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基礎性標識性概念研究,促進中國環境人文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2024年7月21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基礎性標識性概念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研究小組”學術年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行。此次會議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大學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聯合主辦,來自全國5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00多位代表出席會議。
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研究小組是2015年6月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共同創辦、自主開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相關議題研究的全國性學術共同體。自成立以來,該研究小組每年舉辦一屆學術年會,以引領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研究,2024年是第10屆年會。會議開幕式由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布和朝魯教授主持,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慶治,內蒙古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趙增武教授,以及內蒙古大學副校長達胡白乙拉教授先后致辭。郇慶治教授在致辭中介紹了“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研究小組”學術共同體的建設目標、運行方式、10年來研究組織工作的主要進展與成果,并對研討會主題的總體考慮進行了說明。趙增武教授、達胡白乙拉教授在致辭中對參會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分別介紹了各自所在高校的發展概況、相關學科布局和研究基礎,并表達了預祝研討會圓滿成功的良好祝愿。
此次研討會圍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基礎性標識性概念研究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基本概念范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基礎性標識性概念”“綠色左翼理論核心概念及其資鑒”“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自主基標概念體系構建”等議題展開,現將會議代表的發言要點綜述如下。
一、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基礎性標識性概念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在第一單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基礎性標識性概念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的專題討論中,北京大學郇慶治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解保軍教授、北京林業大學林震教授、福建師范大學蔡華杰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黃承梁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黃娟教授作主旨發言,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包慶德教授擔任主持。
郇慶治教授從基礎性標識性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論,生態文明及其建設的基礎性標識性概念,以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標識性原創性概念三個方面,分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基礎性標識性概念及其基本表征和主要構建進路。他指出,要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基礎性標識性概念研究,需深刻認識中國自主生態文明知識體系構建的學理性闡釋、學術性研究、體系化建構的方法論意義,并對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基標性范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十大基標性概念進行概括提煉。
解保軍教授分析了原創性標識性概念對成熟的生態文明理論的基礎支撐作用,闡述了習近平生態與文明興衰關系論的原創性標識性概念意涵和理論價值。他認為,這一原創性標識性概念包含生態唯物論、生態辯證法、生態認識論、生態歷史觀,且具有邏輯穩定性,第一次將生態與文明結合起來,開辟了人類文明演化的生態路徑,構建起了文明觀研究的生態視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林震教授介紹了教育部重大招標專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話語體系研究”的研究框架,以及如何圍繞政治話語、政策話語、學術話語、媒介話語、大眾話語、對外話語六個維度設計重點項目,聚焦10個核心概念(包括生態經濟、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化、全球治理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體系的“三進”等)設計一般項目,并從術語化、系統化、國際化三個層面分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基礎性標識性概念構建的方法論。
蔡華杰教授分析了環境話語概念的隱喻。他從用隱喻方式構建概念的方法論意義,“構建與革命”的雙重功能,以及識別、闡釋與創新建構的步驟等方面,對西方環境話語體系中的一級、二級、三級隱喻分別進行分析,認為“隱喻”是促進常識性質概念框架通達更高層次本質性概念的重要方式,為此應重視經典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概念隱喻,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話語的基礎性標識性概念創新。
黃承梁研究員探討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發展與基礎性標識性概念研究。他認為,生態文明生產力形態這一概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關于人類“四個文明”劃分理論與新質生產力戰略導向的集中體現,是對生產力發展到適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要求、戰略重心轉向主要依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階段,是支撐生態文明新形態綠色轉型歷史過程的理論概括,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基標性概念,對于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
黃娟教授探討了跨議題視域下的基標概念研究。她分析了健康中國與美麗中國視域中相關概念問題的提出,“環境健康”“健康環境”“環境與健康”等概念意涵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認為需在已有概念表述的基礎上深化研究,聚焦“環境與健康”演變成“環境健康”“健康環境”的依據與意義,分析如何實現概念的統一,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基礎性標識性概念構建。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基本概念范疇
在第二單元“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基本概念范疇”的專題討論中,內蒙古大學包慶德教授、海南師范大學楊英姿教授、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楊通進教授、廈門大學哲學學院陳墀成教授、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李慧明教授、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盧艷芹教授作主旨發言,中國礦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李金齊教授擔任主持。
包慶德教授探討了關于生態標準的提綱。他從生存與發展的生態極限、現代化概念的生態反思、現代化的生態評價標準、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標準、傳統生產力的生態評析、傳統生產力的根本缺陷、生產力生態標準的新意、文明之興衰的生態考量、文明之興衰的生態底蘊、文明之興衰的生態標準、生存與發展的生態標準等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視域中的“生態標準”內涵與價值進行了分析,強調時代呼喚人類生存發展生態標準的加快確立、自覺強化和積極推進。
楊英姿教授從生態自由的視角,對馬克思人與自然之間自由關系的兩組概念(“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進行了分析。她認為,生態自由是“共產主義/社會”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與“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的有機統一;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之間自由與必然關系問題的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只有“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才能實現“必然”內化、以“必然”約束“自由”邊界的過程;生態自由是共產主義未來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楊通進教授從正名、功用、地圖和實現進路四個方面對生態正義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生態正義作為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在環境正義的基礎上實現人權與自然共生內涵的擴展與延伸,是分配與環境保護有關基本善的政治-倫理原則;生態正義包括人際生態正義(涵蓋國內與國際)、種際生態正義(涵蓋動物正義、物種正義、生物圈正義),其核心指向生態的公平正義與關懷正義,實現路徑包括以自愿為基礎的個人行為和強制的集體行為;生態正義在國內、代際、國際不同層面面臨嚴峻挑戰,對相應維度的生態正義制度與生態公民培育均提出了變革的新要求。
陳墀成教授分析了“敬畏自然”概念的內涵及其現實條件和歷史視野。他認為,就現實約束而言,敬畏自然是人類由支配自然、征服自然觀念與行為方式,走向統籌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生存方式變革的必然選擇。從歷史視野來看,敬畏自然要求人類在認知層面實現對類生存時間尺度的超越,在實踐上確立人類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目標,其制度體系及其法律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有助于協調類整體與利益集團、個體間的利益關系。
李慧明教授分析了“三個共同體”(即“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基本內涵、內在邏輯及其與全球氣候治理的總體關系。他認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與“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為全球氣候治理的深入推進奠定了自然倫理基礎,構成了全球氣候治理的生態基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全球氣候治理的社會基礎,也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動力之源;“三個共同體”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指向,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發展方式以及發展內涵,具有結構性限制和重塑功能。
盧艷芹教授圍繞“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概念的內在關聯、理解美麗中國之“美”、理解“美麗中國”三個層面,分析“美麗中國”概念的意涵,認為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理想愿景,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價值觀、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生態轉變,其內涵包括人、自然、社會、生活、環境等多方面美的綜合,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高度契合性;從馬克思主義美學角度來看,“美”是一種價值、一種關系、一種文化,“美麗中國”概念包涵生態價值形態、審美關系本質和生態文化屬性。
三、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基礎性標識性概念
在第三單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基礎性標識性概念”的專題討論中,東南大學劉魁教授、上海師范大學耿步健教授、南開大學任鈴教授、東華理工大學華啟和教授、北京郵電大學李全喜教授、內蒙古工業大學馬軍教授作主旨發言,北京大學王聰聰副教授擔任主持。
劉魁教授基于學術文獻史梳理,對“生態共產主義”概念進行了溯源。他認為,威廉·莫里斯、馬克思、齋藤幸平等從不同視角,賦予“生態共產主義”強調生態社區與生態自治、非物質iCIUfvkjb93I5LwCGtcgTKHqZIdNhIhMh8TVjmwMrcw=生產主義與非消費主義、去增長等多元意涵,“生態共產主義”是一種對資本主義工業化及其環境后果的批判與超越,其核心在于構建一個共同所有制、按需分配的社會體系,強調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他結合近年來逐步衍生出的“數字時代共產主義”“數字時代的生態共產主義”等新概念,主張應圍繞生態共產主義、生態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關聯展開研究。
耿步健教授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生態集體主義”概念的形成、界定、價值及其何以成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基礎性標識性概念。他認為,集體主義作為一種思想觀念經歷了四種歷史形態;當人類進入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疊加時代,需發展出適應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形態倫理道德要求的新集體主義即生態集體主義;生態集體主義以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觀為指導,視人、自然、社會于一體,著力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矛盾與沖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保證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原則,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五位一體”系統形塑發揮重要作用。
任鈴教授基于新時代以來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戰略構想的推動進程,梳理分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價值觀、生態觀、文明觀。她認為,生態觀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生態內涵的集中表現,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這一理念及其概念內涵的外化,對于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與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具有重大意義。
華啟和教授分析了新質生產力的生態驅動、生態轉向、生態追求。他認為,新質生產力是對以往生產力的一種變革性發展,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內涵;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生態需要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生態轉向以科技創新促進高品質生態環境和高質量發展的同頻共振,促進勞動者從“經濟人”轉向“生態人”、勞動對象從不可再生資源轉向可再生資源、勞動資料從“硬技術”轉向“軟技術”的質性飛躍。
李全喜教授探討了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過程、內涵特征、主要任務、關鍵支撐和保障體系。他認為,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樣態,以數字技術推動生態環境智慧治理為方向,以構建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為統領,以構建自然資源與國土資源的數據信息為基礎,以智慧水利與綠色智慧的生產方式為支點,具有數字化、綠色化、精準化、協同化、效率化特征;構筑自立自強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是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需從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以及重視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社會氛圍營造等方面,構建相應的數字生態文明建設保障體系。
馬軍教授探討了“碳中和與草原碳匯”概念。她認為,碳中和一般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方式,可抵消碳排放量實現“零排放”。她結合內蒙古實際,分析了草原碳匯及其為實現 “雙碳”目標提供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重要意義。她還提出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構建區域內與跨區域結合的草原碳匯協同治理模式,為此應優化權責體系、促進協同方參與協同治理。
四、綠色左翼理論核心概念及其資鑒
在第四單元“綠色左翼理論核心概念及其資鑒”的討論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雪姣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劉琦博士、西安交通大學黃敏博士、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何娟博士、內蒙古師范大學吳烏云格日樂副教授發言,《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編輯部主任晏榮副編審擔任主持。
李雪姣副教授提出資本主義生態批判作為理論話語,包括以下三維層級:在政策性(行動策略)層級,主要呈現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三種面相”,即技術至上論、城市擴張論、市場萬能論;在敘事性(對象關系)層級,主要呈現為“三種面相”的結構歸因,即技術至上論的“技術帝國主義”、城市擴張論的“生態殖民主義”、市場萬能論的“市場霸權主義”;在認知性(政治哲學)層級,主要呈現為對資本主義現代化底層邏輯,即生產邏輯、異化邏輯、資本邏輯本性的揭示。
劉琦博士分析了綠色左翼視角下的生態帝國主義概念、生態帝國主義理論的建構進路及其對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資鑒。她認為,綠色左翼視角下的生態帝國主義概念,旨在揭示中心國家對外圍國家資源環境的系統性與持續性占有現象的結構性成因、生成機制與替代性選擇;從成因、機制與替代方案進行生態帝國主義理論建構,對于正視國際環境結構性制約、超越帝國主義制度構架,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構建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黃敏博士從學術史角度梳理了“控制自然”概念的學術論爭。她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控制自然理念的時代價值;“控制自然”概念應聚焦由誰來控制、控制什么、如何控制、能否完全控制、控制的結果等加以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控制”概念客觀描述歷史規律,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控制關系,主張共同的、有計劃的、合理的控制;控制自然理念是對合理利用自然的另一種面向。
何娟博士分析了“紅綠”綠色變革理論的意涵、思想表達、借鑒意義。她認為,“紅綠”綠色變革理論是指以社會制度及其支持性文化理念的合生態化轉變為核心的代表性生態文化理論,由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性分析,重建公平正義、生態可持續的社會,以及綠色變革政治戰略三部分構成,其主要理論形態在制度變革、價值peefCOZwceGqq+SMEDYvcfCIcjFySa/qpEFllX8ueX8=追求、變革路徑等方面具有資鑒功能。
吳烏云格日樂副教授分析了日本學者梅棹忠夫的生態(文明)史觀思想,及其對于深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史觀研究闡釋的作用,對于促進人類生存發展方式的生態轉型、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建構的重要啟發意義。
五、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自主基標概念體系構建
第五、六單元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自主基標概念體系構建”為題設置兩個平行論壇。在平行論壇一的討論中,清華大學陳藝文博士、內蒙古大學張海燕副教授、東南大學鞠傳國博士、湘潭大學胡長生教授、內蒙古工業大學寧琳琳副教授、山東大學李昕蕾教授、麗水學院鄭海友副教授、內蒙古大學劉雨婷博士、北京大學李思齊助理研究員先后發言,寧琳琳副教授擔任主持;在平行論壇二的討論中,福建農林大學羅賢宇副教授、中共湖北省委黨校魯長安副教授、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錢超時助理研究員、成都理工大學羅浩軒教授、南京工業大學黃愛寶教授、內蒙古大學曹葉軍副教授和曹成雙副教授先后發言,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楊澤教授擔任主持。
陳藝文博士從學術文獻史視角梳理“生態辯證法”的研究進展。他認為,生態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生態環境議題上的創新性發展和d6yn3Qdt6ejY/w4sEHQ0H31d+L/IGVRgjbe4LBY2pT4=拓展性運用,是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思維與實踐智慧;生態辯證法包括生態聯系的辯證法(認知性維度)、生態矛盾的辯證法(批判性維度)、生態革命的辯證法(建構性維度);生態辯證法的中國創新表現為面向生態文明的思想智慧,即認知層面上“生命共同體論”對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新理解、“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論”對社會與生態矛盾關系的新解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新探索。
張海燕副教授探討了馬克思自然概念的精神生活意蘊。她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物質聯系與精神聯系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共在性關系表明“自然”概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涵養之源,對后宗教時代精神生活反思與建構發揮著重要作用;自然是必須事先進行加工才能享用的精神食糧,包括自然科學對象、藝術對象兩種主要樣態,亦包括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重視自然概念的精神生活意蘊,對于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構具有深遠意義。
鞠傳國博士圍繞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學三重進路:對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著述中生態思想的文本詮釋與闡發,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方法回應生態議題與實踐需要的理論重釋建構,介于二者之間的對經典文本再闡釋與理論重構相結合。他認為,要闡明“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概念及其理論建構,應立足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把握西方理論流派的前沿動態,關注實踐發展回應時代之問, 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環境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與開拓創新。
胡長生教授基于唯物史觀,從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分析了“生態共同體”的定義、特征和實踐啟示。他認為,海克爾對“生態”概念的表述和馬克思的“三形態”說,為“生態共同體”概念的提煉提供了理論基礎;生態共同體是指人類與其周遭自然環境之間所形成的具有統一性、和諧性、層次性、目標性、藝術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成就的一個有機整體,包含自然共同體、生命共同體、社會共同體三個層次,對于實現生態文明理念、制度、行為和文化的系統性建構具有現實意義。
寧琳琳副教授圍繞“新質-綠色生產力”概念,在術語革命的層面分析了新質-綠色生產力互嵌的概念指向,在現實演進的層面分析了新質-綠色生產力躍升的趨勢張力,在社會革命的層面分析了解放發展新質-綠色生產力的進路。她認為,“新質-綠色生產力”作為一個綜合性概念,具有解釋性與規范性雙重意涵,對于新質-綠色生產力三要素及其整體躍升和張力具有現實批判指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目標愿景、戰略舉措、制度優化三方面,為新質-綠色生產力概念轉化提供了現實支撐。
李昕蕾教授分析了“能源國際正義”概念的內涵,即通過關注“能源利益如何分配,哪些價值觀和道德原則應該被用來指導能源決策,誰是獲益者和誰是受害者”等問題,把不易被察覺的能源社會關系中的非公正現象凸顯出來。她認為能源國際正義包括能源分配正義、能源程序正義、能源承認正義和能源恢復正義,并分析了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能源國際正義的實踐挑戰,以及中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推進能源國際正義的變革性角色。
鄭海友副教授分析了“兩山論”的發展歷程、基本內涵和實踐指向,認為“兩山論”本質上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提出在經濟發展中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中實現經濟發展的新理念,其核心要義可概括為“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未來應聚焦“兩山論”這一基礎性標識性概念的界定、內涵及其論斷拓展、實踐指向等進一步深化研究。
劉雨婷博士分析了馬克思需要概念之豐富的生態意蘊,闡述了生態需要的基本內涵。她認為,生態需要是圍繞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的生態關系;生態需要概念及其滿足,對于解釋新時代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以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優質生態產品需要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滿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時代價值。
李思齊博士分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國際傳播”概念,認為這一概念是基于中國主體視角、戰略目標與現實利益訴求展開的,是通過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經典表述及其科學理論內涵與實踐成就進行傳播宣介與交流,推動增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認知(同)度、話語影響力與實踐指導性的跨國(區域/文化)信息輸出與互動行為的總和。她還提出了國際學界對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四種理解,并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的路徑及其挑戰進行了分析。
羅賢宇副教授分析了“生態文明價值觀”概念,認為這一概念是圍繞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生態文明價值,由主體、客體、內容、載體、環境五個基本培育要素共同構成的整體性價值觀念。他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相關理論,分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演進邏輯與建構思路,及其對于不斷豐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話語體系的意義。
魯長安副教授分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概念,認為這一概念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標識性概念,對于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中國話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他還提出,要夯實生態話語主體的理論基礎,增強話語自信,革新生態敘事方式,增進話語認同,優化傳播格局,蓄積話語勢能。
錢超時副教授從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考量生態價值的尺度以及忽視生態價值帶來自然的報復等幾個方面,分析了“生態價值”概念及其量度。她認為,重視生態價值并在社會發展層面考量其尺度意涵,對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以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羅浩軒教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博弈論、新公共管理理論相關論述結合,分析了“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共同行動機制”概念及其三大微觀基礎(即制度基礎、生產基礎、治理機制)。他認為,實現從經濟人向合作人轉變,生態要素與生態式生產、生態勞動的交互,以及多元社會主體責任體系構建,對于從政府決策、市場協調、公眾參與、國際合作等方面,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共同行動機制的微觀基礎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黃愛寶教授分析了“生態環境智慧執法體系”。他從認知維度認為,“智慧”本義是指能夠正確認識、判斷、創造事物的思維能力,基于數字化或數字技術的特殊本質和特殊功能考量,可將生態環境智慧執法界定為圍繞生態環境議題執法過程的數字化及其體系建構。他從靜態、動態兩個角度分析了生態環境智慧執法體系的主體、對象、裝備、平臺、制度等要素及其整體建構趨勢,探討了一體推進生態環境執法智慧化與體系化的建構走向。
曹葉軍副教授分析了“草原本土生態知識”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結構與功能、意義與價值,及其在當前草原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具體應用。他認為,本土生態知識作為一種具有地緣性和情境性的知識形態,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構具有積極意義。
曹成雙副教授分析了“傳統生態文化(文明)及傳承”概念。他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如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樸素世界觀,以及倡導取之以時、用之有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對于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具有文化涵養的功能。
結 語
在閉幕式上,郇慶治教授和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院長盛立民教授總結了此次會議的三個鮮明特點:一是議題聚焦且立意深遠。研討會聚焦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基礎性標識性概念研究,旨在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新發展。二是知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匯集了國內學界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一大批知名專家學者和中青年學術骨干。三是研討交流成果豐碩。此次研討會共收到70篇高水平學術論文,與會專家學者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從拓展研究思路、夯實研究根基、開拓研究新格局等方面展開學術研討和思想碰撞,以期促進中國環境人文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
責任編輯:孫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