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背景下,新課標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于此,文章立足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分析了新時代下初中語文的創新教學方法,旨在豐富教師的教學思路,為初中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社會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需要人才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還需要人才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語文作為學生學習各個學科的基礎,在全面型、綜合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為此,教師要立足時代要求,探究語文的創新教學方法,逐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開闊學生的視野,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最終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
一、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存在一定問題,如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沉悶、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第一,語文學科涉及大量文字,如果教師無法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則容易讓語文課堂成為枯燥的文字學習課堂,缺乏趣味性和實踐性,不符合學生的特征,自然無法吸引學生投入學習;第二,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分析學生的興趣點,也沒有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和最近發展區制定教學方案,在教學中采取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都不夠生動,創設的教學情境也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脫節,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二)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學生學習比較被動
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習慣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創新力度不夠,使學生被動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
第一,在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比較注重講授文學知識,在短暫的課堂時間內安排了大量的知識講授,需要學生時刻跟隨教師的授課節奏,做好筆記,稍有懈怠就會遺漏重要知識點。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緊迫感,不僅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還容易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心理,無法支撐學生深入學習語文知識;第二,部分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缺乏創新性和先進性。新時代下,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持續推進,我國教育事業邁上了新的臺階,各種新型的、先進的教育方法,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為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提供了多種思路。但部分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教學模板,很難接受新型教學方法,導致教學方法單一、死板,無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三,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師生角色,學會換位思考,將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開展教學,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部分教師尚未做到這一點,在教學中沒有做到換位思考,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沒有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這在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也不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初中語文的創新教學方法
(一)巧妙提問,指引學生的閱讀思路
教師要巧妙提問,借助問題指引學生的閱讀思路。第一,教師要找準提問的點,保證問題的分量,避免問題太過蒼白無力,無法對學生的閱讀起到引導作用;第二,教師要抓住提問的時機,避免滿堂問引發學生的學習疲勞,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鄧稼先》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凸顯人物品格的詞語入手,巧妙設計如下問題:
1.鮮為人知。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文章形容鄧稼先鮮為人知呢?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教師通過設計這個問題,可以成功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結合詞語本身的意思,理解作者用在此處的深刻含義,幫助學生總結鄧稼先的工作性質,如他是做核試驗的,考慮到工作的保密性,在長達28年的時間內,沒有人知道他從事什么工作,為祖國、為人民作出了多大的貢獻。同時,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對文章進行了深入解讀,總結了鄧稼先低調、不張揚、默默無聞的性格。
2.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何理解這八個字?深入閱讀課文,從文章中尋找可以體現鄧稼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內容,總結鄧稼先的人物精神。教師通過提問,指引學生的閱讀方向,使學生帶著“八字精神”閱讀文章,順利從文章中找到關鍵的時間點,如1958年和1986年,中間間隔28年;鄧稼先在這28年間,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為我國的原子彈、氫彈研究作出杰出貢獻。同時,學生還聯想到了這項工作的性質,鄧稼先在如此艱苦、危險的環境下28年如一日地做核試驗,且最后因為長期受到核輻射生病去世。由此可見,他擔得起這八字精神。在總結中,學生也可以被鄧稼先對祖國、對人民的愛所感染。
3.“我不能走”。這句話發生在什么情境下?如何理解鄧稼先的這句話?你從中體會到了鄧稼先的什么精神?教師從文章中提取了關鍵句子,巧妙設置以上問題鏈,使學生在閱讀中投入精力體會文章傳遞的真情實感,設身處地地考慮鄧稼先的處境,進而總結出鄧稼先身先士卒的精神,以及從他身上看到的責任擔當。
(二)合作探究,將課堂還給學生
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學習新教學觀念,明確自己作為學生學習引導者的新身份,通過組織合作探究活動,將課堂還給學生。另外,教師要選擇合適的契機組織合作探究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降低學生的探究難度,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最終提高教學水平。
例如,在《中國石拱橋》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我國石拱橋在設計以及施工方面的獨特性和藝術價值,感受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法,轉變師生角色,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以此將課堂還給學生。
首先,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預習,整合網絡上的知識內容,了解中國石拱橋的著名橋梁,并下載相關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在組內討論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思考其對中國發展的現實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各小組可以從網絡上了解中國十大著名石拱橋,下載經典橋梁的相關圖片,譬如趙州橋、盧溝橋等,并為這些橋梁設計介紹卡片。此外,有的小組還搜集了和著名橋梁相關的故事,如盧溝橋的革命故事等,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經過分析總結本課的學習重點,即了解作者使用的文體和表達方法,感受說明文的特點。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可以組織小組探究活動,要求學生組內討論文章結構,總結文章的寫作順序,并從中提取說明方法、表達方法。在小組氛圍的支撐下,學生會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迅速融入學習氛圍,并在組內深入閱讀文章。
最后,各小組通過分析、討論,總結出文章使用了打比方、列數字等說明方法,同時還使用了比喻、描摹等修辭手法,整體具有準確性和嚴謹性的特點。在課堂上,教師還需要為學生留出時間安排各小組做學習匯報,成功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引導各組間進行評價、交流,提高小組學習質量。
(三)生活教學,創設生活情境
語文學科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較為緊密,適合開展生活化教學。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嘗試建立課文和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創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強化課堂互動。
例如,《回憶我的母親》是一篇寫人記敘文,作者使用了很多具體事例歌頌自己的母親,展現母親身上的優秀品質。文章雖然千頭萬緒、跨度較大,但學生只要結合事例閱讀便可以找到文章的時間順序,總結人物特點。基于此,在本課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感受文章質樸敦厚的語言風格,理解事例對展現人物特質的關鍵作用,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創設生活情境。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如下語言引導,為情境創設做鋪墊:“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在現實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母親的呼喚讓你印象深刻,讓你感到溫暖?;貞浬钪心愫湍赣H的點點滴滴,嘗試用具體事例介紹自己的母親?!苯酉聛?,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的現實生活,創設生活情境,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陷入回憶之中,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另外,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嘗試從雜亂的生活事例中尋找可以彰顯母親特質的例子。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母親是一個勤勞的人,列舉了生活中母親忙于家務的例子;有的學生則重點闡述了母親對自己的愛,聯想到了現實生活中母親對自己的諸多照顧;有的學生則認為母親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列舉了母親對自己的教育事例等。
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成功將課文閱讀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就文章聯想自己的母親,積極尋找生活案例,并結合文章的寫作特點,總結自己母親身上的高尚品質。同時,學生也可以逐漸體會事例對于展現人物特點的重要意義,從而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母親的高尚品格。
(四)群文閱讀,創新閱讀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指的是以“議題學習”為任務驅動,梳理、比較、整合多文本的閱讀方法。與傳統的閱讀方法比較,群文閱讀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建構和問題解決能力,是一種新型、高效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立足新課標的要求,善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選擇科學的議題,增加學生閱讀討論的空間,以此創新語文教學方式。
例如,在九年級上冊詩歌單元的教學中,教師結合本單元的“活動任務單”,決定采取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完成深入閱讀。首先,教師就本單元的五首詩歌,提出了幾個群文閱讀問題:1.這五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分別是什么樣的?2.這五首詩歌的感情基調都是采取什么方法,用什么詞語表達出來的?3.詩歌中有哪些意象,分別表達了什么感情?4.在朗讀詩歌時,你需要采取什么方法。通過提問,教師可以確定學生的群文閱讀方向,使學生站在單元整體的角度上,閱讀、比較、分析五首詩歌,尋找詩歌在描寫方法、情感表達等方面的不同點,完成了詩歌的初步閱讀。
群文閱讀還需要打破文章的順序,重組單元文本。為此,教師可以深入分析單元中的五首詩歌,為學生進行重組閱讀提供幾個議題:抒發情感、選擇意象、營造意境、詩歌脈絡等。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議題,重組單元文本,完成群文閱讀。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選擇了抒發情感的議題,將《我愛這土地》《鄉愁》《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三首詩歌放在一起,完成了群文閱讀,并重點提煉了作者在詩歌中傳達的深刻情感;有的小組選擇了營造意境的議題,將《沁園春·雪》《我愛這土地》《我看》三首詩歌放在一起閱讀,重點尋找了文章中營造意境的句子,并闡述了作者營造的意境對情感表達有什么作用……最后,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安排學生自行閱讀,從多篇文章中總結邏輯關系等。譬如,有的學生通過群文閱讀,總結出了詩歌的朗讀節奏;有的學生結合多文本,總結出了詩歌的用詞用字,體會了詩歌創作的精益求精以及字斟句酌。
總之,在此次教學中,教師構建群文閱讀課堂,豐富了閱讀教學的內容,有效推動了初中語文教學的創新發展。
(五)元素多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要增加語文課堂的元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第一,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將眾多現代教育技術融入語文教學中,增加語文課堂的聲色,吸引學生積極融入課堂;第二,教師要立足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水平,融入表演、音樂、舞蹈等元素,將文字和藝術聯系起來,使語文課堂更加多姿多彩。
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學中,為了降低學生閱讀魯迅文章的難度,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中融入豐富多彩的元素。
元素1:舞蹈元素。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舞劇《孔乙己》,指引學生從舞蹈動作、創作靈感入手進行聯想,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深刻理解孔乙己這個人物的特點。在舞蹈元素的支撐下,學生可以迅速融入課堂,從舞蹈作品中提煉信息,譬如舞蹈的第一段主要呈現了孔乙己穿著破舊長衫上場的情境,通過分析舞蹈演員的神態、動作,學生可以很快總結出孔乙己最初的人物特點,為之后的人物對比做好準備。
元素2:表演元素。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行創編課本劇,完成課本劇表演。為了全面激發學生的創編和表演興趣,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搜集、整理其他中學生的課本劇表演視頻,鼓勵學生學習他人的經驗,仔細閱讀魯迅的作品,透徹理解魯迅借助孔乙己這個人物要傳達怎樣的思想情感,將其融入課本劇表演中。另外,教師也需要參與此次活動,師生一起制作課本劇表演的道具,有孔乙己的長衫、胡子等。最后,教師可以邀請其他任課教師觀看學生的表演,為學生加油打氣,活躍課本劇表演的氛圍。這樣,所有學生都可以在活動中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立足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學情,嘗試將問題導學法、合作探究法、創設生活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創新教學模式,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保證學生的參與度。另外,教師還要分析教材的編排特點,依據單元主題,開展群文閱讀,還可以借助新時代下的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元素,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在提高學生閱讀量的同時,還可以促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