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念,倡導教育要汲取生活營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理念,強調教育應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尋找與“大自然”“大社會”相關的活教材,以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然而,在社會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學前教育逐漸與鄉土自然及農村農業脫節,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前教育朝“融合自然資源,探索生活樂趣”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到自然資源的積極作用,從自然資源中挖掘素材,促進學前教育生成課程的開展,并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讓幼兒在鄉土自然中健康成長,從而提高其綜合能力與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自然資源在學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和價值,并進一步明確了基于自然資源的學前教育課程設計原則,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自然資源在學前教育中的價值
長期以來,許多教育專家和學者強調幼兒的教育應貼近生活,鼓勵幼兒進行思考與探索,并通過實踐活動促進其健康成長。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資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師利用自然資源開展學前教育不僅能開闊幼兒的視野,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還能釋放幼兒的天性,引導他們在玩耍、學習、思考和領悟中成長,為其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在鄉鎮幼兒園,教師利用大自然的神秘、美麗和豐富性,發揮其支持作用,能幫助幼兒開闊視野、豐富情感世界,促進學前教育的現代化和幼兒的全面發展。
自然資源是幼兒認識世界、探索自然界的寶貴資源。通過接觸和觀察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水、土壤等,幼兒能直觀感受生命的多樣性,從而激發對知識的渴望和好奇心。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能在無形中接受關于生命和安全的教育。此外,在自然資源的支持下,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攀爬,奔跑,跳躍,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促進情感的發展,提高適應能力,豐富學習體驗。
二、基于自然資源的鄉鎮幼兒園生成課程設計原則
(一)尊重自然,保護環境
利用自然資源設計學前教育生成課程的前提是尊重自然和保護環境。這要求教師在設計課程時融入相關元素,引導幼兒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和探索,使幼兒認識到自然界的寶貴與脆弱,學會尊重自然和保護環境。
(二)以幼兒的需求為中心
以幼兒的需求為中心符合現代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這要求教師在利用自然資源設計學前教育課程時,充分考慮幼兒的天性、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從而開展與之相適應的課程和活動。幼兒具有好奇心旺盛、專注力較弱等特點,因此課程設計應當兼具趣味性和挑戰性,以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自然生成的課程旨在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并在自然與日常生活中尋找答案,最終形成生活智慧。通過這樣的教育過程,幼兒不僅能獲取知識,還能增強自信心,與自然和諧共處,體驗學習的樂趣,進而提高綜合能力。
(三)游戲化、個性化并行
游戲是幼兒學習的最佳途徑,學前教育生成課程的設計應充分利用趣味性游戲、簡易游戲,使幼兒在娛樂活動中獲得啟示。教師應積極觀察并記錄,根據幼兒的喜好安排不同難度和類型的活動,讓幼兒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進行探索與實踐。這種做法能在無形中實現分層、分組教學,有助于教師對不同學習進度的幼兒進行個性化指導,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與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基于自然資源的鄉鎮幼兒園生成課程實施策略
(一)開展戶外活動
在實施學前教育生成課程時,教師必須回歸自然,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相關的課程活動,以引發幼兒的思考與感悟。例如,在開展戶外活動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幼兒在玩耍時喜歡結伴挖泥巴和玩泥巴。于是,筆者順勢引導,開展了以“泥巴”為主題的游戲,讓幼兒共同挖泥巴,與同伴合作制作各種模型,這讓幼兒享受到了無窮的樂趣。隨后,筆者指導幼兒用土堆搭建障礙,并結合幼兒之前捏制的模型,搭建了適合跑、跳、跨越的游戲場景。之后,筆者將幼兒科學分組,引導他們參與游戲,在設定的路線上穿越障礙接力賽跑。在此過程中,幼兒共同參與,互相學習,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還提高了合作能力,這充分彰顯了基于自然資源的生成課程的優勢。
在基于自然資源的學前教育生成課程設計中,開展戶外活動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戶外不僅是幼兒游戲和學習的天然場所,還蘊含著許多他們感興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資源。在鄉鎮幼兒園開展戶外活動時,教師應尊重幼兒的天性,觀察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行為和興趣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將其融入課程內容,引導幼兒進行深度思考和探究學習,以提高學前教育的整體水平,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學前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因此,基于自然資源的科學探究活動不可或缺。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仍然以“泥巴”為主題,指導幼兒進行科學小實驗,采用了分層、分組的教學方法,布置了利用泥巴給衣服染色的任務,使學前教育更加科學化和高效化。
具體而言,筆者先鼓勵幼兒挖掘一些土塊,然后讓他們將土塊放入盆中加入適量的水,以便進行泥染衣物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一些小組表現出色,選擇了擁有細膩土質的地點,挖取泥土帶到了班級,并聰明地選擇了白色衣物,染出的效果令人贊嘆,有做舊的效果;一些小組則向家長求助,集思廣益,選擇了易于上色的黑土,并挑選淺色衣物進行染色,在課堂上展示了他們的成果。最后,筆者根據每組染出的衣物進行評分,并詢問泥染過程中的細節,如“誰負責了哪些工作”“誰的表現更佳”等,引發幼兒的思考。隨后,筆者進行了知識小科普,告訴幼兒自然界中的土壤不僅限于課堂上使用的幾種,還有紅土、棕土、鹽堿土等,它們所含的礦物質不同,因此染出的衣物顏色也會不同。此外,筆者講解了泥染的優點,告訴幼兒由于泥土的天然特性,利用泥土上色時染的顏色不會過于鮮艷,且使用后的泥漿和廢水可以排放至土地,不會造成環境污染,這充分體現了自然資源在課程設計中的優勢與價值。
基于自然資源的學前教育課程設計通過科學探究活動能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和思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是幫助幼兒培養探究精神、體驗成功與獲得成就感的有效途徑。
(三)鼓勵幼兒進行創意設計與展示
在學前教育階段,自然資源為幼兒提供了探究的平臺。教師在其中扮演著監督者的角色,同時應引導幼兒思考,鼓勵他們勇敢表達自己的見解,積極進行探究與實踐,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
例如,在初步探究泥土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幼兒在課后進行了多樣化的小組創意設計活動。一些小組專注于探究沙子,他們利用日常可見的沙粒,在玻璃、鏡子、棉布上作畫,創作出各種圖案,并在課堂上進行了展示;另一些小組則將泥土、沙子和小石子混合,堆砌出各種形狀,并模擬烹飪表演,將沙子當作芝麻撒在泥餅上。最后,每個小組的作品都在課堂上得到了展示,且每個作品都獨具特色和創意。在此過程中,幼兒發展了創新思維,提高了動手能力,體驗到了樂趣,這充分彰顯了自然資源在支持幼兒探究與實踐方面的優勢。
可見,鄉鎮幼兒園的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營造開放性的探究環境,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幼兒自由、快樂地成長。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自然資源,激勵幼兒進行創意表達、合作探究和良性競爭,以幫助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學前階段的幼兒天性愛玩,且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引導幼兒進行探究,鼓勵幼兒展示成果,能促使幼兒進行創造性實踐,這不僅是基于自然資源的學前教育課程設計的重要方向,還是學前教育現代化建設、全面化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四)開展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資源為幼兒園構建新的課程體系、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在鄉鎮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參與種植植物、飼養動物等活動,培養他們堅持、耐心等優良的品質。此外,教師可以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鼓勵家長布置相關的農事活動任務,營造積極的勞動環境,帶領幼兒參與力所能及的農事活動,讓幼兒深刻理解“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同時教育幼兒尊重和愛護自然,培養他們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
教師依托自然資源開展勞動教育,引導幼兒進行探究與實踐,不僅能幫助幼兒積累生活經驗,還能讓幼兒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為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
當前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教師應整合多學科與文化資源,推動學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對于鄉鎮幼兒園而言,最適宜的策略是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據此設計課程和活動,促進幼兒的深入思考和探究,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同時,在現代社會倡導尊重自然和保護環境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將自然資源作為教育的基石,開展豐富的學前教育活動,不斷優化教學策略和方法,讓幼兒在自然的懷抱中茁壯成長,享受自然帶來的樂趣。
(作者單位:
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步鳳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