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科技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已逐漸成為金融業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大趨勢。傳統金融機構普遍缺乏對中小微企業、農村及低收入人群的信貸支持,這嚴重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2013年有關部門提出“發展普惠金融”,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普惠金融強調消除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而數字普惠金融是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科技工具的支持而產生的。數字普惠金融突破時空界限,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從而使更多的企業、個體能夠享受金融服務。特別是長三角經濟圈中,數字普惠金融受到了高度重視。以江蘇省為例,省政府對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認為這是促進江蘇省經濟轉型、縮短貧富差距、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近些年,不同類型的數字金融平臺與創新模式不斷涌現,使得實體經濟擁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基于此,綜合考慮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金融基礎設施及政策等要素,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對區域、產業的相關空間效應,對于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實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數字普惠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以及空間效應
(一)數字普惠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
數字普惠金融以其豐富的科技工具和創新方式,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能,并產生了明顯的直接效應。數字普惠金融主要面向社會弱勢群體,包括中小微企業、農村地區、低收入群體等,極大地降低了弱勢群體獲得金融服務的門檻以及相應的成本。
首先,借助網絡平臺與手機軟件,金融機構可以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理財、支付等服務,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高了效率。傳統的金融業務因其收入風險比率不對稱,在對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時通常會采取審慎的做法,而數字普惠金融借助大數據分析、智能風控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信貸評價的精度和信貸審批的有效性,從而極大地增強了弱勢群體的資金可得性,進而推動其生產運營與創新發展。
其次,數字普惠金融擴大了金融服務范圍,特別是在基礎設施薄弱、服務缺乏的邊遠鄉村等貧困區域。數字普惠金融以移動支付、網上借貸等形式向貧困區域提供了現代化的金融服務,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并實現了農戶增收。
最后,數字普惠金融也促進了金融服務的多元化、個性化,以多種多樣的理財產品與金融服務來滿足各類用戶的多樣化需要。比如,利用大數據開發出的智能理財產品,能夠使投資者更好地進行資產配置,進而增加投資回報。在消費金融領域,數字普惠金融以線上消費信貸、分期還款等方式,帶動消費升級,拉動國內需求增加,進而促進總體經濟的發展。
以江蘇省為例。截至2023年11月末,江蘇全省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15萬億元,同比增長23.9%,高于各項貸款增速9.7個百分點。惠及308萬戶小微經營主體,同比增長19.9%。1-11月,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4.39%,同比下降0.55個百分點。2011-2020年,江蘇省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發展(如下圖),十年來翻了七倍。從增速上來看,2017-2020年,江蘇省數字普惠金融指標出現了減緩的跡象,說明了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已經從快速增長階段到了常態增長階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江蘇省的數字金融市場已經逐漸走向了成熟。即便是受2020年疫情影響,江蘇省數字普惠金融指標較2019年同期仍上升5.44%,顯示出數字普惠金融所具有的優越性與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總體而言,數字普惠金融在提高普惠性與高效性的同時,也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資本支撐與創新動能。
(二)數字普惠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的空間效應
數字普惠金融在促進區域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但同時應該注意到,數字普惠金融給周邊區域的實體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消極沖擊,這一現象需要引起重視。
首先,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為本地區企業提供了便利、廉價的融資渠道,提升了其市場競爭與技術革新的實力。但由于要素資源集聚的影響,往往會造成周邊區域的資金、人才等要素向更發達的地區流動,進而影響到周圍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
其次,借助數字普惠金融的扶持,本土企業通過價格優勢、產品創新等方式不斷擴張自身產品的產能,使其在競爭中處于優勢,而周邊地區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從而加劇了周邊地區企業的市場競爭與運營難度,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再次,數字普惠金融也會加劇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以江蘇省為例,蘇南蘇北的經濟發展本身就存在差異,按照數字普惠金融的目標來看,蘇北地區應當成為數字普惠金融的重點實施區域。但是,以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和鹽城為代表的蘇北城市,普惠金融的網點、融資渠道和信貸規模都不如蘇南,這再一次加劇了蘇南、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蘇北地區因缺少相應的金融支撐而發展落后,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
最后,數字普惠金融也可能引發金融風險的高度集聚。核心地區雖然享有金融福利,但當金融市場發生動蕩時,其周邊區域因缺少有效的防范措施,極易遭受沖擊,進而引發經濟波動。
二、數字普惠金融賦能實體經濟發展的優化建議
(一)加大數字普惠金融的投資力度,提升深度和廣度
要保證數字普惠金融既不會給周邊區域帶來消極沖擊,又能有效推動區域內的實體經濟發展,就必須加強對數字普惠金融的投入。這需要考慮資金的投入,同時也要考慮技術研究與開發、基礎設施與業務方式的革新。為進一步推進區域內數字普惠金融的應用,促進區域內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有關部門可以建立一個以中小微企業、農村經濟以及新興行業為核心的數字普惠金融專項基金。在此基礎上,利用區塊鏈、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進一步增強數字普惠金融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從而促進數字普惠金融向縱深發展。
其次,有關部門需要制定相關政策,結合區域的經濟結構與發展階段,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當地情況的普惠金融政策。比如,針對區域內特色鮮明的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開展特色數字融資。同時還需制定一系列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幫助區域實體經濟迅速發展。
最后,構建一套完善的監測與評價體系,對數字普惠金融的執行成效進行動態評價,并依據評價成果對其進行動態修正與完善,從而保證各項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二)提高數字普惠金融的普遍性和可得性
提升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程度,降低服務門檻,是應對其對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空間效應的重要途徑。首先,建立一個覆蓋全省或全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網絡,保證城鄉之間、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人人都有機會使用數字普惠金融。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各金融機構在全區域內設立更多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網點,同時給予相應的資金補助、稅費減免等,以減少金融機構服務成本。
其次,通過持續推廣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平臺等方式,提高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面,以及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得性。比如,針對農戶的小額信貸、中小微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等,以適應各類群體的金融需要。
最后,加強宣傳教育,采取線上與線下融合的形式,提升民眾對數字普惠金融的認識與運用。為防止其對周邊區域產生不利沖擊,可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約束,保證普惠資金能夠均衡地服務于全省或全地區。比如,統一規定全省或全地區各金融機構的信貸額度,以保證數字普惠金融的公平性和均衡性。
(三)結合數字化技術加快數字普惠金融的轉型升級
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加速數字普惠金融的轉型和升級,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點。首先,在已有的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繼續利用數字化技術,研發數字普惠金融的相關技術和服務,從而提高金融機構的智能化、數字化程度。比如,運用區塊鏈技術增加金融服務的安全性,減少金融風險與成本;利用大數據技術,開發金融機構信貸業務的評價與控制系統,從而提升金融機構信貸業務的準確性與有效性。
其次,在實現轉型升級的同時,要結合當地的現實需要和產業結構,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普惠金融發展方案。比如,在一些比較發達的地區,可以利用物聯網等手段,發展一些新型的農村信貸產品,通過監測、統計等手段,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工業發展迅速的區域,通過運用供應鏈金融方式,有效管理企業的融資與供應鏈。
最后,為減少對周圍環境的不利沖擊,應構建跨地域的技術協作與信息分享機制,推動科技與經驗的交流與分享。比如,成立省級數字普惠金融創新基地,匯集各領域的技術資源,促進全省的數字普惠金融改革與發展。在此基礎上,還要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風險管控,通過風險監管系統,及時作出預警,以便有關人員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四)化解數字普惠金融的人力資源、要素資源外流問題
有效化解數字普惠金融人才和要素資源外流等難題,是保障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首先,加強人才的相關教育與培訓,大力培養數字金融方面的人才。比如,有關部門與高校可以聯合開設關于數字金融的專門課程,制定培訓計劃,根據企業與金融機構的現實需要,為其提供高質量的數字金融人才。同時,為引進和保留優秀的人才,制定相應的資金補助和激勵措施。
其次,通過合理分配生產要素,實現生產經營效益最大化。比如,建設一個涵蓋整個區域的數字化基建體系,保證資金流暢。同時以有關部門的政策為導向,以市場激勵為抓手,推動生產要素資源的合理流通與優化分配。此外,建立區域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中心,整合人力、物力、財力,提高業務素質與水平,從而防止資源的流失與浪費。
(五)先富帶動后富,促進臨近地區實體經濟發展
“先富帶動后富”是實現區域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其原理在于借助先富地區的資源、技術、管理經驗以及營銷途徑等優勢,帶動周圍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
首先,先富地區可以通過延長產業鏈和產業轉移,把一些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周邊落后區域覆蓋、延伸。這既可以促進先富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發展,又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增強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活力。
其次,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引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的企業在經濟發展落后地區開設分公司,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比如,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可以通過投資建廠、建立研發中心、物流中心等方式,吸引企業落戶,以促進區域實體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通過交流技術、經營經驗等方式,由先富地區向落后地區輸出各種資源。此外,建立專門的財政撥款和稅收減免等措施,對落后區域進行扶持,以減少企業的投資風險,從而提高企業的投資熱情。
(六)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相關企業監管,形成良好競爭環境
數字普惠金融以其覆蓋面廣、成本低、效率高等優勢成為現代金融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規制問題。首先,數字普惠金融企業往往會產生海量的私人信息與財務交易信息,其數據的安全性與隱私保障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要加強對數據采集、存儲、使用等環節的監管,以避免數據的泄露與濫用。
其次,隨著數字普惠金融企業的快速發展,也有可能造成行業準入門檻偏低,大量資質不足的企業涌入市場,其風險管控和經營管理水平都比較差,極有可能引起金融風險。因此,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數字普惠金融企業的資格審查與日常監督力度,促進其走向規范化、合法化。
最后,加強對數字普惠金融市場的約束與引導。過分的惡性競爭會擾亂市場秩序,造成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維持、引導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促進企業自主研發,提高產品的品質,減少產品的價格波動,可以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同時,有關部門也要強化對消費者權益的保障,制定健全的投訴與爭議解決制度,從而保障消費者在數字普惠金融中享用服務的公平性、公正性。
結語:
數字普惠金融自2016年G20杭州峰會首次提出以來,在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空間效應也不容忽視。因此有關部門和相關人員需要加強對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探索減少空間效應的策略,從而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均衡發展、縮小城鄉經濟差距,全面提升實體經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