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觀園里,曲藝藝術以其獨特的形式與深遠的影響,成為傳承民族文化、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奇葩。經典曲藝作品是這一藝術領域的瑰寶,本文將從符號學、敘事學、文化研究及美學四個理論維度探討經典曲藝作品的藝術魅力。通過這些理論維度的剖析,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曲藝藝術的內在價值,還能進一步探索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路徑,讓這一傳統文化瑰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符號學是研究符號系統及其運作規律的學科,它關注符號(sign)與其所指對象(referents)、解釋者(interpreters)之間的關系。在符號學中,符號不僅包括語言文字,還涵蓋了圖像、聲音、動作等一切可傳達意義的載體。經典曲藝作品正是通過這些多維度的符號系統,構建了一個個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藝術世界。在符號學的廣闊視野下,經典曲藝作品如同一座座微縮的社會文化博物館,通過精心編排的意象與象征符號,搭建起與觀眾溝通的橋梁。符號學,作為研究符號意義生成與傳播的學科,揭示了這些藝術作品如何通過復雜而精細的符號系統,傳遞多層次的信息與情感。

在經典曲藝作品中,每個細節都被賦予了超越表面的深層含義。角色不僅僅是故事的參與者,他們的性格特征、行為選擇往往是社會角色與人性探索的象征。情節設計則常常巧妙借用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文學經典等,以此為載體,隱喻地反映現實社會的種種現象,如權力斗爭、道德倫理、人情冷暖等。即便是不起眼的道具,如折扇、醒木,甚至是舞臺背景的一幅畫,都是精心挑選的文化符號,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價值觀和審美情趣。
比如,相聲中的“包袱”——這一術語不僅指代笑料的巧妙設置,更是藝術與觀眾心智互動的智慧體現。每個“包袱”的設計,都是對語言藝術的高度提煉,它們在逗笑的同時,往往借助雙關、諷刺、夸張等手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刻洞察剖析,使觀眾在笑聲中領悟到更為深刻的道理,實現從娛樂到教育的無縫過渡。這種語言的機智運用,讓相聲成為一種高度發達的符號藝術。
又如,評書表演中常見的醒木,它不僅是演員開始或結束表演時使用的道具,更是一種儀式感的象征,標志著敘事時空的轉換,提醒觀眾注意接下來的重要內容。醒木的敲擊聲,如同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開關,引導人們從日常瑣碎中抽離,進入一個充滿智慧與幽默的世界,體現了傳統藝術中形式與內容結合的美學追求。
如傳統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該作品講述了一個關于皇帝偶嘗民間疾苦后,對一碗由殘羹剩飯混制而成的湯念念不忘的故事。在這里,“珍珠翡翠白玉湯”這一象征符號,表面上是指一碗普通的雜燴湯,實則是對皇權與民情疏離現狀的諷刺,以及對純真年代簡樸生活的向往。這碗湯成了社會階層差異、貧富差距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渴望的集中體現,觀眾在笑聲中反思社會現實與人性的復雜面。
因此,經典曲藝作品之所以能夠跨越時間的限制,持續吸引不同時代的觀眾,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符號的豐富性和多義性。經典曲藝作品中的每一個元素,無論是角色設定、故事情節還是表演細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意義,這種多層面的符號解讀空間,鼓勵觀眾積極去發掘、解析,參與作品意義的建構過程,每一次欣賞都可能基于個人經驗、文化背景的不同,產生新的見解與感悟,從而使經典曲藝作品的藝術魅力得以不斷煥新,經久不衰。
曲藝作為承載民族記憶與情感的藝術形式,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深厚的民間根基。從敘事學的角度審視,以民間敘事、民間立場為導向的敘事形態,展現了一種生動、接地氣的藝術風貌,并贏得廣泛共鳴與持久生命力。
相較于政治化敘事如樣板戲強調階級斗爭和國家意志的展現,以及精英化敘事著重思考人類命運,傳達精英意識等,民間敘事根植于民眾日常生活,以其樸素真摯的情感表達、貼近生活的題材選擇和靈活多變的表現手法,構建了一種區別于官方話語和精英文化的敘事空間。它不僅僅是故事的講述,更是一種文化傳承與社會情緒的反映,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智慧和道德觀念。在曲藝中,無論是相聲的幽默諷刺,還是評書的跌宕起伏,等等,都是民間敘事鮮活生命力的體現。如在蘇州評彈《白蛇傳》這樣的曲藝作品中,通過講述人妖相戀的傳奇故事,展現了民間對愛情自由的向往和對善惡有報的樸素信仰。這種敘事更加注重情感共鳴和道德教化,使得故事內容易被廣大民眾接受和喜愛。
相聲《賣布頭》這部作品通過市井小販吆喝賣布的日常場景,運用夸張的比喻和生動的口頭語言,不僅展現了民間商販的生存智慧,也反映了舊時社會的經濟生活狀態。其幽默風趣中蘊含著對勞動人民智慧的贊美,是民間敘事生動性與真實性的典范。
民間立場,強調的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關注民生疾苦,反映民眾愿望與心聲。在經典曲藝作品中,這種立場往往通過角色設定、情節安排及語言風格等多方面得以體現。比如,傳統相聲中常以小人物的機智應對大環境的不公,既娛樂觀眾,又暗含對社會現象的批判;評書則擅長將歷史事件與民間傳說相結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正義、勇敢的價值觀,這些都是民間立場的直接表達。如評書《楊家將》,以北宋名將楊業及其子孫抗擊外敵的故事為核心,通過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戰斗場景和家族成員的忠勇事跡,展現普通民眾對于忠孝節義的崇尚和對英雄的渴望。其民間立場在于,它并非單純歌頌皇權下的豐功偉績,更多地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弘揚了保家衛國的樸素情感和道德信念。又如快板書《劫刑車》取材于小說《紅巖》,講述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重慶市地下黨員江姐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雙槍老太婆和同志們一起下山營救江姐并鏟除叛徒的故事。內容正義感人,還夾雜著幽默,“有人有事兒、有情有趣兒”,快節奏的語言和緊湊的情節設計,讓人在沉浸故事之中感受到濃厚的愛國主義。
以民間敘事、民間立場為導向的敘事形態,使經典曲藝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娛樂功能,成為承載民族文化記憶、反映民眾心聲、傳遞道德價值的重要載體,為其賦予了獨特而深遠的藝術價值,持續地豐富著中華文化的多元面貌。
在文化研究的廣闊視野下,經典曲藝作品不僅是通俗娛樂的表征,還是社會意識形態與文化動力學的深刻體現,承載著社會鏡像與文化批判的雙重功能,它們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社會結構的多重視角與文化深層的復雜肌理。
一方面,作為社會鏡像,經典曲藝作品猶如一面面精準的鏡子,通過故事構思、角色設定、情節布局和語言風格,等等,捕捉并再現了特定時代的生活景觀和社會心理,映照出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風俗習慣、倫理道德,還是階級矛盾、權力關系,都被巧妙地編織進故事情節與角色對話之中。如“白蛇傳”的多個曲藝版本,不僅通過豐富的角色塑造、曲折的情節編排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語言藝術,生動再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倫理觀念、性別角色和人神共存的宇宙觀,同時也反映了不同時代觀眾對于忠貞愛情、道德倫理的普遍追求和價值反思。
另一方面,經典曲藝作為文化批判的利器,它不滿足于僅僅反映現實,更在于通過夸張、諷刺、隱喻等手法,對社會的不公與弊病進行深刻的剖析與鞭撻。如相聲《如此照相》圍繞照相館的經歷展開,通過夸張的情境設置和幽默的對話,?如進門需要呼口號、?照相需要先進行政治表態等,諷刺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形式主義和政治干擾下的一些不合理現象,揭示了當時社會政治氛圍對人們日常生活影響的荒謬行為,反映藝術家們對社會現象的敏銳洞察與批判態度。曲藝作品通過其獨特的藝術語言,揭示了現實背后的社會符號秩序與權力關系,促使觀眾在笑聲中對現實進行重新審視和批判性思考。
又如相聲《假大空》利用其明快的節奏和犀利的言辭,辛辣諷刺某些社會現象中存在的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促使公眾對這些社會現象產生警覺并激發改變的愿望。這種批判性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嘲諷,而是深入到社會肌理之中,觸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推動社會進步和文化革新。
此外,經典曲藝作品還承擔著傳承與創新的使命,它們在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不斷與現代社會的思潮相織,吸收新的社會元素和時代精神,使傳統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比如,現代相聲演員常常結合當下熱點話題,如互聯網文化、人工智能等,創作出既有傳統韻味又富含現代氣息的作品,這不僅擴大了曲藝的受眾基礎,也讓文化批判的觸角更加敏銳,觸及更廣泛的社會議題。
因此,經典曲藝作品不僅是歷史的回響與文化的傳承,更是社會進步的催化劑和時代精神的風向標,它們在提供娛樂享受的同時,也促進社會的自我反思與持續發展,體現了文化研究視角下藝術與社會互動共生的深刻意涵。
美學理論強調藝術的審美價值與情感交流。經典曲藝作品之所以能夠跨越時空,持續吸引觀眾,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能夠引發廣泛的情感共鳴。藝術家通過語言的韻律美、故事的情感張力、表演的生動性等,構建了一種審美體驗,使觀眾在欣賞過程中達到情感的釋放與升華。這種藝術與情感的完美結合,不僅滿足了人們對于美的追求,也深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強化了文化身份的認同。
情感共鳴與審美享受的和諧統一,實質上觸及了人類精神生活的核心需求與藝術的本質功能。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其《判斷力批判》中提出,美的欣賞是一種無利害關系的愉悅,它超越了個人的直接欲望和實用目的,指向普遍性和共通性。在此基礎上,情感共鳴成為了連接個體與普遍人性的橋梁,它讓觀眾在特定藝術情境中體驗到超越自我限制的共情力量,實現了主體間性的溝通,即通過藝術作品達成人與人之間深層次的情感理解和共享。
英國美學家伯克的經驗主義美學強調,美是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藝術作品通過形式與內容的巧妙結合,激發觀眾內在的情感反應,從而達到審美的快感。在這種視角下,情感共鳴不僅是審美享受的催化劑,也是藝術作品深刻性與感染力的來源。當觀眾在藝術鑒賞過程中與創作者或表現對象產生共鳴時,實際上是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這種對話促使個體的情感世界得到豐富和發展,同時也是對人類共同情感結構的一種探索與確認。
藝術作品是一個“感性的符號”,它通過形式的呈現觸動觀者的感官,進而喚醒深層的情感記憶和想象,實現從感知到情感、從情感再到理解的全面審美體驗。因此,在情感共鳴與審美享受的統一中,藝術不僅僅是對外在美的再現,更是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相互作用、相互映照的過程,是個體存在意義的發現與確認。
經典曲藝作品中的人物、情節往往觸及人類共有的原型與象征,如民族大義、英雄之旅、愛與犧牲、行俠仗義等主題,這些原型跨越文化和時代,潛藏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當作品通過藝術手法激活這些原型時,便能在觀眾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形成一種深層次的心理連接,進而促進個體的情感釋放與升華。曾在20世紀風靡全國的評書《?岳飛傳》在民間流傳版本基礎上改編再創作而成,講述北宋末南宋初期,?岳飛父子兩代抵御外敵、?精忠報國的故事,向聽眾傳遞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誠、勇敢和堅定不移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深受聽眾喜愛,并成為了一代人的共同文化記憶。英雄之旅中的成長與犧牲,以及深沉的家國情懷,激發了聽眾內心的英雄主義情懷,觸及了大眾共有的情感和價值觀,因此引起了強烈共鳴,創造了“萬人空巷聽岳飛”的現象。
綜上所述,情感共鳴與審美享受的和諧統一,不僅是藝術魅力的展現,也是人類文化精神、情感深度與認知廣度的綜合體現。它促使我們超越日常生活的局限,進入一個充滿情感共鳴、智慧啟迪與美感享受的豐富世界,從而深化了個體對自我、他人及宇宙的理解與感悟,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經典曲藝作品通過藝術的語言、情感的張力和表演的生動性,構建了一個多層次的審美與情感體驗空間,既滿足了個體對于美的追求,又促進了社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和文化身份的認同。在這個意義上,經典曲藝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展示,更是文化智慧與人性深度的探索,它們在美學的舞臺上,為我們開啟了理解世界、連接彼此的窗口。
面對快速變化的新時代,重新審視這些理論視角下經典曲藝作品的藝術特質,顯得尤為重要。從符號學出發,我們可以深入解析曲藝藝術中的象征體系如何編碼和解碼文化信息,進而洞察社會心理與集體認同;敘事學方法能幫助我們解構作品的敘事策略,揭示其如何通過故事講述構建身份認同與價值觀;文化研究途徑則使我們能更敏銳地捕捉到曲藝作品中的社會批判、文化反思與意識形態表征,促進文化的自我省視與更新;而美學探索,則引領我們領略曲藝藝術的審美韻味,提升公眾的藝術鑒賞能力與文化品位。
綜上所述,經典曲藝作品之所以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其藝術魅力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多重理論維度交織影響下的結晶。它們既是藝術家精湛技藝與深刻內容的直接展現,也是民族文化連續性、社會生活鏡像、廣泛情感共情及美學創新的深刻交融。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挖掘這些理論視角下的藝術特質,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經典曲藝作品的深層價值,也為曲藝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與實踐路徑。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