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10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關于文化文藝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新時代文化文藝事業不斷取得新發展、展現新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出了方法路徑。在不斷地學習領會和感悟中,我們對“曲藝”這一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積淀和發展歷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藝術的傳承、創新、發展、審美的探尋也與日俱增,產生出更多的思考和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币怪腥A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超越時空、跨越地域、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曲藝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表演長期融合發展變化而形成的說唱藝術,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廣受大眾喜愛,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曲藝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既具有獨特的創作和表演規律,又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不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在傳承和發展中華文脈、記錄和表現時代轍痕、 塑造社會價值觀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新發展態勢帶來了政治經濟、科技資訊、產業文化、社會生活、思想意識等多方面的新內容、新思考、新表達,古老的曲藝藝術要與時俱進,相關從業者就必須以新樣式不斷創作出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特點的新內容、新節目、新作品,在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精神需求的同時,體現曲藝“說書唱戲勸人方”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品級。這既是曲藝傳承演進的自身需求,也是新時代曲藝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嶄新目標。
曲藝從來不拒絕,更不懼怕變化和創新,我們現在所看到、聽到、欣賞到的絕大多數經典曲目、唱腔、表演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諸多曲藝前輩和藝術大師在不斷地創新發展中凝結出的心血和結晶。
因此,新時代的曲藝應該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下,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發揮發揚曲藝自身的獨特優勢,融會貫通、推陳出新,面對新挑戰、擁抱新生活,關注新題材、新內容,承擔新任務、新使命,始終以服務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追求,推動曲藝藝術呈現出充滿新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新突破、新發展。要做到這些,曲藝從業者就要牢牢把握住新時代曲藝的獨特性、創新性、人民性、德育性,多下真功夫,練出真本領,激發新力量。
“一招鮮,吃遍天”,這是曲藝獨特表現力的傳統概括。
首先,從藝術種類來說,曲藝本身就是一門獨特藝術,雖然其種類繁多,但大都是以“說”“ 唱”為主要表現手段, 無論相聲、小品、 評書、 諧劇,還是清音、鼓書、 評彈、南音,其獨特性大都表現在說與唱的結合、器與聲的配合、演員與人物的融合、文本(故事)與演繹的契合,“跳進跳出”、虛實相濟的敘事法、表現力和呈現方式 既不同于戲劇戲曲,又不同于歌舞雜技,更不同于影視、書法、美術,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和欣賞性,這使得曲藝成為了一個獨特的整體。
其次,就藝術載體來說,“方言”賦予了不同曲種完全不同的聲韻旋律和獨特魅力。哪怕是同樣的題材、故事和相似的內容、人物,也因為各曲種自身的方言特色和演出特點的不同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特征,為受眾提供了非常豐富與多元的感受和氛圍,這又使曲藝成為了多個獨特的個體。如近些年較有影響的四川曲藝作品《麻將人生》《三星伴月》《小姑出嫁》等,都是在曲藝的獨特性上有明顯表達的好作品。
在此,筆者謹以諧劇《找到你》為例作進一步分析。該作在堅持諧劇“一人獨演,獨演一人”和“全程虛擬交流”曲種特色的基礎上,跨時空、多層次地同時演繹主人公人生多重線條上的豐富經歷和動人故事,在12分鐘左右的時間中,緊湊但較全面地講述了全國道德模范“其美多吉”的感人事跡。3個切面、3個故事、3個時空、3段歷程,相輔相成地推進情節、塑造人物和彰顯主題,讓單個曲藝節目的信息更完備、人物更豐滿、節目更充實、傳達更完整、表現更有力。
由此可見,尊重自身藝術規律,彰顯曲藝別致的“個性”,更好地挖掘并體現曲藝整體與個體的獨特性,依然是新時代曲藝發展的底線和基礎。
幾乎所有曲藝人都知道曲藝要“一遍拆洗一遍新”。
曲藝是一種具有鮮明生活底色和時代烙印的藝術形式,相關從業者 理應積極從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中汲取創作營養, 開拓新的創作天地。
一方面是“內在”的新。相關從業者 既要通過學習和發現,貼近現實、捕捉日常,堅持說新事、唱新詞,根據新生活創作新作品,立足新時代說唱新風貌,開拓新題材謳歌新氣象。即便是講述革命歷史和傳統故事,也要做到常說常新, 努力用新說唱啟迪新思想,用新解讀傳遞新風尚,多走進一些以前較少涉足的內容領域,多發現一些之前不太善于的題材范圍,用古老的曲藝講述老百姓更多更新更美的新故事。例如,近些年的曲藝節目《川軍張三娃》《與妻書》《兩匹馬》等都是四川較有代表性的類型作品。
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新。相關從業者要主動積極地迎接全新的時代和觀眾的新要求、新期待,在堅守曲藝曲種本體的前提下,努力利用新手段推出新效果,借助新方式展示新表達,融匯新渠道增添新力量,以滿足廣大觀眾日益增長的欣賞興趣和審美要求,讓曲藝不丟失老觀眾,更收獲新觀眾。近些年來,不少曲藝工作者通過各種方式嘗試曲藝的創新表達,大多有著不錯的效果,如曲藝節目《寶山脊梁》《彭州牡丹蘇州月》《大紙坊》等都較有代表性。
以在全國較有影響的曲藝劇《望紅臺》為例,該作以多個曲藝節目為基礎,在整體內容、表現形式和舞臺風格上謀求主題性、邏輯性、呈現性和戲劇性的有機統一。該作不僅取得了極佳的整體效果和影響,還得到了相關領導、專家和觀眾的廣泛好評和認可,曾作為特邀節目登上第九屆中國曲藝節的大舞臺。而節目中的《守望》《要得歌》《革命種子結苞苞》等多個“子項”均獨立成篇,可單獨演出,且均具有完整的內容構成和曲種特征。其中,四川揚琴《守望》還獲得了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節目獎。這種主題思想、內容形式、故事人物、情感精神有機整合、全面融合的曲藝表達形式,不僅讓策劃、主創、表演者取得了成功,還為曲藝的傳承拓展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更為新時代曲藝的創新發展進行了有意義、有價值的實踐。
就這一點來說,曲藝的“創新性”不僅是一種理念、一種嘗試,更可以說是曲藝自身獲得動能,推動曲藝時代發展的重要路徑和賽道。
“觀眾就是衣食父母”是曲藝工作者們從古至今的集體認知。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曲隨時代, 藝為人民”更應成為每一個曲藝工作者的共識和價值底色,成為中國曲藝的創作和表演的宗旨。當然,這也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的重要論述。
第一,人民的生活是曲藝存在和生生不息的源泉。人民的生活、需求、情感、經歷是曲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也是曲藝藝術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汲取豐富的創作營養,不斷感悟著人民的感悟、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才能真正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才能真正把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創作、排演、表現出來。
第二,人民的好評是曲藝提升和不斷發展的目標。“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個節目的好與壞,一個作品的高與低,一個曲種的進與退,一個階段的得與失,最終都要以人民的檢驗為準。曲藝工作者只有用真情實感的創作、真誠熱情的再現、真切樸素的襟懷,才能獲取廣大人民群眾真實的反應、反饋和反響,所有的閉門造車、沾沾自喜、曲高和寡從來都不是曲藝追求的目標,只有可以共鳴、共情、共享的節目才能收獲觀眾,贏得認同。
一直以來,四川曲藝不乏這樣的新作佳作,從《這孩子像誰》《六月六》《川菜飄香》到《該怪哪個》《春夢姑娘》《如此爸爸》,再到《中華醫藥》《酒壯英雄膽》《聽不懂》等,都是不同時代贏得眾多觀眾喜愛的優秀曲藝節目。
以近兩年的新創曲藝小品《一碗豆花飯》為例。該作通過一家網紅豆花飯館里發生的一段關于米飯的啼笑皆非的故事,既塑造了勞動致富的農民形象、支農為農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形象、新一代新型農村管理者形象,還借助幽默的方言、有趣的誤會、巧妙的錯位和圓滿的結局,反映了糧食安全這一重大主題。其中較為重要的一點是,該作在表達上不簡單宣講大道理,而是用廣大觀眾聽得懂、看得明、想得透的語言、表演和物品映照現實、輝映主題——“豆花飯”是四川各市州區縣鄉鎮村幾乎都普遍存在的一種民間飲食,但受眾卻能從這最普通的小飯菜里品出大生活的趣味、甜蜜和美好未來,可以說這是一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意思有意義的農家幸福飯。
從這里可以看出,“人民性”既是出發點又是歸宿點,更是曲藝長久以來的立足點,只有在作品的全流程中把握好了這一點,曲藝才不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才能真正做到“你離人民有多近,人民對你有多親”。
“無書不益人”,這是一句流傳已久的曲藝藝諺,短短5個字卻充分揭示了曲藝歷來的德育功能。
提起“德育性”,總是會有不少人有意或者無意地誤解、歪曲甚至是詆毀?!暗掠辈皇钦f教,更不是單純地板起面孔講道理。恰恰相反,曲藝的“德育”是寓教于樂、寓莊于諧,是耳濡目染、潤物無聲,是生動的、鮮活的、快樂的、高級的。
曲藝藝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是道德宣化的重要載體,不僅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潤物細無聲”中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價值觀、傳播正能量。表演者以生動鮮活的藝術語言、說學逗唱的精彩技巧、傳神辛辣的諷刺、溫暖入心的觀照、樸素平實的贊頌等豐富多彩的表演方式,惟妙惟肖地刻畫人物、生動有趣地講述故事、深入淺出地展示思想,讓觀眾在笑聲、掌聲、歡呼聲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著忠孝節義、誠實守信、勤勞勇敢等傳統美德的教育??梢哉f,曲藝藝術在道德引領、文化傳承、社會教化、審美提升和心理調適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新時代曲藝作品要善于在入情入理的說唱和機智精巧的樂趣中建立正面認同、典范形象和行為準則,善于通過情節安排和人物勾勒激發觀眾的共鳴和反思,引導觀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新時代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良好風尚的建設和形成。
其實,四川長久以來的曲藝作品都在自然而然地踐行著這樣的任務和使命,如《梁山一百零九將》《棋魂》《劇場內外》《甄二哥奇遇》《中華家風》《暖陽》等都是兼具娛樂、藝術、審美、教化多重功能的代表作品。再如具有典型主題性的四幕諧劇《愛你到永遠》,聚焦之前較少涉及的都市消防題材,借助3位女性的視角,講述消防員的生活故事,在波瀾起伏、悲喜交加的情節中掀起情感波瀾、展示人物思緒、表達正向主題。這樣兼具主題性和大體量的曲藝作品,既是藝術上的新實踐,又是表現上的新突破,更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謳歌和詮釋。
總的來說,曲藝的“德育性”幾乎存在于所有的各色各樣的曲種節目當中,或濃墨重彩地顯現,或略施粉黛地鋪陳,或磅礴雄渾如大山壓頂,或清新靈巧四兩撥千斤,或有板有眼好有腔調,或有說有笑自有奧妙。不論是哪種方式,皆是有教無類,以曲化人。
綜上所述,新時代曲藝人對新時代曲藝藝術的提質發展,離不開在守正創新基礎上對“四性”的更進一步、更深一層的探尋和開掘。
當然,這里說的“四性”絕不是割裂的存在,而是統一的、有機的、融匯的,好的曲藝作品離不開各思考層面、各制作環節、各推動力量、各層次創作的綜合發力與全面整合,也只有這樣,古老而傳統的曲藝才能在新時代、新階段、新征途煥發新風氣、新面貌、新生機。
曲藝,從古至今,都應該而且也必須是老百姓最熱心、知心、貼心的“朋友”。
(作者:李兵,中國曲協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李多,中國曲協諧劇藝術專委會委員)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