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實施分類發展政策,能為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最大的助力。但要想真正把分類發展的政策紅利轉化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實踐紅利,還必須為職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師資隊伍支撐,“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建設一支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的高素質、專業化“雙師型”教師隊伍。
一、突顯類型特色,高水平建設職業技術師范教育
2024年9月10日是我國第四十個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此時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40年來我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打造出了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建立完善了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構建了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其他高水平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與普通教育在學科專業體系、課程教材體系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職業院校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既要能在思想上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又要在能力上實現技術性與師范性的深度融合,其中,師范性強調適應職業教育需要的教育教學能力,技術性側重于適應職業崗位的專業技術技能。由于職業教育涉及19個專業大類、97個專業類、1349個專業,職業院校教師來源的學科專業多樣性特征極其明顯,既擁有深厚的教育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又具備崗位專業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的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而企業兼職教師雖具備豐富的行業前沿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但在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上相對欠缺,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培訓。因此,亟需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同時鼓勵高水平大學聯合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高質量地滿足職業院校對高素質、專業化職教師資的需求。
二、完善體系結構,貫通“本—碩—博”職教師資培養體系
《決定》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隨著職業教育體系的日漸完善,迫切需要以培養碩士層次職教師資為主體、以培養博士層次“雙師型”人才為引領,讓具有高水平專業素養和創新研究能力的職教師資肩負起職業教育專業發展、課程創新和教學團隊建設等關鍵任務。為此,應加快構建“本—碩—博”縱向貫通的職教師資培養體系。
首先,加快碩士、博士層次職業技術教育領域的學位點建設。2024年,我國“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點增設“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標志著我國職教師資培養體系開始向一體化方向發展。但是現行的學位授權審核申請條件尚未單獨設置“職教碩士”“職教博士”的申請條件,教育博士的招錄培養對象中也鮮有涉及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此外研究生層次的職教師資培養制度支持體系也尚未完善,比如,職業技術教育僅為教育碩士的二級學科,下設智能制造、電子信息、財經商貿等試點方向且降為三級目標,而地方教育系統人才招聘一般只選擇二級目錄,這對學生就業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因此,亟需從招生培養、資源供給、質量保障和學科建設等多個層面,探索適應職業教育特色的政策制度,為碩士、博士層次的職教師資培養及相關的學位點建設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其次,支持技術師范大學和具有職教師資培養能力的工科大學,申報以“職業技術教育”為重點的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點。支持技術師范大學發揮教師教育領域的專業優勢,通過校內資源整合,推動工程技術學科與教師教育學科的深度交叉與融合。同時,鼓勵工科大學與技術師范大學跨校合作,開展職業技術教育領域的博士層次師資培養。構建博士層次職教師資培養聯合體,整合各方資源,研制兼具多元化和個性化特色的職教師資培養方案。
第三,改革職業教育師范生的選拔培養機制。一是改革招生選拔制度,制定以“師范性、職業性和專業性”為核心的選拔標準,統籌考量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專業競賽等因素,為具有不同背景和特長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入學途徑。與行業企業建立聯合選拔機制,發揮企業在選拔過程中的補充作用。拓寬優秀職業教育本科師范生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的通道,為職教師資培養吸納更多的優質生源。二是建立“本—碩—博”長學制職教師資培養機制。在課程體系上,本科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碩士階段加強專業知識培養,博士階段則著重于創新能力和學科前沿研究,實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有序積累和進階提升。在科研能力上,本科階段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碩士和博士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和學術創新能力。在實踐教學上,從本科階段的基礎技能訓練到碩士階段的專業實踐,再到博士階段的創新研究實踐,注重各教育階段人才培養的銜接與深化。
三、打造院校梯隊,形成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中國模式
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作為“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的主渠道之一,承擔著職業院校教師職后培訓、職業教育理論研究、教育政策咨詢和教學改革探索等多重任務。需發揮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引領作用,打造多樣化的院校梯隊,形成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中國模式。
其一,加強職教師資培養的支持力度。黨和國家高度關注教師培養,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師范院校的發展。例如,《廣東“新師范”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建設若干所特色鮮明的師范院校,并推動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建立教師教育學院。然而,目前相關政策措施尚未充分覆蓋職教師資培養院校的建設,必須推出全面的支持政策。比如,將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納入教育強國推進工程,除了提供專項經費支持外,還設立教育博士授權單位申請的專門通道,支持職業技術師范類大學設立教育博士學位點;將職教師資培養機構納入師范教育的重點支持對象,給予與傳統師范院校同等甚至更高的支持,助力其成長為高水平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
其二,打造職教師資培養的院校梯隊。《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教師〔2019〕6號)規定:“加強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高校職業技術教育(師范)學院建設,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學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然而,目前的發展情況并不理想,高水平工科大學對職教師資培養的參與不足,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實力整體偏弱。應構建起以部省合建的一流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為引領,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主體,以高校內部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學院、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為補充的職教師資培養梯隊。
其三,探索職教師資培養的“灣區模式”。建立職教師資培養的協作平臺。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產教聯合體,推動灣區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與政府、重點行業鏈主企業、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機構跨界融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研究高地。建立一批兼具應用研究與實驗實踐功能的新型智庫,為國家及地方職教師資培養培訓改革提供科學理論與實踐經驗。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學術話語體系,推動職教師資培養模式的現代化與國際化,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