明。”[3]上面提到的“用小棒搭成三角形”這種“身份”比較模糊的案例,寫作時首先要確定最適合放在哪個位置。比如,放在“動手操作的意義”這部分,就要在“動手操作”上做文章,不能再牽涉“游戲性”“形象化”等其他觀點。先明確服務對象,再想辦法揭示案例與觀點的聯系,使案例及其分析對論點產生有力的支撐作用。
三、“我到哪里去”:案例的價值指向
“作為教師教育科研重要成果的教育論文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以改善實踐與提升實踐為宗旨。”[4]由此看來,判斷案例價值大小,主要看來自實踐的案例能否回到實踐中產生應有的作用。好的案例會引起人的共鳴,在實際使用中產生效果。不少論文中的案例存在簡單化、一般化的傾向,案例本身平淡無奇,寫得更平淡無奇,無法給讀者提供借鑒。比如,“教學《自相矛盾》的時候,采用課本劇表演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對課文的理解”。這個案例既無具體內容,又無新奇之處,缺乏參考價值,也無法支撐論文觀點。
當然,僅從“實際使用”價值的角度來判斷案例價值大小,失之偏頗,會帶來認知和實踐上的偏差。案例再好,用處再大,給人提供的只是“一”,而且受學生情況、教學條件、教材版本、教師教學能力等因素的制約,案例作用的發揮是有限的。論文中的案例除了用來供讀者借鑒“使用”,還有高層次的價值訴求,即給人“想法”和“啟發”。案例要啟發讀者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通過思考形成更多、更好的屬于自己的案例。比如,有一篇數學論文寫到這樣一個案例:“在‘認識鐘面’的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在操場上畫一個大大的‘鐘面’,讓學生扮演秒針、分針、時針,在‘鐘面’上走一走,在認識鐘表的同時,活動一下身體。”這個案例可以直接供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仿照論文所寫樣子在自己班上試一試,看看效果如何。但不限于“認識鐘面”的教學,其他內容的教學,如“計算的教學”“統計的教學”“圖形的教學”“找規律的教學”等(甚至不限于數學學科的教學),也可以從案例給出的“活動法”中受到啟發,采用活動化的方式進行教學創新,論文(案例)的價值也因這樣的“活學活用”得以放大。
論文中的案例跟“教學一得”“教學隨筆”“教學反思”等文章中的案例相比,篇幅比較短小,因為它不以“事實”的完整呈現為目的,而是以如何把道理說清楚為旨歸。特別是一些思辨性、理論性較強的論文,主要采用概念、判斷、推理的方式來展開論述和論證,案例所占比重不大,概括性比較強,作者甚至有意識地把案例的實際內容抽掉,其目的是“從經歷和經驗中客觀地聚焦、洞察復雜的教育情境中的相關問題,通過描述問題(發現問題)、解釋問題(分析原因)與解決問題(對策與行動)的內隱邏輯,反思自身在教育實踐中的‘閃光點’‘思想點’,實現教育經驗的梳理、教育規律的提煉”[5]。這樣的論文賦予了案例更高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維武.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重讀毛澤東《實踐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75.
[2]張景中.數學與哲學[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2011:118.
[3]周振芳.課題研究論文寫作的思維要求[J].江西教育,2022(10):10-13.
[4]林高明.教育論文寫作的“正本清源”[J].福建教育,2016(5):31-32.
[5]顏瑩.教育寫作:教師專業表達和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J].人民教育,2020(6):66-68.
責任編輯:殷偉
作者簡介:周振芳,常熟市教師發展中心,高級教師,蘇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蘇州市教科研先進個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