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譜系障礙(以下簡稱“ASD”)是一類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通常始于嬰幼兒時期,其核心癥狀包括社交障礙、語言與非語言交流障礙、重復性刻板行為及興趣范圍的局限性。ASD兒童常伴有焦慮、恐懼、自傷、攻擊行為、進食障礙、睡眠障礙等問題。這些行為問題是由異常發育所導致,它們不僅影響兒童習得知識和日常生活技能,還可能損害兒童身心健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精神疾病。ASD兒童的行為問題一直是兒科、精神科、神經科、遺傳科、康復科等多個領域面臨的難題。文章從多個角度總結和分析了ASD兒童的行為問題,探討了其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一、ASD兒童行為問題的分類
從廣義上講,行為問題通常指那些社會所不能接受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對個體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并對其社會功能產生消極影響。ASD兒童的行為問題較為常見且成因復雜,涉及遺傳、感染與免疫反應、孕期理化因素等多種高風險因素,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兒童的異常發育,并引發了一系列的行為問題。根據發育特點,這些問題可以被分為以下五類。
(一)生物功能行為方面
生物功能行為是指生物體所展現的生理活動,如消化、呼吸、泌尿等,這些活動對維持生命至關重要。根據目前的標準化流行病學研究成果,ASD兒童中睡眠障礙的發生率約為9.3%。除了睡眠障礙,有學者在對136名ASD兒童和青少年的研究中發現,挑食行為的發生率高達84.0%,其次是拒食(78.7%)、快速進食(76.5%)、咀嚼問題(60.3%)、偷食(49.3%)和嘔吐(19.1%)。ASD兒童的喂養問題行為患病率為46.0%~89.0%,大約是正常兒童的五倍。此外,ASD兒童的尿失禁患病率也高于一般發育期兒童,包括夜間遺尿、日間尿失禁和大便失禁。由此可見,ASD兒童存在較高比例的生物功能行為問題,這提示醫生、護士和照顧者應更加關注ASD兒童的生物功能狀況。
(二)運動行為方面
當前的臨床觀察研究顯示,ASD兒童展現出多種自我刺激行為,包括拍手、擺弄手指、旋轉身體、異常的跳躍等。此外,ASD兒童可能表現出抽動穢語綜合征,該疾病以多發性抽動為特征,其發生率介于2.9%~20.0%。雖然ASD兒童在運動行為方面已經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但其發病率尚未得到充分研究,這可能是因為共病現象尚未被廣泛認識。
(三)社會行為方面
人類的社會行為涉及個體與他人及社會之間的互動。由于社交能力不足和心理發展上的缺陷,ASD兒童常出現反抗行為,具體表現為易怒、對立、不順從等。有學者的研究顯示,50.0%的ASD兒童表現出攻擊行為,而15.5%的ASD兒童表現出破壞行為。此外,ASD兒童普遍參與社交活動較少,社交技能欠佳。相關研究提出,ASD兒童往往存在復雜的心理活動,如不信任和欺騙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是生物、環境、社會認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四)性格行為方面
性格是人格特質之一,性格行為則體現為個體對現實世界的習慣性反應。多數ASD兒童在認知方面存在缺陷,發展不成熟,這促使了其性格的非典型發展。ASD兒童表現出的外顯性問題包括哭泣、自傷、攻擊他人、破壞物品等。有研究顯示,約有三成的學齡期ASD兒童符合對立違抗性障礙的診斷標準。同時,ASD兒童拒絕上學的行為較為普遍,其發生率為40.0%~53.0%。與普通兒童相比,ASD兒童表現出的消極態度較為顯著,行為風險較高。在Postorino等人的研究中,ASD兒童和青少年的焦慮癥患病率在11.0%~84.0%,其中特定恐懼癥為29.8%,強迫癥為2.6%~37.2%。過度的恐懼、焦慮、抑郁及自傷等會增加其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這些癥狀會對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及同伴關系造成嚴重的影響,并對其整體幸福感產生負面影響。
(五)語言問題
在臨床流行病學研究中,早期就診的ASD兒童存在較高比例的語言發育遲緩和構音障礙的問題。Asgari等研究者對ASD兒童進行了定量語音分析,發現韻律異??赡艹蔀锳SD的一個新的監測指標。Scaler等人對ASD兒童的語言模式進行了初步研究,結果表明,有36.0%的兒童表現出流利性障礙。若ASD兒童出現語言障礙,他們將面臨嚴峻的溝通難題,并且會降低交流的效率。因此,一旦發現ASD兒童存在語言問題,醫生應立即對其進行干預和治療。
二、影響ASD兒童行為問題的因素
(一)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妊娠期與嬰幼兒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新生兒窒息史、新生兒黃疸史等風險因素會對ASD兒童的行為發展產生顯著影響,可能導致其出現行為問題。ASD兒童的行為問題與內在神經功能網絡的異常有關。此外,ASD兒童在中央統合能力上的不足以及默認模式網絡(DMN)、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皮質醇反應等關鍵神經節點功能的失調,也是導致其行為問題的重要因素。ASD兒童在視覺接收能力、專注力方面存在缺陷以及在處理氣味和味覺刺激時的非典型方式,會導致兒童在信息處理、分析和綜合方面出現誤解和偏差,進而引發行為問題。
ASD兒童的發展是多方面的,發展水平的不均衡性也會導致其行為問題的產生。氣質作為人格發展的基礎,涉及神經生物學上的個體差異,包括情緒、行為和專注力特征在反應和調節方面的表現。根據氣質特征,患有ASD早期癥狀的兒童可以被分為“抑制/低陽性”“積極/消極反應”和“調節良好”三組,其中情緒行為問題的嚴重程度依次遞減。多數ASD兒童的氣質特征相對穩定,但當兒童難以適應環境時,他們可能會出現相應的行為問題。李文蕾的研究表明,存在飲食行為問題的ASD兒童溝通能力不足且易出現重復刻板行為。因此,兒童獨特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及氣質特征是其行為問題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其他疾病
ASD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其主要表現為兒童在社交互動、興趣范圍及重復性行為方面存在顯著缺陷。這些缺陷對兒童的家庭、教育環境及社會生活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并引發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行為問題。研究提出,ASD兒童在早期就表現出一些社會行為問題,并且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焦慮等存在關聯。目前的證據表明,ASD兒童雖然傾向于尋求同伴并參與社交活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面臨重重困難。此外,ASD兒童通常表現出較弱的社會動機,他們在啟動活動或任務、產生創意和反應、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受損,這導致他們表現出退縮和抑郁的癥狀。由于ASD本身的疾病特性,兒童往往缺乏自發的專注力和情感反應,這導致其行為控制的不足,甚至可能出現消極行為。
(三)家庭環境
和諧的家庭環境是確保兒童健康成長的基礎和先決條件。不當的教育方法(如溺愛、體罰、粗暴的教育手段等)與ASD兒童的攻擊行為、易怒及自傷存在關聯。此外,兒童由祖輩撫養、被寄養、缺少戶外活動、缺少與其他兒童的交流,會導致兒童在社交和溝通方面存在問題。家長的情緒狀態、智力水平、人格特征會對ASD兒童的行為產生影響。在眾多的研究中,家庭教養方式最早影響的領域是飲食。當ASD兒童出現飲食問題時,部分家長會采用情緒性喂養、工具性喂養和耐受性控制的喂養方法,這些做法可能會加劇ASD兒童的問題行為。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影響ASD兒童適應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家長應根據ASD兒童行為問題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
(四)社會環境
當前,社會對ASD的認識程度不高,導致ASD兒童缺乏一個包容的環境。兒童在早期社會情緒發展方面的能力普遍較低,而ASD兒童對于社會逆境、欺凌和傷害的敏感度較高,這往往伴隨著攻擊行為、破壞行為、社交回避、睡眠障礙等問題。這些行為問題在特定環境下更為頻繁,如在學校環境中,教師過于嚴格的紀律、頻繁的班級更換、不合理的課程安排等因素與ASD兒童的逃學行為存在關聯。正是因為ASD兒童在現實生活中面臨諸多挑戰,他們才會出現一系列的行為問題。
(五)年齡
兒童時期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表現出的行為問題各不相同。在ASD兒童中,睡眠障礙和飲食問題尤為顯著。Teh等人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ASD兒童的焦慮水平從幼兒期至少年期較高,隨后在青少年期有所下降,而在成年晚期又呈現上升趨勢。在不同年齡段,ASD兒童的行為問題嚴重程度也有所差異。Baribeau等人經過研究發現,ASD兒童早在嬰兒期就表現出較多的悲傷和恐懼情緒及撫慰上的困難;進入青春期和成年期后,抑郁癥狀有所加重。與正常發育的兒童相似,ASD兒童的行為問題發展軌跡也會受到不同年齡段發育規律的影響。
(六)性別
在普通人群中,行為問題一般會表現出性別上的差異,在ASD兒童中也有類似現象。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與心理發展上存在差異,ASD男童通常展現出更為顯著的運動技能和社會行為問題,如多動癥和破壞行為。ASD女童表現出更為內向的性格和行為問題,如焦慮。在社會環境里,ASD女童往往表現出更強的社交傾向,并且更容易從同齡人那里獲得支持,而ASD男童則更頻繁地遭遇欺凌現象。因此,性別差異在ASD兒童行為問題的研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三、ASD兒童行為問題的干預現狀及研究展望
在多個領域,ASD兒童的行為問題已經表現出顯著的臨床癥狀。目前,用于治療這些癥狀的藥物包括利培酮、阿立哌唑、可樂定等。對于ASD兒童的行為問題,主要的干預方法包括感覺統合訓練、行為矯正訓練、家庭支持療法、體育游戲療法、音樂療法等。研究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ASD兒童在社會和行為功能方面有所改善。然而,許多ASD兒童的行為問題,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癥狀、焦慮、抑郁等,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改善,甚至可能加劇。這些發現強調了ASD兒童行為問題對臨床實踐研究的重要性?;谂R床療效和理論體系的支持,相關工作者未來對ASD兒童行為問題的成因、治療方法及預后進行深入研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作者單位: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