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教育旨在引導幼兒與自然環境親密接觸,使他們能夠深入觀察并發現自然界的奧妙,從而領悟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因此,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幼兒參與生態教育活動,以充分發掘他們的潛能。筆者所在幼兒園采用“4+1”生態教育新模式,致力于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并通過生態活動中的具體實踐,構建這一教育模式。“4+1”生態教育新模式即4天幼兒園日+1天森林日,旨在將幼兒從室內引向戶外,沐浴在陽光下,使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教育領域的著名教育思想家,其教育理念也強調了生態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張教育的核心不僅在于傳授知識,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文章基于真實案例,深入探討實施“4+1”生態教育新模式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一、以環境化實現生態教育新模式的理論
“你覺得幼兒園中最具吸引力的場所是哪里?”“是天空菜園!”這是幼兒脫口而出的答案。的確,“天空菜園”作為筆者所在幼兒園生態教育的重要場所,深刻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教育理念,幼兒對它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在“天空菜園”內,幼兒親手種植的植物郁郁蔥蔥,這里蘊藏著在傳統教室中難以發現的自然奧秘。無論是晴空萬里還是細雨綿綿,它始終為幼兒提供著最直觀、最真實的生態教育體驗。幼兒對植物的熱愛和對自然的向往,讓“天空菜園”成為他們心中的樂園。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比如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游水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須在水里學,在水里教。”因此,教師必須在大自然中教,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讓他們在大自然中探索、學習,真正實現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從中發現自然的奧秘,學習自然
知識。
例如,在筆者所服務的幼兒園的“天空菜園”中,幼兒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花草世界。初春時節,幼兒便滿懷期待地開始播種。幼兒以三人為一組,共同照料一個種植箱內的植物。在溫暖的陽光下,幼兒在翻松土壤后播下希望的種子,并細心地澆水灌溉,臉上洋溢著滿足與幸福的笑容。此后的每個午后及戶外活動時間,幼兒便會前往“天空菜園”,懷著期待的心情觀察土壤中是否有新芽破土而出。終于有一天,幼兒興奮地向筆者報告了種子發芽的好消息。然而,這份喜悅未持續太久,幼兒很快便發現那些好不容易萌發的小芽開始枯萎。看到這一幕,幼兒感到十分難過。優優噘著嘴問道:“為什么會這樣?是我們沒照顧好它們嗎?”大寶認真地觀察著略顯干燥的土壤,猜測道:“可能是缺水了吧。”優優堅定地表示:“那我們以后就多澆水。”洋洋則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會不會是蟲子吃掉了我們的種子?”“我沒有看到蟲子。”“或許蟲子藏在土壤里呢。”“也可能是小芽生病了,有病毒。”在幼兒激烈討論的過程中,筆者蹲下身子,提議道:“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小芽枯萎的原因吧。找出原因后,我們再重新播種如何?”“好!”幼兒異口同聲地回答。于是,筆者帶領幼兒仔細觀察那些枯萎的小芽,發現土壤普遍干燥,枯黃的小芽表明缺水的可能性較大。筆者對幼兒說:“雖然你們每天都來澆水,但水似乎并未被土壤充分吸收”。“對!太陽一出來就把水曬干了。”翔翔恍然大悟地說。“那我們得想個辦法讓水留在土壤里。”幼兒紛紛出謀劃策。接下來,筆者組織幼兒開展了名為“種子如何發芽”的科學活動。在活動中,通過上網查找資料、觀看相關視頻等方式,幼兒了解到導致小芽枯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缺水,因為小芽對水分的需求極高,一旦缺水便容易干枯變色;二是缺氧,小芽生長需要充足的氧氣,否則容易腐爛;三是光照過強,某些植物在發芽后需要避免強光。根據這些原因,幼兒制訂了新的種植計劃:每次澆水要確保澆透;種子發芽后要做好遮陰措施;發現雜草要立即清除;提高觀察和照料的頻率。新計劃實施不久,幼兒播下的種子成功發芽并茁壯成長起來。看到這一幕,幼兒歡呼雀躍。筆者十分欣慰,這次親身經歷的播種過程,讓幼兒收獲了寶貴的經驗和豐富的知識。
二、以整體性指引生態教育新模式的推進
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學是三位一體的,即教學乃是一體之三面。在推進生態教育新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在組織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注重發揮幼兒與教師雙方的核心作用,積極激發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此體現生態教育的整體性特征。
例如,幼兒在“天空菜園”種下了洋甘菊與牽牛花的種子。他們便頻繁前往“天空菜園”,密切關注種子的生長狀況,如果發現小芽尚未破土而出,便迫不及待地澆水。當小芽破土而出后,他們澆水的熱情依舊不減。這天,彤彤皺著眉頭對梓霖說:“你澆的水太多了,我們的小芽可能會被淹死!”梓霖則一臉無辜地回應:“我只是想多澆點水,讓它們長得快些。”彤彤解釋說:“我奶奶告訴我,植物不能澆太多水。”梓霖堅持己見:“植物需要水分啊,多澆水它們才能長得更茂盛!”彤彤反駁道:“但這次你得聽我的,不能再澆水了!”從他們的對話中,筆者意識到幼兒在澆水問題上持有不同的見解。彤彤顯然對植物的養護頗為用心,并從家中長輩那里吸取了寶貴經驗;而梓霖則深知植物生長離不開水分。作為活動的引導者,筆者完全認同他們各自的想法,因此并未立即介入指導,而是帶領幼兒回到教室開展了一次討論活動,旨在進一步了解班級幼兒關于澆水的認知與經驗。在討論中,筆者發現幼兒對澆水的經驗各有不同。有的幼兒通過觀察植物的狀態和土壤的濕度來判斷植物是否缺水,有的幼兒則認為只要去了“天空菜園”就必須給植物澆水。通過這次討論,幼兒掌握了關于植物澆水的知識,了解了這一次所種植的洋甘菊與牽牛花是喜光耐旱的植物,因此不宜過度澆水。幼兒還對澆水的時間與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湯格提出:“中午溫度過高,不宜澆水,而且我們應該使用帶花灑的水壺進行澆水,這樣水就能慢慢滲入土壤,植物能更好地吸收。”筆者對幼兒的積極分享和善于傾聽感到欣慰,并提出了新的問題啟發幼兒思考:“我們這次種植的洋甘菊與牽牛花最適合澆什么水?怎樣澆水才是最佳方式?”幼兒很快給出了答案。筆者沒有立即肯定或否定,而是鼓勵他們回家后繼續探究,并將結果記錄下來。次日,幼兒興奮地向筆者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老師,我們這次種的洋甘菊和牽牛花可以用雨水和自來水澆灌,但不能用牛奶水和洗米水。”“老師,澆水時要給葉子噴水,因為葉子也需要水分。”“澆水時如果發現旁邊有雜草,我們應該清除,它們會與花爭奪水分。”幼兒還帶來了各種自制或挑選的水壺。雖然這只是一次看似簡單的澆水活動,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幼兒在語言表達、科學認知、社會交往等方面均得到了顯著發展。他們的探索欲望越發強烈,對所種植的植物更加關愛有加。筆者認為,這就是實踐教學中強調生態教育整體性所取得的積極成效。
三、以實踐力彰顯生態教育新模式的深遠意義
陶行知先生堅決反對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強調教育必須與生活緊密相連,與現實相結合。他特別強調學生應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認為實踐不僅包括實驗和學習,還應涵蓋觀察、思考、討論等多個維度。在生態教育新模式的引領下,筆者所在幼兒園幼兒的實踐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幼兒每天踏入校園,便開始自主規劃一日活動,其中生態實踐成為一日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幼兒可以自由且自主地探索,無論是“天空菜園”中茁壯成長的植物,還是班級中那溫馨的自然角落,都見證了他們細心照料植物、不遺余力忙碌的身影。
例如,在體能鍛煉結束后,幼兒迎來了短暫的休息時光,他們紛紛前往班級的自然角。翔翔同學徑直走向工具區,他拿起水壺和一個剪開的塑料瓶,開始細心照料植物。筆者好奇地詢問:“為何要選擇兩種不同的澆水工具?”翔翔解釋道:“使用塑料瓶澆水,水流量較小,這樣植物可以慢慢吸收水分。”說著,他靈巧地將水壺中的水倒入塑料瓶,這一做法簡便卻高效。在澆水過程中,翔翔的動作緩慢而有節奏,他細心地確保植物的每一片葉子都能得到水分的滋潤,偶爾還輕輕撥開葉片,讓水流更均勻地滲透土壤。當他發現葉片上有一只昆蟲時,他輕柔地吹氣,邊吹邊說:“得把你趕走,否則葉子就被你吃光啦。我還得做些驅蟲劑保護它們,這樣即使我不在,也不會有昆蟲來傷害葉子。”在自然角,大蒜的葉子已經長得很高了。翔翔指著大蒜葉提議:“老師,我們可以摘一些葉子來用,它們有很多用途,既能玩游戲,又能捆綁物品。”
結語
生態種植的故事仍在延續。上周,幼兒親手種植的洋甘菊綻放出絢爛的花朵,幼兒興奮不已,他們輕柔地觸摸著那些盛開的花朵,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4+1”教育新模式的推動下,筆者所在幼兒園日常活動中的生態種植活動已成為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教育課程。這些課程雖然時間跨度較長,但是能激發幼兒的興趣與熱情,讓他們在活動中樂此不疲。在此過程中,筆者和其他教師始終尊重幼兒的主體性,秉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科學素養顯著提升,綜合素質得到了有效提高。
(作者單位:
昆山高新區陽澄湖科技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