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多學科視域中的歷史動物研究綜述

2024-10-25 00:00:00李冀
鄱陽湖學刊 2024年5期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史學界對環境變遷研究的意識越來越強,而歷史動物又是環境變遷諸要素中的重要部分,理應受到關注。2005年,歷史地理學者侯甬堅教授組織創建了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歷史動物研究小組”。該小組由多名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青年學者及博士、碩士研究生組成,一方面從歷史自然地理視角探討歷史時期動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空間變遷等問題,另一方面從環境史學視角探討歷史時期人與動物的互動關系及其社會效應與環境效應。研究者選取歷史時期特定動物類群和特定區域的獸類以及某些區域的漁業資源進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和較可觀的學術成果,培養了若干從事歷史動物相關研究的“新生代”學者,從而為探索歷史動物研究的方法和路徑提供了一些啟發和鏡鑒。

[關鍵詞]歷史動物;歷史地理學;環境史學

21世紀,環境史研究趨勢日益顯著,劍橋大學伊懋可(Mark Elvin)教授對環境史“透過歷史時間來研究特定的人類系統與其他自然系統間的界面”的定義,《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中英文本的廣為流傳,都提示學者們在歷史地理學方法之外,還有一條環境史研究路徑。2000年,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申報中,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后改稱“研究院”,其前身是陜西師范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批成立。在當時,許多歷史地理學者都有強烈的研究環境變遷的意識和想法,該中心最初上報的基地名稱就用了“西北環境變遷”這一表述,后來經過校內外專家的建議,改成了內涵更合理一些的“西北歷史環境”。

也正是這個時候,侯甬堅教授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調入該中心,并繼續招收和培養歷史地理學專業的研究生。侯甬堅教授是繼文煥然、何業恒之后關注動物問題較多的歷史地理學者,他在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中擬出了“歷史環境變遷與重建”這一研究方向,但在具體的選題中卻不贊同如此大而化之。他認為,環境變遷諸多要素一起研究的做法容易造成時間和精力的分散,從而導致難以展開精到的研究,也難以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2001年入學的碩士研究生曹志紅經過3年的努力,在畢業前完成了題為《唐宋時期黃土高原地區的獸類資源》的學位論文,她在此基礎上修改的論文《唐宋時期黃土高原的獸類與生態環境初步探討》于2004年10月在《歷史地理》第20輯發表,這給當時該中心師生帶來了不小的鼓舞??梢哉f,曹志紅碩士學位論文的修改發表,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侯甬堅教授繼續組織新生們開展歷史動物研究的想法。

2005年,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歷史動物研究小組”以陜西師范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歷史地理學為依托正式成立。該小組以歷史上的野生動物為研究對象,主要復原歷史時期多種獸類動物的地理分布、數量變化及生存狀態,并結合環境史學的視角,梳理人類對動物的認知過程、利用情況,探討人與動物的關系演變史,部分揭示了中國歷史上動物與人、動物與歷史、動物與社會的關系,最終探討了歷史時期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有助于增進從古動物(地質+03kGDx+U56/Zv3TC+Y0Tq4s2myxlt52tU0OZGbdnD8=時期)到現代動物之間某些歷史動物的研究。迄今為止,該小組選取歷史時期的老虎(tiger)、獅子(lion)、熊(bear)、大熊貓(panda)、亞洲象(Asia elephant)、犀牛(rhinoceros)、鹿(deer)、海東青(Falcon)、狼(wolf)、羚牛(takin)、牦牛(yak)等11個特定動物類群,1個特定區域(黃土高原, Loess Plateau)的獸類以及某些區域的漁業資源進行研究,取得了可觀的學術成果,培養了若干從事歷史動物相關研究的“新生代”學者。

2021年,吳杰華、曹志紅的《中國歷史動物研究的反思與重構》一文在回顧相關學術史時認為,“環境史近二十年在中國迅速興起,主要關注歷史上人與自然的互動,讓自然進入歷史,人類回歸自然。而動物屬于自然的一部分,歷史上人與動物的關系自然也就進入環境史研究的范疇”。①從學理上來講,這種趨勢是自然而然的。同時,對于少數缺乏歷史學或地理學背景的研究生來說,由于開辟了“新的賽道”,他們得以在歷史動物研究的方向上一起學習研究并互相鼓勵、協同共進。下文主要依據該小組成員研究對象的不同進行大致梳理,簡要回顧和總結小組自成立以來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一、歷史時期野象分布變遷及種屬問題的研究

大量考古證據及古文獻記錄顯示,現生存于熱帶地區的大象在先秦時期曾廣泛分布于中國北方黃河流域,這是歷史自然地理及環境史上引人注目的現象。如何科學解釋這一現象,學界爭論已久。許多學者把氣候變冷作為大象從北到南分布范圍縮減的主要原因,或反過來把大象分布范圍的北界當作氣候變化的生物指示標志,而忽略了其中的人類因素。也有人懷疑這些大象其實是家養動物或者遠方貢品,而非野生動物。“歷史動物研究小組”對這些流行已久的成說提出質疑,認為氣候變冷并不構成上古時期的野象后來從黃河流域消失的主要原因。

侯甬堅、張潔在《人類社會需求導致動物減少和滅絕:以象為例》①一文中探討了歷史上中國境內亞洲象數量減少和在原有地域滅絕的原因,比較了學界存在的氣候變冷的影響、人類活動的影響、多種因素所致三種觀點。該文根據野象自身的特點和弱點,通過社會對野象產品的普遍需求、官府的提倡和獲益、對野象的捕獵殺戮方式諸方面的考察,認為氣候因素難以解釋歷史上野象的減少和滅絕,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為了逐利和滿足社會需求的殺戮行為。該文還指出,亞洲象被人殺戮的歷史命運不僅影響到該物種及其多樣性的正常演化,而且導致它成為新的瀕危物種。文中特別強調應盡量減少“人類”“人”之類廣義、抽象概念的使用,而應對具體行為的實施者使用有限定意義的詞語,如捕象人、獵取人、屠宰者、貿易者等,以區別角色及其連帶責任,此種做法尤其值得同類研究借鑒。

長期以來,學界將先秦時期生存在中國北方的野象默認為現生亞洲象種,且針對其環境指示意義有過不少討論。但李冀、侯甬堅在《先秦時期中國北方野象種類探討》②一文中指出,從動物分類學視角來看,這些野象究竟是何種類尚存疑點??紤]到亞洲象有限的環境適應能力,尤其是它們對于低溫的極端敏感,將這種判斷當作唯一的可能性并不合理。作者提出,古代中國北方有無野生亞洲象生存尚屬可疑,當時華北地區的野生長鼻類種群亦可能屬于某種古菱齒象類。

2012年李冀、侯甬堅、李永項、張潔發表的英文論文《最后的古菱齒象?3000年前的華北野象種類猜想》(“The latest straight-tusked elephants(Palaeoloxodon)?‘Wild Elephants ’Lived 3,000 Years Ago in North China”)③可以看作是《先秦時期中國北方野象種類探討》一文的續作。作者以相關象臼齒遺存的特征以及商周青銅器上大象造型的動物形態學特征為主要依據,指出當時出現在華北地區的野生大象因其形態與亞洲象存在較大差異,而有可能更加接近古菱齒象。

嶺南地區曾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野生亞洲象分布區,亦是中國大陸除云南之外野象最后滅絕的區域,而如此低緯度地區野象的滅絕原因顯然很難以氣候變冷來加以解釋。聶傳平在《唐宋時期嶺南地區野象分布與變遷探析》④一文中認為,唐宋是嶺南地區野象分布變遷最為劇烈的時期之一,由唐代嶺南各區域相對普遍的分布,至宋代先后從嶺南東區的珠江三角洲、東江流域、韓江流域不可逆轉地走向滅絕。而在嶺南西區,野象分布也出現了由東向西的退縮過程。野象分布在嶺南不同區域漸次退縮的過程與嶺南地區大規模農業開發進程是一致的,說明人為因素是當地野象滅絕的主導因素。

聶傳平、張潔的《中國境內亞洲象分布變遷研究中的史料特點與解讀——兼與趙志強博士商榷》①一文,主要是為了回應太原師范學院趙志強博士在《秦漢以來中國亞洲象的分布與變遷》②一文中提出的顛覆性觀點。后者認為,除云南省外,“秦漢以來,我國野生亞洲象主要分布在南嶺以南的廣東、廣西兩省和福建省的東南角”,進而大致將南嶺定為亞洲象的分布北界,且認為中國的亞洲象與境外種群是季節性往來遷徙的,“其于夏季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來到我國,而在冬季來臨之前,又遷回原處,但也并不排除在溫暖的冬季野象會留居我國”。這一觀點的實質是否定歷史時期嶺南以北亞洲象的原生分布,我們可將其稱為“嶺南以北無象說”。若這一觀點成立,那么此前學界所討論的“大象的退卻”——亞洲象在中國境內自北向南的漸次退縮過程,將成為一個偽命題。聶傳平、張潔認為,古代史料中關于亞洲象的記載內容真偽混雜,在解讀此類史料時,依據史料特點進行多角度的考辨是必要的,如果概因史料的虛妄性而否定其合理成分則難免矯枉過正。他們結合涉及亞洲象之史料的時代背景與特點,通過對相關史料的考辨與解讀,認為趙志強所提出的秦漢以來中國野生亞洲象的分布區域大致在南嶺以南,以及亞洲象在嶺南與東南亞之間季節性往來遷徙的觀點并不能成立。他們認為秦漢至唐末宋初,亞洲象在長江流域一直有分布,只是其種群數量與分布區域均呈減縮趨勢,而長江流域與嶺南地區的亞洲象均為土產,并非由境外季節性遷徙而來。

二、象牙制品及其貿易的研究

從古至今,獲取象牙是人類獵殺大象最主要的動機,如果說影響歷史時期大象種群變遷的主要因素真是人類活動的話,那么象牙制品及其貿易當然是不可忽視的一項研究內容。

小組成員中張潔重點關注這一問題,她在《論中國古代的象牙制品及其文化功能》③一文中指出,象牙飾品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一種獨特的動物制品原料,深受上層社會的推崇。作為一種奢侈品,它不僅是炫耀財富的手段,也是身份權利的象征。從先秦時期至清代,象牙的使用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各自特點,其總的趨勢是:象牙制品的等級性弱化,世俗化顯現,且日漸稀有。到元明清時期,象牙制品的等級化已趨于模糊,象牙工藝迅速發展,匠人們不僅繼承了傳統技藝,還創造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精品。她在《宋代象牙貿易及流通過程研究》④一文中又指出,由于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的繁榮,象牙逐漸成為商品貿易中的大宗。作者認為,宋代象牙制品突破了前代上層社會獨享、甚少流通于市場的窠臼。隨著象牙貿易的繁榮興盛,其流通途徑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使臣和蕃商大量參與其中;管理機構、征稅方式及稅率在流通過程中逐漸體系化。政府的介入和管理成為宋代象牙貿易流通過程中最重要的特點。

張潔在《宋代瑳象雕牙業及其市場消費狀況探究》①一文中還指出,宋代是中國象牙雕刻業發展的轉折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官營作坊在超經濟體制下規模不斷擴大,其中雇傭工匠的比重逐漸增加,同時私營作坊也獲得較大發展空間,其原料及產品市場也不再局限于官方控制的場所與行市。科技的發展使從業者的工藝技法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首創了象牙“鏤空透雕”法。伴隨著城市商業的繁榮,富民階層開始崛起,成為除皇室貴族及官僚之外另一個重要的象牙雕刻品消費群體。

三、中國虎歷史變遷的研究

虎是亞洲特有物種之一,它位于食物鏈的頂端,歷史時期也曾是亞洲的優勢物種之一,其分布廣泛、數量豐富,在物質和精神層面都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然而,近代以來,因虎與人類社會的廣泛聯系和接觸,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其棲息地喪失、分布隔離,逐漸瀕臨滅絕。若能搶在中國虎尚未完全滅絕之前,以專題研究的形式對中國境內虎的歷史進行梳理,關注其不同時空條件下的生存狀態(含生活史、地理分布、數量規模及其人文影響因素),將具有較大的科學價值與現實意義。

小組成員曹志紅主要進行該項研究工作,他和王曉霞在《明清陜南移民開發狀態下的人虎沖突》②一文中通過耙梳55部陜南地志文獻(包括一統志、總志和方志),2本碑石集錄和4種相關叢書、文集,共搜集到83條有關老虎的記載。盡管資料數量非常有限,但仍然可以看出明代至清代虎的分布范圍呈明顯縮小的趨勢。作者指出,明清時期隨著移民的涌入,土地墾殖幅度劇增、開發活動在更大空間范圍展開、人虎沖突隨之加劇、政府性打虎活動的展開可能是導致虎資源階段性萎縮的主因。

曹志紅在《歷史上新疆虎的調查確認與研究》③一文中指出,新疆虎是已滅絕的虎亞種之一。中國古代巖畫及文獻中不乏關于新疆地區存在老虎的記載,西方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斯文·赫定等亦在新疆目擊過老虎的活動,這說明其滅絕時間是在人類歷史時期,而非人類文明出現之前的地質時期。1979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保護老虎國際討論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iger)上宣布新疆虎的滅絕年份是1916年,但并未得到中國學界的認同。作者認為,新疆虎基本的空間分布規律是天山以南多于天山以北;新疆虎至少到清代光緒前期尚多見,且其數量較為可觀,大約從1899—1916年期間開始銳減,一度甚至趨于消失,但1916年滅絕的說法并不能成立。他還指出,人類活動疊加的自然環境演化造成新疆虎棲息地的惡化和消失,這一結果令人惋惜,后人應該從中汲取保護自然環境的經驗和教訓。

曹志紅在《湖南華南虎的歷史分布變遷與人虎關系勾勒》④一文中指出,湖南是歷史上華南虎分布的核心地區之一,然而當前華南虎的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該文采用列表統計的方法,以明清時期虎患記錄的虎數量橫向推算,明清時期湖南的虎至少有600只左右;縱向回溯推算并順延,則自商周至民國時期湖南全境虎的數量在某一時間斷面上都至少保持在數百只之多。研究顯示,在20 世紀50—70 年代,由于南方人口稠密、經濟開發、農墾活動頻繁、森林砍伐量大、國家對華南虎的保護措施出臺較晚等原因,華南虎分布區急劇縮小,種群數量下降很快,最終導致物種走向瀕危的處境。

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福建華南虎種群的歷史分布》①一文中,曹志紅指出,福建省有史以來就是中國境內華南虎亞種數量最多、活動最頻繁的主要地區之一,也是現在華南虎最有可能的生存地區之一??v貫上杭縣、龍巖市和連城縣三地的梅花山自然保護區至今仍被稱為“華南虎的故鄉”和“最理想的棲息地”。該文運用考古和歷史文獻資料,采用歷史文獻考證法、統計法、表格法、GIS 制圖法進行研究,探討了福建地區自古以來在人類活動軌跡映射下的華南虎地理分布情況。作者指出,根據歷史時期虎記錄的分布特點可知,在人類活動軌跡之內,看得見的華南虎分布已遍及當前福建省全境,種群頗為繁盛;而近現代以來由于長期的濫捕濫獵,以及新中國成立后“除害獸”運動將老虎作為消滅對象等原因,導致該物種瀕危。

《福建地區人虎關系演變及社會應對》②一文可以算作《人類活動影響下福建華南虎種群的歷史分布》的姐妹篇。該文由人虎關系的個案切入,借助環境史的視角探索歷史時期人與動物的關系演變問題。作者指出,歷史上的人虎沖突問題并不只是老虎威脅人的生命安全,從某些角度上說,它是一種由于人類摧毀了山地的自然生態而極大加劇的問題,從而使人類自身陷入生命安全問題的漩渦。今日主流價值觀所倡導的“人類對生命的尊重,與動物為友,保護動物”的理念,則有待更多的實際行動去踐行。

曹志紅在《虎種中國起源說的學術史述略》③一文中通過對國內外動物化石研究和遺傳學研究,以及對相關學術史進行綜合梳理,認為虎這一物種200萬年前起源于中國河南澠池,其證據為古中華虎(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的頭骨、下牙床和第一頸椎化石?;⑵鹪春蠹聪蛑苓厰U散,其中北印度支那及中國南部部分地區即北印支虎分布區為現代虎輻射中心,但其分布僅限于亞洲。該文探討的是一個進化生物學方面的問題,展現出作者寬廣的學術視野。

在《隱藏的“檔案”:中國歷史上的虎產品貿易》④一文中,曹志紅、葉松從歷史事實出發系統梳理了虎產品貿易史,但并未局限在復原貿易細節的研究。文章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醒當今社會的人們,要遵守國家保護環境(包括瀕危珍稀動物)的各項法規法令,善待野生動物,以彌補前人在歷史時期為逐利而過度殺戮大量動物的行為過失。此文亦是一篇充滿了反思精神和人文關懷的佳作。

曹志紅、丁曼旎、趙彥風的《虎產品中醫藥用史的階段特征——基于〈中華醫典〉數據庫的分析》⑤一文,通過檢索《中華醫典》收錄的1156部中國歷代醫書中的虎產品藥用記錄,對2996條虎產品藥用信息和2884首虎產品藥用方劑進行分析,復原了歷史時期虎產品的藥用情況,將動物史與醫藥史的研究結合起來,頗有新意。該文總結到,虎產品藥用方劑的歷史變化與歷史時期中醫藥學發展的進程相一致?;⒎交蚴驾d于東漢,或至遲于東晉已有記錄,其數量經兩晉南北朝至唐快速增長,到宋代達到第一個記錄高峰;金元時期方劑數量驟降,明代又轉而達到第二個高峰,也是歷史時期虎藥用方劑最多的時段;清代稍有下降但依然高于宋代的水平,民國時期虎方數量降至近乎與唐代持平。經過新中國初期確證效用的虎方專利化階段,1993年虎產品藥用全面終結。方劑的數量變化表明傳統中醫藥學中虎產品藥用知識的不斷推進,以及醫方歷經輾轉不斷傳播流變的過程??傮w而言,虎產品的藥用水平日益精深,且經歷持續的傳承與發展。

四、野狼的變遷研究

野狼是一種特別狡黠和兇猛的動物,溫震軍、趙景波撰寫的《“丁戊奇荒”背景下的陜晉地區狼群大聚集與社會影響》①一文,是從環境史視角研究狼群異常活動的最新成果。狼屬于犬科動物,是食肉目中的中小型猛獸,在歷史時期與人類頻繁“交鋒”。狼的棲息范圍廣、適應性強,凡山地、林區、草原、荒漠、半荒漠以至凍原均可生存。多數學者認為野生的狼大體是草原型動物,正常情況下并不喜歡主動與人類為敵。狼群異?;顒邮侵咐侨涸谏姝h境受到破壞或食物短缺時進入人類家園,對人和家禽、家畜等造成危害行為(狼群在野外獵食過路人也屬于狼群異?;顒樱?。該文集中研究了光緒三年至七年(1877—1881年)陜晉等地出現的大規模狼群聚集與異?;顒蝇F象,指出這種聚集與異常活動具有正反兩面的環境效應:一方面,旱災期間狼群吃掉了眾多因災喪生的人和動物的尸體,減緩了瘟疫流行,加快了生態恢復的速度;另一方面,狼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頻繁攻擊人類及牲畜,給人們的生命、生活和生產確實造成嚴重危害。作者提示人們需正視狼群所扮演的生態角色的復雜性。

張博的《20世紀50~60年代內蒙古“打狼保畜”運動與新畜牧生產建設》②一文是他在動物研究方面的一篇力作。該文認為草原狼作為牧區家畜環境中的重要生物,在內蒙古畜牧生產中有極大影響。傳統游牧生產模式下民眾對于家畜生物環境的干預較弱,因而狼害長期成為牧區畜牧生產的巨大威脅。新中國成立后,內蒙古地區通過政府統籌計劃與指導、廣泛發動群眾、總結推廣地方知識等途徑,進行大規模、集體化、常規化的“打狼保畜”運動,使該地區的狼害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促進了牧業生產發展。作者認為,打狼保畜運動不僅是針對狼害的經濟建設行為,還有著深刻的政治影響和生態影響。打狼運動的背后反映了社會主義畜牧生產模式的建立,以及在此之下政府對于家畜生物環境管理的增強。作者認為,對于“打狼保畜”運動,我們需要結合特定時代背景肯定其貢獻,但也需對其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反思。

五、遼、金時期海東青的研究

海東青是獵鷹中的珍品,其體態神俊矯健,在遼金時期一度成為皇家狩獵的專用獵禽,歷史文獻中也多有關于海東青的記載和傳聞。在遼金皇帝的“春水”行獵中,海東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縱放海東青捕天鵝,獲鵝后舉行“頭鵝宴”是帝王們極為熱衷的娛樂活動。因海東青在皇家狩獵中的重要地位,它也成為東北地區某些民族捕捉、馴養的對象,并且與遼金時期的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社會風俗、自然環境等產生密切關系。

小組成員聶傳平重點從事該項研究。他的《海東青與遼滅金興——以“鷹路斗爭”為中心的考察》①一文指出,12世紀初女真勃然而興,對契丹族建立的遼王朝發動了一輪輪迅猛沖擊,貌似強大的遼王朝倏然崩塌。在女真興起及其反遼滅遼的斗爭中,獵鷹海東青扮演了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女真作為一個曾役屬于遼朝而相對弱小的民族,因何能夠聚集足夠的力量挑戰遼朝的霸權,并在短時間內取而代之,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該研究指出,遼朝在向五國部及生女真諸部征索海東青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條具有戰略意義的交通路線——“鷹路”,各方勢力圍繞鷹路控制權展開了錯綜復雜的斗爭,并為生女真完顏部崛起及其整合生女真諸部勢力提供了重要契機,這一史實值得學界加以關注。

聶傳平在《海東青在唐至清代社會變遷中的功用和影響》②一文中認為,自唐代以降,海東青充當了不同政權(民族)間政治交往的重要媒介物。海東青在遼朝與女真的控制與反控制斗爭中發揮了微妙作用,成為女真反遼、滅遼的助推劑。海東青因其體態俊捷、捕獵技巧高超,受到唐至清代皇帝的珍視,逐漸成為皇家狩獵中不可或缺的御用獵鷹,縱放海東青成為身份與權力的象征。為了捕捉和利用海東青,古代東北地區的族群掌握了較為專業的獵捕技術和馴養方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對海東青種群的延續造成不利影響。

關于海東青之“海東”一詞究竟為何義,學界向來眾說紛紜,未有定論。在《“海東青”之“海東”辨疑》③一文中,聶傳平提出,“海東青”一詞最初應該是由《遼史》中記載的“海東青鶻”一詞簡化而來,其本義為“來自海東盛國——渤海國進貢的青色的鶻”。而《遼史》中所載“海東青鶻”一詞又極可能引自某種唐末史籍。由此推知,此處“海東”并非指“大海以東”,亦非指“宋代高麗”,而應是指唐代的“海東盛國——渤海國”。該文被2020年第12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引起廣泛關注。

六、歷史動物地理與環境史理論方面的研究

在歷史動物地理的研究領域,各種案例研究不可謂不充分,但理論總結尚顯薄弱。小組成員張博對理論問題較為敏感,其探討也較為系統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該研究領域的空白。

張博在《歷史動物地理研究的他山之石——〈歷史動物地理〉評述》①一文中探討了國外歷史動物地理領域的最新著作——2018 年由莎朗·威爾科克斯(Sharon Wilcox)和斯蒂芬妮·盧瑟福(Stephanie Rutherford)主編的《歷史動物地理》(Historical Animal Geographies)一書的內容和價值,認為該書集中體現了西方歷史動物地理研究的視角、方法、理論等方面的特點與發展趨勢,對于中國歷史動物地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在《從近20年〈歷史地理學雜志〉的相關文章看西方歷史動物地理研究的新動向與啟示》②一文中,張博指出,東西方歷史學、地理學的不同特點及其發展方向,使雙方歷史動物地理的研究也有所不同。通過分析 2000—2018 年英國《歷史地理學雜志》(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所刊歷史動物地理相關文章,可以發現近年來西方歷史動物地理主要有議題與方法的多樣化、關注與人類密切接觸的常見動物、關注中小尺度具體空間下的動物這三個研究動向。作者認為,相關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歷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更對一些歷史問題提出了新解,在推動史學研究的同時也進一步突破了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這些研究的優點值得中國歷史動物地理研究在堅持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加以借鑒。

張博還在《近20年來西方環境史視域下動物研究的發展動向》③一文中指出,環境史視域下的動物研究以動物為歷史發展的主角,將人與動物的互動置于緊密聯系、動態發展的生態網絡中進行考察,揭示了動物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作用,使人們以新的視角全面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并深刻體會到人類與動物是休戚相關的生命共同體。通過對近 20 年《環境史》雜志所刊相關文章以及部分西方環境史著作的梳理分析,可以發現西方環境史視域下的動物研究在時空范圍上不斷擴展,研究對象日益多元化和細化,研究方法和路徑則注重多學科交叉、自然與社會的結合以及動態分析,研究議題也有所拓展和加深,且與現實問題緊密聯系。他認為,雖然西方環境史視域下的動物研究仍存在諸多問題,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仍值得中國相關領域學者辯證地分析和借鑒。

結 語

“歷史動物研究小組”完成的其他以歷史動物為研究對象的碩士學位論文,先后有孫欣的《歷史時期川渝地區大熊貓的分布及其變遷》、陳海龍的《臺灣島西部平埔地區野生鹿類資源分布變遷研究》、黃家芳的《中國犀演變簡史》、康蕾的《環境史視角下的西域貢獅研究》、滕馗的《中國歷史時期人們對熊類的認識和利用》等等,均由侯甬堅教授指導。這些研究成果在侯甬堅、曹志紅、張潔、李冀編著的《中國環境史研究》第3輯《歷史動物研究》上有過介紹和摘錄。④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夏季侯甬堅教授和曹志紅、康蕾曾前往哥本哈根參加了世界第一屆環境史大會,他們在海報論文環節和分會場報告中向國際學界介紹了中國的歷史動物研究簡史以及該團隊的研究成果,引起學界部分學者的關注。2021年3月,劉靜完成了博士后出站工作報告(侯甬堅教授為合作導師),又為歷史動物研究小組提供了一份有關中國西部高原魚類資源演變的詳實報告。①

歷史動物的研究具有非常明顯的教育意義。侯甬堅、張潔在《人類社會需求導致動物減少和滅絕:以象為例》里曾論述道:“人類文明的演進是以部分生物的減少或滅絕為代價的。限于過去的時代條件和經常性的人象沖突,這原本是無可奈何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身處現今社會生活中的人們,在服從和遵守國家保護環境的各項法規法令(包括瀕危珍稀動物的保護)時,善待野生動物,以彌補前人在歷史時期為逐利而過度殺戮大量動物的過錯行為,是我們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可以依據、堅持和重復的一種理由?!雹诮袢水斕媲叭嘶谶^這一點,至今仍然是所有地球人增強自審自省,著力做好愛護自然環境的各種事務所不可缺少的內在動力。

任何有意義的學術研究都需要堅持不懈,歷史動物的研究也是這樣。近幾年來,文煥然等著《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③已多次印刷出版,《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系列④、《中華大典·生物學典·動物分典》1—4冊⑤、《中國古代動物名稱考》⑥、《中國古代動物學研究》⑦等基礎性工作也以出版物形式問世,國內外關于動物歷史的研究也是議題廣泛、佳作頻出、令人振奮,引起國人的關心關注。中國境內大量過去動物實物證據和文獻記錄的存在,為研究者作出更多更高質量的工作和成績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歷史動物研究的未來值得我們翹首以待。

責任編輯:王俊暐

特邀編輯:吳杰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69av免费视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午夜啪啪福利|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亚洲视频在线网| 99精品欧美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亚洲激情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啪啪啪亚洲无码|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成人日韩视频|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播放|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黄色在线不卡| 99视频在线免费|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国产激情影院|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一级片一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在线播放| 福利在线一区|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性欧美久久| 538国产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亚洲天堂区| 久草性视频| 伊人激情综合网| a级毛片在线免费| 色婷婷狠狠干|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色悠久久综合|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免费激情网址|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欧美在线黄|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少妇精品在线|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区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