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確教育本身對社會發展積極作用的前提下,現有教育應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將其與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以更為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內涵與價值,這對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以中小學思政課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從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在介紹、分析中小學教育體系中思政課聯系的基礎上,以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思政教材中的表現形式為切入點,提出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實踐措施和方法,旨在為推動思政課的改革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思路和經驗。
一、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重要性
(一)新時期課程改革的要求
《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強調推動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的思政整體素質、課堂教學和育人的效果,這是當前中小學思政課需要重點考慮和解決的問題。在思政課體系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初中《道德與法治》、高中《思想政治》的指導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反映當時歷史社會人們思想結晶的重要依據。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學校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思政課的總體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弘揚奮斗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在我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與愛國情懷、奮斗精神和創新意識是分不開的。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融入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是能夠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徑。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
從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中小學思政課均應遵循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以立德樹人為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和目標,從教育層面提升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從而樹立其文化自信。以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學資源,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和引導途徑,這對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思政科目的課程標準內容均強調注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積極、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思政課貫穿我國基礎教育教學發展的整個階段,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其以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思想道德觀念;在高中階段,其幫助學生形成更高階的核心素養和深層次的思想道德水平,遵循人的思維發展規律和特點,能夠以螺旋式上升過程來培養人的道德倫理,這在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水平的基礎上,為建立一個更和諧、穩定的社會提供支持。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思政教材的現狀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教材內容中的體現
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主要體現在各種名言典籍、經典典故以及其他以歌謠、建筑等為載體介紹傳統地方文化的部分。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1課第2框節選的《格言聯壁》為例,本框節以“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啟發學生建立自己的理想,并通過堅持不懈努力才能夠逐步向自己的理想靠近。這類名言典籍能夠作為立德樹人的導引之一,借助課堂教學教會學生其中蘊含的深層次道理。
在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中,優秀傳統文化主要以基本常識、經典篇目、人文典故以及各種成就的形式體現出來。在基本常識方面,以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第1課的第1節《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為例,該節列舉了鐵制農具運用的普及情況,明確了封建社會與奴隸社會在生產關系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能夠進一步反映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課標內容中的體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是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規定的七大教育主題之一。《道德與法治》著力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涉及傳統節日、傳統美德、傳統思想、傳統藝術、傳統習俗等多種形式的內容。《道德與法治》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對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對中lGbyO225Kpji5oXVjz8DZZQBczzBaiDci4Eh+1XrFkI=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是符合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途徑和依據。高中階段的思政課標內容結合《思想政治》的學科特點,進而加強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突出革命傳統教育與紅色文化教育內容的重要性,使學生深入體會革命志士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對端正學生的思想態度與價值觀念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存在的問題
從思政教師的角度來看,受到思政理論內容較為枯燥的影響,傳統意義上的思政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課堂知識內容的吸引力,但在受到學生個體影響的情況下,教師需要依據學生上課的實際情況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靈活調整,這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教研工作的角度來看,現階段中小學思政課存在教研支撐不足的問題,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學進一步通過強化教研隊伍的建設和創新教研方式、方法等,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開展提供理論方面的有效支撐。在現階段,中小學教師在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嘗試,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發現受到學生個體、思政課時間安排等方面的影響,思政教學實際效果與理想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針對這一情況,教研人員應結合中小學教學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帶領教師通過教學爭論和探究的方式促進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進而在討論中嘗試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提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實際效果。
三、新時代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路徑分析
(一)明確各階段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側重點
教研人員應結合不同教育教學階段,明確思政課中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側重點,更深入的挖掘教材知識。
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應始終以個人品德修養為中心和出發點,教師應注重借助教材中的名言典籍和經典典故,注重引導學生形成誠信做人、敢于擔當等方面的優秀品質,以深度學習的方式,將正確的道德觀念深入到學生的思想當中,以便能夠將其內化為個人的品德修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的方式,借助名言典籍和經典典故,培育學生的高階思維。以《元史·許衡傳》為例,教師在講解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應能夠再次對這部經典著作進行深度挖掘,為學生適當擴展資料,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許衡的為人處世之道。
在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課程教育中,有關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側重點應放在對教材中涉及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整合上。高中階段的思政教育內容與初中的思政教育內容具有一定的銜接性,教師應立足于初中階段的思政教材,對其中涉及的教育內容進行整合。
高中階段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師能夠對教育教學方法進行積極轉變和調整,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身心健康發展規律和差異的基礎上,應用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受到高中階段總體課程容量大、教學時間緊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在應用簡單、高效的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嘗試應用新的教學方法,借助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讓學生能夠暫時從繁重的課業學習中轉移注意力,而優秀傳統文化與教材之間的聯系能夠從新的角度引導學生對相應的教學知識點進行理解,并對其加深印象。教師應盡可能營造更為舒適、健康的課堂教學環境氛圍,對教學進度進行靈活調整,在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的同時,幫助其了解優秀傳統文化。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3單元第7課《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部分的內容為例,教師在教學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可以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中涉及的名言典籍和經典典故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開拓眼界,與此同時,也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
(二)構建一體化教研教育平臺
在新時期的背景下,教師將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和工具應用到思政課的教育實踐中,能夠基于先進的科技手段向學生展示以往書本教材中的固化內容,從而豐富學生的體驗。網絡平臺的運用,也能夠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供更為便利的渠道。基于此,以構建一體化教研教育平臺的方式,為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課中的融合應用提供載體,這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和感悟,也有利于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升思政課教育的效果。
構建一體化教研教育平臺,需要加強網絡載體的建設和發展。從面向學生的課程教學方面來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校官網上開設地方文化專欄,如九龍湖傳說、客家舞獅、客家花燈制作技藝等,定期通過開展與地方傳統文化相關的評選、辯論活動,激發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從教師專業教研活動的角度來看,思政教學以一體化的教研平臺來建立、健全更完善的教師教研機制,注重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切實解決了當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主要問題。這一過程也可以通過開展多樣化教研活動的方式,為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供機會與途徑,讓教師、學生都能夠直接依據一體化的教研教育平臺進行交流與學習。教師通過更深入的教研分析,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與思政課相關的教育教學資源。通過平臺的溝通交流模塊,思政教學突破以往教育教學存在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便于教師依據教研交流和學生反饋,進而對實際應用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調整。
例如,教研人員可以借助教研教育平臺,了解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實踐成果,依據教材、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思政課的教學進度安排、教學活動設計等情況進行檢查和指導。
以區域歷史文化融入思政課為例,充分發揮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優勢,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歷史文化內容,從地區歷史文化中收集相應歷史素材、文化素 材等,并結合大量 真實、鮮活的歷史人物故事、英雄事跡等。教研人員可以指導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節 假日或者寒暑假,組織學生開展歷史文化體驗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以及當地歷史文化基地,切實發揮區域歷史資源的德育作用,積極開展各種情境式、體驗式的社會實踐活動。
(三)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不同教育教學方法的實施,實際獲得的教育教學效果也有所不同。在這一過程中,教育教學方法應基于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綜合考慮。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應設計開展更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以游戲、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多樣化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新時期“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發展目標要求下,在小學開展“奔跑吧·少年——做一個小小的追夢人”專題培訓活動,以培養小學階段少先隊員的初心使命和愛國情懷為主要目標,邀請教育專家和學者對涉及的知識點內容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初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應側重在校園內部開展文化宣傳活動,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主要目的,讓優秀傳統文化要素體現在學校校道、樓梯、教室走廊等區域,營造更適合優秀傳統文化的環境氛圍。例如,我縣教育局以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主要目的,于2021年發布三年行動方案:“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書畫活動、優秀傳統文化示范學校評選活動,以此來提高學校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在這一背景下,某學校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爭做自信青年》為主題,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和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看并探討“典籍里的中國”“詩詞大會”和春晚等央視節目。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習以猜燈謎、讀生僻字和梳理“美”字發展的脈絡三個游戲導入,使學生沉浸式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實際教學中,通過觀看2024年春晚精彩節目《年錦》,教師為學生講述中國傳統紋樣的歷史,揭秘這些承載了國人美好祝愿的紋樣,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傳統服飾和紋樣之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教師運用社會熱點和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其文化自信,爭做新時代自信青年。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思政課,是順應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發展趨勢的,是有利于培養高素質學生的有效途徑。在明確中小學思政課聯系的基礎上,教師應結合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思政課中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明確思政課教學側重點的基礎上,構建一體化的教研教育平臺為思政教育提供幫助。在日常的思政課中,教師應創新教育教學的方法,推動教育教學體制的深入改革和優化,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的有效融合,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注:本文系2023年度三明市學校德育研究專項課題“新時代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dy20230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