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畫活動作為一種藝術教育手段,通過繪畫的形式能彌補幼兒在語言文字表達方面的局限性,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幼兒園的美工區域及主題活動。該活動鼓勵幼兒通過回憶、繪畫及說畫記錄個人生活與情感體驗,對于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情緒具有顯著價值。對于正處于幼小銜接關鍵階段的大班幼兒來說,良好的情緒理解能力對他們提高自我認知與管理能力、適應社會環境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至關重要。但是日記畫活動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影響的具體機制尚需通過定量研究進一步明確。因此,研究以日記畫活動為媒介,開展教育實驗,深入探討日記畫活動對大班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作用,旨在為幼兒園及一線教師在設計、組織和實施日記畫活動時提供新的思考策略與方案。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在上海市Z幼兒園中隨機抽取繪畫水平與情緒能力基本相當的61名大班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實驗組有31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6人;對照組有30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6人。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實驗法,其中自變量為日記畫活動,因變量為大班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情緒理解能力主要通過辨識情緒表情、辨識情緒外因、基于欲求的情緒、基于信念的情緒、基于記憶的情緒、了解情緒可隱藏、了解情緒可調節、了解多重情緒可并存、了解道德情緒這九個維度來考查。將幼兒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安排對照組以相同時間和頻率開展與日記畫無交集的常規美育活動來減少無關變量的干擾,同時輔以訪談法,在開展日記畫活動后進行補充訪談,了解幼兒的情緒體驗,全面分析其情緒理解能力水平的變化。
(三)研究工具與實驗過程
研究選取Pons和Harris編制的《幼兒情緒理解測驗》(TEC)作為研究工具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進行前后測。通過進行同質性檢驗和與帶班教師交流,確認實驗組和對照組幼兒情緒理解能力水平沒有顯著差異,且繪畫水平能夠達到創作日記畫的基本要求后,將31名實驗組幼兒拆分為三個小組,分別于周一、周三、周五開展活動,實驗為期八周。在進行日記畫活動時,先由教師向幼兒闡釋日記畫的創作內容,即印象深刻或有意義的人、事、物,并進行舉例說明和示范繪畫。在自主創作環節,在幼兒作畫時,教師應巡回觀察。教師要重點引導幼兒回憶畫作情境中曾親歷的情緒體驗,及時對幼兒需求作出反饋,如為圖配文等。在說畫賞畫環節,教師組織幼兒與全班同伴交流討論,鞏固對情緒的認知和理解,活動實施全程均遵循幼兒自主與教師引導相結合、“繪畫、說畫”與“聽話、記話”相結合的原則。
二、研究結果
(一)日記畫活動整體上能顯著提高大班幼兒
情緒理解能力
實驗為期8周,共計24次的日記畫活動,為研究該實驗對大班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影響,將兩組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后測得分分別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實驗組幼兒情緒理解前后測總分均值各為3.65分和5.90分,t=-7.90,P=0.000<0.01,前后測結果存在極其顯著差異,而對照組幼兒情緒理解前后測總分均值分別為3.77分和3.83分,t=-0.49,P=0.625>0.05,前測和后測數據無顯著差異,即日記畫活動在整體上能顯著提高大班幼兒情緒理解能力,但幼兒園所開展的常規美育活動對提高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的效果不顯著。
(二)日記畫活動對大班幼兒情緒理解能力各維度影響不均衡
為深入分析日記畫活動對大班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九個維度分別產生的影響,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幼兒各維度的后測得分依次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其中,基于記憶的情緒(P=0.000<0.01)辨識情緒外因(P=0.047<0.05)、基于信念的情緒(P=0.023<0.05)、了解情緒可調節(P=0.034<0.05)、了解多種情緒可并存(P=0.004<
0.01)、了解道德情緒(P=0.002<0.01)六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辨識情緒表情(P=0.313>0.05)、基于欲求的情緒(P=0.508>0.05)、了解情緒可隱藏(P=0.229>0.05)這三個維度沒有顯著差異。由此可見,日記畫活動對大班幼兒情緒理解能力各個維度的影響并不均衡。
三、討論與分析
(一)日記畫活動以科學設計和實施為前提提高幼兒情緒理解能力
日記畫活動的環節設計均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在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啟發式提問、策略化幫助、過程性評價是提高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前提。例如,了解基于信念的情緒需要幼兒具備區分個人主觀狀態與現存事實的能力,因此教師常依據幼兒畫作拋出相應提問,如幼兒畫到媽媽出差時自己獨立進行晨間盥洗,便提出問題:“醒來沒有看見媽媽的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借此類啟發式提問引導幼兒脫離自我中心并鞏固對客體永久性的認知。此外,不同于父母在生活中經常采取轉移注意的方式緩解幼兒的消極情緒,在日記畫活動中,教師會通過提問:“你有什么辦法讓畫里的小人高興起來嗎?”引導幼兒自主探索,逐漸完善自身的情緒調節策略。此外,幼兒通過日記畫活動描述日常軼事時常會呈現家長或教師對其行為的評價反饋,如“媽媽說我做得很好”“爸爸說這樣沒有禮貌”“老師夸我是個好孩子”等。在講述與傾聽的過程中,幼兒的道德意識會增強,對社會規范的認知會加深。
(二)日記畫活動以回憶為基礎提高幼兒情緒理解能力
日記畫活動開展的目的是引導幼兒回憶一日生活中令其印象深刻且有記憶點的人、事、物,通過先回憶后繪畫的過程呈現相應情境中的情緒體驗,進行紀實創作。通過此過程,幼兒更容易在自身親歷事件中識別與理解情緒,如在進行情緒理解測驗時,問及看到去世的小兔子照片時其主人的心情,實驗組幼兒能快速從當下情境抽離,回憶過往記憶中的情緒反應并從容作答:“他看到照片就會想起來小兔子被大灰狼吃掉,他就再也見不到小兔子了,很難過的。我也養過一只小兔子,可是后來它不見了,我真的很想它,我好傷心呀。”因此,日記畫活動具有其他美育活動不具備的獨特價值,在理解基于記憶的情緒這一維度有極為顯著的積極作用。
(三)日記畫活動以說畫為關鍵提高幼兒情緒理解能力
日記畫活動發揮其教育價值的關鍵在于說畫和賞畫的過程。幼兒完成繪畫后,教師要引導幼兒對畫作所表達的情緒進行深入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每名幼兒都能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同幼兒對同一幅畫作產生不同的評價是常見的現象。理解多種情緒共存是情緒理解中較為復雜的任務,它要求幼兒在認知上意識到客觀事物的多面性。在幼兒五歲時這種能力開始逐漸形成,因此對于大班幼兒而言,這是一個極佳的發展機會。教師應在說畫環節投入更多精力,引導幼兒在交流中多角度思考事件和理解情緒。同時,教師應鼓勵幼兒在相互分享與傾聽的過程中,推測畫作中主人公的內心想法,啟發幼兒對情緒外在誘因的思考,從而提高他們辨識情緒外因和理解多種情緒可以共存的能力。
四、開展日記畫活動的策略
(一)重視日記畫活動對提高情緒理解能力的獨特價值
研究證實了日記畫活動對提高大班幼兒情緒理解能力具有積極效果。鑒于幼兒升入小學后,其情緒理解能力將對其適應新環境及與同伴的交往產生顯著影響,幼兒園必須認可并重視日記畫活動的獨特教育價值。教師應以日記畫為核心,開展一系列教育研究活動,包括設計、組織和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日記畫活動,并進行反思與討論,以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進而組織并開展具有示范意義的特色活動,以促進幼兒順利過渡幼小銜接階段。此外,教師可在美術活動區投放日記畫活動的相關材料或開展長期的日記畫主題活動,鼓勵幼兒通過日常自主記錄和分享交流養成使用日記畫的習慣,從而提高幼兒對情緒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使其成為情緒管理的主人和社交互動的高手。
(二)有的放矢地針對相關維度設計日記畫活動支架
日記畫活動是相對復雜的藝術創作形式,教師要科學引導幼兒,以更好發揮其作用。教師應在日記畫活動中給予幼兒適時指導與有效反饋,依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理解幼兒的作品,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經驗。教師要有的放矢地針對辨識情緒外因、了解情緒可調節、了解多種情緒可并存、了解道德情緒、基于記憶的情緒和基于信念的情緒等六個維度設計相應的支架。例如,在日記畫活動中,教師可以將提問重點預設為“你今天做過什么有趣的事情呀?有什么事情讓你一直忘不掉嗎”,以啟發幼兒回憶記憶中的情緒體驗。當幼兒分享畫作時,教師要對其敘述的相關軼事給予明確的態度和反饋,如“你幫助其他小朋友搬了小凳子,你真棒!真是個負責的值日生!”“這個小朋友亂丟垃圾,這是不文明的行為呢!”以此加深幼兒對社會生活中每一名成員所要遵守的公序良俗的認知,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最大化發揮說畫環節交流討論的科學效用
說畫環節的交流與討論與幼兒情緒理解各維度能力的提高緊密相連。面對同一幅畫作,不同幼兒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例如,在面對一幅描繪小男孩收到游泳圈作為禮物的畫作時,部分幼兒可能會關注畫中主人公收到禮物時的喜悅之情,而部分幼兒可能考慮到小男孩不會游泳或對水存在恐懼心理,從而認為這份禮物可能并不如預期的美好,甚至可能帶來危險。由此可見,說畫過程中幼兒間的交流及師幼互動,實質上是不同觀點的碰撞與融合。在激烈的猜測和深入的討論中,幼兒能夠體會到自己和同伴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進而認識到情緒理解的多元性,同時,通過分享、傾聽、接納和認可他人的有效觀點,幼兒對情緒體驗的歸因能力也將得到不斷的提高。因此,教師在組織日記畫活動時,要最大化發揮說畫環節中交流討論的積極作用,以“畫”和“話”的雙重途徑,共同促進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全面提高。
結語
日記畫活動鼓勵幼兒在保持自然純真的狀態下,依據個人喜好記錄生活點滴,用稚嫩的筆觸描繪內心世界的純凈與美好,以孩童獨有的視角構建認知體系,承載豐富的情感體驗。這種活動打破了語言表達能力不高和書寫技能掌握程度低對幼兒寫日記的限制。日記畫作為一種情感交流和意念表達的工具,其開放性和形象性是其他美育活動難以達到的,為幼兒提供了無拘無束的情感交流與意念表達的舞臺。日記畫的開放性和直觀性,使其在美育活動中獨樹一幟,難以被其他形式代替。然而,當前幼兒園美育活動仍以傳統學習材料包為主,雖然部分幼兒園對日記畫這類新興活動表現出一定的接納態度,但是實踐往往淺嘗輒止,缺乏深度與持續性。因此,幼兒園教師應深刻認識到日記畫活動在提高大班幼兒情緒理解能力方面的獨特價值,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充分利用說畫環節的潛力,為幼小銜接的順利推進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