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幼小銜接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標志著幼兒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做好幼小銜接,有助于幫助幼兒更好地實現過渡,從各方面快速適應和融入新環境,減少其對新人際關系及學習內容的不適應。這對幼兒身心健康有著重要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在進入小學階段后,幼兒開始正式接受系統的學習,如果沒有接受科學有效的幼小銜接引導,會在心理、行為上產生不適,表現出排斥和不適應小學生活的問題,進而難以在入學后發揮主觀能動性。所以,幼兒教師要充分重視幼小銜接工作,與家長進行密切溝通,合力構建良好的家園共育環境,為幼兒創造一個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長的幼小銜接平臺,培育幼兒積極樂觀的學習生活態度、穩定的情緒及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進入小學階段以及學習知識打好基礎。
一、樹立科學家園共育理念
幼小銜接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否做到科學銜接、引導幼兒平穩過渡,是擺在幼兒園和家長面前的一道難題。但此題并非無解,做好科學銜接,需要教師、家長和幼兒共同努力,并找準努力的方向,摒棄錯誤思想,避免盲目行動。
第一,走出片面性銜接的誤區。在幼小銜接的問題上,有些家長和教師存在錯誤的思想和認知,認為步入小學階段就要以學習為主,于是在幼小銜接問題上只注重學科的銜接,而忽視了兒童能力和習慣的銜接。加之大部分家長焦慮于孩子的拼音和算術能力,不顧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花大價錢跟風報名、參加各種幼小培訓銜接班。部分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盲目設置小學課程,讓幼兒提前學習,違背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其結果也適得其反、事倍功半。
第二,不走突擊性銜接的路線。幼小銜接是一個長期工程,能否讓幼兒順利從幼兒園步入小學,并滿足從幼兒園步入小學的能力要求,取決于實施過程是否循序漸進。準確來講,幼兒六歲入學以前的每一階段2b6e4f439f141e07e8a53ea7c493304f8a812cee2653302207e4495bd8a658ef都是為幼小銜接做準備。所以,幼小銜接不是一場突擊性戰斗,也不是靠幼兒園大班一年或半年就能完成的任務,突擊性的加壓會增加幼兒的不適感,使幼兒產生入學焦慮。因此,在幼小銜接問題上,幼兒教師和家長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過分渲染,不過度加壓,用自己穩定的情緒、良好的心態循序漸進地平穩落實幼小銜接。
第三,克服打壓式銜接的弊端。進入幼小銜接階段,意味著幼兒年齡和心智的成長。所以,教師及家長應該為幼兒的成長而感到欣喜,并認識到在這一階段言傳身教勝于知識灌輸,也會對孩子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中,不可過分強調小學階段的難度,更不能抓住孩子的問題和缺點,強調一旦不能改正就無法進入小學,應該避免利用打壓和恐嚇的方式逼迫孩子成長。打壓式的教育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鼓勵性的教育才是孩子成長、適應新生活的助推器。
觀念引導行動,教師與家長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走出片面性、突擊性和打壓式的誤區,找準幼小銜接的方向,便可以有效促進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科學銜接。
二、構建和諧家園共育環境
高質量的幼小銜接離不開家園共育,需要相關主體的共同參與和配合,構建和諧共育環境,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使其快速融入新環境,適應小學階段的生活。這樣,在培養幼兒心智的同時,也能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
第一,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及責任人,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教育、陪伴和引導,也離不開家庭這一良好的成長環境。家長的教育理念對幼兒成長有重要影響。所以,家長要為孩子的成長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處理好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做一個有所作為的爸爸,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必定會收獲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其次,在教育理念上,家長要持續學習,做一個合格的家庭教育者,積極采用鼓勵式教育方法,關注孩子所想,尊重孩子的個性,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家長和孩子擁有良好的心態、和諧的關系,不但能幫助孩子順利完成幼小銜接,而且也會對孩子的終身發展產生有益影響。
第二,創建可持續發展的校園環境。幼兒園作為幼兒學習和生活的主要活動場所,在促進幼小銜接科學實施的問題上責無旁貸。在幼兒大班教學中,幼兒教師要樹立幼小銜接意識,科學制定幼小銜接的年度計劃,并逐步分解、細化到各個月和各個周的教學目標,按照由簡到難,層層遞進的原則,逐步推進,持續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自理能力,讓幼兒在生活和學習的各方面,逐漸向小學階段靠攏。另外,幼兒教師還要注意采取滲透式教育方法,使幼兒熟悉小學的學習方式、學習節奏,增進其體驗感和直觀感受,讓幼兒從心理上接受并適應新環境。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教師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再者,教師要對幼兒的意識、行為、習慣進行多維引導和幫助,并以家校配合的方式,做好幼兒學前訓練和指導,促使幼兒更好、更快地融入小學生活。
“近朱者赤”表明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了家長與教師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幼兒的成長會處在和諧、穩定的環境下,對其身心發展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這樣,幼兒教師可以為幼兒平穩過渡創造良好的環境,提高幼小銜接的科學性。
三、溝通確定家園共育目標
在幼兒園階段,家長和教師的共同目標是為幼兒創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環境,促進幼兒技能、行為習慣及智慧的良好發展,促使幼兒實現身心健康成長,初步形成良好的自理、自主能力和學習意識。
第一,預防過度搶跑是前提。過度搶跑,提前學習猶如揠苗助長,是家長的一廂情愿,往往并不能得償所愿。如果幼小銜接培訓班強調提前學習,過度搶跑,勢必忽視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智發展水平,不但難以取得預期效果,還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無論是幼兒教師還是孩子家長,都要樹立科學教育理念,以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為前提,遵循幼兒的本性和年齡特點,做好長期準備,做好長遠規劃,著眼于幼兒的終身發展。
第二,培養良好習慣是關鍵。“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決定行為,行為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促進兒童的認知,提高其學習能力。因此,培養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做好幼小銜接的關鍵。
首先,養成獨立的生活習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幼兒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天開始,幼兒教師便著手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從吃飯、穿衣、睡覺、如廁等方面,培養幼兒的獨立自主能力。幼兒從小班到大班再到幼小銜接階段,逐漸能夠熟練地自主穿戴衣帽鞋襪,獨立完成吃飯、喝水、如廁等活動,也能自主入睡,養成了良好的作息習慣。作為家長,需要在教師培養好的習慣基礎上做好維持工作,讓幼兒在生活中實踐。在幼兒的生活習慣上,無須過度焦慮,過多的囑咐與叮囑只會增加幼兒的擔憂,讓幼兒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如害怕步入小學。家長更不能過度幫忙,在幼兒能夠自理的事情上,過度幫忙只會阻礙幼兒的成長,不利于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另外,在家園共育中,面對部分家長溺愛孩子的情況,教師要進行有效引導,爭取讓家長在培養幼兒自主自理能力方面達成共識,制定科學的學前教育策略,共同為幼兒順利渡過幼小銜接階段提供助力。
其次,鍛煉自主學習習慣。幼小銜接意味著以游戲為主的學齡前生活即將結束,步入以學習為主的正規學習生活。一方面,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園需要基于幼兒學前適應性的學習需求,在學前教育階段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并以小學作為教學實踐環境,促進雙向銜接,尤其要通過圖書、繪畫、故事等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幼兒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為幼兒進入小學階段的讀書、寫字奠定基礎。另外,教師要基于教育教學規劃,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有效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培養其觀察力、分析力和判斷力。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要以身作則,時刻提醒自己放下手機、拿起書籍,做一個好學者、樂學者。同時,要做好孩子學習的伴讀者,親子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和孩子共讀一本書,不僅讓孩子有所收獲,家長自己也會受益頗深。
最后,提高表達能力是保障。良好的表達與溝通能力是人際交往的前提,幼兒進入小學階段,面對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新集體,需要盡快融入其中,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在這一階段,溝通和表達成為擺在孩子面前的第一道坎兒,清晰準確地表達可以給其他人留下良好且深刻的印象,能夠幫助幼兒建立友誼、更快融入集體。因此,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注重培養幼兒的表達力和溝通力,通過設計不同場景的“過家家”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形成使用文明用語的好習慣,讓幼兒學會與同伴溝通合作與共享。作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鼓勵孩子多開口,引導幼兒講一講幼兒園里的新鮮事,講一講自己的好朋友,講一講自己最愛的老師。另外,家長也要經常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活動,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多創造幼兒與不同年齡段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機會。
相信教師與家長在確立了明確目標后,便可以制定科學有效的計劃,通過采取恰當的措施與方法,實現家園共育的美好愿景,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幼小銜接會成為助推幼兒各項能力發展邁向新臺階的平臺,為促進幼兒的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四、打造家園良好溝通平臺
高效、高質量的幼小銜接,離不開家園之間的順暢溝通與默契配合,家園溝通合作需要一個良好的平臺。
第一,借助微信交流,維護線上平臺。面對眾多的幼兒家長,當面交流效率低,溝通時間也比較有限,微信交流則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及時交流反饋,幼兒教師和家長應利用好這一交流平臺,促進幼兒發展,實現平穩銜接。比如,針對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區別,教師可以編輯文件發送至家長群,與家長共勉,向家長講明小學與幼兒園在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同伴、學習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并提出針對性的意見措施。比如,家長可以向教師咨詢在幼小銜接階段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和其他家長共同商討,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和有效措施。這種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多向溝通,可以很好地解決教育中的問題和困難,在家校共育的雙向努力下,促進幼兒順利渡過幼小銜接階段。
第二,組織家園活動,搭建互動平臺。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教師要主動與家長溝通,制定家園共育方案和目標,引導家長參與孩子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不僅包括參與幼兒園家長開放日、親子運動會、教學觀摩會,還包括組織各類家長溝通會、主題活動等。一方面,可以普及幼小銜接知識,使家長認識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幼兒園與家長密切配合的地方,最大程度地獲得家長的支持。為了發揮家長、家庭的教育作用,幼兒園可以向家長介紹本園的園本課程,使其認識到科學、有引導和益智作用的教育對幼兒身心成長的重要性,并有意識地營造溫馨、積極、樂觀、科學的家庭教育環境。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家長就所看、所聽、所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建議,并分享家庭在幼兒教育方面的心得,以及自己對于幼小銜接的想法和需要幼兒園配合支持的地方。通過這種交流心得、相互支持的溝通方式,教師和家長能夠化解心中的困惑,共同打造良好的家園溝通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在構建家園共育平臺中,教師要及時總結落實家長的需求和建議,并反饋幼兒的各項情況,做到及時溝通、及時反饋、及時指導、及時落實,避免交流流于形式。
五、聯結幼小聯誼紐帶
實踐出真知,為了促進幼小銜接的有效過渡,除了教師和家長形成家園共育模式,還離不開幼兒園和小學的聯結。對此,幼兒教師也要聯結幼小聯誼的紐帶,發揮家、校、園的合力,以更科學地方式推進幼小銜接。
第一,主動對接友誼小學,組織幼兒觀摩體驗。幼兒園應主動加強與附近小學或對口小學的交流與聯系,建立友誼關系,方便互相往來,并借此為友誼小學輸送合格的幼兒園畢業生。幼兒園可以組織大班幼兒邁入小學校門,參觀小學的校園、教室、辦公室、操場等;組織大班幼兒觀摩小學升旗儀式和豐富的課外活動;組織大班幼兒深入小學課堂,體驗小學生的上課與學習。這些活動讓幼兒提前了解小學的校址、校貌,提前感受小學生的課堂學習模式,既能降低幼兒對小學的陌生感,也能提高幼兒對小學的渴望程度,促使幼兒做好進入小學的準備。
第二,熱情邀約一年級學生重返幼兒園。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離開幼兒園,還對幼兒園有著深厚的感情,邀約他們重返幼兒園,既能為大班幼兒樹立學習榜樣,又能激發大班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渴望。所以,幼兒園可以邀請對口學校一年級的學生重溫幼兒園,讓大哥哥、大姐姐親自為即將步入小學的弟弟妹妹們講解小學生活的多樣化。幼兒天生對比自己年齡大的孩子充滿崇拜,有了大哥哥、大姐姐們的示范,能有效消除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恐懼與焦慮等不良情緒。
幼兒園和小學的聯誼,有利于幼兒平穩過渡到小學階段,也有利于推動幼小銜接工作向前邁進。
六、結語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是幼兒順利步入小學階段、快速適應新環境、新學習內容和新人際交往的重要過程。高質量的幼小銜接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地化解幼兒內心的陌生感、焦慮感,為其快速融入小學生活做好各項準備,使幼兒保持樂觀、自主、主動、穩定的情緒,以及養成小學階段學業所需的各項行為習慣,順利進行小學階段的學習,并為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教師要與家庭溝通,發揮家庭的作用,融合家、園、校各方力量與資源,形成幼小教育合力,實現幼兒與新環境的融合,為其身心健康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