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期間,研學游升溫,成為一些青少年開啟假期模式的熱門之選。記者采訪發現,研學游需求趨向多元和理性,更多市場主體聚焦“學”和“研”,推出一些小而美、小而專的項目,研學場景不斷“上新”。
需求更趨理性
今年的暑假研學產品預訂啟動時間更早。“去哪兒”大數據研究院研究員肖鵬說,研學產品的預訂從5月中旬就開始起量。截至目前,預訂量比去年同期增長4成左右,價格比去年略有下降。
記者觀察到,研學市場需求旺盛的同時,理性成分也在增加。廣州一名中學生家長王女士說:“以前喜歡‘跟風’‘蹭熱度’,今年開始考慮孩子到底要在研學中收獲什么。”
家長也不再是“只選貴的”,開始關注研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武漢市民李女士的兒子下半年將升初中,剛參加了北京6天5晚文化研學活動。她說:“每人5800多元的團費雖不便宜,但研學內容不再只是在名校打個卡,而是走進京東亞洲一號倉,體驗一件商品的奇幻漂流歷程;參訪科大訊飛,建立對人工智能的全方位認知。這是孩子平日里接觸不到的新科技,知識和視野都有所拓展。”
伴隨需求的不斷升級,研學賽道的競爭也更趨激烈。承辦研學游的主體從早期的旅行社、教培機構開始朝多元化發展,初創企業、上市公司甚至托管機構、網紅主播也紛紛入市。
行業發展呈現三大趨勢
市場細分更為專業。在洛陽三彩小鎮制作唐三彩,在三星堆遺址“重鑄青銅”,在水下博物館欣賞水下碑林……遼寧鞍山市青葵研學營負責人馮瑩介紹,研學游中情景式、沉浸式、體驗式等特色課程更加豐富,與過去側重于“游”相比,更多機構在“研”“學”上進行更多探索,努力讓孩子的注意力從手機上轉移出來。
從業門檻有所提升。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關于對擬發布生物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信息進行公示的公告》,將“研學旅行指導師”職業名稱變更為“研學旅游指導師”。業內人士認為,這有助于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確保他們具備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研學實踐服務的能力。
行業品牌化開始顯現。河南省旅游協會副會長王亞洲說,研學行業大浪淘沙,品牌度、集中度不斷提升。現在給孩子選研學項目,很多家長更傾向于選擇市場認可度高的跨區域、大品牌機構。
各地文旅部門也在大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研學活動品牌。沈陽市紅色文化研究會等單位,聯合開展推介沈陽旅游資源的主題研學活動“小使者萬里行”;西安旅游集團推出“動物園奇妙夜——圍爐故事會”秦嶺野生動物園夜游等多條夏季研學路線……
市場仍存亂象,需加強監管
業內人士認為,傳統旅游企業正處于轉型過程中,而新興的研學機構又難以完全滿足公眾對高質量研學游產品的需求,導致供需之間存在不匹配的現象。
沈陽市青少年研學實踐基地負責人高振河表示,教育部、文旅部要求研學機構必須同時具備教育公司屬性和旅行社資質。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旅行社并沒有研發相應研學課程,只是導游上崗;而有些教育機構只有帶隊老師,卻沒有旅行社資質。還有補課班、幼兒園、私立學校也紛紛涌入研學市場,雖然有生源優勢,但在組織能力、安全把控、課程品質方面沒有太多實踐經驗,存在一些隱患。
“在文旅加速融合的新形勢下,研學項目涉及教育、文化、旅游、體育、市場監管等多個政府部門,無論在規則完善上還是在監管發力上,都需要多方聯動、統籌協作,并明確責任和邊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據新華社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