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更好地實現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政策路徑。通過總結我國當前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發展形勢,深入探討了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推進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我國“走出去”的區域布局、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持續完善我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國內布局等政策建議,以期為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決策支撐。
一、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關系概述
隨著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新發展,如中美競爭、逆全球化和俄烏戰爭等突發事件的沖擊,我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實踐面臨著新的挑戰。鑒于此,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創新的現代化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不同于西方語境下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具有顯著的基礎和特征差異,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共同富裕等。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傳統現代化的普適性,也具有中國基本國情帶來的特殊性(胡鞍鋼,2021)。
在這一背景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夠有效緩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面臨人均資源嚴重不足和市場發育水平偏低等軟硬件桎梏。基于此,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否順利推進,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能否順利實現的重要條件。
二、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歷史成就
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基本國策之一,尤其是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推進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是釋放新紅利、實現新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其在貿易規模、對外投資、制度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下面分別予以簡述。
(一)穩步構建“貿易強國”的完整體系
本世紀以來,我國積極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實現了貿易全球化。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之一,我國的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貿易伙伴不斷增多,貿易結構也不斷優化。我國的貿易全球化不僅推動了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全球貿易發展。
首先,從總量上來看,我國貿易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2021),躍居世界首位。
其次,從結構上來看,服務貿易也從無到有,以超高的增速突破800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而且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達到43.9%,專利使用費等軟性服務收入也實現了數倍的增長。
最后,從貿易布局上來看,近年來我國與東盟、非盟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總量飛速增長,凸顯了新時代下我國貿易布局不斷優化,對外開放質量不斷提高的新趨勢。
(二)持續提升內外資本的投資效率
自本世紀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在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上不斷融入全球金融市場,同時不斷夯實資本的“引進來”和“走出去”兩條腿走路的政策體系和市場規則。
首先,在利用外資方面,近年來更加注重從給予“超國民待遇”,向通過調整法律法規不斷改善營商環境來吸引外資(盛斌、黎峰,2022)轉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頒布并實施了多項提升投資便利化的法律法規。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為代表,各項法規和政策極大地提升了外資參與的熱情,從法律層面充分保障了外資、外商的合法權益。2021年我國利用外資金額突破1800億美元,遠超其他發展中國家。
其次,在對外投資方面,其廣度和深度也隨之不斷提升。從規模來看,截至2021年,我國對外投資流量和存量分列全球第3位與第2位,證明了我國對外投資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升。
(三)深化完善經濟治理制度建設
首先,在外資和外企引入方面。我國近年不斷推動“放管服”體制改革,通過負面清單管理的體制構建,不斷探索放寬各行業準入制度的措施,當前已實現制造業負面清單條目“清零”的目標,而服務業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也在不斷減少中。特別是2013年以來,我國在各省市設立了多個自貿區并進行了多項改革試點實踐,有效探索我國與國際制度接軌、制度創新的新路徑,有力提高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
其次,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動,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意愿和水平也不斷提高。特別是2016年以來,我國構建、規劃和參與了多項國際政治、經貿組織,如金磚國家組織、亞太自貿區、一帶一路等,初步成為了符合高標準自貿區的國家之一。我國通過高水平制度建設,有力支撐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推進。
(四)不斷提升各個層面的全球化水平
首先,金融方面。我國不斷降低對外開放門檻,推動了金融全球化。我國已經有多家金融機構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交易和競爭。同時,我國還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以提升我國金融業的國際影響力。
其次,技術方面。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積極推動技術全球化。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之一,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領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國通過技術合作和技術輸出,推動了全球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再次,基礎設施方面。我國在過去二十年的國內基礎建設的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產能,以此為契機和工具,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基礎設施全球化(楊丹輝,2021)。我國已經參與了多個國際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為我國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商機,并提升了其品牌影響力。
最后,跨國公司方面。我國的跨國公司數量不斷增加,實力也不斷增強,涵蓋了能源、制造、金融、互聯網等多個領域,并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競爭優勢和市場份額。通過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發展,我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推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是當前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然而囿于在實踐中難以準確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政府職能仍需要持續轉變,因此導致未能完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此情況下,持續推動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將有助于倒逼政府部門在工作中對標國際高標準深化“放管服”改革。特別是隨著經濟持續高水平對外開放,市場主體在國際交流和合作中將會趨向于更多使用人民幣,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將會加快,這也有助于從制度層面更好賦能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二)有助于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我國的統一大市場建設當前仍面臨著不少挑戰,一是我國的各類市場要素流動仍存在壁壘。受到各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區域之間存在各種隱性的政策壁壘,因此提高了各類要素在區域間流動的成本并降低了要素配置的效率;二是各地區的市場制度存在一定差異。這種并不統一的市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要素的配置效率。而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將有效賦能要素的市場化改革和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推進。這主要是隨著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倒逼市場的基礎規則和制度逐漸趨向一致,推動市場準入、市場監管、產權保護等制度的完善,在為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奠定更良好保障的同時,也有效構建了全國統一大市場。
(三)有助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國際地緣政治風險不容忽視,為了擺脫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遏制,就更加需要持續推動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奠定良好的基礎,激勵市場主體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在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背景下,企業能準確把握市場的發展方向,從而明確技術創新的主攻方向,提升技術創新的成功幾率。只有進一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直面殘酷的國際市場競爭,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市場競爭力和擁有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體系。特別是相關部門要根據發展方向的調整,對重要的關鍵技術領域攻關項目給予資源支持,會大大提升產業轉型升級的績效。
(四)有助于推動國內和國際開放布局優化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夠有效完善國內外開放布局。首先,從國內開放布局角度來看,我國各區域的資源稟賦存在較大的差異。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東部沿海地區的排頭兵作用更加突出,同時中西部地區的開放潛力也將得到逐步釋放,開放層次和領域正在全方位擴展。此外,各類沿邊重點地區將充分發揮內外聯通作用,從而助力對外開放更上新臺階。
其次,從國際開放布局來看,隨著我國全面推進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我國將在國際開放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通過維護國際多邊貿易體系和核心價值推動開放制度的優化,與世界各國和各組織加強深度合作,加快完善“一帶一路”、RCEP等國際多邊合作體制,從而為新興國家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政策路徑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實現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優化我國“走出去”的區域布局。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要減少對個別西方發達國家市場和技術的過度依賴,完善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結構,從而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升級提供充足的回旋空間,增強面對外部沖擊時的經濟韌性,以有效減輕不可控的地緣政治因素對我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部分西方發達國家企圖與我國經濟“脫鉤”的背景下,我國更是要以愈加開放的姿態與其他國家加強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推動“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落地。同時與更多的新興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雙邊和多邊的貿易與投資協定,充分挖掘和釋放此類國家的市場潛力,從而推動我國外貿和投資布局更為多元化和合理化。
二是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推動我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再上新臺階。為了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擁有更多的國際規制話語權,亟需推動我國的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以強化我國的比較優勢,提升對外貿易中的質量和數量。技術創新是產業升級最為主要的推動力,因此加強技術創新,不僅是擺脫國外技術封鎖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現有外貿體系升級和促進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特別是對于現有的產業鏈和供應鏈而言,只有加大創新力度,才能更好地把握國際市場需求,優化產業調整方向,增強應對全球挑戰的能力,從根本上把握自身的發展主動權,助力我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行穩致遠。
三是持續完善我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國內布局。近年來,我國大力開展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特別是各類自貿區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和發展重點,自貿區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市場競爭機制。通過深入推進市場機制改革和優化政府職能,貿易便利化程度大大提升,促進了人才、產業、技術等方面集聚,從而助力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未來我國應當持續完善自貿區和自貿港建設,總結現有的成功經驗并在更多的地區推廣,以更為開放的姿態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全面加大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的力度,形成更優的貿易投資布局,從而賦能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作者單位:1.廣東省嶺南院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2.廣東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