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小學統編版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梳理了可供培養學生勞動習慣的內容,夯實了校本材料,明確了勞動習慣的培養方向,進而提出挖掘課程資源創設勞動情境、課內外結合豐富勞動體驗、跨學科設計任務助力勞動習慣形成、運用現代技術優化培養方法等策略。本次探究旨在支撐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保證學生在養成勞動習慣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豐富、多元且充足的資源。希望探究成果能夠發揮語文學科在勞動教育中的作用,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促使學生形成勞動光榮的觀念、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
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力量。在基礎教育階段,將勞動教育納入教育全過程是發展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基本要求。但從勞動教育的反饋情況來看,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落后,未能達到預期目標。而語文學科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結合勞動教育開展教學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進一步落實勞動育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促使他們形成必要的勞動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探究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勞動習慣的科學路徑,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可供培養學生勞動習慣的內容
通過梳理統編版小學語文1~6年級的教材,總結了其中關于勞動教育的內容,并進行了分類。本文將這些內容劃分為五個維度,其中培養勞動習慣是重要維度之一。具體來講,在低年級段,勞動習慣培養體現在《小書包》(一年級上)、《鄧爺爺植樹》(二年級下)等課文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讓學生感受勞動帶來的喜悅和成果。在中年級段,勞動習慣培養體現在《口語交際:我的暑假生活》(三年級上)、《口語交際:我們與環境》(四年級上)、《習作:我學會了》(四年級下)等口語交際與習作中,鼓勵學生進行更豐富的勞動實踐,并將親身體驗勞動后的喜悅與獨特感受,以口語練習、寫作練習呈現出來。在高年級段,《落花生》(五年級上)、《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五年級下)、《魯濱遜漂流記(節選)》(六年級下)等內容,均直觀地描寫了人類勞動的場面,可以為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提供示范案例,使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不再停留于口頭。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勞動習慣的實踐路徑
(一)挖掘課程資源,創設勞動情境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既有顯性的勞動教育資源,也有隱性的勞動教育資源,深入挖掘、合理整合,可以為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提供有力支持。而要想讓學生直觀感受其中的勞動教育元素,使教學實踐指向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語文教師需要利用課程資源創設勞動情境,使學生在課堂環節深入勞動情境,從中獲得體驗與深刻的感受。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挖掘顯性資源,創設多媒體閱讀情境。
以統編版二年級下冊《千人糕》一文為例,本文以爸爸為孩子講述“千人糕”為主要內容,直接呈現勞動教育元素,即小小的一塊糕,也是多人的勞動成果。課文字里行間描述了千人糕的制作過程,但很多學生只能認識到生產千人糕需要多個環節。因此,在課堂上,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視頻資源,展示真實的千人糕生產過程。視頻內容涵蓋原材料種植、處理加工、工廠生產等環節,每個環節不僅有動態的視頻畫面,也要有文字說明,為學生創造直觀可視、可閱讀的情境,讓學生全面了解千人糕的生產過程。在情境中,學生可以認識到千人糕的生產是一個多環節、多人協調配合的工作,并引導學生將自己代入其中。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一名生產人員,在集體勞動中需要承擔責任,做好本職工作,并聽從統一安排,在不影響整體協調性的基礎上,積極幫助他人,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2.挖掘隱性資源,創設角色扮演情境。
以統編版四年級下《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文為例,本文雖然并未直接表明與勞動有關,但納米技術的研發、推廣,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取得的成績均涉及勞動,屬于BgGXU7DIt5zQ4I/A4/IGx67XzxB2EOxb8Rv1miK+dzc=隱性勞動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納米技術研究人員、納米技術普及推廣人員,讓學生感受納米技術從研發到推廣中的一系列勞動。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納米技術研究人員按照嚴謹的程序不斷實驗,尋找新方法、新材料,拓展納米技術的應用領域;納米技術推廣人員走進工廠、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等,以納米技術的實際應用,講述應用納米技術的優勢與價值,使這項高端技術造福更多領域等。在這樣的角色扮演中,所有角色均為了完成相關工作而勞動,但勞動方式與勞動程序不一致。推廣過程中的奔走、演示、解釋說明是一種勞動,研究過程的實驗、思考也是一種勞動,以此讓學生認識到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屬于兩種勞動形式,并需要按照勞動形式與內容確定勞動程序。通過本次角色扮演,學生可以使自己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體驗不同的勞動形式,并對勞動形成了更完整的認識。同時,每種勞動形式都有不同的程序,可以培養學生按操作程序,規范進行勞動的習慣。
(二)課內課外結合,豐富勞動體驗
培養勞動習慣具有實踐性特征,大部分勞動習慣需要在實踐中慢慢養成,但課堂教學環節條件有限,無法讓學生利用大塊、集中的時間進行實踐。因此,語文教師要積極利用課外時間與空間,開辟新的勞動場域,在豐富的勞動體驗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
1.結合班級勞動,體驗衛生勞動。
以統編版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為例,教師需要讓學生理解在享受他人勞動成果時,不能忘記創造勞動成果的人。在結束本節課的學習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班級大掃除,讓學生分工合作,分別負責擦地、擦玻璃、擦桌椅、調整班級裝飾品等,其中諸多勞動項目會彼此影響,如擦玻璃時,水會滴到光潔的地面上,為了不破壞他人的勞動成果,擦玻璃的學生需要自覺擰干抹布、擦干手,避免水滴在地面上,以此維護擦地同學的勞動成果,也促使分工勞動協調、有序地進行下去。這樣,借助集體勞動,引導學生感受課文所要傳遞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思想,也讓學生在體驗衛生勞動過程中,學會共同勞動、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優良品質。
2.結合家庭勞動,體驗家務勞動。
以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習作:我學會了》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與同學分享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敘述其中的經歷,寫出深刻的體會。在本次習作中,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主題,結合培養勞動習慣的任務,圍繞“我學會了家務_____”這一主題,要求學生完成關于勞動內容的寫作任務。其中,勞動實踐需要在家庭場域下完成,可以體驗種花、洗衣服、洗碗、做飯、織毛衣等多種勞動。隨后,學生需要將家務勞動中獲得的感受,如勞動帶來的成就感、認識到父母不容易等寫出來,從而在完成語文作業中養成主動勞動、熱愛勞動等良好習慣。
3.結合公益勞動,體驗環保勞動。
以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一文為例,教師需要讓學生理解了如何才是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為了加深學生對“為人民服務”的體會,助力其養成良好習慣,教師可以在結束教學后,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參與公益勞動。例如,以環保勞動為主,組織學生形成不同的小隊,讓他們到城市撿拾垃圾廢品、植樹、發放垃圾分類傳單,在勞動中體會“為人民服務”的真諦,并借此強化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識。這樣,通過組織公益勞動,讓學生養成愛護環境、關心校外事情的勞動意識,并形成志愿服務意識。
(三)跨學科設計任務,助力習慣形成
語文的基礎性與工具性決定了其在其他學科學習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此,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跨學科視角設計學習任務,以綜合性、開放性的任務形式,拓展勞動教育資源范疇,著重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促使學生快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1.與科學學科交叉,培養勞動中注意自我保護的習慣。
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要求學生寫一篇說明文,并以文字形式向大家介紹做過的小實驗。做實驗本身是一項勞動,而小學階段實驗最多的科目便是科學,可以引導學生選擇科學課堂上做過的實驗,介紹實驗名稱、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等,按照要求利用習作中規定的句式,寫清楚實驗過程、實驗心情以及有趣的發現。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習作成果中提取勞動教育素材,例如很多學生寫了實驗具有危險性,借助這一素材進行拓展,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常見的勞動形式,說明勞動中有哪些危險。學生提出清潔街道時容易被車撞、建筑行業有倒塌危險、地下勞動有塌陷危險等。基于此,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勞動中要注意自我保護,以此培養安全勞動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2.與美術學科交叉,培養勞動結束后整理現場的習慣。
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圍繞“世界各地”主題,帶領學生領略了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激發學生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學習興趣。單元主題以及文章內容與勞動并無直接關聯,但存在隱藏的勞動教育元素,是培養學生良好勞動習慣的合理契機。為了讓學生在本單元學習中,體會動靜態描寫的表達效果,語文教師可以聯合活動課,要求學生以喜歡的美術表現形式將看到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展現出來。例如,有的學生畫出充滿異域風情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唯美寧靜的荷蘭牧場,也有學生采用木刻藝術還原金字塔。在以藝術創作為外衣的勞動中,學生利用了大量工具,如鉛筆、馬克筆、紙張、繪畫板、刻刀等,很多學生完成創作則立即與教師、同學分享喜悅。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安靜地欣賞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待學生完成創作后,再組織學生整理工具、收納整齊,恢復創作前的狀態,以此為完整地創作勞動過程,使學生借助勞動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運用現代技術,優化培養方法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勞動習慣的實踐路徑是多樣化的,資源也較為豐富。若想真正發揮這些素材的價值,僅運用語言文字講述是不合理的,教師應結合具體的資源以及路徑特點選擇對應的培養方式,使有利于培養學生不同勞動習慣的資源得到有效發揮。基于以上目標,教師要創新與優化培養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方法,其中最簡便的方式,便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多元且新穎的培養方式。
1.運用信息化資源,明確行為規范。
統編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文描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的過程,難點在于理解父親與“我們”邊吃花生邊談論花生好處時說的話,明確文章借物喻人,并將不圖虛名、默默奉獻內化為個人品格和個人追求。文章圍繞花生描寫了一項家庭勞動,但課文輕描淡寫了種花生與收花生的過程,著重描寫了父親談論花生的內容,花生果實埋在地里、長勢等方面,導致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信息資源,播放科普視頻或紀錄片,讓學生直觀了解種花生與收花生的過程,并結合父親說的話進行講解,以此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深度。同時,觀看視頻的過程也是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其中農民與農業專家傳授種植花生的成功經驗,可以使學生簡要了解了花生種植與采收兩個環節的注意規范,培養學生按標準程序進行勞動的習慣,并從中體會不同類型勞動均有最佳的方法,且可以確保勞動效果最佳,讓學生認識到勞動中蘊含的智慧,促使學生熱愛勞動,自發養成勞動習慣。
2.運用模擬仿真軟件,強化行為訓練。
統編版三年級下冊《趙州橋》一文具有極強的說明特征,課文內容主要介紹了趙州橋精巧的設計、美觀的造型,可以讓在閱讀中感受文章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簡練性,也可以結合建造年代、建造地點等進行思考,讓學生了解這一偉大而又復雜的勞動成果,并折服于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干。為達到這一目標,讓學生由衷地產生敬佩之情,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趙州橋建造的復雜程度、困難程度。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模擬仿真軟件,為學生體驗趙州橋建造過程創設情境。在模擬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所看到的工具也為建造時代的工具,助力學生感受運輸巨大石頭的艱難,以及工匠認真雕刻“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水花”“前爪相互抵著、回首遙望”“雙龍戲珠”等時的狀態。通過模擬體驗,學生可以感受當時勞動人民付出的辛苦與展示的智慧,同時也能體會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建筑一座兼具美觀與實用特征橋梁的不易,體會勞動創造的偉大。同時,在滿足學生理解需求的基礎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嵌入勞動體驗活動,訓練學生的勞動行為,利用科技做好協同育人,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提升他們的勞動素養。
三、結語
目前,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并成為各學科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給予足夠關注與重視,并在教學實踐中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因此,以培養學生良好勞動習慣作為教育目標,提高勞動教育成效。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需要注意將培養勞動習慣與教學內容保持統一,以語文教學為主,形成兩者相互促進的關系,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勞動教育價值。由此,教師可以立足校本資源、課內外結合、跨學科、信息科技等視角,開辟多元實踐路徑,使勞動教育有機融入語文學科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為學生正確學習與構建美好生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