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自理能力是指幼兒具備獨立完成一些勞動的才能,例如自己穿衣、洗手、吃飯、整理衣服等日常生活勞動。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既與幼兒的飲食起居有關,也是保障幼兒今后獨立生活的根本。但是,很多幼兒園教師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導致很多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缺失獨立自主能力。因此,探討如何通過有趣的游戲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為真正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本文從四個方面對提高幼兒自理能力的策略進行探討。
一、關注幼兒身心特點,提高幼兒自理能力
(一)遵循趣味原則,設計趣味游戲
幼兒的身心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探究欲。所以,在設計游戲活動時,幼兒教師一定要緊緊抓住游戲的核心原則——好玩,確保游戲活動保持新鮮、有吸引力。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娛樂活動,更是借助有趣的游戲活動,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從而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為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幼兒教師必須巧妙地將學習內容與游戲活動相結合,為幼兒設計富有吸引力的游戲活動,以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例如,開展“我是疊被小能手”的趣味活動,首先,讓幼兒從很多“被子”中找到自己的“被子”,再手拿“被子”站成一排,按照教師提示的步驟,一步一步疊“被子”。這樣,既能使幼兒在活動中愉快地疊“被子”,又能鍛煉幼兒的自理能力,同時還可以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教師需要按照好玩的游戲原則設計游戲,但不能以犧牲教育的科學性為代價。所以,在設計游戲活動時,幼兒教師一定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特點,保證活動內容與幼兒的認知水平相適應,使游戲活動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真正做到寓教于樂,使幼兒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二)遵循安全原則,做好安全保障
幼兒年齡尚小,身體的協調性不高,容易在游戲活動中發生意外。所以,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幼兒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時,需要對動作過于復雜或危險性較高的內容作出調整,讓幼兒玩得安心、學得開心,并保證幼兒的人身安全。例如,在游戲活動開始前,幼兒教師可以在布置游戲場地、說明游戲規則、監督游戲過程等環節中,強調并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為幼兒創造安全的游戲環境,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
為了有效避免因雜物導致意外傷害的情況發生,在布置游戲場地時,幼兒教師需要提前對場地進行全面檢查,保證不存在任何尖銳的物品或其他安全隱患,如地面易滑,防患于未然。為保證幼兒的安全及游戲活動的順利進行,在活動開始前,幼兒教師需要向幼兒解釋游戲的規則。但由于幼兒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不足,難以理解抽象的概念與指令。所以,幼兒教師要用簡明扼要的語言介紹游戲的玩法與規則,幫助幼兒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了解游戲的基本規則。此外,考慮到幼兒活潑好動,幼兒教師必須時刻留意幼兒在游戲活動過程中的行為和動態,及時提醒和制止幼兒出現的不當行為,以保證幼兒在活動中的安全性以及游戲活動的有序進行;幼兒教師還應對游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意外,做到心中有數,并事先制定好應對之策,以便有效防范和及時處置。例如,在進行某項活動時,幼兒需要使用一些玩具,教師則需要保證玩具的安全性,并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
在日常游戲活動中,幼兒教師有必要在游戲開展前,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使幼兒對自我保護和遠離危險有一定的認識;還可以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選出部分幼兒作為“安全監督員”,觀察其他幼兒的行為,并將發現的不當行為及時報告給老師。這樣,既可以增強幼兒的安全防范意識,又能鍛煉幼兒的自理能力。
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幼兒創造一個安全的游戲環境,使幼兒能在安全的游戲環境中學習和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從而實現快樂成長和健康發展的目的。而這需要教師保證游戲教育環境的安全性,對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嚴峻考驗。所以,幼兒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增強自身的安全意識,保證幼兒在快樂中學習和發展的同時,實現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二、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滿足幼兒多樣需求
(一)關注年齡階段,設計不同游戲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Piajay)的認知發展理論可知,幼兒的認知發展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征和不同的心理需要。所以,在設計游戲活動時,幼兒教師需要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興趣愛好等有所了解,針對不同幼兒的年齡階段,設計不同的游戲活動,滿足他們個性化、多樣化心理需求。
3-4歲的幼兒處在感知運動階段,更喜歡嘗試,喜歡自己探索。所以,幼兒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小游戲,比如“小小廚師”的游戲。在這一游戲中,教師可以模擬生活場景,讓幼兒們在游戲中學會自己動手切水果、動手做簡單的飯菜等。通過這種有趣的小游戲,不僅可以讓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生活技巧,而且也可以很好地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意思維,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4-5歲的幼兒,認知得到進一步發展,邏輯思維開始萌芽。在此階段,幼兒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我是整理小達人”的游戲。這一類游戲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自己整理玩具、文具、書包、衣服以及書本等的方法。如此一來,既可以鍛煉幼兒的自理能力,又可以增強他們的責任心。
5-6歲的幼兒,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逐步提高,開始注重與他人的互動與合作。所以,幼兒教師要設計一些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小游戲,如“小小值日生”游戲。該游戲由幼兒分成若干小組輪流值日,由各組內部成員分工合作,完成教師指定的各項任務。這樣,既能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又能鍛煉其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教育目的。通過開展“小小值日生”的活動,既鍛煉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增強了幼兒的合作意識,在幼兒之間營造了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
(二)關注性格特點,設計不同游戲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都是獨一無二的。幼兒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性格特點,設計不同的游戲活動,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和發展。為此,幼兒教師需要深入了解每個幼兒的性格特點,包括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情感表現等,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游戲活動。例如,教師可以按人格特質理論,將幼兒的性格分為兩種,一種是喜靜型,一種是互動型,并探索如何針對這兩種性格類型,開發針對不同性格的趣味游戲,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
喜歡安靜的幼兒往往喜歡一個人待著,靜靜地觀察,靜靜地思考。所以,為了更大程度地吸引這部分幼兒,促進他們人格的健全發展,幼兒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需要“活躍”的趣味游戲活動。例如,幼兒教師可以開展“小小廚子”“我是整理小達人”等趣味游戲活動,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的方式,鼓勵性格安靜的幼兒參與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動手能力。
互動型的幼兒則喜歡不斷摸索新事物,并與他人合作與交往。所以,幼兒教師要設計一些發揮幼兒性格特長的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更多鍛煉和成長。例如,“廚房探險”“小小值日生”等活動,這些趣味游戲可以促使幼兒在“探索”中提高自己的觀察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從而提高其自理能力。
當然,在開展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還需要不斷觀察和評估幼兒的表現。對于喜靜型幼兒,要關注他們是否積極參與活動,是否愿意與他人合作、交流;而對于互動型幼兒,則要關注他們是否能夠遵守游戲規則,是否能夠在與他人的合作交往中獲得成長。通過這樣的方式,滿足幼兒的多樣化需求,確保游戲達到預期效果。
三、創新趣味游戲活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一)創設生活情境,模擬生活體驗
為幼兒創設生活情境,模擬現實生活在提高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至關重要。幼兒階段的教育教學以啟蒙教育、益智游戲、趣味學習為主,需要幼兒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來認識這個世界。而生活情境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能夠讓幼兒在真實的環境中探索、體驗和學習。
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往往涉及很多的日常事務,而這些豐富的素材會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同時,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幼兒也會在大腦中將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加工、整合,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為提高自理能力奠定基礎。
另外,在成長的過程中,幼兒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不會自己穿衣、總是把玩具弄亂等。針對這些問題,創設貼合現實生活的真實情景,使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快地融入趣味游戲活動,并從中學會獨立應對問題,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幼兒今后的成長和發展都會有很大幫助。例如,幼師可以設計“我是家中小能手”的游戲,詢問幼兒可以做哪些家務活。幼兒舉手回答之后,幼師選取幾個家務活,讓幼兒動手做,如打掃衛生、擦桌子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幼兒不僅能體驗勞動的樂趣,還能在實踐中提高自理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幼兒對做家務的理解以及體會父母的辛苦,培養了幼兒的同理心。
通過“我是家中小能手”的游戲,教師可以讓幼兒在體驗中提高自理能力,同時也為幼兒提供了一個鍛煉自我、共情他人的機會。
(二)利用角色扮演,培養興趣愛好
大部分幼兒喜歡角色扮演游戲,并積極主動地參加其中。在這種游戲活動中,幼兒能模仿和扮演不同的角色,掌握生活必備本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還通過與不同人物溝通,更深地認識自我和別人,變得更有自信與獨立。因此,角色扮演活動是幼兒在寓教于樂中開拓視野、增長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
比如,在“小小醫生”游戲中,一個幼兒扮演“醫生”,一個幼兒扮演“患者”,“醫生”通過給“患者”量體溫,學習基本的醫療知識;在“我是營業員”游戲中,一個幼兒扮演“商店營業員”,一個幼兒扮演“顧客”,“顧客”拿到自己喜歡的商品并“付費”,學習如何收錢、接待顧客等技能。這些生活技能能夠促進幼兒獨立生活,提高自理能力。通過這樣的游戲,不僅能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還能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培養其興趣愛好。
此外,在角色扮演中,幼兒通常需要彼此配合,一起完成某項任務,這就要求幼兒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溝通、相互協商。例如,在“我們一家人”的游戲中,一個幼兒作為“媽媽”,另一個作為“孩子”,在“媽媽”與“孩子”對話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何傾聽他人的意見以及如何尊重他人的想法。這些是幼兒學會與人友好相處的基本社交oQKN0xDr3DhPzPV1zOnFWG87rmC6LW6PjXwlmGQ9BB0=技能,也是幼兒體會親子關系的機會,會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創設正向愉悅環境,提高幼兒自理能力
(一)注重積極反饋,建立生活信心
處于幼兒時期的孩子,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渴望別人認同自己的行為表現,特別是來自老師的贊揚和鼓勵。同時,這種肯定和贊揚對幼兒的自尊心、自我認知和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幼兒的心理處于敏感階段,對外界事物較為敏感,但同時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幼兒教師要及時給予正面反饋,肯定他們的努力與進步,讓他們認可自身的價值與能力,這對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至關重要。
例如,在“過家家”的游戲中,幼兒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具體表現加以表揚,如:“你把這塊兒地打掃得真干凈,老師非常欣賞你的認真與細心。”這種具體的表揚,既可以讓幼兒感到快樂,又可以激發幼兒繼續行動的動力。在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幼兒教師同樣可以給他們鼓勵和支持,如:“這次不成功沒關系,重要的是用心去做了。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做好!”
及時反饋和鼓勵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心,這種自信不僅可以使他們在游戲中表現得更出色,也會對其日常生活以及未來的成長產生正面影響,使幼兒在面臨生活挑戰時,表現更加自信。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愉悅環境
在溫馨、舒適和安全氛圍中,幼兒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游戲,自由地探索和學習。這樣的環境不僅讓幼兒感到放松和快樂,更有助于促進其全面發展。
在信息時代下,多媒體技術在學前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組織趣味游戲,借助圖片、視頻、音樂等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通過多媒體技術和趣味游戲的有機融合,幼兒教師可以為幼兒創造提高自理能力的“軟”環境。
例如,幼兒教師要培養幼兒的穿衣能力,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先讓幼兒觀看有關的動畫片,然后根據動畫片中的情境,向幼兒提出問題,引導他們行動起來。這個時候,幼兒教師可以通過視頻中學到的動作,設計一個“穿衣小能手”的游戲,讓幼兒在趣味游戲中學會穿衣和穿鞋。幼兒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個“整理房間”的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自己動手完成整理房間的工作。在這個游戲中,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輕柔的音樂,讓幼兒靜靜地思考,并將物品分類放置,使房間變得整潔有序。這樣,既可以為幼兒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又可以使幼兒在整理工作中鍛煉自理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整理習慣。
五、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時,要以幼兒的特點和需求為出發點,充分發揮趣味游戲的作用,創造既溫馨、舒適又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通過實踐證明,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設計趣味游戲,是一項富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工作,需要幼兒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以真正有效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為他們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同時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因此,在學前教育趣味游戲中,幼兒教師有必要在設計游戲活動時,把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放在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