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從而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是推動鄉村產業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結合“千萬工程”在發展理念、制度機制、創新設計等方面的經驗,面對宣城市當前鄉村產業融合層次低、利益聯結機制弱、生產要素利用低等問題,提出要加強頂層設計,通過產業“飛地報團”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創意文化+非遺傳承打造品牌,土地流轉盤活資源,依托地域比較優勢統籌發展休閑農業、研學旅游、康養度假等一體化產業鏈條,并實現各產業在營銷鏈、創新鏈、人才鏈上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居則居、互利共贏。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千萬工程”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農業領域的成功實踐。自2003年開始,浙江省逐步探索統籌環境整治、鄉村治理、產業融合、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傳承等,層層推進鄉村產業體系建設。二十年來,浙江省鄉村實現了從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到美好生活的成功蛻變,形成了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數字科技聚能發展的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局面。“千萬工程”經驗如何由點及面賦能鄉村產業體系建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本文以宣城市為例,從理論和實踐邏輯上進行分析。
一、“千萬工程”經驗賦能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的理論邏輯
(一)產業融合理論——從文旅到農文旅深度融合,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之間相互作用、結合發展的模式。農文旅融合是指在產業融合理論基礎上,將文化、旅游、農業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的一種產業形態。
首先,在政策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融合。201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成立,為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體制支撐。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農業農村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指出要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促進三產融合。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造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其次,理論研究上,盧云亭、劉軍萍(1995)第一次正式提出發展觀光農業,并提出“農旅合一”概念。2016年后,國內關于“農文旅”的研究增多,涉及古村落發展(楊昀、賈玎,2021)、產品+文化(耿言虎,2019)、特色村寨(趙威,2022)等多種領域。
最后,從“千萬工程”的發展經驗來看,產業融合在“農業+文化+旅游”的產業鏈延伸型和“產業+創新+科技”的技術滲透型產業中較為顯著。
(二)利益聯結機制——土地流轉保護中小農利益
在我國,農村土地由農民集體所有,分散經營,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以龍頭企業帶動型為主,截至2024年3月,全國家庭農場超過400萬家,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04萬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是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鄉村產業現代化的生力軍。因此,我國的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利益聯結機制,主要是調節好中小農戶與其他經營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完善利益鏈接機制,要求制定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利益調節制度、利益保障制度和利益約束制度等。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通過土地承包權的轉讓、入股、租賃等土地流轉方式,形成了市場型、合同契約型、利益聯結型和股份合作型等利益聯結形式。
二、“千萬工程”經驗賦能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的實踐邏輯
(一)堅持系統思維,打造聯動發展產業集群
“千萬工程”鄉村產業體系的建設不是孤立的、碎片化的產業發展,而是整體的、層次的、開放的鄉村產業體系建設大工程。首先,立足整體原則,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強區域協作,以產業鏈發展帶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千萬工程”依據地區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特色產業集群,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從而推進共同富裕。據統計,2022年浙江城鄉收入倍差縮小為1.90,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45。
其次,堅持協同發展原則,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千萬工程”以鄉村治理為起點,依托美麗生態發展特色旅游,推動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領域延伸集聚。通過產業鏈的向前、向后、側向關聯,建立包括旅游、康養、研學、度假等為一體的第三產業集群,并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形成穩定的產業聯系,以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最后,堅持開放性原則。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再到“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體現了“千萬工程”發展理念的更新迭代與發展。
(二)科技人才賦能,打造“智能”產業體系
一方面,“千萬工程”重視人才引領。建立“鄉賢館”鼓勵“新鄉賢”“返校大學生”返鄉創業,反哺家鄉。如繆家村建立了全國首家實體化運營的村級鄉村振興學堂,與全國明星村、高校智庫等合作共建,推廣繆家村經驗。
另一方面,“千萬工程”重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將科技融入社區管理和產業體系建設。如繆家村開發“四朵云”管理手段提高鄉村治理水平,云網格收集民情民意,云管家暢通新居民管理渠道,云訪室線上預約領導解決基層矛盾,云診室實現在家門口看名醫。
(三)關注文化傳承,打造“文化”產業品牌
“農業+文化+創意+旅游”融合發展符合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在“千萬工程”經驗中,文化占據重要地位。如豐義村打造的灶頭畫文化旅游、繆家村的鄉俗文化、北團村的鹽文化、三星村的桃文化等,通過創意設計,文旅融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產業振興。
(四)重視農民權益,打造“共富”產業格局
2008—2024年,連續7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要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民為主體,以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增強鄉村產業發展聚合力。鄉村振興必須解決農民的發展問題,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保障中小農戶共享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果的重要條件。“千萬工程”在合理開發、盤活農村閑置資源的同時,因地制宜提高農戶收入。如浙江嘉興市繆家村通過穩定工資性收入,拓展財產性收入,增加股金分紅、民宿開發等收入,打造包含薪金、租金、股金、福利金、養老金、創業金的“六金”模式。2022年該村福利發放48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萬元。
從全國范圍來看,農村產業發展必然會出現資源的重新整合,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合同約束、要素融合等方式,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按股分紅+薪資收入”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以提升小農戶在利益分配中的博弈能力。這一發展經驗深度契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三、宣城市鄉村產業體系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宣城市積極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體系,做長做深農業關聯產業,促進產業深度融合,現代農業快速發展,鄉村產業融合不斷深化。
(一)宣城市鄉村產業體系發展現狀概述
從村集體發展來看,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濟。2021年,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全部達10萬元以上,10~50萬元村、50萬元以上村數量分別為582個、196個,占比分別74.81%、25.19%;從農業機械化水平來看,2021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79.2%,其中水稻機械化率達到82.7%;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來看,2021年市級龍頭企業485家,家庭農場11780家;從鄉村產業融合模式來看,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3個、示范園區4個,美麗休閑鄉村12個;從美麗鄉村建設來看,宣城市大力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95%以上,截止2022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3.2%,村莊規劃管理覆蓋率100%,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工程實施完成率100%,建成省、市、縣級中心村570個,普及率93.9%。
(二)宣城市鄉村產業體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宣城市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不斷突破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5KU0qJSNakrRElnzKDiw3h2LIkA8qNt0XrgJ78VXx94=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土地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經濟。雖然各地鼓勵打造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但仍然存在一些農村因農田自然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無人種植”。
2.資金、人才、技術供給不足,相關制度保障不完善。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家庭農場或種田大戶中,現代技術應用和推廣不足,主要限制因素就是沒有形成配套的農業科技人才和資金配套政策。
3.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除了基本的租金收入,沒有更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目前,宣城市存在大量農戶背井離鄉,土地流轉形式也是較松散的租金模式,要素融合、股份制等利益聯結更緊密的聯結機制有待探索和推廣。
4.鄉村第三產業發展存在“同質化問題”,特色鄉村文化元素融入不夠。宣城市特色農產品品類豐富,如宣州雞、水陽江幼蟹、郎溪黃茶、寧國山核桃、涇縣蘭香、績溪火腿、宣紙文化等都是有較高知名度的區域公共品牌,但是在品牌打造上,三產聯動效應并不突出,特別是在一產和三產的融合過程中,各地“同質化”現象較嚴重,重視旅游,卻忽視了文化核心效應。
四、宣城市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的路徑探索
(一)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制度保障
首先,統籌區域城鄉協同發展體制機制規劃。通過全域規劃,實現農業產業、農業產業園區、村莊布局等協同發展,變“輸血”為“造血”,從5KU0qJSNakrRElnzKDiw3h2LIkA8qNt0XrgJ78VXx94=而推進區域統籌、跨村發展。
其次,強化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資產。在守住耕地紅線的基礎上,提高土地利用率,通過土地整理、土地流轉、農房集聚等方式,盤活現有土地要素資源。
最后,完善人才制度,筑好人才路,匯聚創新創業動能。一方面,從制度建設上引導返鄉青年、大學生、農業科技人才等反哺家鄉;另一方面,聯動當地高校專業設置,培育文旅、研學等相關人才。
(二)關注生態經濟,強化科技賦能
要結合自身特色,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塑鄉村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首先,用好綠色生態資源。對于自然資源豐富的區域,可以通過發包、入股、聯合開發等形式,打造生態度假、研學旅游的“資源開發型”經濟。如涇縣桃花潭鎮查濟村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入股查濟景區,打造旅游、觀光、研學等為一體的經濟發展模式。
其次,把“兩山”理念貫穿始終,變美麗生態為美麗經濟。對區域內環境未達標鄉村,通過鄉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衛生改廁、村道硬化、村莊綠化等,發展連片旅游觀光度假區。
最后,以科技帶動鄉村產業高效綠色循環發展,培育產業新業態。通過技術融入,發展智慧農場,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對產業鏈的提升作用。如宣州區禽業集群發展過程中,依托數字經濟、網絡平臺,鏈接三產;安徽堆草堆農業科技公司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打造安全蛋品供應鏈數字管理平臺。
(三)突出文化創新,打造產業集群
首先,重視文化元素融入,打造文創產業。聚焦鄉村產業特色,重視品牌培育,把農產品變成文化符號,開發文創產品,發展文化旅游。如宣城茶文化、蜜棗文化、千年龍窯文化等,要思考如何通過文化創新讓產業發展煥發新機。
其次,產業創新驅動鄉村產業迭代升級,打造長三角鄉村特色產業集群。依托長三角,圍繞特色產業,打造品牌突出、業態合理、生態良好、效益顯著的鄉村產業示范區。
最后,藝術提升,增強鄉村品位和辨識度,改變“千村一面”的現象,用藝術打造特色鄉村。如寧國市港口鎮西村村,以攝影藝術和皖南花鼓戲文化為底蘊,打造“旅游+”產業業態,不僅盤活了農村閑置房屋,同時還為農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四)保護農民權益,堅持共建共享
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必須把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擺在突出位置。在三產融合過程中,通過優化利益聯結機制、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保障農戶的基本權益。同時圍繞特色產業,引導農戶以承包地經營入股、租賃、承包等形式,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進行多元化合作,發展農業規模經濟,推動小農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結合,從而共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紅利。
(作者單位:宣城職業技術學院)
課題:本文系宣城市2024年度市社科類調研課題《“千萬工程”經驗賦能宣城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的實踐探索》編號:xcsklktB2424;宣城職業技術學院校級振興計劃“鄉村振興視閾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與路徑研究——以宣城市為例”編號: ZXPY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