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產力的質態躍升是出版走出去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可從宏觀上促進出版生態系統建構,從微觀上促進出版全鏈條的優化,從而賦能我國出版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通過比較國內外發展態勢和分析出版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維度,中國出版可以從實現出海出版物盈利結構多元化、創新國際出版多邊合作模式、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出版產業集群、強化我國出海出版物版權保護等四個重點方向入手,實現出版生產力質態躍升,提升我國出版的國際競爭力。
【關 鍵 詞】新質生產力;出版走出去;出版生態;國際出版
【作者單位】李舒,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張瀟月,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言論的力量”(21FXWB021)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3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7.003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系統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內涵和主要特征,指明了發展方向和實踐路徑,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所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生產力的質態躍升意味著通過技術、業態、管理和制度等層面的創新,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生產要素及其組合方式的優化,發展為更先進的生產力質態。在出版領域,新質生產力是以新技術應用、新要素配置等為主導,通過出版主體、出版工具、出版物及其優化組合催生出版效率和傳播效能的質態躍升。
一、生產力質態躍升:出版走出去的必然要求
pB1JLfod4dhAHU1I398LcQ==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工作,多次就“增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作出專門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效力”來自國際競爭力,中國出版要想在國際出版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就必須加快推動生產力水平的質態躍升,為出版走出去夯實物質基礎、增強文化實力、增添交往動力。
1.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以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2023年,我國出版圖書達119億冊(張),約20萬種,圖書出版量居世界首位,數字出版和印刷業的整體規模位居世界第二,成為名副其實的出版大國。然而,“大”不意味著“強”,全球同行公認的頂級出版物缺乏、出版機構的綜合競爭力不強、出版產業活力與潛力不足、國際版權貿易和國際營銷人才匱乏等問題依然突出。這提醒我們必須始終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不斷完善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與出版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通過高質量發展增強中國出版的整體實力,為出版走出去夯實物質基礎。
2.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建設文化強國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發展將深刻影響國際出版競爭格局。在大力促進先進適用技術向出版新質生產力轉化方面,我國出版行業的前瞻謀劃和探索應用不足。中國出版業必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出版領域全方位、全鏈條的創新應用,只有以新質生產力催生各種文化新業態、文化創作新模式、文化消費新方式,才能推動文化繁榮,為出版走出去增強文化實力。
3.促進中外文明交流,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了解中國、期待感知中國,通過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應對挑戰、實現發展的呼聲愈發強烈。另一方面,國際社會“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尚未扭轉,中國國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中國出版要形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要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就要發展出版新質生產力,有效調動各方資源,加強傳播戰略體系的構建,推動國際傳播效能的持續提升,為出版走出去增添交往動力。
二、宏觀賦能:面向出版生態建構
生態系統的概念最早由英國植物生態學家坦斯利提出,指的是生物與環境之間形成的不可分割、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的整體。該概念后被廣泛應用于產業經濟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領域,本質上都是以“生態”指代不同類型的行動者之間、行動者與所處環境所構成的相互依存和影響的整體。出版生態則是由出版活動中的生產者、消費者、管理者等通過媒介與環境進行互動,進而形成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整體。同時,出版活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社會系統中的各領域具有廣泛聯系,是社會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質生產力能夠優化出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交換和信息傳遞。因此,從生態建構視角出發,新質生產力對出版業的宏觀賦能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立足于將出版活動自身視為一個由諸多類行動主體、行動環境及其互動關系所構成的生態系統,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出版業生態建構;二是立足于出版行業與其他行業間的互動關系所構成的社會整體生態,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社會文化大生態系統建構。
1.作為生態系統的出版活動:促進內部要素多態聯結
新質生產力包括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對象、新型勞動工具等新型要素,這些新型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關聯,構成一個有機統一體[1]。新技術作為關鍵介質,在推動出版業勞動工具迭代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近年來,以信息檢索、聯想推送、參考咨詢、決策支持為代表的知識資源關聯類出版服務工具以及以個性定制和多模態擴展為代表的內容擴展生成類出版服務工具發展迅猛,為出版生態系統注入了新能量,提升了勞動工具連接勞動者和勞動對象的能力,使得各要素間的互動互促更加緊密,出版業生態因此更具活力。
(1)生產者對消費者知識獲取的把握更加精準
通過智能采編系統,出版主體能夠根據用戶的選擇偏好,對其閱讀習慣進行精準畫像,將收集的數據反饋至后續的出版選題與內容生產活動中。隨著智能閱讀產品服務鏈條的延長,出版主體能夠借助新質勞動工具獲得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的差異化反饋,動態、精準地把握用戶的文化消費需求,通過迭代數字出版物的即時互動、增強現實等功能進一步提升國際用戶的使用黏性。此外,出版主體還能夠通過對話式搜索精準理解用戶需求,提供基于知識關聯、出版內容、用戶閱讀習慣、出版銷售市場趨勢等按需生成的知識圖譜數據,實現靜態知識的動態關聯化。
(2)生產者對消費者知識吸收的支撐更加適配
新技術加快了二級生產者的培育,豐富了走出去出版物產品形態的多樣化程度,從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智能化、便捷化出版物的使用需求。二級生產者是指相對出版物原始作者或出版機構來說的增值開發利用主體。這類主體通過技術加工或發行渠道的提升,立足于知識粒度化、知識圖譜化、傳播多渠道化、知識獲取便捷化等目標,實現了對原始內容的聯合生產。出版生產者也基于內容數據流轉實現了二次分工。例如:華為閱讀APP能夠對出版物內容進行智能識別,形成對一本書的架構的認知,進而提煉出關系圖譜輔助讀者閱讀,并嵌入多達57個語種的翻譯功能,有效促進了不同語種出版內容的廣泛傳播;愛思唯爾集團開發的Scopus AI搜索引擎,能夠根據用戶閱讀內容自動生成摘要,并基于摘要進行二次擴展檢索,提供相關論文列表和可視化知識圖譜,極大地降低了用戶內容檢索的時間與成本。
(3)生產者對消費者知識創造的推動更加有力
新型出版知識轉化工具的開發能夠促進出版內容的精細化加工,輔助消費者參與新知識的創造。特別是生成類出版服務工具的應用,為潛在用戶提供了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多模態內容體驗或信息生成增值服務,有力推動了用戶的個性化知識創造。例如:科大訊飛星火大模型通過語音合成與虛擬數字人技術,大幅提升了內容生成的效率與產能;中譯語通公司開發了智能化圖片生成工具,使參與視覺內容生產主體的范圍大大擴展;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推出的非英語母語作者學術論文寫作工具Curie具有語言翻譯、語法檢查、術語詞語選擇等功能,在其專門針對中國作者的測試中,使用該工具寫作人員的錄用率提升了14%。
2.作為生態位的出版活動:疊加交融催生新業態
在更宏觀的社會大系統中,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推動了出版與科技、經濟、文旅、教育等領域的互促發展,多領域的疊加交融也催生了形態多樣的新業態。
(1)出版+科技:推動科技創新與版權保護
出版活動在增進國際科技交流、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環境方面發揮特殊作用。新質生產力賦能科技出版走出去,一方面,出版單位要做好科技交流合作的紐帶,以開放的姿態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如知識產權出版社依托自身積累的版權、標準、圖書、判例等數據,開發了知識產權評估體系,能夠對企業或團隊、技術的創新水平進行評估,從而為技術與資本的對接提供科學參考[2]。另一方面,出版單位要重視國際出版主體和出版平臺的知識產權保護,依托加密技術等做好數據安全保護。
(2)出版+文旅:融合文旅體驗與文化傳播
新質生產力加大了國際出版平臺化、集成化、多模態的趨勢。近年來,反映中國文化、地方風情的出版物通過平臺的規模化傳播,對文旅的帶動效應明顯。截至2022年底,我國累計向海外輸出網絡文學作品1.6萬余部,海外用戶超1.5億人[3]。文學作品中有關中華文化的“美食”“武俠”“茶藝”等,吸引了大量海外讀者來到中國親身體驗,帶動了文旅衍生品的增長。如由小說《我的阿勒泰》改編的同名電視劇通過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專項扶持項目在哈薩克斯坦電視7臺黃金檔播出,迅速帶動了民族服飾等旅游工藝品的熱銷[4]。此外,出版與文旅資源的跨界融合也拓展了公眾的文化空間。如浙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與桐鄉市人民政府、頂度集團有限公司擬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烏鎮打造新型文化空間[5]。浙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豐富的實體書店布局和運營經驗,其合作打造的新型書店獨立品牌“東柵書肆”依托新質生產力,創建集閱讀服務、文旅體驗、文化傳播于一體的文旅深度融合新場景,以“請進來”的方式豐富走出去的路徑。
(3)出版+經濟:拉動數字經濟與國際版權貿易
近年來,新質生產力有力地促進了數字出版的發展,而數字出版又對我國數字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以網絡文學、網絡游戲、數據庫等為代表的出版新業態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新的增長點,提升了我國數字經濟多邊合作能力與國際化程度。國際版權貿易平臺的搭建也為出版走出去賦能。創辦于1986年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國際書展,2024年該書展共達成各類版權輸出意向和協議1426項,引進意向和協議558項,合作出版意向116項。中華文化、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優秀內容受到國際出版機構的青睞,成為中外版權合作的核心內容[6]。
(4)出版+教育:優化教育效果與知識傳播
新質生產力有助于在知識內容和學習工具方面優化教育效果,實現出版的知識傳播功能。在知識內容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輔助作者和編輯提升在線教育的內容敘事能力,使知識面向不同接受能力的群體以不同的難易度、風格進行差異化表達。在學習工具方面,新質生產力能夠通過搭建低代碼環境,構建更加符合教育規律的數字平臺,提升整合式出版資源的規模化傳播能力。此外,新質生產力還可以將智能算法嵌入學習平臺,通過收集用戶使用和評價反饋數據,動態調整授課進度與方案,制訂個性化學習方案,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從宏觀來看,出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促進出版與諸多領域的協調配合,共同孵化新產品、開拓新市場,進而重構國際出版傳播格局。未來,出版業在與更多領域深度融合、衍生新業態、塑造新模式方面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三、微觀賦能:面向出版全鏈條優化
新質生產力賦能我國出版國際競爭力的微觀視角主要體現在出版過程的全鏈條優化上。
1.選題與內容創作:精準化、集成化、標準化
(1)選題策劃精準化
數據挖掘技術通過對用戶交互數據、留言反饋數據的挖掘與整合,了解國際傳播受眾的需求偏好,精確刻畫不同傳播渠道、不同傳播區域、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用戶的特征,從而在出版內容選題方面實現精準化。從本質上說,出版的國際競爭就是國際用戶的競爭。通過數字平臺或相關縱向數據集,相關出版機構對用戶全流程使用數據進行閉環分析,可以顯著提升圍繞國際用戶特征與需求進行內容創作、產品設計的能力,進一步強化用戶的中心地位。
(2)內容豐富集成化
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夠在海外出版內容創作、文本編校等方面提供支持,而且能夠促進多模態內容組合生成或鏈接創建,提供更加集成化的內容產品。此外,新技術還能夠提供更加智能化、更富沉浸感的出版物展示形式和互動體驗,吸引更多用戶消費[7]。當然,針對內容集成化伴生的用戶隱私過度獲取、多語種語料庫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出版單位應通過對新質生產力的合理把控,進一步優化出版內容治理和輿情管理。
(3)數據格式標準化
對標國際同業,我國的數字出版業雖已獲得較大發展,但在數據格式標準與國際接軌方面仍存在短板。在出版走出去過程中,應用標準化、通用的元數據方案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可以促使不同元數據格式間的高效映射與轉化,有助于出版業更順暢地開展國際版權貿易,推動中國出版的海外傳播。
2.發行與運營:分眾傳播、整合傳播、增值傳播
(1)提升分眾傳播的有效性
發行與運營環節的有效性越來越依賴于大數據與智能化的價值。智能分發的相關算法能夠對線上、線下發行渠道的核心用戶進行精準畫像,生成差異化的渠道傳播策略。通過大數據分析出版物目標市場的環境特點并結合目標傳播地區的歷史文化特征,出版單位可以制定更加精準的區域國別出版市場營銷策略。利用智能技術對營銷效果進行實時跟蹤和分析,出版單位能夠更好地把握國際出版競爭的新趨勢,為決策提供科學有效的支持。
(2)加強整合傳播的協同性
新質生產力為開發多模態出版物、推動國際出版多領域協同發展及整合傳播提供了強大支撐。以近期上線的國產3A數字游戲《黑神話:悟空》為例,該游戲運用先進的空間計算與定位捕捉技術,融入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元素,一經發行便獲得了巨大的國際反響,X平臺(原推特)話題#BlackMyth:Wukong 登上多國熱搜榜,Steam平臺也為其發布推文宣告正式上線。該游戲還帶動了國外用戶對《西游記》原著、游戲衍生品以及相關歷史文化場景的高度關注。對于這類優秀的出版產品,出版機構應樹立整合傳播理念,依托其內容特點與表達特色,在新質生產力的支撐下打造新型IP集群并提供相關增強出版的配套方案,實現圍繞IP集群各領域的協同互促,從而增強出版的國際競爭力和文化傳播力。
(3)探索增值傳播的可持續性
“內容+服務”的集成互動是國際用戶的普遍期待,也是國際出版競爭的重要領域。這意味著國際出版主體不僅是內容提供者,也是服務提供者。以新質生產力優化“內容+服務”,不僅有助于強化傳播主體、傳播對象以及出版要素間的關聯,還能實現文化產品的價值增值。如,2016年正式上線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已于次年推出英文版。該多語種資源庫向全球共享了30個敦煌石窟的高精度數字圖像,推出了沉浸式互動體驗“飛天專線游”和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享平臺“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截至2022年底,該項目的訪問用戶已遍布中國、美國、英國、韓國、日本、意大利、俄羅斯、加拿大、法國、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8]。又如,在學術出版方面,可利用智能技術提升科學數據知識庫與學術期刊內容的大規模關聯能力,在增強用戶檢索結果聯想、協助開展文檔與數據管理、實現零代碼或低代碼數據挖掘以及數據可視化等方面提供相關服務,從而持續提升我國學術出版的國際影響力。除了多模態知識產品集成、知識分析等服務,云端內容存儲、個性化信息生成、用戶閱讀報告分享、出版物內容沉浸式體驗等也是具有可持續價值且能夠帶來長期收益的出版服務,值得出版企業不斷探索與創新。
四、出版國際競爭力的維度與要素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深刻改變了出版活動,也重塑了媒體形態、出版業格局與文化生態。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應在明晰出版國際競爭力內涵維度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提升路徑,以出版生產力的質態躍升推動中國出版的高質量發展和深度走出去。
1.循證視角下我國出版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維度
循證理念強調依據來自多源渠道的有效證據,通過動態跟蹤監測、收割聚合、組織集成、系統性評價、轉化傳播等方式,實現知識對實踐的指導[9]。該模式最早起源于醫學領域,后被廣泛擴展到政治學、管理學等領域。根據證據的來源與表現形式,本文循證所參考的證據(信息)包括研究型證據、實踐型證據(業態發展統計數據、出版業發展報告)、利益相關者需求/偏好證據(相關會議紀要、調查報告)以及具體情景證據(國際出版實踐案例)等四類。
在提出問題和采集證據的基礎上,筆者通過證據生成與綜合、證據應用與效果評估,明確了新質生產力賦能我國出版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維度,認為可以從描述型統計維度、結構型統計維度、平臺生態型統計維度來理解出版國際競爭力的內涵。具體如表1所示。
(1)描述型統計維度
該維度是描述當前我國出版物國際傳播相關的直接測量指標,包括國際出版物的數量和種類、出版物國際傳播的經濟收益以及國際出版人才培養的規模和層次等。該指標主要參考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與產業分析年度報告。這些維度直觀反映了我國出版國際傳播力的基本情況,是掌握我國出版國際競爭力的基礎。
(2)結構型統計維度
該維度基于直接測量指標進行測算或統計,涵蓋細分領域分布、進出口情況對比等內容。相關指標主要參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數據中心發布的報告,其中出版物的凈出口份額等,體現了我國出版的國際影響力,是形成出版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礎。
(3)平臺生態型統計維度
該維度從產業鏈、生態位的角度出發,測算我國出版在國際出版領域、國際文化產業領域、國際數字經濟等領域中的影響力與競爭優勢。相關指標主要參考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家新聞出版署等發布的報告。走出去出版物同時兼具數字經濟產品、精神文化產品、科技成果的三重屬性,因此從平臺生態角度討論出版國際競爭力時,應同時注重回應上述復合屬性,以推進出版與科技、文化、經濟、教育等領域的融合發展。該部分從整體上反映了我國在國際出版方面的規模效應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提升我國出版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我國出版業應明確出版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維度,并據此制定相應的提升策略,從而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例如:加強國際出版人才培養,提升國際傳播的質量和規模;優化出版物的結構,提高凈出口份額,增強我國出版國際影響力;構建和完善出版產業鏈,提升出版生態競爭力;促進出版與科技、文化、經濟、教育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發揮規模效應;利用信息技術推動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提高出版內容的國際傳播效率。
2.新質生產力提升我國出版國際競爭力的重點路徑
(1)實現出海出版物盈利結構多元化
在版權貿易方面,我國雖受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的影響較大,但版權輸出較多的是其他國家和地區,同時還存在版權貿易逆差。這表明我國出海出版物的結構性競爭力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一是積極探索出版機構多元化定位,優化盈利結構。由于數字出版物具有產品服務形態組合靈活、可擴展性強、用戶觸達范圍廣、分眾傳播等優勢,其在內容套餐組合、用戶使用功能權限細分、高級功能付費使用、廣告投放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因此,可重點探索以數字出版物走出去為核心的數字貿易策略。例如,中文在線集團通過與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合作,共同推出了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服務全球中華文化研究學者。同時,該公司在美國推出了視覺小說平臺Chapters,通過戰略投資英文世界最大的中國網絡文學平臺武俠世界(Wuxia World),以中介化、規模b1758b972d5814828fb0d2dcc11dd9bd化并舉的方式,以聯合開發數據資源、共同搭建數字平臺、投資合作等手段,優化出版走出去的盈利結構。
二是積極探索新的交易模式,提升議價能力。在版權國際貿易中,傳統的交易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用,中國出版企業須積極探索如訂閱制、會員制等新的交易模式,以實現文化產品的價值。以美國的彭博(Bloomberg)數據庫為例,該數據庫產品包含了多類別、多層次的金融信息,如證券信息、衍生數據、公司財務信息、財經新聞、研究報告、投資風險分析等。由于該數據庫內容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能夠為不同需求的用戶提供全面、即時、梯度化、差異化的服務,其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廣泛用戶,具備較高的議價能力,僅個人基礎版用戶的月訂閱費就高達2000元以上。深耕“內容+服務”,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依靠市場實現盈利,是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必經之路。
(2)創新國際出版多邊合作模式
一是探索出版產業鏈中外企業合作,提升出版走出去的效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加快了我國出版主體在產業鏈分工上的細化與體系化程度,進一步促進了出版產業上中下游企業的聚合與協作。以數字出版為例,上游的技術開發與平臺提供商、中游的數字出版產品與服務提供商、下游的數字出版產品分銷運營商,通過內容與數據的流轉進行緊密協作。同時,出版信息服務機構能夠在系統支持、工具提供、內容創作、渠道服務等方面對產業鏈進行有效銜接。在出版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出版企業與國際出版商或相關文化產業主體的合作,有助于其準確把握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版權貿易規則,從而制定更有效的出版物國際傳播策略、IP孵化與衍生品轉化策略。此外,出版單位也可以通過出版經紀人,借助其了解目標傳播區域的用戶需求、出版市場特點等,為制定選題指南、策劃發行策略等提供地方化、經驗性的知識。例如,中文在線集團在洛杉磯建立影視工作室,在優質IP積累、國際視頻項目差異化開發方面與外方相關國際文化企業合作,參與或投資英文IP轉化項目,精準把控市場需求,有效提升了出版走出去的效率。
二是因地制宜地創新在地化運營、聯合運營等合作模式。在海外營銷方面,出版企業除了舉辦各種形式的推進會、研討會、分析會等,還可探索更多“在地化”的營銷模式。如加強與海外主流媒體、代理商等的溝通協作,借助其本土影響力、資源優勢和運作經驗,擴大出版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注重“聯合運營”,借助我國媒體機構、企業的海外平臺,開展出版產品的宣傳推廣、內容銷售等活動。例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與美國寶庫山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合作成立學術出版國際編輯部;中譯出版社與羅馬尼亞、印度、斯里蘭卡、匈牙利、塞爾維亞、突尼斯等國的出版社,以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與保加利亞東西方出版社等合作建立中國主題編輯部。上述出版單位借助在地出版集團的品牌優勢與海外資源,吸引了潛在的海外客戶,提升了中國文化和旅游的全球吸引力,進一步擴大了我國出版物出海的市場空間。
(3)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出版產業集群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出版產業,重點培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數字出版產業集群,是出版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重要任務[10]。筆者認為,出版業應重點布局以下三個領域,加速發展,以盡快形成產業集群。
一是數據庫出版將成為我國搶占數字出版制高點的重要抓手。國際著名出版機構均注重各類文獻數據、科學數據的數據庫開發,特別是善于利用具有獨特性、規模性、結構化、增值化的數據集,作為數字出版的重要盈利點,如科睿唯安的學術文獻題錄數據庫Web of Science、Sage的研究方法類資源數據庫等。雖然我國已經建設了中華書局推出的中華經典古籍庫、宋代墓志銘數據庫、海外中醫古籍庫、邊疆歷史地理數據庫等專題數據庫,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牽頭開發的提供關聯性計算工具的中國傳統中藥百科全書數據庫等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數據庫,但目前我國的數據庫出版仍處于小規模、分散化的階段,智能化與增值化程度有待提高,對用戶需求的深入挖掘不足。未來,出版企業應依托高質量數據,積極探索利用智能技術,加大對中華文化大規模、多維度參考型數據資源庫的建設力度,以形成具有影響力的中華文化數據庫集群。
二是在線教育、專業化出版等細分領域將成為出版走出去的新興增長極。我國在線教育已探索出“內容+工具”雙向驅動的增長路徑。市場調研機構Sensor Tower對美國AI應用市場2024年上半年軟件下載量的統計顯示,排名前10的產品中,有3款應用來自中國,其中包括作業幫的Question AI(排名第3,僅次于ChatGPT和Copilot),以及Minimax的虛擬人物聊天軟件Talkie(排名第4)[11]。同時,近年來各種垂類、專業化的出版內容與服務備受歡迎,用戶定制出版、內容智能提煉與知識付費閱讀等新型商業模式發展態勢良好。我國在線教育類數字出版物如何維持可持續發展,不斷擴展對相關領域的拉動作用,仍是出版走出去面臨的挑戰。為進一步鞏固我國出版的國際競爭優勢,出版單位可考慮與相關國家(地區)合作,利用我國在文化遺產、數字內容產業創新性開發方面的經驗和技術,聯合開發相關國家的文化內容,從而增強我國數字出版物與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結合能力,提升數字出版產品的國際傳播力。
三是發揮重點業態的帶動作用,擴展數字出版產業鏈條。以網絡文學為例,閱文集團構建了三級推動力的發展框架:一級推動力是有聲讀物,可以豐富閱讀場景,鞏固IP;二級推動力是動漫、影視和游戲,可以為文字或聲像內容提供視覺基礎;三級推動力是商品化和線下消費,圍繞動漫、影視、游戲等各類內容業態進行衍生品開發[12]。該發展思路以內容輸出為起點,實現了有聲讀物、動漫、影視、游戲及其衍生品的一體化發展,進而推動形成了相關產業集群。出版企業可以出版IP為中心,集聚、輻射、帶動其他類型文化產品以及其他行業的協同發展,拓展出版走出去的產業鏈條,形成集群化發展效應。
(4)強化出海出版物版權保護
一是要完善國內外出版物版權保護的銜接機制。中國出版走出去不僅是內容創作鏈條的延伸,也是IP轉化鏈條的拓展。版權保護是出版走出去的重要保障。為促進我國出海出版物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出版管理部門應做好國際版權保護規則的銜接:在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推動健全和完善國際出版版權數據庫建設,為出版走出去提供市場研判依據;強化版權技術保障,推動區塊鏈、數字水印等技術手段在國際版權貿易中的廣泛應用;支持版權公共服務機構利用大規模算力監測版權合規情況,預警國際版權貿易中的潛在風險;健全完善出版物出口的版權保護案例庫、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平臺,推動搭建中國海外知識產權維權綜合服務體系。
二是提升我國出版主體參與國際版權貿易規則制定的能力。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頒布,1992年我國先后加入《國際版權公約》《伯爾尼公約》,中國出版走出去離不開三十多年來對版權貿易規則的重視。新技術在推動出版業數智轉型的同時,也給數字版權領域帶來了侵權成本低、手段隱蔽、形式多樣等新問題。中國出版走出去不應僅停留于對國際版權規則的熟知和運用,還應積極參與相關規則的建構,為提升國際出版競爭力營造有利的制度環境。中國出版應在制定版權貿易規則的相關國際組織中發揮作用,積極參與制定國際出版貿易規則以及國際版權貿易治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出版走出去,應圍繞出版EBhiO2wHTbE9lAP6+/Ybxpjf+gcy9XPQ2+D6z8AhIps=業生態建構和出版活動全鏈條優化,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構建更有效力的中華文明國際傳播體系方向集聚,激活出版新質生產力,盡快實現生產力的質態躍升。立足我國出版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維度,相關部門應重點從出海出版物盈利結構多元化、創新國際出版多邊合作模式、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出版產業集群、強化出海出版物版權保護等方面提供配套政策支持,使新質生產力充分賦能出版國際競爭力,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貢獻出版力量。
|參考文獻|
[1] 黃群慧,盛方富. 新質生產力系統:要素特質、結構承載與功能取向[J]. 改革,2024(2):15-24.
[2]AI為出版未來賦能[EB/OL]QprqCFEHj1kj1RyVzuENffzbjS1VF8QsCLa7vvsAC7U=.(2024-08-14)
[2024-08-15]. http://paper.people.com.cn/rmzk/html/
2024-08/14/content_26074882.htm.
[3]2022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EB/OL].(2023-04-12)[2024-08-15].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412/c404027-32662169.html.
[4]《我的阿勒泰》旅游工藝品走出國門[EB/OL].(2024-06-11)[2024-08-15]. http://xj.people.com.cn/n2/2024/0611/c186332-40874881.html.
[5] 浙江文旅觀察:“出版+文旅”跨界創新,為了啥?[EB/OL].(2024-03-26)[2024-08-15]. https://
www.chinanews.com.cn/cj/2024/03-26/10187384.shtml.
[6]第三十屆北京圖博會助力中國文學“海外落地”[EB/OL].(2023-06-26)[2024-08-15]. https://
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626/c403994-40264386.html.
[7] 李舒,張寅. 跨文化視域下城市國際傳播的理念升級與模式創新[J]. 青年記者,2022(24):64-66.
[8] 嚴瑜. 讓更多文化產品在“云”上走出去[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11-16.
[9] 王思麗,祝忠明,李慧佳. 國外循證社會科學證據知識庫的證據類型與標準探析及其啟示[J]. 現代情報,2023(2):105-116.
[10] 何立峰. 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N]. 人民日報,2024-07-30.
[11] 美國下載量最高的AI應用有三款來自中國,它們都是做什么的?[EB/OL].(2024-07-30)[2024-
08-15].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1490027.html.
[12] 《報告》:文化產業IP的跨平臺開發和轉化漸成趨勢[EB/OL].(2021-06-28)[2024-08-15].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628/c1004-3214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