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習作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當前小學習作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寫作興趣不高、寫作內容空洞無物、寫作技巧掌握不足等,影響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探索小學習作教學的有效策略,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小學習作教學策略方面展開論述,希望為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鑒。
一、小學習作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習作教學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首先,它不僅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基礎語言能力的集中體現。通過寫作,學生可以整合所學知識,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表達方式,直接檢驗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其次,小學習作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關鍵作用。在構思和寫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深入思考、分析和判斷,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最后,習作教學還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寫作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組織語言,提高表達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小學習作教學不僅關乎學生的語文成績,更關乎他們未來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小學習作教學,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小學習作教學的策略
(一)有效訓練,在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
字詞句段篇是作文的基礎,想要寫好作文,離不開字詞句的積累。許多學生詞匯量不足,缺乏句子的積累,導致無話可寫,難以表達真情實感。而字詞句的積累是一個長期過程,并借助專項訓練,才能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表達方式。因此,在小學習作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效積累習作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大部分教師運用了各種方法解決這一問題,較為常見的便是多看課外書和多摘錄好詞好句,但摘抄好詞好句的辦法有一些弊端,比如有的學生不明白到底哪些詞語算好詞?哪些句子算好句?以至于明明抄了許多詞句,卻仍然是無用功。根據這一現象,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積累。第一,先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發現好詞好句。第二,再對詞句進行分類,比如寫人的神態,動作,心理等,或者寫風景等,引導學生進行分類、判斷。第三,有針對性地摘抄,不給范圍,學生會隨意抄寫,為了應付作業而敷衍了事。為了避免這一情況,語文教師要給學生一個特定方向,讓他們明確自己的摘抄目的,確保摘抄的詞句能夠實際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比如,直接給出抄寫范圍,描寫風景的句子,描寫人物神態的句子等。這樣,提供范圍給學生明確的摘抄方向,使他們不至于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抄寫后如能記在腦海里,便可以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寫作文時,學生便可以適當運用自己抄寫的詞句,體會摘抄詞句的作用,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更有積累語言的動力。再比如,按照單元導讀的寫作要素進行抄寫,如統編語文教科書五(下)第五單元是關于人物描寫,其中《摔跤》這篇課文,就是描寫人物動作的優秀范本。文中介紹小嘎子被欺負、傻大黑粗,動作不靈,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那小胖墩呢?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從這一連串動作中可以體會到:小胖墩也是個摔跤的高手,面對小嘎子圍著他蹦來跳去的戰術,他集中精力,沉著地以不變應萬變,表現出了他沉著的特點。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蹦來蹦去、塌著、合了、鼓著”描寫動作的詞句之后,再要求學生從課外書籍中摘抄類似的詞句。這樣,學生便獲得了寫作文的相關素材,還可以從他人的描寫中獲取靈感,逐漸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長此以往,能有效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也能增加學生的詞句積累量,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語文教師要加強學生課外閱讀指導,“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閱讀基礎。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采用教材中的文本,但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應該以教材文本為例子,引導學生收集相關的優秀文章,促使學生不斷積累寫作素材,提高獨立寫作能力。
此外,多開展讀書分享活動。對性格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來說,看書學習并不是一件易事,不免心浮氣躁,難以提高自主學習效果,更難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借助集體性的交流活動,促使幼兒表現自我以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則可以提高習作教學效果。所以,開展讀書分享活動,能夠督促學生做好閱讀積累,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發掘內容,在讀寫中領悟表達方法
掌握習作的方法也是寫好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學階段,高年級的學生剛接觸作文不久,不知道該如何下筆,經常出現流水賬式的寫作內容,沒有重點,缺乏感染力。因此,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至關重要。
首先,引導學生掌握寫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框架、了解寫作文的基本常識等。所以,在習作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傳授寫作技巧,并創新教學方式。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借助閱讀教學,引導學生總結閱讀文本的框架、作者使用的修辭等,以讀促寫,讓學生逐漸感悟寫作是什么以及如何下筆寫。
其次,培養日記習慣。日記不僅僅是練習寫作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日常積累素材的好辦法。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許多有趣的事情,使人感受深刻,但過了幾天便忘在腦后。如果養成記日記的習慣,便可以留住這些美好瞬間。所以,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養成記日記的習慣,使學生掌握這一收集日常生活的寫作素材的方式,同時也能促使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最后,學會仿寫方法。模仿是學生練習寫作的一種方法。在寫作文時,很多學生即便面對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也無從下手,導致寫出來的文章缺乏生氣。但仿寫能讓學生盡快熟悉寫作過程,掌握寫作技巧。在組織仿寫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不能盲目地給學生一篇范文,就讓學生進行仿寫,要循序漸進,有針對性。最開始的仿寫要讓學生針對某一特征進行模仿,例如分別模仿人物的外貌、語言、心理活動等,多加練習后,再組織學生進行較為生動地人物仿寫,有針對性地練習,會讓學生掌握該類寫作技巧,且效果好于通篇模仿。第二,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仿寫的目的,是模仿而不是“抄襲”,更不是讓學生在閱讀范文后停留在機械模仿的階段,“生搬硬套”地寫完文章。引起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學生學習范文后,沒有把范文中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如閱讀老舍的《貓》后,教師要求學生寫一個小動物,有的學生會把狗寫成貓的習性,沒有聯系實際。所以,在用范文引路時,教師要引導孩子展開聯想,把寫作練習和培養他們的領悟、想象,觀察等基本素養有效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做到在寫作文時不拘泥于范文,做到“舉一反三”,寫出一篇屬于自己的好“范文”。
(三)巧用活動,在體驗中激發習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習作教學中,如果學生不想寫,而教師強硬要求學生完成寫作任務,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難以寫出好作文。同時,這種教學模式達到的教學目的是教師目標,并不能挖掘學生的寫作天賦,讓學生在寫作中注入情感,導致寫作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是一種有趣的探索。為此,在習作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實際訓練中讓他們體驗成功,以此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1.游戲促學,培養習作興趣。
小學生愛玩,純真爛漫,對玩游戲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愛。對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因勢利導,讓學生在玩中學寫。如在習作課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擠眉弄眼吃餅干”的游戲。雖然這是一個簡單的游戲,但在游戲中,學生可以做出多種多樣的動作,充滿歡聲笑語,氛圍輕松愉快。在這種的習作課堂上,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談論玩游戲的感受,而教師可以點撥學生的心情、動作、神態等,使學生在寫作中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寫出內容自然真實的作文。
2.遵循規律,激發習作興趣。
習作教學必須遵循從說到寫的規律,“說”是“寫”的基礎,學會說便可以進行“寫”。因此每一次上習作課,教師可以不用開門見山地告訴學生要寫作文,而是根據教材內容選定一個主題,然后讓學生分小組交流,指定小組長先發言,發揮帶頭作用,組織每個組員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可以敞開心扉說出心里話,“我手寫我心”,流利寫出流暢內容。這樣,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為習作打下基礎,從而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3.創設情境,激發習作興趣。
“巧婦有米可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語言描述寫作對象,還能巧妙地使用表情藝術和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水到渠成地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中,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根據作文主題選擇恰當的角色扮演、音樂欣賞、親身體驗等之類的方法,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例如,在教學“記一次游戲”的習作中,教師可以帶著學生玩“夾紙游戲”,學生看到考場同學把紙夾在膝上,開始時快速行走,為了讓紙夾得更穩,他微微俯下身子,眼睛盯著那張紙,到后來“他的紙搖搖欲墜,馬上要掉下來的樣子,不禁提心吊膽,為他捏一把汗”;又看到林清“將A4紙夾到雙膝上,腳呈內八形,那造型簡直是要笑死人的沖動,看他雙手自然垂放于身體兩側,隨著腳步向前走動,兩臂擺動著活像一只大企鵝,那張紙像被施了魔法似的,竟牢牢地粘在他的雙膝間,他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沒流露出一絲緊張的氣息,特別淡定。”輪到自己時“剛夾起紙向前走時,我的腳有點痛,但我非常想贏,于是我忍著痛,小心翼翼挪著小碎步向前移動,還時不時地回頭看看紙掉了沒,緊張得手心出汗,仿佛心里壓了塊大石頭。”這樣,借助組織游戲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獨特,在寫作中自然能夠做到“胸有成竹”。
4.體驗成功,激發習作興趣。
要讓學生自覺并主動地寫作文,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寫作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從而更有信心去寫,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師的認可。因此,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要求,首先需要做到因人而異,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在習作教學中,不管學生寫得好不好,都要用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在習作中展現出的閃光點,圈出他寫的好詞好句并寫上批注語,還可以作為范文,在班上朗讀,提升學生寫作的自信心,進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明白把作文寫好不難,順理成章地把“愿寫”過渡到“好寫”并“寫好”上。
(四)開發資源,在自然中激活習作靈感
作文源于生活。因此,小學習作教學離不開生活,要與大自然緊密連接,引導學生從自然資源中捕捉習作靈感。很多學生很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是因為他們沒有親身體驗過,難以產生深刻感悟,所以要讓他們走進生活,將自己置身其中,好好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比如,要寫“春天的風景”,讓學生走進春天,觀察春天的景物且融入其中,了解寫作對象,自然會心生感悟,從而獲取寫作靈感。除此之外,現實中的風土人情、日升日落、四季更替等生活中司空見慣、耳聞目睹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學生的寫作素材,如,諾蘭家養魚,教師引導她觀察喂魚的場景,她寫下了“當滿滿的一大勺魚料往魚缸里一撒,頓時一大群魚跳出來你爭我搶,一個優美的翻騰之后又扎進水里,不見蹤影,仿佛一朵巨大的金黃蓮花在水面上盛開一瞬,稍縱即逝……”后來,她把這場景寫在征文《改革春風沐家鄉》中,并獲得縣一等獎。在生活中,學生有了經歷和體驗,更容易捕捉寫作靈感,完成寫作任務。
(五)學會修改,在教學中提升習作效果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潤色是創作一篇好的文章必不可少的步驟。所以,教師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引導學生修改作文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關鍵。在平常的習作指導中,修改習作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步驟:
1.朗讀修改法:要求學生把自己的作文內容讀出來,在閱讀過程中,標注錯字、缺字、明顯的語句錯位等,便于后面修改。朗讀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檢查習作中的基礎錯誤,并通過另一種方式感知寫作中的不足。2.同伴互評法:通過同伴之間的互相修改,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寫作思維,促使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3.舊文新改法:隨著學生年齡范圍的逐漸擴大,年齡層次的逐步增加,他們的整體學業水平、認知能力水平也在日益提高,讓他們反復修改自己以前寫的作文,不但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滿足感,使學生始終對習作保持熱情。
三、教學策略的實施效果與反思
(一)實施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實施上述教學策略,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積極性都得到了明顯提高,寫出來的內容更加豐富、生動、有趣。同時,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有效培養,寫作形式更加多樣化。此外,學生的寫作技巧也得到了提高,語言表達更加準確、生動、形象,篇章結構更加合理、清晰。
(二)反思與改進
在實施教學策略的過程中,教師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例如,部分學生對于寫作仍然缺乏興趣和信心,需要進一步加強引導和鼓勵;部分學生對寫作技巧還不夠熟練,需要教師進一步加強訓練和指導。針對這些問題和不足,教師需要繼續探索改進教學的策略,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實施有效的習作教學策略,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積極性,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培養其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寫作技巧。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策略,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