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風驟雨的災難中,哪容無垠的浮萍?空氣稀薄的高峰上,才是雄鷹歇腳的地方!”
在經歷了超強臺風“摩羯”后,美國歌星坎耶·維斯特于海口舉辦試聽會的場館也遭受影響,場館頂棚幾乎全被吹飛。臺風過境之后,面對是否還能如期舉辦的發問,主辦方發出公告,并以上述語句結尾。
2024年已過半,演出市場依舊是文化消費市場的最大亮點之一,延續著去年以來的熱度。
如今,作為“行走的GDP”——演唱會,已經成為推動文化消費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天價門票、高額贊助、周邊衍生品……一場演唱會能夠帶來的收益十分可觀。有業內人士曾算過,一場規模較大的演唱會,所有開支平攤到每張票上,成本大約在30元,而一張門票的價格通常要在100元以上。
作為娛樂產業的重要一環,演唱會早已超越了單純的音樂表演范疇,成了巨大的商業藍海。
去年至今,關于演唱會的熱搜此起彼伏。
從劉德華一票難求、鳳凰傳奇“軍訓式”演唱會出圈……演唱會市場的熱鬧程度可見一斑。尤其是進入暑期,演唱會密度進一步走高,音樂演出市場也呈現出持續活躍的態勢。
從一二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從熱烈的搖滾到柔情的民謠,從國際巨星到獨立音樂人,無數歌迷在現場感受音樂的震撼與魅力。
“我們場館從年初開始承接演唱會,半年時間辦了30多場,基本等同于2020年以前一些普通年份的全年了。”負責國內一家知名場館運營工作的曉宇(化名)表示。
問及身邊的年輕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觀看演唱會、音樂節的計劃,還常抱怨說根本就搶不到票,只能找黃牛高價買票。
實際上,目前整體形勢多變,但演唱會等文娛行業卻異常火爆。
音樂節、演唱會不僅僅是一場兩個小時的表演。它更像一個引擎,一發動就能夠帶動上下游的經濟。
就像很多從業者所說,推動演唱會、音樂節的最大力量除了企業,還有當地政府。
對于各個城市來說,舉辦一場大型演唱會,能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到本地消費,刺激經濟。
以西安為例,TFboys組合在西安辦了一場“十年之約”的演唱會,有超過十萬粉絲涌入古城西安,這場演出直接帶來的旅游收入4.16億元。
其中的門票收入占比只是小頭,絕大多數都是這些粉絲在西安的旅游、餐飲、住宿所帶來的附加消費,比如在演唱會前后幾天,西安各大景區的門票預訂同比增長了40倍。
借助于演唱會的光環、粉絲投放的應援廣告,以及自發在社交平臺上的宣傳,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鐘鼓樓、兵馬俑成為社交平臺上的打卡勝地,直接帶動了餐飲、旅游、住宿、廣告多個行業。
當時,為了確保買到偶像TFBOYS西安演唱會門票,林希(化名)花了3 500元找到專業代拍一起幫忙搶票。最后成功買到一張806元的門票,算下來,代拍費比票價本身還要貴,3 500元差不多夠買 4張演唱會門票。
除了代拍費和門票費用,再加上去西安的車費、酒店住宿費用,林希此次演唱會之行整體差不多需要5 500元左右。
如今,為一場明星演唱會而奔赴一座城,成為當下的旅行新風尚,而這也實現了“一場演唱會帶火一座城”,成為出圈密碼。像周杰倫等大咖演唱會,也被網友戲稱為“行走的 GDP”,凡是他們開演唱會的城市,都會掀起一輪消費熱。
本質上,演唱會只是一個媒介開關,通過演唱會撬動明星IP的影響力,利用大量切片的方式,用多賬號在不同平臺圍繞演唱會這個爆點進行宣傳,從點到面打開社交平臺的流量密碼,提升曝光、刺激經濟。
所以,對于一個城市而言,這是樹立城市品牌的窗口,也是一筆重要的收入來源,有越來越多的城市特別樂意舉辦演唱會,提供相應的政策和配套支持。
當然,我們也能看見一個趨勢,那就是情緒生意在今天越來越有價值。
一場明星演唱會有多吸金?密集井噴的演唱會到底掙不掙錢?演唱會熱度能持續多久?
今年演唱會的關鍵詞“一票難求”一定榜上有名。此前TFBOYS演唱會第一排門票價格,一張被炒到了200萬元,比更早的周杰倫演唱會一張門票被炒到21萬元還要瘋狂。
從明星到主辦方、演出公司、票務公司、黃牛,演唱會產業鏈上的人看起來集體迎來行業紅利期。
那么,一場演唱會的收入結構是怎樣的?
通過對整個產業鏈的剖析,一場演唱會收入結構包括:門票票房、品牌贊助、明星IP周邊商品。
以TFBOYS演唱會為例,線下演唱會門票收入 3 576 萬元,并且直接帶動 4.16億元的旅游收入。
其次,線上票房,當時優酷作為TFBOYS演唱會線上直播平臺,提供了兩種直播票:39元主舞臺、99元全機位。據直播后優酷官方統計,演唱會僅線上直播就有168萬人觀看,以直播最便宜的價格39元計算,本次直播收入至少達6 552萬元,這還不算商務廣告植入的費用。
還有品牌贊助費用,品牌贊助費用也是重要的收入來源。百事中國官微曾官宣獨家冠名。南孚電池則官宣為演唱會官方合作伙伴。雖然沒有透露相關贊助費,但如此熱門的演唱會想必費用也不會太低。明星IP周邊商品也是重要的收益渠道。
粗略計算,TFBOYS十周年演唱會收入或至少在1億元。當然,由于這是3位隊員作為明星團體最后一次合體演唱會,其稀缺性非普通演唱會能比,因而票房吸金能力也極強。
那么,開一場演唱會,明星能掙多少錢?
明星舉辦演唱會一般找演出公司合作比較多,票務也大多在演出公司。合作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保底,明星收出場費,不分票房;還有一種是部分收費,參與分票房,按照一定比例分配。演唱會招商部分,另外協商。
據業內人士透露,很多時候明星藝人團隊會選擇保底模式合作。所以,一場演唱會無論最后是否盈利,明星通常都是掙錢的,能夠實現明星經紀公司利益最大化。
數據顯示,周杰倫2023年3月4日悉尼演唱會票房單場高達856萬美金(折合人民幣6 138萬元),創造了華語歌手在澳大利亞的票房新紀錄。
那么承辦演唱會是穩賺的生意嗎?這與選公司和選股票有點類似,需要綜合分析。
演唱會能否盈利,跟明星自身知名度、門票票房,以及是否有品牌贊助、成本高低、舉辦城市等因素息息相關。
頭部明星演唱會票房有保證,基本都能實現盈利。而其他票房號召力一般的明星則可能虧損。
井噴般舉辦的演唱會是喜聞樂見的消費復蘇景象,這種高漲的消費熱情會持續多久?在演出市場增勢可期的未來里,又有什么投資機會?
大到一座城市,小到個體攤販都享受到了演唱會的陽光沐浴。
有人說,自己在演唱會門口擺攤賣周邊,三天掙了五千元;有人說,自己在演唱會上撿彩帶,靠“垃圾”掙了幾百塊……
很明顯,如今的演唱會生意已經到了遍地撿錢的地步,但真相是這樣嗎?
“現在的演唱會主辦方不賣給黃牛,都沒辦法賺到錢了”,這是一種非常極端的說法,意即演唱會主辦方必須把超出票面價格很多的價格打包賣給黃牛組織,才有可能保本。因為隨著藝人演出費用、舞臺搭建、場館租賃、現場安保等上下游費用水漲船高,演出商作為“中間人”很難確保盈利,甚至會出現現場票售罄仍無法賺到錢的場景。
有曾經做過上百場演出的從業者抱怨,大意是錢讓藝人經紀團隊賺去了,票務、場館、落地、安保方是賺辛苦錢,演出商都是“表面風光”,要滿足藝人經紀團隊的各種奇葩要求,各種接待不能怠慢,稍有不慎還會被粉絲罵,粉絲搶不到票主辦方也要被罵,位置不好也要被罵,不給退票更會被罵。
演唱會,一場很多人的暫時狂歡,狂歡背后,也并不容易。
演唱會在外界看來是短期行為,往往籌備幾個月至大半年,就在某個周末的一晚幾個小時,但背后是很多人在勞作,打通各種關系。并且演唱會是實打實的商業行為,賠錢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杜建(化名)說,之前業內有家公司,接了某位唱作歌手的演出,該歌手口碑很好,但并不是“流量型”,因為演出當晚票房慘淡,導致該公司直接倒閉。
現在,場景不同了,杜健說,通常一場演出票要賣到九成才能回本,“所有都在漲價,酒店機票都在漲價,都是成本,有了流量的藝人就覺得有了話事權,談判的標準也和以前不同了。并且有流量并不意味著賺錢,有些演出即便是把票賣完了仍然在賠錢”。
“演出商和黃牛私下勾結”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但杜建說,其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簡單。主辦方最怕黃牛打折賣票,因為意味著演出本身不被看好,“黃牛某種程度上是一場演唱會的晴雨表,加價就是難搶,打折就是沒人要,本來是在正規渠道正價售賣,黃牛一打折,就全亂套了,所以主辦方也會恨黃牛”。
同樣是按照二八定律,20%的演出占有80%的票房,導致了部分頭部歌星的價格越來越高,有錢也未必能搶到。某位更“老資格”的唱將,總成本只有200萬元,但很少有人投,因為未必能賺到錢,很多演出商做演出并不只是盯著演唱會門票,還會有各種投資、廣告、置換等,“肯定都是經過核算的,成本高的,背后肯定有其他商業元素”。
“演出市場確實火得不正常,但放長遠看遲早會回到常規的軌道上來,能賺錢的演出持續賺錢,不能賺錢的演出也要做”。
杜建回憶,之前有的經紀公司慣例是“買一送一”,演出商買一場穩賺的演出,就要搭一場不賺錢的,“比如兩個藝人同屬于一個經紀公司,你接了鐵定能賺錢的演出,就必須做一場不賺錢的二三線藝人的演出,以前是老帶新,現在成了新帶老,因為新藝人通常比老藝人好賣,但老藝人也要唱下去”。
如此來看,在賽道理論的照耀下,演唱會不僅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一種商業模式的生動實踐。有虧有賺,有歡喜也有憂傷。
從前期布局開始,到演唱會進行時,無不體現著經濟活動的活躍。但很多新近進入演唱會市場的藝人和主辦方都應該自我檢視,是否到了可以開演唱會的階段?藝人的影響力和作品是否足夠支撐?可以做多大規模?主辦方能否做好應有、專業、常識性的服務?
環境多變,各行各業競爭激烈,而這些音樂節、演唱會本質上做的都是情緒生意,給觀眾提供了一個直接輸出情緒的場合。
成千上萬的人在明星和現場氣氛的帶動下,可以合唱,可以大聲歡呼,可以吼叫,相當于開了一個大型的Party。
就像之前爆火的淄博燒烤,最終回歸理性,演唱會的大火大熱能否長久地持續下去,需要理性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