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水平,高校亟須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生態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文章綜合分析了當前我國生態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現狀,并針對生態學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路徑提出了幾點改革建議,以期全面提高生態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并對其他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生態學;雙一流;復合型人才;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5.004
The cultivation paths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ec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First class"
ZHOU Yuhang, LU Yongpeng, LI Xiaoqiong
(College of Forestry,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Abstract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First Clas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ecology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need for the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 beautiful China.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ecology, and put forward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approaches. We aim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on ecolog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other majors.
Keywords ecology; double-first class;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eaching reform
1 “雙一流”建設目標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標準、新要求
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正式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及一流學科的重大戰略計劃[1]。“雙一流”計劃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培養國內頂尖人才的重要舉措,著力于高等教育事業和人力資源發展水平的提升,以世界頂級標準為目標,構筑頂尖大學網絡體系,激勵各高等學府培養頂尖學術人才,在各自專業領域與發展路徑上追求卓越。“雙一流”建設目標的實施凸顯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自信與決心,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歷史進程中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里程碑。2022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頒布《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為“雙一流”建設指明了方向[2]。為順利實現 “雙一流”建設目標,必須以創新作為內驅動力,以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為核心目標,培養既具備深厚專業知識又擁有多樣化技能與發展潛能的高素質、高水平、高質量專業復合型人才。“雙一流”建設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素養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成為各高校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的有效途徑。為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著力提升我國高校學科發展的戰略地位和核心競爭力,塑造符合中國特色的“全球頂尖大學”與“全球頂尖學科”新格局,提升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與水平,亟須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5G時代的來臨和各國間積極響應全球化策略進行的文化交流,學科知識不斷交叉融合,從而也提高了對高素質、高水平、高質量專業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2 生態學復合型人才是新形勢下社會對生態學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內在需求
生態學科作為影響深遠且潛力巨大的先導交匯學科之一,對闡釋生物起源與生態轉變、應對日漸凸顯的環境生態挑戰、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進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全球性氣候變化、環境問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問題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矛盾,同時也對生態學學科的不同領域帶來巨大挑戰[3]。基于我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的國情,對不斷消耗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的需求也愈發增長,保護生態環境的任務迫在眉睫。為加強環境治理以及生態修復,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號召,提高人民的生活環境條件,以往單一的生態學人才培養模式不足以應對各種復雜生態問題的挑戰。生態學專業綜合性強、可實踐性強、社會應用場景廣泛[4],對人才的創新能力及對知識的應用能力等均有較高要求。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進步、改革提高和生態文化的構筑與居住環境的優化,我國確立了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的基本國策和奮斗目標。生態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既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需要我們將新技術融入傳統生態學,培養多元化、創新型的生態學復合型人才。
然而,我國生態學起步較晚,近年來雖發展較為迅速,但相較國外仍相對落后。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80多所高校開辦了生態學本科專業,100多個單位培養了生態學研究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生態學人才。盡管我國在這一學科的人才培育體系已日漸成熟,但目前仍存在專業目標不明確[5]、課程設置不系統[6]、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和社會需求脫節[7]、實踐課程較薄弱[8-9]、學生分類培養體系不健全[10]等諸多問題,既影響了生態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質量,也影響到本學科的可持續發展。為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生態學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需求,有必要針對現有的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改革,從而提升本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水平。
3 生態學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潛在路徑
3.1 改革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理念
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我國高等本科教育須注重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 通過重新定位其人才培養的目標模式,實現培養目標由“高級別的專門人才”向“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轉變。因此,在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基礎上,必須堅持立德樹人,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嚴謹科學態度和敬業精神的生態學相關領域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進一步立足當地經濟發展現狀,逐步完善生態學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明確學生培養體系類別。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基礎上,以人為本,以教育為核心,以創新型、創業型、應用型三大板塊為基礎,使學生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以期進一步將三種類型融合,達到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的。
3.2 打造高質量、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緊密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既定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整合,確保每門課程的教學方向及整個課程結構的設計更加貼合生態學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精心構建符合新時代生態學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不斷完善具有寬闊的專業知識、多種能力,以及發展潛能的高素質、高水平、高質量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為適應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需求,巧妙設置通識必修(限選)課程和選修課程。通過課程的有效配置,開通多渠道學習路徑,打造基礎性與個性化、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課程體系。
3.3 整合優化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
合理設計教學方案,提升教學手段,著力打造一批具有教育情懷、扎實學識、勇于創新的教學團隊[11]。緊緊抓住數字化時代為高等教育改革帶來的紅利,充分利用網絡數字化資源與平臺,引進優質網絡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內容,拓展學習時空;加強智慧教室建設,賦能課堂教學改革,推動課程知識圖譜的普及;打造一批具有創新性和共享性的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金課”,深化“互聯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網絡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強對“國家級生態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等線上教學資源和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及應用,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選取具有先進性、綜合性的案例進行課程教學,通過翻轉課堂將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進行調換,將傳授知識和內化知識進行合理翻轉,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合理規劃,調動學生積極性,深化課堂教學記憶,提高教學效果。
3.4 著力提升實踐教學環節,打造“三位一體”的實踐育人融合模式
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教師需緊密聯系社會需求設置實踐教學內容,并酌情增加實驗課程中設計性、開放性實驗的比例,重視對學生專業能力的訓練;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結合、教學與科研項目緊密結合,以科研促教學,實現教學、科研與創新融合并進。通過創新思維方法等實踐教學環節,激發全體學生的好奇心與積極性;將思政育人、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教學與專業實驗、實習教學有機結合,形成多元化的育人模式,提升理論知識與實踐的契合度,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3.5 完善導師制課程,將“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實處
導師制課程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導師制課程對學生的培養具有更針對性,能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契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12]。設置契合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師制課程,努力為學生打造“無邊界”學習空間,通過“行走的課堂”拓寬育人路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專業思維及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加入教師的研究團隊,積極投身科學研究項目與學科競賽;提倡學生在科學探索過程中積極提問、自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創新思維,提升科研能力。
3.6 通過“教學研”與“產學研”緊密結合,賦能復合型人才培養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作為關鍵引擎的高校更加需要探索“教研產”融合新模式,深入了解社會需求,努力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助推器,通過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在企業及用人單位進行實踐與推廣,以落在實處的行動走好“產教研”創新融合的人才培養之路。此外,學校應加強與生態研究所、自然保護區、林場、企業的聯系,聯合建設校外實踐、實習基地,讓學生在綜合實習中掌握全面的生態學技能;高校與企業亦可發揮彼此在科研、人才、技術、品牌等方面的優勢,助力行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4 結語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進步,我國確立了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的基本國策和奮斗目標,傳統的生態學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足以應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時代變化與人才需求。生態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既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7]。生態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應以改革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理念為基礎,通過優化整合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教學、“教學研”與“產學研”深度融合等途徑,著力提升學生的實踐與創新應用能力。通過各學科知識體系的整合與創新多元主體的協作發展方式,拓寬復合型人才培養渠道,對接國家戰略部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逐步完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模式與機制,從而推動生態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培養契合國家區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墾荒者。
*通信作者:李曉瓊
基金項目:廣西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2023KCSZ043);廣西大學校級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JG2024YB046);廣西大學創新創業項目(202310593105)。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J].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報,2016(4):2-7,12.
[2]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2(6):8-13.
[3] 戴鐵軍,周宏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1):1-8.
[4] 劉波,盛明,閆德智.環境科學專業“生態學”課程設置的幾點思考[J].高教論壇,2012(10):76-78.
[5] 楊燦.論生態教育視野下學科發展的內生動力機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6):118-121.
[6] 袁建立,馮虎元.我國高校生態學專業本科生課程設置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4,118(6):64-67.
[7] 梁小翠,吳小紅,閆文德,等.生態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途徑探討[J].科教導刊,2020(30):46-47,64.
[8] 范亞文,陳瑛,陸欣鑫,等.“一流生態學專業”建設背景下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初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1,754(24):97-99.
[9] 宋籽霖,曲東,李明.“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等農林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特色發展的探討[J].中國林業教育,2019,37(5):42-46.
[10] 田曦,包佳怡,孫翠翠.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涉農意愿研究——以培養“一懂兩愛”人才為目標導向[J].中國農業教育,2018(5):77-82,96.
[11] 閆蒙鋼.生態學視野下的安徽省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4(5):503-506.
[12] 李建國,鄭瓊.導師制主導下本科生培養模式探討[J].高教學刊,2024,10(19):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