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稅收競爭、技術創新與城市綠色發展

2024-10-28 00:00:00余康田時中
現代管理科學 2024年5期

[摘要]探究政府間稅收競爭和技術創新對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效應,有利于促進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基于2007—2021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的面板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測度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指數,構建空間杜賓模型檢驗稅收競爭和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稅收競爭對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具有抑制作用,而技術創新有效促進了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同時稅收競爭與技術創新的交互項顯著促進了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稅收競爭、技術創新和城市綠色發展存在顯著空間效應,空間溢出效應表明,本地稅收競爭和技術創新均顯著促進了鄰近城市綠色發展。門檻效應表明,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稅收競爭對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效應由抑制變為促進;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效應由抑制變為促進。由此提出規范稅收競爭行為、優化創新服務體系、加強綠色發展合作等建議,以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長三角;稅收競爭;技術創新;綠色發展;一體化

一、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1立足新發展階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推動更高水平的綠色發展。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正面臨著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約束壓力和環境壓力并存的局面,綠色發展成為兼顧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必然選擇。長三角地區正聚焦生態綠色一體化,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綠色轉型發展需要厘清地方政府間關系,促進有效稅收競爭和創新水平提升。從稅收競爭、技術創新角度調整政府間關系和布局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有利于進一步發揮稅收政策對綠色發展的引導作用,改善創新環境賦能綠色發展,為優化政府間稅收競爭策略、提升技術創新水平提供有效對策參考,對解決區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和保障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已有關于綠色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界定、評價方法以及影響因素等方面。一些研究指出,綠色發展是用最少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1]。綠色發展評價衡量方法主要有綠色GDP法[2]、效率法[3]和指數法[4]。在綠色發展的影響因素方面,學者們證實創新水平、環境規制和城市化等因素對實現綠色發展有重要作用[5-6]。

地方政府之間通過降低實際稅率、提供稅收優惠等措施競相吸引稅源,從而形成政府間稅收競爭[7]。政府間稅收競爭間接導致環境監管治理的松懈[8],加重地區環境污染不利于綠色發展[9]。過度稅收競爭不僅會降低稅收績效,增加財政壓力[10],還可能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具有抑制作用[11],更有可能導致污染溢出效應[12]。與上述相反的觀點則認為稅收競爭可以促進綠色發展[13]。

在技術創新與綠色發展方面。技術引進和技術外溢等途徑可以顯著促進技術進步[14],優化投入產出的要素結構和規模,促進經濟創新[15];可以有效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轉換能源結構[16]。技術創新的產業升級效應、節能效應和減排效應均是促進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17],綠色技術開放式創新更是通過促進綠色技術擴散,支撐城市綠色發展[18]。

綜上所述,關于稅收競爭、技術創新與綠色發展的現有研究缺乏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統一分析,尚未深入考察地區之間在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方面只有競爭而非協同的現實,更鮮有研究從城市層面結合技術創新研究稅收競爭和城市綠色發展之間的空間效應。本文可能存在的邊際貢獻為:第一,將稅收競爭、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納入統一研究框架,構建兼顧經濟增長和環境治理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檢驗稅收競爭和技術創新的影響效應,為探索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拓展新的研究視角。第二,考慮到政府稅收競爭和技術創新的空間相關性,采用空間杜賓模型檢驗城市間稅收競爭策略和技術創新行為在相鄰地區上的空間互動,引入空間滯后項檢驗本地區綠色發展是否受到鄰近城市稅收競爭和創新行為的影響以及技術創新是否弱化稅收競爭對綠色發展的不利影響。研究結論以期為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提供實證支持。

二、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 稅收競爭對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

我國稅收立法權由中央層面行使,地方政府無法進行完整的稅率稅種競爭,但仍可通過稅收優惠、先征后返、放松稅收監管等方式進行稅收競爭[19]。第一,經濟績效式“晉升錦標賽”促使地方官員盲目吸引投資,參與實際稅率逐底競爭和放寬環境標準,引入污染耗能高的產業來快速達成經濟增長績效,其環境治理意愿進一步下降[20]。第二,產業發展差異使得地方政府間協作愈發困難。產業發展水平落后地區為爭奪經濟資源靈活調整實際稅率水平,實質為實際稅負逐底,吸引流動資本的同時也容易引發污染流入、資源錯配等問題。第三,稅收競爭促使企業遷移間接加劇污染空間轉移。不同地區難以在環境治理上形成聯防聯控機制,實際稅率的下降導致本地環境污染水平上升和鄰近地區環境污染水平降低[21],影響整體區域綠色發展。綜上,不合理稅收競爭會對城市綠色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負向激勵,由于稅收競爭的外部性和污染流動性,其對周邊城市綠色發展具有正向空間溢出效應。由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說:

假說1:稅收競爭會抑制本地城市綠色發展,促進鄰近城市綠色發展。

2. 技術創新對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

技術創新是破解生產和環境矛盾的關鍵因素,技術創新通過優化經濟結構和加速產業綠色轉型,有效驅動了城市綠色發展。第一,技術創新有利于提高城市經濟綠色效率。技術創新通過拓寬資源使用邊界和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從而減少生產生活對傳統資源的依賴,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第二,技術創新可以強化城市環境治理能力。一方面,技術創新的創新補償效應直接降低環境治理成本、減少環境治理投資;另一方面,應用于生態環境領域的綠色創新技術直接對生態環境產生良好影響,有效促進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修復,提升環境治理績效。第三,創新技術通過產品交易、人力資本流動等空間互動形式在城市間擴散。技術溢出有利于提高地區技術創新水平,形成以技術創新驅動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22],有利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完善。綜上,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和環境生態方面的正外部性,有利于提升鄰近地區綠色發展水平。由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說:

假說2:技術創新能夠有效促進城市綠色發展,且促進作用存在正向的空間溢出效應。

3. 稅收競爭與技術創新對城市綠色發展的交互作用

財政分權體制下,地方政府在晉升激勵下為取得經濟績效可能會忽視環境績效。將環境質量納入地方官員考核指標體系有利于引導逐優競爭[23],實現綠色增長。第一,稅收逐優競爭使地方政府傾向于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和高端產業,利用差異化稅收政策引進先進技術和創新資源,形成政府間“創新型稅收競爭”機制。第二,稅收逐優競爭并不是稅負逐底,而是引導政府的支出偏向,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一方面,稅收競爭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科技發展意識和創新資金投入,提升地區技術創新效率;另一方面,稅收競爭通過吸引流動性資本拓寬稅基,帶來長期財政收入的增加,進而實現環保支出的增加。第三,技術創新通過創新環境監管手段,優化政府環境管制政策,改善稅收競爭對城市綠色發展的不利影響。綜上,稅收競爭有利于刺激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可以削弱稅收競爭的消極作用。由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說:

假說3:稅收競爭與技術創新的交互作用促進城市綠色發展。

4. 稅收競爭與技術創新對城市綠色發展的非線性效應

產業結構是影響地區稅收競爭策略的重要因素。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較低時,地區難以在稅收競爭中勝出,以環境換取經濟的“棘輪效應”更為顯著。隨著產業結構水平的優化,地區稅收競爭目標產業更偏向于低污染和綠色環保產業,形成促進城市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對外開放是技術引進和產業集聚的關鍵因素,經濟外向型城市擁有更開放的經濟體系,有利于形成更優異的創新環境。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綠色技術的擴散和創新產業引進,推進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由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說:

假說4:產業結構門檻條件下稅收競爭對城市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逐漸增強,對外開放門檻條件下技術創新對城市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逐漸增強。

三、 研究設計

1. 模型設定

根據前文分析,稅收競爭表現為地區間爭奪資本要素和鄰近地區策略模仿,結合技術創新的正外部性,稅收競爭策略和創新行為效益不僅影響本地城市綠色發展,還會對周邊城市產生輻射作用,即稅收競爭、技術創新和城市綠色發展之間存在空間相關性。空間杜賓模型能夠同時考慮因變量和自變量的空間溢出效應,因此,本文采用空間杜賓模型來檢驗稅收競爭、技術創新與城市綠色發展的空間效應,構建空間杜賓模型如下:

[greit=α0+α1comit+α2tecit+α3Xit+α4Wcomit+α5Wtecit+α6WXit+εit] (1)

為了檢驗稅收競爭與技術創新兩者協同對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在上述模型的基礎上加入稅收競爭與技術創新交互項,得到模型(2):

[greit=β0+β1comit+β2tecit+β3Xit+β4comit×tecit+β5Wcomit+β6Wtecit+β7WXit+β8Wcomit×tecit+εit]

(2)

其中,α0、β0是常數項,其余α、β為待估參數,W是空間權重,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i表示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t表示年份;greit為綠色發展;comit為稅收競爭;tecit為技術創新;Xit為選取的控制變量。

2. 空間權重矩陣

考慮到長三角地區經濟水平普遍較高,地理位置鄰近地區更容易產生稅收競爭現象和創新要素流動,本文基于地理位置信息采用地理反距離矩陣和空間鄰近矩陣進行回歸分析。

(1)地理反距離矩陣

用兩個城市之間距離的倒數構建地理反距離矩陣。W1ij=1/dij,i≠j,否則W1ij=0,i=j。其中,dij為兩城市之間的地理距離。

(2)空間鄰近矩陣

根據兩個城市地理位置是否鄰接構建空間鄰近矩陣。若相鄰W2ij=1,i≠j,否則,W2ij=0,i=j。

3. 變量定義與數據描述

(1)被解釋變量

綠色發展(gre)。城市綠色發展包含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全部內容,強調經濟系統、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協調耦合[24]。因此,本文借鑒田時中等[25]的指標選取方式,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生態和環境的共生性,構建能夠同時反映綠色增長、綠色福利、綠色財富和綠色治理的指標體系。其中,綠色增長反映的是經濟增長過程和結果的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綠色福利體現為人民收入消費水平和科教文衛公共服務的社會福利,是綠色發展的目標;綠色財富關注大氣環境、水環境、綠地面積等生態環境質量;綠色治理是指生態破壞治理、污染防治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是綠色發展的保障。基于城市綠色發展內涵及數據的可得性,選取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2007—2021年的面板數據,由22個指標構成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內部指標之間可能存在相關性,導致一定程度的信息重復,因此本文采用具有降維思想的主成分法。本文將數據無量綱處理后導入SPSS軟件進行檢驗,KMO值為0.811>0.5,Bartlett’s球面檢驗的顯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指標適用于主成分分析。本文根據主成分計算各指標權重,結合無量綱數據擬合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指數:

[greit=i=1n(wj×x'ij)] (3)

上式中,greit為樣本城市綠色發展指數,wj為指標權重,x'ij為指標原值xij的標準化值,i為城市,j為指標,t為年份。綠色發展指數數值越大,表明城市綠色發展水平越高,反之則越低。

(2)核心解釋變量

稅收競爭(com)。現有研究主要有實際稅率、宏觀稅負水平和稅收競爭強度指數三種指標來衡量稅收競爭程度,關于稅收競爭衡量方法尚未形成共識。本文參考李子豪等[3]的做法,以稅收競爭強度指數來衡量稅收競爭,即利用所有樣本城市的平均實際稅率與各城市實際稅率之比測算稅收競爭程度。具體公式如下:

[com=iTaxitiGDPitTaxitGDPit] (4)

上式中,Taxit表示第t年i城市的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GDPit為第t年i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iTaxit/∑iGDPit反映了第t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的平均實際稅率,Taxit /GDPit則為第t年i城市的實際稅率。com值越大,表示該城市的相對稅率越低,即稅收競爭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為深入驗證不同稅種形式的稅收競爭對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本文參考儲德銀等[26]的研究思路,分別設計增值稅競爭指標和企業所得稅競爭指標,進行下文穩健性檢驗。具體公式如下:

[com1=iVATitiGDPitVATitGDPit] (5)

[com2=iCITitiGDPitCITitGDPit] (6)

上式中,VATit、CITit表示第t年i城市的增值稅收入和企業所得稅收入;∑iVATit/∑iGDPit、∑iCITit /∑iGDPit反映了第t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平均實際稅率,VATit /GDPit、CITit /GDPit則為第t年i城市的增值稅實際稅率和企業所得稅實際稅率。

技術創新(tec)。關于城市技術創新的衡量主要有專利數量、研發投入以及中國城市創新指數等指標。鑒于專利授權量可以較為客觀地反映科研活動的創新產出,本文參考蘇屹等[27]的研究,使用發明專利授權數量來表征技術創新,并將數據進行對數化處理。

(3)控制變量

為控制其他經濟社會環境變量的影響,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包括:金融發展水平(fin),以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與地級市生產總值之比表示;城市化(urb),以城鎮人口數與城市總人口數之比表示;基礎設施水平(infr),用地級市人均道路面積來表示,并進行對數化處理;信息化(info),以城市互聯網用戶數來表示,并進行對數化處理;人力資本(hum),采用城市科技人員總數占城市總人口的比重來表征。

(4)數據說明

基于數據可獲取性以及面板平衡性,本文選取2007—2021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對于部分缺失數據通過插值法和二次計算進行補齊。原始數據均來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統計年鑒、各城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公報,以及中經網、EPS數據庫。相關變量描述性統計見表2。

四、 實證結果及分析

1. 空間適用性檢驗

本文基于地理反距離矩陣進行空間效應檢驗,全局莫蘭指數檢驗結果報告如表3所示。首先,莫蘭指數取值大于0表示空間正相關,即空間上存在集聚現象,可見城市綠色發展、稅收競爭及技術創新均在1%的水平上存在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性。其次,根據模型適用性,LM檢驗結果應選擇空間杜賓模型,Hausman檢驗表明應選擇時間與個體雙固定模型,Wald檢驗和LR檢驗表明在1%顯著水平內不會退化為空間誤差模型和空間滯后模型,因此下文以雙向固定空間杜賓模型進行分析。

2. 基準回歸分析

本文基于地理反距離矩陣和空間鄰近矩陣,采用極大似然法對空間杜賓模型進行估計,結果報告見表4。無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稅收競爭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的影響均顯著為負,表明稅收競爭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具有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在于:地理相近的地區間存在稅收競爭,地區間稅負水平表現為“低低”集聚,長三角地區稅收競爭可能處于“逐底競爭”的狀態。稅收競爭的空間效應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即稅收競爭有利于周邊城市綠色發展。至此假說1得以驗證。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的影響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技術創新促進了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技術創新的空間效應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技術創新有利于鄰近城市的綠色發展,即存在正向空間溢出效應,由此驗證了假說2。

3. 空間溢出效應

表5報告了稅收競爭和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估計結果。結果顯示,稅收競爭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的直接效應顯著為負、間接效應顯著為正,說明稅收競爭對本地城市的綠色發展具有顯著抑制作用,但會促進鄰近城市的綠色發展。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均顯著為正,驗證了技術創新不僅能夠提升本地城市綠色的發展水平,還顯著促進鄰近地區的綠色發展。與基準回歸結果相比較,稅收競爭和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影響的顯著性和方向基本一致,但系數值有所下降,說明空間溢出效應進一步反映了自變量對因變量的綜合影響。

4. 交互作用分析

表6報告了加入稅收競爭與技術創新交互項后的回歸結果。稅收競爭與技術創新的交互項均顯著促進了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驗證了假說3。從回歸系數來看,稅收競爭和技術創新的交互作用對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要比其單獨存在時的影響要大,表明稅收競爭和技術創新存在協同效應。可能的原因在于,長三角地區科學技術和創新能力處于較優水平,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引導地區之間“為創新而競爭”,避免逐底競爭對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的不利影響,進而促進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

5. 內生性討論

由于空間杜賓模型加入了自變量的空間滯后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內生性問題。為進一步緩解遺漏變量和雙向因果造成的內生性影響,首先增加對外開放水平(fdi)和政府綠色支出(epe)兩個控制變量并基于地理反距離矩陣進行回歸。對外開放是創新要素流動和綠色技術擴散的重要動力,政府綠色支出則是產業綠色轉型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保障,分別以外商投資額占GDP比重和政府預算內環保支出表示。回歸結果如表7前兩列所示,比較穩健。為了緩解雙向因果的影響,本文引入因變量的時間滯后項和空間滯后項,在增加控制變量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空間杜賓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7后兩列所示。稅收競爭、技術創新以及交互項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的影響方向和顯著性與前文一致,說明引入城市綠色發展的時空滯后項可以有效緩解內生性影響,結果比較穩健。

6. 穩健性檢驗

本文通過替換變量、刪減特殊樣本和更換估計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將用總稅收收入衡量的稅收競爭分別替換為增值稅競爭和企業所得稅競爭,結果見表8列(1)和列(2)。將用發明專利授權數量來表征的技術創新替換為包含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專利的專利授權總量來衡量,結果見表8列(3)和列(4)。剔除直轄市上海樣本,對剩余的40個城市進行相關回歸,結果如表8列(5)和列(6)。回歸結果中核心解釋變量和交互項的符號方向和顯著性無明顯變化,結果依然穩健。

本文采用馬爾科夫鏈蒙特卡洛方法(MCMC)的分位數開展回歸,進一步考察稅收競爭、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影響的動態軌跡。運用Bootstrap法對樣本數據模擬1000次有放回的抽樣,選取0.1、0.25、0.5、0.75和0.9這5個具有代表性的分位點進行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稅收競爭、技術創新和交互項符號基本與前文一致,且在多個分位點具有顯著性影響,較好驗證了前文實證結果的穩健性。

7. 拓展性分析:門檻效應檢驗

為檢驗稅收競爭、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的非線性效應,本文分別以產業結構優化、對外開放水平為門檻變量,產業結構優化以地區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來衡量,對外開放水平以外商投資額占GDP比重來衡量。本文借鑒唐云鋒等[28]的做法,構建空間面板門檻模型如下:

[greit=φ0+φ1Wcomit?I(indit≤γ)+φ2Wcomit?I(indit>γ)+φ3Xit+εit] (7)

[greit=ρ0+ρ1Wtecit?I(fdiit≤μ)+ρ2Wtecit?I(fdiit>μ)+ρ3Xit+εit] (8)

上式中,ind為門檻變量產業結構優化,fdi為門檻變量對外開放水平,γ、μ為待估門檻值。I(·)為示性函數,當門檻變量滿足括號內條件時,I(·)取值為1,否則為0。

本文首先分別對模型(7)(8)進行門檻效應檢驗,結果如表10所示。QDnl2opo2U3WW4AosmKBdw==產業結構優化、對外開放水平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單一門檻檢驗,未通過雙門檻檢驗,說明只存在單一門檻效應。

其次,分別對模型進行空間面板門檻回歸,回歸結果見表11。產業結構優化的門檻值為1.2708,當產業結構優化水平大于1.2708時,稅收競爭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的影響由抑制轉為顯著促進。對外開放水平的門檻值為0.5032,當對外開放水平大于0.5032時,技術創新對綠色發展的影響同樣轉為顯著促進,說明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技術創新發揮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由此驗證了假說4。

五、 主要結論及建議

本文基于2007—2021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的面板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測度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的綠色發展指數,在地理反距離矩陣和空間鄰近矩陣基礎上,采用空間杜賓模型實證檢驗了稅收競爭和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第一,從空間全樣本回歸結果來看,稅收競爭不利于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空間溢出效應表明,稅收競爭促進了鄰近城市的綠色發展,技術創新對周邊城市存在正向空間溢出效應,有利于鄰近城市的綠色發展。

第二,稅收競爭與技術創新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顯著促進了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長三角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的整體提升,有利于增強地區競爭力,充實財政實力以優化稅制,緩解稅收競爭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的不利影響。

第三,稅收競爭和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存在非線性特征。門檻回歸結果表明,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稅收競爭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的影響由抑制變為促進;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綠色發展的影響由抑制變為促進。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為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愿景,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規范地方政府稅收競爭行為,引導良性稅收競爭。一方面,中央應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稅收競爭手段,清理不合理的、越權的稅收優惠政策,規范地方政府稅收先征后返等減免稅行為,加強稅收征管的標準化建設和監督稅收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可以依據地方實際合理賦予地方稅收立法權,依法制定差異化稅收政策,在法定前提下參與稅收競爭;另一方面,考慮到稅收競爭的負外部性效應,進一步優化長三角地區間稅收競爭協調與評價機制,綜合評估衡量稅收優惠政策的公平性和成本收益,將稅收競爭評價結果納入地方政府的稅收考核體系,引導地方政府稅收競爭由逐底競爭轉向逐優競爭。

第二,優化創新服務體系,提高長三角技術創新水平。一方面,通過加大地方政府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注重知識創新和高素質人才培養及引進,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活動,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稅收優惠力度,形成支持長三角技術創新的服務體系;另一方面,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創新型示范城市,著力構建跨區域創新服務體系,推動科技創新政策跨區域實施,搭建綠色技術創新平臺,強化現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金融體系對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的支撐作用,推動長三角地區技術創新水平協同提升。

第三,加強長三角地區之間的綠色發展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一方面,引導地方政府協同謀劃保護與發展,各地區根據生態承載力和區域定位共同制定綠色發展戰略,在環境治理上達成聯防聯控的共識,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共同控制高能耗、高排放項目,優化產業結構水平,提高長三角地區整體環境績效水平;另一方面,引導地方政府協同規劃并實施對長三角地區綠色發展的聯合監督和評估研究,加強長三角地區之間綠色發展的評價比較和監測預警,促進長三角地區之間相互借鑒發展經驗和引進先進技術,充分發揮綠色發展的溢出效應,進一步完善長三角區域綠色發展的協同機制。

參考文獻:

[1] 胡森林,鮑涵,郝均,等.環境規制對長三角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基于技術創新的作用路徑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6):1572-1585.

[2] 沈曉艷,王廣洪,黃賢金.1997—2013年中國綠色GDP核算及時空格局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7,32(10):1639-1650.

[3] 李子豪,毛軍.地方政府稅收競爭、產業結構調整與中國區域綠色發展[J].財貿經濟,2018,39(12): 142-157.

[4] 曾剛,胡森林.技術創新對黃河流域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研究[J].地理科學,2021,41(8):1314-1323.

[5] 馬海濤,王柯文.城市技術創新與合作對綠色發展的影響研究——以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為例[J]. 地理研究,2022,41(12):3287-3304.

[6] 聶長飛,盧建新,馮苑,等.創新型城市建設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31(3):117-127.

[7] 王文甫,張彤.稅收競爭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J].財貿研究,2022,33(9):57-66.

[8] Oates W E,Schwab R M.Economic Competition among Jurisdictions: Efficiency Enhancing or Distortion Inducing?[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8,35(3):333-354.

[9] Fredrickson G P, Millimet L D.Strategic Interaction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cross U.S. Stat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2,51(1):101-122.

[10] 申亮,劉浩.財政壓力、稅收競爭與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質量[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2,24(6):32-47.

[11] 陳曉蘭,尚方平,沈萬芳.稅收競爭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基于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城市群視角[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3,39(4):17-29.

[12] 沈坤榮,周力.地方政府競爭、垂直型環境規制與污染回流效應[J].經濟研究,2020,55(3):35-49.

[13] 田時中,張浩天,李雨晴.稅收競爭對中國環境污染的影響的實證檢驗[J].經濟地理,2019,39(7): 194-204.

[14] 佘碩,王巧,張阿城.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與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基于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的影響渠道檢驗[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41(8):44-61.

3IbCPvpmhxoUvvjSDlwn7A==

[15] 上官緒明,葛斌華.科技創新、環境規制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27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經驗證據[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30(6):95-104.

[16] Wang H P, Wang M X.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Evidence from Dynamic Panel of 284 Citie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709(3):1-13.

[17] 李蘭冰,李煥杰.技術創新、節能減排與城市綠色發展[J].軟科學,2021,35(11):46-51.

[18] 段德忠,金紅.中國城市綠色技術擴散的時空過程與形成機制[J].地理學報,2023,78(8):2001-2018.

[19] 計金標,王何鳴.我國省級政府稅收競爭策略研究——基于動態雙向固定效應空間杜賓模型的檢驗[J].稅務研究,2022(6):89-96.

[20] 李愷,上官緒明.稅收競爭、環境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空間Durbin模型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21,43(3):118-128.

[21] 周林意,朱德米.地方政府稅收競爭、鄰近效應與環境污染[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6): 140-148.

[22] Ghisetti C, Quatraro F.Green Technologies and Environmental Productivity: A Cross-sectoral Analysi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in Italian Region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7(132):1-13.

[23]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2007(7):36-50.

[24] 胡鞍鋼,周紹杰.綠色發展: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1): 14-20.

[25] 田時中,丁雨潔.長三角城市群綠色化測量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26城市面板數據熵值—Tobit模型實證[J].經濟地理,2019,39(9):94-103.

[26] 儲德銀,遲淑嫻,劉俸奇.地方政府稅收競爭助推了經濟發展不平衡嗎——基于勞動力流動的視角[J].經濟學動態,2023(11):51-71.

[27] 蘇屹,林周周.自有知識、知識溢出與區域創新產出[J].科研管理,2021,42(1):168-176.

[28] 唐云鋒,張帆,毛軍.地方債務風險溢出效應及其影響的測度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21,38(9):139-15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雙碳’目標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的創新驅動機理及推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2BJY106)。

作者簡介:余康,通訊作者,男,安徽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財稅理論與政策;田時中,男,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資源環境管理、區域經濟、環境經濟與財稅政策績效評價。

(收稿日期:2024-06-30 責任編輯:殷 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 亚洲看片网|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欧美在线网|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jizz国产视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久久黄色影院|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亚洲自拍另类| 欧美高清国产|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色88|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2014|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www.精品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不卡|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69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大秀91| 久久五月视频| 88av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资源站|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综合亚洲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国产特一级毛片|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五月婷婷导航| 伊人激情综合| 青青草综合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噜噜噜综合亚洲|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亚洲男人天堂2018|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免费无遮挡AV|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