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地黃等4種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的公告》(2024年第4號),將地黃、麥冬、天冬、化橘紅4種物質(“天地化冬”)納入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以下簡稱“食藥同源物質”)目錄。
此前,已分三批發布了102種食藥同源物質:
首批,《衛生部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衛法監發〔2002〕51號)確定丁香等87種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
第二批,《關于當歸等6種新增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公告》(2019年第8號)將當歸、山柰、西紅花、草果、姜黃、蓽茇等6種物質納入目錄,僅作為香辛料和調味品使用;
第三批,《關于黨參等9種新增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公告》(2023年第9號),將黨參、肉蓯蓉(荒漠)、鐵皮石斛、西洋參、黃芪、靈芝、山茱萸、天麻、杜仲葉等9種物質納入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
至此,國家食藥同源物質總榜單達到106種。

地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收載,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塊根。熟地黃作為生地黃的傳統炮制加工品,可作為食藥物質使用。
【性味】味甘,苦,微寒。
【歸經】歸心經、肝經、腎經。
【功效】滋陰清熱,涼血補血。
【地黃食療方】
1.人參地黃粥
材料:人參10克,粟米100克,生地黃30克,冰糖10克。酌情服食,溫涼為宜。
功效:益氣養陰。
2.地黃雞
材料:生地黃250克,飴糖250克,烏雞1只。食用時不放鹽、醋,吃肉,喝湯。
功效:補髓養血。適用于骨髓虛損、腰膝酸痛、不能久立、氣乏、盜汗及血虛等癥。

麥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收載,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干燥塊根。主要方法為泡茶、煮粥、煲湯等。【性味】甘,微苦,微寒。
【歸經】歸心經、肺經、胃經。
【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麥冬食療方】
1.麥冬炒蛋丁
雞蛋4個,枸杞10克,花生米30克,豬瘦肉50克,麥冬10克,精鹽3克,淀粉5克,味精2克。佐餐食用,每日2次。
功效:滋補肝腎,強身明目。
2.麥冬茶飲
將麥冬、菊花、羅漢果、金銀花、胖大海一起泡水喝,具有清熱潤肺、利咽止咳的功效。

天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收載,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塊根。天冬在四川等地區有作為食品原料食用歷史,主要方法為蒸食(鮮品)、煲湯、釀酒、茶飲、煮粥、制作蜜餞等。
【性味】甘,苦,寒。
【歸經】入肺經、腎經。
【功效】養陰潤燥,清肺生津。
【天冬食療方】
1.天冬枸杞粥
材料:天冬30克,枸杞子15克,粳米90克,冰糖10克。早晚各食1次。
功效:滋陰潤肺,生津止咳,補腎陰虛。
2.天冬板藍根茶
材料:天冬5克,板藍根3克,綠茶3克。
用法:用250毫升開水沖泡后飲用。可加冰糖。
功效:清熱養陰,解毒。
301485bfe0caa8e702bc13668b247914化橘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收載,為蕓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層果皮。橘紅是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成熟果皮,也稱橘皮,久放后由于顏色變深紅,也稱橘紅。產于廣東茂名化州地區的橘紅稱化橘紅,則是陳皮里面的最上品,食用方法為泡茶、煲湯、燉肉、入菜、傳統方式制作飲料、糖果、蜜餞果脯和糕點等。
【性味】苦,辛,溫。
【歸經】入脾、肺經。
【功效】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咳
嗽痰多、食積傷酒、祛痰消脂。
【化橘紅食療方】
1.甘橘燉川貝a
材料:甘草3克,化橘紅10克,半夏10克,川貝10克,瘦肉50克,鹽3克。
做法:四藥洗凈后加水200毫升,隔水蒸燉1小時,放鹽調味即可。功效:理氣化痰,宣肺止咳。2.橘紅白術飲b
材料:橘紅5克,白術10克,黨參10克,茯苓10克。
做法:白術、茯苓、黨參先煮30分鐘,后放入橘紅同煮15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理氣,護胃解酒。
注:a、b來自于羊城晚報《老慢支,試試化橘紅食療方》。
上述地黃、麥冬、天冬、化橘紅4種物質作為新公告的食藥物質“新秀”,成為藥食同源中的健康“新助力”,必將極大地推動這4種食藥物質的廣泛應用,但建議按照傳統方式適量食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嬰幼兒等特殊人群不推薦食用。
天冬潤燥清熱邪,地黃補血養陰絕。化橘紅調肺氣舒,麥冬潤肺心神悅。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www.nhc.gov.cn
[供稿]孫光夫,注冊營養師,中華食療養生師,世界中餐業聯合會食藥養生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執行主席,湖北中本營養學院院長,編撰有《八大慢性病食養指南匯編》《中華食療方速查手冊(上、中、下)》三冊,致力于從事食療調理師、中醫藥膳師專業培訓與人才培養工作10余年,1897140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