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了,不少學生出現了“開學綜合征”。于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開學生活,我從心理調適入手,助力學生無痛開學。
詳細檢查,描述癥狀
我通過案例呈現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帶領學生認識“開學綜合征”的表現,教會學生識別自己是否出現相關的癥狀。
首先,我請同學們扮演醫生,一起為案例中的主人公小明進行診斷。
新學期剛開學沒幾天,小明總是精神不振、失眠多夢、胃口也不好。上課的時候,小明總是走神,課后不想做作業,經常拖延。小明十分焦慮,心情很低落。
我問學生:“你們認為小明怎么了?”
不難看出小明是不適應開學的生活,出現了“開學綜合征”。然后,我引導學生對小明的癥狀進行分析歸納:在生理層面,小明出現失眠、食欲減退的癥狀;在心理層面,小明存在焦慮、心情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的癥狀;在行為層面,小明出現了學習困難、拖延的情況。
接著,我請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聯系自身或者身邊同學的實際情況,探討“開學綜合征”還有哪些癥狀。
通過識別和歸納,一些學生覺察到自己最近也有“開學綜合征”的表現,同時,他們也意識到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接納自己的感受至關重要,允許自己逐步適應。
心理掃描,找準“病因”
學生認識了“開學綜合征”的癥狀以及這種情況的普遍性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索“開學綜合征”的深層原因。
我繼續展示案例:
醫生要小明畫出他眼中暑假開學前后的狀態以及感受。小明畫了3個畫面。第一個是正在放暑假的小明,一邊吹著空調、吃著西瓜,一邊拿著手機刷抖音;第二個是開學前一晚的小明,正在奮筆疾書趕作業,鬧鐘顯示已經凌晨兩點了;第三個是在課堂上趴著睡覺的小明,黑板上寫滿了課程。
學生一下子就看出,小明是從假期的輕松狀態突然轉變為緊張的學習狀態,一下子難以適應,所以才出現這些癥狀。那么,同學們眼中的暑假開學是怎樣的呢?我邀請同學們也畫一畫自己眼中暑假開學前后的狀態。
小華畫的是暑假各種豐富的活動,這讓自己流連忘返,開學后愁眉苦臉,心里想著要是能重新放一次暑假該多好呀;小軍畫的是開學后自己成為一名九年級的學生,墻上的中考倒計時讓他感到很焦慮,擔心自己沒辦法達到自己的目標。也有一些同學沒有出現“開學綜合征”。小芳畫的是開學前一周,自己已經調整了作息,還參加了體育鍛煉,于是,開學第一天元氣滿滿地背著書包走進校門。
我向學生總結并介紹,“開學綜合征”是由于我們的潛意識將不愿面對的、不認同的、被壓抑的負性情緒不自覺地用各種軀體癥狀表現出來,從表面看,我們不愿面對的是開學這一事實,實際上是我們不愿面對可能來自生活節奏變化、學業、人際等各方面的壓力。只要找到原因,就可以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方法調節。
開出處方,對癥下藥
1. “五感法”體驗幸福
五感是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我們通過五感感受這個世界。
我讓學生用“五感法”回憶自己假期的幸福瞬間,并在小組分享。學生分享了很多假期的幸福瞬間,比如:和家人一起去海邊看日出,看到金色的陽光灑滿海面,聽到海浪輕拍沙灘,好不愜意;和朋友一起燒烤,炭火上烤肉吱吱作響,空氣中彌漫著烤肉的香氣,一口咬下去,外焦里嫩,十分美味……先讓學生仔細回憶假期的愉快生活,再引導學生正式與假期告別,把注意力轉移到新學期的挑戰上來。
2. 情緒表達四步驟
我向學生解釋了情緒表達的四個步驟:第一步,描述事實:用語言清晰描述事情的經過;第二步,表達感受:把對該事情的情緒和感受表達出來;第三步,陳述理由:說出產生不良感受和消極情緒的具體原因;第四步,強調行動:說出希望被滿足的需要,并提出可以改善的措施。
我對學生說:“現在‘藥方’已經有了,大家可以為小明‘抓藥’嗎?”
學生說:“小明回到學校,學習壓力突然增大,感到無所適從,內心很焦慮,因為假期過于放松,現在難以適應緊張的學習節奏,小明要制訂一個方案來調整自己的狀態。”
3. 平心靜氣“藥丸”
為了應對學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我向學生介紹了平心靜氣“藥丸”的用法,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將注意力從負面情緒中轉移出來,重新與現實世界建立連接,從而緩解焦慮、痛苦等負面情緒。
伴隨著輕音樂,我帶領學生進行平心靜氣練習:首先,用一個自己舒服的姿勢坐著,閉上眼睛,做幾次深呼吸。吸氣時,想象新鮮空氣充滿自己的肺部;呼氣時,想象緊張和壓力隨著呼氣離開身體。雙腳穩穩地踩在地上,感受雙腳與地面的接觸,感受這種接觸給自己帶來的安全和穩定。然后,睜開眼睛,快速環顧四周,選擇教室里的3個物品,依次注視它們,觀察它們的顏色、形狀和位置,用自己的手觸摸一個附近的物體,把它們與自己聯系起來,輕聲說出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比如:“我現在坐在教室的椅子上,旁邊是一個窗戶,前面是一本書。”最后,再次做幾次深呼吸,感受身體逐漸放松下來。
練習結束后,有同學表示做完這個練習后,內心感到平靜而安寧,緊張的情緒也得到了放松。
4. 掌控感“膠囊”
面對新學期的學業和生活壓力,確定合理的小目標,并一步一步實現,能夠使學生保持對生活和學習的掌控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安全感,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面對挑戰和困難。
我結合調整作息小目標向學生介紹了SMART原則:(1)具體明確的(Specific):行動計劃要清晰,包括完成什么、什么時候完成、怎么完成。比如,“我要早睡早起”是一個模糊的目標,而“我要每天晚上11點前上床睡覺,早上6點起床”就是一個具體的目標;(2)可測量的(Measurable):根據目標數量或質量評估成果。例如,每周日回顧一周的睡眠,確認是否達到目標;(3)可完成(Achievable):確定具有適度挑戰性,但是可以達成的目標。對于調整作息這個任務,有的同學可能為了多點時間學習,設定了5點起床的目標,這是不切實際的。(4)相關性(Relevance):目標要與自己的長期目標或當前的學習重點緊密相關。調整作息對于適應開學生活、提高學習效率和保持精力充沛非常重要。(5)時限性(Time-bound):有明確的時間要求。比如,要在接下來的兩周內實現調整作息的目標。通過SMART原則,學生可以對新學期的學習、生活進行規劃,明確自己的目標。
通過總結和分析自身是否出現“開學綜合征”及具體原因,學生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心理波動和情緒變化,為自身的調整與適應奠定基礎。同時,學生也可以展望新學期的生活與學習,以更加積極和自信的心態迎接新學期的挑戰。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