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們認識世界和與他人交流的紐帶。在學習任何一種語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方面的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而在這些能力中,閱讀能力占據著無可取代的地位。新課程改革強調英語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育體系中,教育內容不但包括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而且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在開展英語閱讀教學時,教師應重視英語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社會性,滿足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要求。文章探討了高校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設計了科學合理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案,以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一、英語的學科價值及其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英語的學科價值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部分人常帶有功利性的傾向,多數學生、家長乃至教師將英語視為一門實用性的學科,認為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人際交流、升學、留學、就業等方面,學習英語僅僅是為了將來有更光明的前景和職業發展。然而,英語的學科價值不應被如此狹隘地界定。
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學科之一,英語同樣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當前,對英語教育的最大誤解在于認為“英語教學僅限于教授學生語言技能”。這種觀點忽視了英語學科在提升個人素養方面的深遠意義。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不僅體現在語言技能的培養上,還體現在對思維能力、道德品質、情感態度、行為習慣及思考方式等多方面的積極影響上。總之,它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集中體現于學科核心素養之中。《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英語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語言能力是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文化意識體現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思維品質反映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征,學習能力是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要素。”
1.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指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知識及各種策略,參與特定情境下相關主題的語言活動時表現出來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在初中階段,新課標提出教學要促進學生達成以下三個維度的學習目標:在感知與積累方面,積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習慣用語和交流信息的基本表達方式,積累常用的詞語搭配;在習得與建構方面,能整體理解和簡要概括語篇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學過的語法規則,能辨識和分析常見句式的結構特征;在表達與交流方面,能圍繞相關主題,運用所學語言,與他人進行日常交流。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需要達成以上三個目標,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2.文化意識。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鑒賞,是學生在新時代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選擇。在初中階段,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會接觸到豐富的外國文化和社會背景。在這個過程中,英語學科對文化意識的培養并不局限于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并尊重全球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同時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思維品質。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學生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平。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受到思維品質的直接影響,進而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果。為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4.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指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展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學習能力是掌握知識的關鍵,培養這一能力有助于學生確立清晰的英語學習目標,保持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并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
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
(一)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途徑
1.明確學習任務,提高語言能力。在開展閱讀教學之前,教師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是:學生的學習任務是什么?對此,教師需要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明確的界定。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向學生傳授閱讀課程中涉及的詞匯、語法等知識點,以確保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進行合理引導,培養文化意識。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至關重要,因為缺乏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可能導致學生在閱讀時遇到障礙。因此,教師應設計與國內外文化密切相關的教學活動,提供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材料。通過這些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樹立文化自信,并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從而系統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3.啟發學生思考,提升思維品質。鍛煉思維能力的基礎在于思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成為英語學習的積極參與者。
4.豐富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這限制了他們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教師必須認識到這種模式的局限性,并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來豐富學生的學習策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與同伴進行積極的互動和交流,營造活躍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學會主動與他人溝通,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
基于上述途徑,筆者以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中的閱讀語篇“Jane’s dairy”為例進行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該語篇以Jane為第一人稱,描述了Jane與家人一起去馬來西亞歡度假期的過程,內容由兩篇日記組成,分別記錄了兩天旅途中Jane與家人的不同活動和不同體驗。
2.教學目標。根據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在語言能力層面,學生需要掌握必要的詞匯、短語及語法知識,并能將其運用于日常生活,獨立表達與假日、旅行等主題相關的內容。在文化意識層面,學生需要通過閱讀Jane的日記了解國外的風土人情,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同時,學會理解和尊重外國文化,拓寬知識視野,增強跨文化意識。在思維品質層面,學生需要在學習英語時進行獨立思考,以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學習能力層面,學生需要參與多樣化的課堂活動,掌握豐富的學習方法,同時增強學習意識,形成端正的學習態度。
3.教學重難點。在這節閱讀課中,教學重點是帶領學生了解Jane假日旅行的過程與結果等相關信息,并掌握材料中出現的重點詞匯和語法知識。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吸收所學知識并將其運用到日常表達中,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4.教學過程。第一,創設情境,合理導入。在閱讀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運用PPT向學生展示一些國內外的旅游景點和豐富多彩的旅游活動,吸引學生的專注力,然后讓學生圍繞“Do you like travel on vacation?”和“What activities can we do while travelling?”這兩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隨機抽取幾名學生用英語回答上述問題。
第二,快速閱讀,引發思考。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閱讀材料中的生詞,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以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Where Jane went on vacation?”和“Did Jane have a good time on Monday and Tuesday?”快速閱讀全文,了解材料的大概內容,啟發學生思考,鍛煉他們的思維品質。
第三,精讀材料,定位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深入閱讀材料,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共同完成表1的填空,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第四,學會運用,鞏固語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使用指定動詞的適當形式來補充表2。完成填寫后,每個學生應與同桌交換作業并進行相互批改。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第五,看圖填詞,中外對比。教師可以在PPT上展示一些標志性的國內外旅游景點,并呈現一些與旅游相關的活動、心情的英語詞匯和短語,如Interesting、happy、sunny、delicious、Hotpot、Beijing Duck、The Forbidden City等,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將表3的空白部分補充完整。在學生完成后,教師可以通過PPT展示參考答案,幫助學生鞏固詞匯和短語,提高語言能力。接著,教師可以提問:“Do you know where the spots are in these pictures? What other famous foreign spots do you know?”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邀請幾名學生用英語進行口頭分享,并給予積極的反饋與評價。此外,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與外國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相關的知識,引導學生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時樹立文化自信。
第六,讀后續寫,鞏固提升。教師可以提出問題:“Have you ever traveled on vacation?”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在討論環節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一項課后作業,要求學生以自己的旅游經歷為題材,寫一篇日記。通過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
結語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有助于提高教師處理各種教學信息的能力,使教師能夠全面、客觀地認識教學。有效的教學設計能夠為課堂注入活力,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進行閱讀教學設計,不僅能夠優化閱讀教學策略,還能夠增強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