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思政課,旨在通過系統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難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和認知特點。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逐漸走進中小學課堂。其中,微課以短小精悍的視頻為主要載體,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展開,具有內容集中、形式多樣、易于傳播的特點,不僅能夠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還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學習工具。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從聯合微課資源解析核心概念,精煉知識理解要點、依托微課資源創設生活情境,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體驗、結合微課資源實施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融合微課資源開展評價反饋,優化教學效果評估四個方面,提出微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具體運用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實踐指導,共同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創新發展。
一、聯合微課資源解析核心概念,精煉知識理解要點
傳統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往往受限于時間與空間,難以讓教師深入講解每一個知識點。而微課則能助力教師突破這些限制,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理解與掌握相關核心概念時,微課能夠發揮其資源整合與精練知識的特長,為學生構建清晰而深刻的知識框架。基于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利用微課資源,深化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促進其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精心挑選或制作一系列圍繞核心概念的微課視頻,每個視頻著重解釋一個具體的概念或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從而分解與細化復雜的概念。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們不亂扔”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應首先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從中篩選最為核心的概念和關鍵知識點,明確該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亂扔垃圾對環境和個人健康的影響,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學會正確處理垃圾,進而培養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家園的責任感。上述教學目標專注于引導學生了解垃圾分類的基本知識,并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基于對該教學目標的分析,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的知識要點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并借助微課資源展示這些核心知識點。
(一)垃圾分類的基本原則: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圖片資源,向學生展示不同種類垃圾的分類方法,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以及正確的處理方式;(二)亂扔垃圾的危害:教師可以制作微課視頻展示亂扔垃圾對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和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如污染水源、破壞生態平衡、傳播疾病等,以此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三)實踐操作指南:教師可以提供實際操作的微課視頻資源,指導學生如何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實施垃圾分類,包括設置分類垃圾桶、參與垃圾回收活動等,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在此過程中,為了確保微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教師應當篩選與整合微課資源。一方面,確保微課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避免出現誤導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微課形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同時,教師還需要關注微課與傳統課堂教學的融合,使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以上策略,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資源將復雜的道德與法治概念分解為學生易于理解的小單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微課的互動性和趣味性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的內化和長期記憶。
二、依托微課資源創設生活情境,強化課堂學習體驗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可以知道,小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在這個階段,小學生的思維運算必須以具象的事物為支持。不同于傳統的板書授課模式,微課以“視聽交互”為基礎,呈現的是可視化學習資源,具有很強的情景化設計特征,能夠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場景,使學生在觀看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和認知沖擊。基于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微課資源,創設生動、真實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在設計微課內容時,教師應盡量選取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事例,以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例如,在開展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分享真快樂”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動畫播放“小豬的野餐”這一故事。該故事講述了一只名叫小豬胖胖的小豬,在天氣晴朗的日子里去野餐的經歷。小豬胖胖準備了美味的食物,包括面包、蘋果等,并在野餐過程中遇到了小鳥、松鼠和小猴子等動物朋友。在這個故事中,小豬胖胖不僅享受了自己的美食,還主動與朋友分享食物。這樣的微課視頻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分享意義的理解,還能引發學生對自身行為的反思,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分享的品質。
播放完微課視頻后,教師可以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全班學生分成6個小組,每組4~6人,小組成員可以深入討論所觀看的內容,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并提出問題或解答疑惑。這種小組討論的形式能夠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其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為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組內進行角色扮演活動,鼓勵小組成員分別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如小鳥、松鼠和小猴子等。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動機,深刻感受“分享”行為背后的價值觀。這一環節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促進其實際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
為使學生深入理解“分享”的核心內涵,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在角色扮演活動結束后,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分享與交流,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討論成果和角色扮演體驗。這樣,教師不僅能鞏固學生對微課內容的理解,還能促進班級內部共享知識、學習所得等,有利于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應用微課資源,可以深化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為教師推進教學改革開辟了新路徑。通過精心設計的微課資源,教師能夠創設豐富多樣的生活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其深度理解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
三、結合微課資源實施案例分析,培養學生批判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并客觀分析問題,甄別和評估相關信息。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涉及大量社會現象和價值判斷,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尤為關鍵。然而,由于小學生受到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往往缺乏獨立判斷能力,需要教師利用微課資源實施案例分析,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在開展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網絡新世界”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微課資源向學生介紹網絡的基本概念、網絡的發展歷程、網絡的便利與風險、網絡安全知識等內容,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有初步的了解。
同時,教師應采用生動有趣的動畫形式展示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實際案例,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和認知。例如,針對“網絡新世界”一課,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動畫視頻向學生呈現一個實際案例:小明是一位熱愛計算機的學生,他在上網時下載了一個非法軟件,導致電腦上的所有文件都被加密,黑客要求他支付贖金才能解密。通過這個案例,助力學生直觀感受網絡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網絡風險的危害性。針對微課視頻中的內容,教師應提出具體的問題以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問題設置如下:“如果你是小明,你會如何應對這種網絡攻擊?”“我們應該如何確保網絡安全?”等。借助這些問題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經歷,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學生回答問題后,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網絡的兩面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辯論賽活動,設定“網絡的作用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作為辯論題目,將全班學生分為正、反兩方。正方的觀點是:網絡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豐富多彩,闡述網絡的有利影響;反方則是結合網絡成癮、隱私泄露等問題頻發這一現象,闡述網絡的不利影響。這樣的辯論賽活動不僅要求學生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還必須具備分析、反駁對方論點的能力,均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體現。
辯論賽結束后,教師應組織全班學生進行反思與總結,肯定每位學生的努力和表現,并引導學生思考辯論過程中的收獲,如學會了哪些新的知識、掌握了哪些辯論技巧、對自己原有的觀點是否有新的認識等。與此同時,教師應總結辯論賽的結果,強調合理使用網絡的重要性以及方法,提醒學生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要警惕其潛在的風險,學會自我保護。綜上所述,結合微課資源實施案例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一過程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也為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融合微課資源開展評價反饋,優化教學效果評估
在當今信息化教育浪潮下,微課成為優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評價的有效工具。教師要充分發揮微課的這一優勢,利用微課資源開展評價反饋,進而優化教學評估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了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在設計評價任務時,教師應當首先明確評價標準和評分細則,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如何確保評價結果的科學性。例如,在開展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課的教學評價時,教師可以設定以下評價指標:一是學生對公共秩序概念及其重要性的理解,對相關法律法規的熟悉程度;二是在模擬情境中,學生解決公共秩序問題的能力,例如,如何處理公共場所的沖突、如何遵守交通規則等;三是考查學生是否能從內心認同并尊重公共秩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主動維護公共秩序的行為表現。通過這樣的評價體系,教師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發展狀況。
不同于傳統的一刀切式評價,微課能夠提供更為細致的評價內容,助力教師針對不同知識點設計不同的評價任務,從而全面考查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道德認知水平發展情況。在開展“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課的教學評價時,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微課視頻,并開展與微課內容緊密相關的評價活動。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名為“公共秩序小偵探”的微課系列,每個視頻都聚焦于公共秩序的一個方面,如交通規則、公共場所行為規范等。每播放一個微課視頻,教師可以設置一項在線測驗、討論題或情景模擬等活動,讓學生及時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在線測試選擇題,檢驗學生對微課中提到的法律法規和公共秩序原則的理解程度。
例如:當你過馬路時,正確的做法是()。
A.看到沒有車輛通過就直接過馬路
B.在人行橫道上等待綠燈亮起再過馬路
C.跟隨前面的人一起過馬路,不必看信號燈
D.如果你跑得快,可以在紅燈時快速穿過馬路
這種即時的互動性測驗,可以評估學生對交通規則的理解和記憶,并觀察其面對實際情境時的決策能力,以及是否能夠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從而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深入分析學生的評價結果,識別班級整體的學習趨勢和個體差異,為后續教學提供數據支持。例如,通過分析學生在微課相關評價任務中的表現,教師可以了解大多數學生對哪些知識點掌握得比較好,哪些則需要加強,從而對接下來的教學作出相應的調整。同時,教師還可以關注個別學生的表現,對表現不佳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支持,幫助其克服學習障礙,提高學習效果。通過上述方法,教師不僅能夠獲得學生學習進度和道德認知水平的實時反饋,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評價過程成為教學的一部分,而非簡單的成績評定。這樣的評價方式更加注重過程,強調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將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的引導者和評價的設計者,而微課則成為連接教師、學生與知識的橋梁,共同推動教育向著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站在教育改革的潮頭,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微課作為新時代教育技術的產物,不僅是教學手段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華。微課具備的短小精悍、聚焦核心等特點,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實現了知識的高效與精準傳播。然而,微課的有效應用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掌握必要的技術支持,并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唯有如此,微課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真正服務于提高教育質量。展望未來,教師應當持續探索微課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深度融合路徑,不斷優化教學策略,將微課的優勢與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實現教育理念與技術手段的完美統一。
注:本文系2023年泉州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微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立項批準號:QZDJKT2351)結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