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型中小企業是一個國家中創新活力最為突出的企業群體,在我國產業升級、國家創新能力提升中將發揮關鍵作用。但不少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三不”難題,即信貸融資獲得不夠,創新產品拓市不易,研發投入不足,滯緩了企業創新發展步伐。文章從多渠道助力企業信貸融資,多角度幫扶創新產品拓市,多方位推動政策落實落地等方面分析和探討對策。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 創新發展 科技信貸 創新產品 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0-287-0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強調,“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科技型中小企業是一個國家中創新活力最為突出的企業群體,在我國產業升級、國家創新能力提升中將發揮關鍵作用。2017年發布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辦法》明確界定,所稱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就是依托一定數量的科技人員從事研究開發活動,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并轉化為高新技術產品或服務的中小企業。從“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服務平臺”各省市入庫名單公告了解,截至2023年底,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56.3萬家,以此為基石,孕育出40余萬家高新技術企業,1.2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1200余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但調研發現,不少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三不”難題,即信貸融資獲得不夠,創新產品拓市不易,研發投入不足,滯緩了企業創新發展步伐。
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信貸融資獲得不夠
資金對企業科技創新具有基礎保障作用。與龍頭企業不同,科技型中小企業受規模與競爭力的影響,各類金融機構在資金支持上會更加慎重和保守,融資條件也更為苛刻,使其缺乏足夠且持續的資金支持。近年來,雖然國家、地方出臺一系列科技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等政策,引導銀行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但仍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主要表現在:
1.“科技貸”支持政策“不解渴”。科技貸支持政策出臺在政府,實際落實在銀行,企業數據在部門,申請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執行錯位、辦理不暢、落實打折扣等現象,導致透明度不夠高、審批速度不夠快、落實力度不夠大等問題。一是執行有錯位,透明度不夠高。科技貸支持政策最終由基層銀行各自落實,不同區域的執行銀行各異,其執行力度、產品名稱、側重點乃至宣傳方式和力度也各不相同。同時很多地區未形成部門、街道、銀行的政策推行合力,科技貸支持政策適用企業名錄也不對外公布。由此導致企業感覺科技貸支持政策宣傳不一致,名單不透明,申請手續不清楚。二是數據采集有堵點,申報過程不順暢。雖然目前全國都有數據直聯嘗試,但整體而言,絕大多數地區的數據采集還是銀行的最大障礙,尤其是初創型企業的數據采集往往難上加難。這兩年國內外經濟下行,不少中小微企業虧損倒閉,銀行更加謹慎,宣傳推送不積極、產品資料不公開、產品描述不詳細、服務質量不夠高等現象較為普遍。
2.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難。一是質押貸款銀行辦理難。企業貸款到期有錢不還、攜款外逃等不誠信行為時有發生,加大了知識產權授信風險,銀行推廣應用知識產權質押貸的積極性不高,辦理成功率偏低。二是缺乏清晰定位的專業化知識產權交易市場,評估轉讓程序復雜,交易成本較高,處置相對困難。加之交易信息透明度較低、知識產權固有特點,其真實價值難以得到市場化的客觀反映。在實際操作中,名義上是知識產權質押貸,實際上仍要提供抵押物,或者信用貸相關材料。三是知識產權估值難。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資產,其價值評估是一個復雜的技術問題,且其價值容易受到技術進步、經營狀況、企業聲譽等因素影響,同時中介市場建設還不完善,市場上具備知識產權評估資質和能力的人才,有經驗的專業評估公司依然很稀缺。
(二)創新產品拓市不易
產品創新是企業創新的關鍵,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拓寬市場、樹立品牌的主要舉措。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爭取新技術、新產品“首張訂單”時,受企業資質、綜合實力等因素影響,往往難度較大,缺少試用并不斷改進完善的機會。需求方缺乏對新產品性能指標及使用情況的了解,不能確切知道使用效果。
促進創新產品示范應用,是推進企業自主創新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地方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抓手。目前,寧波、深圳、青島、上海等不少城市出臺了《創新產品推薦/推廣目錄》,以加大對企業創新產品推廣應用支持力度,促進創新產品市場化和產業化,鼓勵企業創新。調研發現,雖然相關部門出臺了政策,要求在政府招標采購方面給予支持,但由于缺少有效約束,業主單位因慣性思維、預算安排、風險規避、評分標準等原因,很少給創新產品優先支持,幾乎沒有實施單獨招標、優先邀請、定向采購。不少企業呼吁,在創新產品市場尚在培育、信心不足時,希望政府幫扶一把,給創新產品首個機遇期。
(三)研發投入不足
研發投入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的核心指標,近年來,我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以下簡稱R&D經費)實現較快增長,2023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達到33278.2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64%,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但與歐美一些創新型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的R&D經費投入強度明顯低于美國(3.5%)、德國(3.1%)、英國(2.9%)。當前,企業已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是拉動R&D經費增長的主要力量。企業R&D經費占全國比重近80%,對R&D經費增長的貢獻近85%。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是其中一項重要優惠政策。2022年全國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企業超過60.7萬家,減免稅額超3.1萬億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還將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加計扣除比例,但在推進政策落實過程中,一些企業積極性不高。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研發費用歸集口徑不一。目前,企業研發費用歸集有三個口徑,加計扣除口徑,由財稅〔2015〕119號、財稅〔2018〕64號等文件規范;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口徑,由國科發火〔2016〕195號文件規范;會計核算口徑,由財企〔2007〕194號文件規范。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未設立專門研發機構或者部門,對研發費用的劃分歸集問題往往難以把握。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申報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的難度,降低了企業的積極性。二是容錯空間相對較小。為防范國家稅收流失,有關部門在對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項目監管審查時,只要發現企業存在管理研究等活動不適用稅前加計扣除的行為,或部分企業研發人員同時從事非研發活動,而未在研發費用和生產經營費用間分配的行為,就會一律予以追責,缺乏必要的容錯糾錯機制。一旦被追責,企業不僅要被追繳稅款和滯納金,還有可能被納入失信名單,影響企業信用和后續融資。三是研發費用建賬不規范。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前提條件是必須為研發項目建賬。但不少中小企業因企業財務人員能力不足,不能準確區分研發活動和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因而一些企業會直接將投入的研發成本納入“生產成本”科目,而不納入可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科目。
二、對策建議
(一)多渠道助力企業信貸融資
1.加快“科技貸”支持政策落地。一是集聚各合作銀行科技貸產品,并將產品的申報條件、貸款金額、貸款利息、產品星級等信息公布,確保科技貸產品應有盡有,企業“找得到、找得全”。同時,針對申報企業,圍繞申報門檻、貸款滿足率、流程復雜度等內容,開展企業滿意度評價,評價結果作為銀行產品評星的依據。二是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可借鑒遼寧等地做法,采集企業信貸信息以及稅務、司法、環保等非銀行信息,并依法為銀行提供信用報告查詢服務。三是探索科技貸運行新模式。以高新技術企業為試點,政府、銀行、征信、平臺四方聯合,創新“授信評級+知產估值+分級風補”的運行機制,如對A級給予貼息、B級給予增信(增信部分損失補償)、C級給予損補、D級關注提升,滿足高企貸款“四個一點”需求,即抵押少一點、授信高一點、利率低一點、放款快一點。
2.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一是設立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風險資金池。政府、合作銀行、投資機構、知識產權運營機構等共同出資組建風險池,委托第三方服務機構專業化運作,為轄區企業以專利為主要質押物的銀行貸款提供風險補償,提高銀行開展業務的積極性。二是拓寬知識產權融資新渠道。在以銀行貸款為主的知識產權融資基礎上,拓寬企業融資新渠道。鼓勵本地投資機構,以知識產權為“亮點”,對本地創新企業進行投資;鼓勵小額貸款機構通過知識產權質押發放貸款,對小額貸款機構給予一定的風險補貼。三是搭建知識產權融資信息服務平臺。集聚國內高端知識產權評估機構、財務審計機構等,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評估、財務審計等服務,權威發布知識產權價值、企業經營狀況等信息,為國內外金融機構、投資機構等提供參考。與公安、法院等部門數據互通,定期公布有錢不還、卷款跑路的“老賴”企業主和失信企業名單,倒逼企業家做誠信人辦誠信企業,引導誠信經營。
3.鼓勵本地創投基金投資。一是吸引創投基金落戶。參照寧波梅山保稅港區等地做法,在基金設立后,一定期限內對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等給予稅收返還,吸引更多的基金落戶。二是加大政策補貼力度。對于正在運行的基金,投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按其投資金額比例給予一定的管理運營費用補貼,引導其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投資。三是適當降低掛牌門檻。調整掛牌條件,降低掛牌的財務門檻;建立篩選機制,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予以掛牌的政策支持,屬于未來行業的、有發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降低或取消準入門檻,吸引其掛牌。
(二)多角度幫扶創新產品拓市
1.探索新機制新模式支持創新產品采購。一是建立政府采購激勵機制。對積極運用政府采購支持創新產品的預算單位,在政府工作考核和部門考核中給予加分,并把一定比例的結余資金留歸單位作為機動資金,由同級財政局、審計局聯合考核。二是建立采購容錯問責機制。對無正當理由拒絕采購創新產品的單位和相關責任人,由有關部門和單位問責。對因購買使用創新產品和服務,客觀上對工作帶來影響或造成經濟損失的單位和相關負責人,按容錯糾錯機制處置。三要探索試點應用方保險模式。在現有首臺(套)保險等創新產品保險基礎上,突出對應用方的支持,鼓勵地方保險機構探索試點應用方保險,讓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更愿意購買創新產品。
2.開放應用場景鼓勵企業產品創新。一是探索政府投資項目應用場景開放審批制度。發改部門牽頭,市級財政資金主導投資的各類工程、項目,謀劃開放應用場景項目并使用創新產品,在審批報備環節,對于未開放應用場景項目的,業主單位應做具體說明。二是探索“以賽代招”新機制。參照寧波、深圳等地做法,探索“以賽代招”新機制,以“場景大賽”形式比選出優秀榜單產品,榜單產品一定份額直接進入項目采購清單。三是做好產品和場景“雙找”工作。參照合肥等地做法,成立城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開展“雙找”:為產品找場景,為場景找產品,開展場景挖掘、打磨策劃、清單發布、對接路演、推廣服務全流程的場景工作,形成面向全產業、全市域、全領域的場景創新生態體系。
(三)多方位推動政策落實落地
1.統一研發費用歸集口徑和操作流程。財政、稅務、統計、科技等相關部門出臺會計操作指引和實施指南,就三個研發費用歸集口徑的異同達成共識、加以規范,明確相關鑒定流程和細化標準。發布更有指導性的案例說明和操作流程導引。如參考河北等地做法,針對企業研發項目管理、研發費用核算歸集、集中研發費用分攤、研發項目鑒定等問題,編制加計扣除政策“一本通”。
2.營造良好的容錯氛圍。一是探索科創增值化服務。科技、稅務等部門聯動,探索科創增值化服務,將研發類補助政策和稅收優惠的兌現、申報、查驗常態化,從“爭議項目查驗”“事后追究”的管理模式轉為“事前模擬”“事中輔導”的服務模式,降低中小企業在申報過程中的犯錯概率。二是推行首違、輕違不罰機制。將企業研發費歸集、調賬出現的問題列入稅務行政處罰“首違不罰”事項清單,對清單內的問題給予更大的包容,處罰能減則減、能免則免,給予更長的整改期,并安排專人指導。
3.輔導企業規范建賬。一是組建輔導專家團。聯合遴選一批注冊會計師、稅務師、審計師專業人才等輔導專家,組建研發費提升輔導專家團,幫助企業界定研發活動,合理歸集研發費。二是線上研發費體檢。精準聯系對象企業開展自助式云上研發費體檢,根據對象企業提供數據,生成(下轉第290頁)(上接第288頁)研發費自檢報告,指導中小企業根據企業自身實際經營情況,輔導企業規范做賬。三是線下專家講診。邀請輔導專家澄清認識誤區、交流提升措施、消除短板障礙,針對企業個性問題需求,提出調賬合規性建議。
參考文獻:
[1] 葉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環境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河北企業,2024(08):46-48.
[2] 胡靈,丁卉.我國商業銀行對科技型企業認定與信用評估模式研究[J].征信,2024(08):47-53.
[3] 徐曉萍,劉音露.數字化時代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征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141-143.
[4] 江蘇省財政廳政府采購管理處,江蘇現代財稅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政府采購支持科技創新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政府采購,2023(04):23-26.
[5] 劉好雨.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常見問題及優化建議[J].財訊,2024(06)):92-94.
[6] 陳夢珂,祁佳,陳怡琳.稅收優惠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以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為例[J].對外經貿,2024(08):91-95.
[作者簡介:李天寶,碩士研究生,寧波幫企一把企業服務平臺有限公司營商環境研究所所長,寧波市政協幫企一把(工商聯界別)委員工作室專班負責人。]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