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已成為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階段,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顯得至關重要。文章深入剖析數字化與傳統產業的現狀與發展瓶頸,結合新質生產力的特性及應用實踐,提出一系列兼具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的發展舉措。同時,深度探究數字化轉型在傳統產業中的具體實踐成果與成效,為各地區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數字化賦能 傳統產業
中圖分類號:F0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0-291-02
新質生產力指的是借助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以及管理創新等手段,提升生產要素的配置與使用效率,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新質生產力的作用舉足輕重。它不但能夠提升產業層級,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能夠催生新興產業、新業態與新模式,為我國經濟注入嶄新活力。當下,數字化已然成為時代的核心驅動力,數字化正在深刻地重塑傳統產業的形態。
一、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的內在邏輯
在新質生產力的視域下,數字化對傳統產業的賦能展現出一系列深刻而富有邏輯的內在聯系,為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提供強大活力。
(一)新質生產力實現創新與突破
新質生產力打破了傳統產業在信息獲取、處理和傳遞上的局限,實現了數據的快速流通和精準分析。這使得傳統產業能夠更敏銳地洞察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生產策略和產品設計,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動態,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
(二)數字化能夠優化傳統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
通過構建數字化平臺和系統,企業可以實現對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實時監控和精準調度。這種精細化管理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還減少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為傳統產業創造了更大的價值空間。
(三)數字化促進了傳統產業價值鏈的重構與升級
借助數字技術,傳統產業可以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打破了原有的產業邊界和壁壘。例如,制造業通過與互聯網、大數據的結合,能夠實現從研發設計到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的全流程數字化協同,提高整個價值鏈的運作效率和附加值,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方向邁進。
(四)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的內在邏輯
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的內在邏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數字化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創新發展為傳統產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通過引入數字化技術,傳統產業可以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從而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
2.數據驅動優化資源配置。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得企業可以更加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和資源分布情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時,數字化技術還可以幫助企業建立更加完善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提高整個產業鏈的協同效率和競爭力。
3.商業模式創新拓展市場。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推動了傳統產業的商業模式創新,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通過引入數字化技術,企業可以開發新產品、新市場,實現業務的多元化和差異化,拓展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
因此,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的內在邏輯在于通過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數據驅動優化資源配置以及商業模式創新拓展市場。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之間形成了相互依托、相得益彰的辯證統一體,共同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的現狀
(一)數字化技術應用的不平衡
盡管數字化帶來了諸多機遇,但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傳統產業在數字化應用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一些大型企業可能擁有更多的資源和能力來投資數字化技術,實現快速轉型;而中小企業可能面臨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限制,數字化進程相對緩慢,這種不平衡可能導致產業差距進一步拉大。例如,在制造行業中,大型企業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數字化供應鏈和智能制造系統,而一些小型企業仍處于信息化初級階段,僅使用了基本的辦公軟件和財務系統。
(二)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的挑戰
隨著數字化的深入,企業收集和處理的數據量急劇增加,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成為重要問題。數據泄露可能給企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害,也可能影響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特別是涉及到用戶個人信息、商業機密等敏感數據時,如何確保數據在傳輸、存儲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是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
(三)人才短缺問題
既懂傳統產業業務流程,又熟悉數字化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相對匱乏。傳統產業的員工可能需要進行大量的培訓才能適應數字化工作環境和新的業務模式,而招聘到合適的數字化人才也并非易事。這可能導致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推動和執行力量,影響數字化賦能的效果。
(四)技術更新換代的壓力
數字化技術發展迅速,傳統產業需要不斷跟進和適應新技術的變革。頻繁的技術更新換代要求企業持續投入資金和資源,以保持在數字化領域的競爭力。然而,對于一些傳統產業來說,可能難以承受過快的技術更新成本,或者在選擇技術方案時面臨決策困難。
(五)企業文化與組織架構的變革難題
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技術的應用,還涉及到企業文化和組織架構的調整。傳統的層級式管理模式可能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數字化環境,需要向更加靈活、敏捷的組織架構轉變。
但企業文化的改變并非一蹴而就,可能會遇到員工的抵觸和內部溝通協調不暢等問題。
(六)數字化轉型的成本與效益評估
數字化轉型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技術設備購置、系統開發、人員培訓等方面,但轉型帶來的效益可能并非立竿見影。企業需要進行全面、準確的成本效益評估,以確定數字化轉型的投資回報率,并在長期發展中保持耐心和戰略眼光。
(七)與供應商和合作伙伴的協同問題
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往往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協同合作。然而,不同企業的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可能導致與供應商和合作伙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協同效率低下等問題。
企業需要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溝通與協作,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接口,以實現更高效的產業鏈協同。為了更直觀地展示這些問題,見表1:
三、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的實踐路徑
(一)推進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
1.縱深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制造業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轉型,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大力發展數字商務,加快商貿、物流、金融等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轉型。例如,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等軟件提高設計和生產效率;引入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等智能設備,提升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利用大數據分析進行生產過程優化、質量控制和設備預測性維護。
2.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創新發展智慧農業。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養分等數據,實現精準灌溉、施肥;借助衛星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進行農田規劃、作物長勢監測和病蟲害預警;發展農產品電商,拓寬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3.實現服務業數字化。全面加快商貿、物流、金融等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優化管理體系和服務模式。例如,發展智慧物流,通過物流信息平臺實現貨物的智能調配和跟蹤;金融服務業利用大數據進行風險評估和精準營銷。
(二)發揮人工智能對傳統產業的撬動作用
1.實施“人工智能+”(AIGC)行動。推進AI大模型在工業領域的落地應用,建立完善分級診斷評估標準,引導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例如,在質量檢測環節使用圖像識別技術,快速準確地檢測產品缺陷;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改善客戶服務,實現智能客服。
2.實施“智慧建設”行動。打造智慧商圈,通過數據分析實現精準營銷和個性化推薦;構建智慧供應鏈,提高供應鏈的可視化和協同性;建設智慧港口,提升港口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
3.加強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相關產業人工智能教育體系,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人工智能培訓和實踐項目;吸引和留住高端人工智能人才,為產業智能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三)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
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推動傳統制造業優勢領域鍛長板,加強新技術新產品創新迭代,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加快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制造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全面推動智能制造完善綠色制造和服務Vt1iOFuBh+3ucFS+WteJUw==體系,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強化綠色低碳發展,實施節能降碳改造 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與協同創新,加強不同行業交流與合作。
1.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發展。鼓勵傳統產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例如,開發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產品,滿足高端市場需求;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2.推動智能化水平提升。深化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制造全過程、全要素的深度融合,全面推動智能制造;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
3.推動向綠色化轉型。完善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環保材料;加強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評估和認證,引導企業走綠色發展道路。
4.推動產業鏈融合化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融合,例如,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服務型制造;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協同創新,形成產業生態系統;加強不同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創造更多的融合發展機會。
在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的實踐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傳統產業在數字化賦能的實踐過程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求,選擇合適的路徑和方法,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同時,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需加強合作,共同推動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的進程。為此,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才能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力。
參考文獻:
[1] 張勇.新質生產力的特征與培育路徑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22.
[2]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 智能制造戰略與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
[4] 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6):61-72.
[作者簡介:魏冰,碩士學歷,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