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有著傳達情緒的獨特作用,在培養學生藝術鑒賞能力方面有著重要意義。生活處處有音樂,接觸這些音樂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認知,同時調動他們的審美積極性,逐步收獲對美的感受。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音樂作為藝術學科,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促進學生形成與發展學科核心素養。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模式仍含有明顯應試特點,不符合小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需要教師及時優化教學策略,真正落實核心素養教學理念。
一、音樂核心素養分析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已經不僅僅是教學任務,更是學生個人成長成才的訴求,這也表示小學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是重點工作,需要教師提高重視。音樂核心素養包含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大板塊,小學音樂核心素養還有著綜合性、發展性、實踐性等特點,旨在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審美品位。其中,審美感知是讓學生依靠聽覺系統感知音樂的美,屬于小學音樂的基礎教學要點。在充滿音樂藝術的環境中,學生通過聆聽美好音樂作品學習相應的文化知識,如音響特質、音樂背景等,以及在潛移默化中分辨音樂作品體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如審美態度、藝術思維等。而藝術表現需要學生通過實踐表現出來,展示音樂作品的情感魅力。藝術表現與音樂教學的聯系可以由音樂表演等呈現,如學生利用唱歌、彈奏樂器等形式展示藝術表現力,突出實踐性、社會性兩大特點。文化理解是指感受音樂藝術作品中的內涵,需要學生了解相應的歷史文化。因此,在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同時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另外,文化理解核心素養承載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音樂文化,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做好篩選整理。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教學的原則
(一)以生為本原則
以往的音樂課堂多是無趣、枯燥的,加之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不夠重視音樂教學,甚至還會把自己的課“讓”給主科教師,無視小學生對音樂的學習需求。基于核心素養理念,小學音樂教師要轉換教學思想,落實以生為本的原則,在激nYcm2JWIoAFfrXO6Rpq9mvbgmhwkDwtN/uZbyeoTPW8=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基礎上,結合多種教學方法打造有效互動的課堂,讓課堂教學氣氛“活”起來,提高小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掌握小學音樂知識。
(二)生活化原則
音樂之美穿插古今,無數人投身到音樂的鑒賞工作中。除了美好、有魅力的一面,音樂也有著獵奇的部分,與其他事物一樣,有著雙面性。小學生辨別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音樂的影響。對此,教師在培養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時,要在教學中遵循生活化原則,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連,以學生熟悉的事和物,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用音樂的形式再現生活場景,同時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逐步提高學生的個人鑒賞能力,讓學生感悟生活中的音樂之美。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9Tht9sYwPfVSmlyXImyyExecr/8NJEWzya5ZRlFSfMU=小學音樂教學優化策略
(一)讓興趣帶頭,設計情感型教學目標
小學音樂學科的教學內容是較為抽象的,若學生缺乏最基礎的學習興趣,那么教師將難以開展后續的教學工作。這也表示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的起始點,需要教師深入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掌握班級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以及對外界情緒的感知情況。因此,教師可以設計情感型教學目標,以情感為教學切入點,一步步引導學生發現音樂的魅力,最后讓學生愛上音樂學習。音樂課程其實也是一種聽覺藝術鑒賞的過程,每一個音符都承載了作品的情感內涵,為人們的精神世界增添了許多樂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打造一個專屬的音樂情境,讓音樂與現實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情境,引發學生的音樂共鳴。同時,教師可以突出音樂的情感,設計動靜結合的教學流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
例如,在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三課《阿凡提騎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播放動畫片,即某一集《阿凡提的故事》,借助動畫片讓學生快速進入本課歌曲的學習氛圍。生動有趣的動畫內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歌唱潛能,還讓學生自主發展文化理解核心素養。在動畫片的帶動下,學生會主動了解阿凡提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如疾惡如仇、幽默風趣等。其次,為了更好地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活潑愛動、思維跳躍的特點,在教學流程中加入游戲環節,讓音樂課堂教學更具趣味性,貼合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水平。
音樂游戲與一般的游戲不同,需要以音樂為中心,結合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游戲,讓音樂更加形象生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印象。例如,在小學二年級下冊第九課《螃蟹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兩組游戲活動,第一步,教師開展模仿游戲,并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鼓勵學生以組為單位“開火車”唱歌,第二步讓小組成員自由發揮用動作模仿螃蟹的特征,看看哪一小組模仿得最像。伴隨本課歌曲中的四川方言,學生可以在歡樂的游戲中感受螃蟹可愛有趣的特點,體驗不同地區語言文化的特色。第三步,趁著游戲氣氛高漲,教師開啟第二個表演游戲,為學生帶來可愛的泰國版螃蟹舞,先為學生示范螃蟹舞的跳法,接著讓學生一起伴隨童趣可愛的泰語歌《被螃蟹鉗了一下下》展示舞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
(二)以欣賞為主,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學生需要形成獨立的審美意識和審美鑒賞能力,以便更好地欣賞音樂藝術的魅力。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出音樂感知的特點,將其與美術感知、體育感知等區分開,充分發揮聽覺器官的作用,使音樂教學以欣賞為主,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音樂感知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通過人耳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中的旋律、樂器、節奏等,初步了解音樂作品。音樂感知能力強的人會自然而然地對音樂旋律記憶深刻,更快地與音樂交融,相反音樂感知能力弱的人則需要結合外界信息深入欣賞。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在講述音樂知識技巧的同時加入動作示范,便于小學生理解音調高低、聲音長短、節奏變化等,培養學生聽音辨別的能力。另外,教師還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空間,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歌曲勾勒出的畫面,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第一課《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簡述歌曲背景,即本歌曲為故事片《英雄小八路》的主題曲,原名為《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表現了中國少年先鋒隊堅強不屈、堅韌不拔、愛祖國、愛人民的激情,謳歌了少年堅定的理想信念,借此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歌曲傳遞的思想情感。隨后,音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一起觀看歌曲的MV,跟著歌詞字幕一起跟唱,直到熟練掌握歌曲為止;準備好一些簡單樂器讓學生自由選擇,可以選擇豎笛,也可以選擇小鼓等,組織學生借助熟悉的樂器進一步感知歌曲的魅力,接著鼓勵學生按照歌曲情緒的遞進,逐步加入樂器演奏。在這一環節,教師也可以選擇鋼琴加入學生的演奏,既可以起到帶頭作用,又可以為學生提供及時指導。最后,教師可以從女生和男生中找出領唱,第一段由女生來唱,第二段由男生來唱,最后一段由全體合唱,豐富歌唱練習形式。在課堂尾聲,教師可以播放《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并加入《豐收鑼鼓》《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主題歌曲,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滿滿的愛國情懷。
(三)設體驗環節,促進學生的音樂學習
在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藝術表現能力是重點之一。音樂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設置多樣化、個性化的體驗環節,利用合唱、表演和創編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加入音樂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的藝術表現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同時,要想真正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教師還要讓學生從課堂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不斷實踐,并鼓勵學生大膽表現,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中。
以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吉祥三寶》一課的教學為例。第一步,教師在課前導入環節可以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同學們,應該都聽過《吉祥三寶》這首歌曲吧,那么大家知道歌曲中爸爸告訴孩子的吉祥三寶是哪三寶嗎?”學生齊齊搖頭,教師為學生解惑:“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彼此為對方讓路,它們三個就象征著吉祥和諧的一家,這也表示一家人需要互相體諒、互相支持”借此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情緒情感,為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奠定基礎。第二步,結合歌曲中的文化特色,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家人身穿蒙古服飾的圖片以及蒙古特色樂器圖片(馬頭琴),與學生一起學習蒙古族長調、短調風格。在視覺學習的引導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扮演歌曲中的三個角色,從原曲、跟唱逐漸提高難度,最后跟隨純伴奏進行演唱,練習學生的音準、進拍、氣口等技巧。第三步,進入即興創編環節,讓學生發散思維,對歌曲學習做到融會貫通。教師先從簡單的歌詞創編開始,讓學生發揮想象,基于對歌曲旋律的理解,結合自己的家庭成長經驗創編新歌詞,可以想象總結自己父母的性格特點,以及回憶發生過的趣味小事。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詞匯量和思維拓展能力,可以根據教師的引導完成歌詞創作。在實際教學中,有學生將其中一段改編為:“小女孩:媽媽,媽媽:哎,小女孩:什么吹動了你的長發?媽媽:那是微風;小女孩:細雨落下花兒就開花嗎?媽媽:她會開放的!爸爸媽媽合:微風細雨花朵就是吉祥的一家?!苯又?,教師可以基于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將小學生活潑愛動的特點融入教學實踐中,讓肢體語言和音樂旋律相融合,強化音樂學習的沉浸式體驗效果,同時延伸教學領域,鼓勵家長參與音樂教學,布置主題為“創編音樂動作”的親子合作任務,讓學生在課后將學到的歌曲唱給家長聽,并與家長一起討論動作創編思路,跟隨音樂律動,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后續,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將家庭作業成果展示到班級群相冊中,讓大家評選出表現力最佳的前三名家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提高家長對音樂教育的重視,讓學生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四)跨學科合作,落實核心素養全面教學理念
以往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多為語言講述和播放課本中的音樂,很少做到突破和創新。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拓展與延伸,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對此,小學音樂教師可以采取跨學科合作教學模式,將音樂知識與其他學科相聯系,同時用電子琴、鋼琴、豎笛等樂器點綴課堂,突出音樂教學的主導性,營造多文化集成的體驗式課堂,逐步落實核心素養培養任務。
例如,教師可以將音樂學科與語文學科相結合,找出教材中的語文知識切入點,將教學歌曲中的歌詞理解與語文的漢語語言學習相結合,引導學生體會作家在歌曲創作中對歌詞細細琢磨。以四年級下冊第三課《春曉》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從這一角度出發設計教學方案,這首歌曲本身就是一首古詩,將古詩鑒賞與音樂演唱相互結合,增強音樂課堂的趣味性。作為古詩新唱的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相關的語文知識,如為學生朗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等描寫春天的經典古詩句,將學生帶入春天的文藝氛圍中。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古詩新唱模式,與學生一起欣賞童聲合唱版本的《春曉》,并向學生提問:“這首歌曲與之前學習的有什么不同嗎?”學生回答:“這是首古詩,而且我還聽出了二部合唱?!苯處煂W生的回答表示肯定,接著為學生示范歌曲唱法,讓學生沉浸在如春風輕拂般的優美音樂情境中。最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懂得音樂不僅僅是一首歌,還是一個故事、一首詩、一幅畫,并鼓勵學生舉一反三,用同一旋律嘗試唱出其他五言絕句,如《鳥鳴澗》《鹿柴》《江上漁者》等。教師還可以從四年級上冊第二課《運動員進行曲》中提取了體育元素,將音樂學科與體育學科結合。第一步,教師可以創新“美育+體育”教學模式,為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小學生的體育運動項目,如跳繩、轉呼啦圈、羽毛球等,讓學生自由選擇;第二步,教師將本課音樂作為背景,鼓勵學生運動起來。相比安靜枯燥的運動練習,在音樂的渲染下,學生可以在運動項目中投入熱情,而運動項目的活力也可以讓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獲得新的體驗。這種雙面的教學結合,既凸顯了跨學科教學的優勢,又可以讓學生感受進行曲熱情昂揚的魅力,伴隨音樂節奏鍛煉身體,落實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培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學領域的不斷整改,如何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當前教師的首要教學任務。對于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科教學,教師要把握這一時期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突出音樂學科的教學特點,緊抓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點、切入點,不斷革新教學理念,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設計多樣化、個性化、科學化的教學方案,為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做好鋪墊。即使當下的小學音樂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相信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引下,教師仍能準確而清晰地把握教學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