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至,秋風起,芳草歇柔艷,白露催寒衣。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這是自然界氣溫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夏季風減弱,秋季風增強而代之,天氣轉涼,寒生露凝。
關于白露節氣名稱的由來,有一個說法是露水在陽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輝,非常美麗,故為白露。另一個說法是暗合五行的意思,秋天五行屬金,在五色上與白色相對應,因此命名白露。
“八月十五雁門開,雁兒頭上帶霜來”。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三個物候特征全部與鳥類相關的節氣:“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此時,鴻雁南飛,燕子南歸,留鳥忙著貯存干果糧食準備過冬。

白露時節,我國北方迎來了瓜果飄香、作物成熟的收獲季,華中地區的水稻等作物也開始收獲。我國不少地區在這一天要把收獲的糧食或果蔬拿來供奉或祭祀天地,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倉廩殷實。
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都會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在感恩他的同時,也祈愿禹王能保佑一方的平安,在隨后的捕撈季獲得好收成。
白露過后,就是傳統中秋佳節,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眾多的傳統習俗。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禮記》中早有“秋暮夕月”的記載,意為拜祭月神。在中秋之夜,人們會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等時令水果作為祭品,表達對月神的敬仰和祈求。
月餅是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它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如今從傳統的五仁、豆沙、蓮蓉到創新的冰皮、流心、冰淇淋等,滿足了不同人hVCDiaXzPsXjA7vOxogdBA==群的口味需求,更是家人團聚的象征。
白露節氣秋高氣爽,丹桂飄香,不同地區常見的收清露、飲白露茶、喝白露米酒、吃龍眼、吃番薯等習俗,多與“補露”有關,通過吃一些食物來補充身體能量,為進入寒冬做好準備。
秋季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要加強鍛煉、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飲食,提高身體的免疫力。為預防秋燥,簡單實用的藥膳、食療和應季蔬果都是較好的選擇,百合、蓮子、銀耳、梨、藕等食物能夠滋陰潤肺,緩解秋季秋燥的問題。同時,要避免寒涼之品,多吃溫熱的、有補養作用的食物;要少辛多酸,多喝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主料:去皮鮮馬蹄260克
調輔料:山楂150克,白糖40克,桂花醬10克,清水300克。
制作步驟
1.把鮮馬蹄焯水煮2分鐘過涼備用。
2.鮮山楂洗凈去核,切成0.5厘米大的丁,加白糖腌2小時,加清水一起開鍋煮10分鐘晾涼,加桂花醬拌勻成溫桲醬。
3.將馬蹄控水分裝在盤子中,澆上榅桲醬拌勻即可。
菜品特點:酸甜清脆,消食化痰。

主料:板栗南瓜1個
調輔料:熟咸鴨蛋黃40克,色拉油20克,鹽3克,白糖10克,生粉10克。
制作步驟
1.將南瓜洗凈去皮,切成3厘米大、1.5厘米厚的片,上鍋蒸10分鐘,放涼備用。
2.熟咸蛋黃壓成粉末狀。
3.將蒸熟的南瓜撒上生粉,放入五成熱油鍋中炸一分鐘出鍋;另起鍋燒熱油,放入咸蛋黃,加入鹽、白糖調味炒勻,至蛋黃起泡,再放入南瓜,翻炒均勻裝盤即可。
菜品特點:酥軟香甜,營養豐富。

主料:銀芽200克
調輔料:自制清醬肉30克,韭菜段20克,鹽2克,米醋2克,生抽3克,色拉油10克。
制作步驟
1.清醬肉切火柴棍粗細的絲,韭菜洗凈用梗切寸段。
2.起鍋燒熱放入色拉油,放入清醬肉絲炒香,再放銀芽一起翻炒,烹醋后放入韭菜段,加鹽和生抽調味,快速炒勻,裝盤即可。
菜品特點:清香爽口,清熱利濕。

主料:建寧干蓮子50克
調輔料:干銀耳20克,冰糖40克,丹桂醬2克。
制作步驟
1.干蓮子洗凈加水上蒸箱蒸20分鐘備用。
2.銀耳泡軟清洗,加水、冰糖上蒸箱蒸4小時,過濾出汁備用。
3.取一容器,放入熟蓮子、銀耳汁,上蒸箱蒸5分鐘,取出裝碗,放入丹桂醬即可。
菜品特點:軟糯香甜,養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