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家庭教育名師,被評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第六屆十佳家長”,獲得“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出版家庭教育專著3部,發表文章一百余篇,開展家庭教育、班級管理講座二百余場,百余集“家庭教育義診”微視頻被譽為“云宣講的一面旗幟”。現為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
我曾經對我校四年級學生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一艘船上,載著爸爸、媽媽、(外)祖父母、手機、書、寵物狗。這時,海面風浪越來越大,需要扔掉3種人或物,你會扔掉什么?請按先后順序標上序號。
調查的結果是什么呢?所有的孩子都留下了媽媽,這說明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其次留下較多的是(外)祖父母,(外)祖父母多是孩子童年的依戀者,如果是姥姥照看孩子,孩子的情感和行為幾乎和媽媽一樣;再次留下的按照從多到少的排序分別是書、手機、寵物狗,這些物品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孩子童年的需要和陪伴。令人吃驚的是,留下爸爸的最少。其中,一個名叫成成的男孩第一個扔掉的竟然是爸爸。
成成小學三年級時成績下滑很快,不是他不聰明,也不是不愿意學,而是注意力難以集中。就學習而言,如果不解決注意力的問題,管得再嚴效果也不大。問題還在于,成成一心想與同學交朋友,但他的交往方式似乎只是追逐打鬧。體育課上,他冷不丁把別人手中的籃球一腳踢飛;放學排路隊,他總喜歡擠進隊伍,甚至和前后隊的男生打鬧;上音樂課幾乎沒有安靜過。我經常找成成談話,他要么把責任推給別人,要么認錯態度好,就是改不了。
說實話,成成的媽媽對成成的教育挺上心的,如果不是她盯著,成成的學習成績不可能在班上處于中游。那么,成成的成績下滑,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和成成媽媽交流后,我似乎了解了問題背后的原因。原來,成成的學業幾乎都是媽媽在管,而成成爸爸根本不過問成成的學業,就做一件事——玩手機游戲。成成媽媽吐槽,爸爸簡直是孩子教育路上的“豬隊友”。
我笑著追問了一句:“能具體說說成成的爸爸怎么給兒子的教育添亂的嗎?”
這下子,成成媽媽打開了話匣子,將“豬隊友”的坑娃行為“傾瀉而出”,我歸納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點:
不負責。成成爸爸認為帶孩子是媽媽的事,幾乎不過問成成的學業。有一次成成媽媽早晨外出,把成成該做的作業交代好,讓成成爸爸盯一下。等成成媽媽下午回來,就看到成成在疊紙飛機,作業一個字未碰,而成成爸爸坐在床上打游戲。成成媽媽一下子就奪下成成爸爸的手機,逼著他看著兒子把作業寫完。誰知第二天老師反饋,成成作業的錯誤率達50%。
懶得帶。老師反映成成在班上沒有朋友,也不會交朋友,成成媽媽希望爸爸帶成成出去,多跟同齡的小伙伴在一起。可成成爸爸說工作挺累的,周末需要休息。可事實上,成成媽媽除了工作,還包辦了成成的生活、學習等事務,而成成爸爸長期刷短視頻、玩游戲,讓他陪孩子玩就找各種理由推脫。
瞎指揮。成成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習慣性缺席,不幫忙,但一定會添亂。一天,成成媽媽希望成成寫完最后一道題再吃晚飯,成成也答應了。沒想到成成爸爸一把扯下成成手中的筆,突然炸出一句:“身體重要還是學習重要?吃飯!”像這樣沒事就跳出來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手畫腳的情況,經常在成成家上演,成成媽媽感到無力。
什么是“豬隊友”?就是幫不了多大忙,還添亂的合作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逃避孩子、逃避家庭,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在場感”,不參與、不付出。在成成的家庭里,媽媽一直是孩子的撫養者、教育者,而爸爸很少參與孩子的成長。
有多少家庭每天都會充斥著這樣的聲音:
“爸,這道數學題我不懂!”“問你媽去。”
“爸,老師讓檢查背誦古詩詞。”“找你媽去。”
“爸,明天晚上開家長會,您有時間嗎?”“讓你媽去。”
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爸爸的陪伴成了奢侈品,而媽媽必須像超人一樣活著。社會上流行著“喪偶式”和“詐尸式”育兒模式。什么是“喪偶式”育兒?指家庭教育中一方顯著缺失,一般指父親角色缺失。什么是“詐尸式”育兒呢?指父親或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經常缺位,卻又偶爾在某些事上指責孩子和媽媽或爸爸。
孩子的成長可以分為3個階段:
0~3歲的安全感。“請抱抱我!”孩子和母親處于“共生”狀態,母親是撫養的主角。
4~6歲的價值感。“把我放下!”孩子的心理需求重在父母的肯定、贊美、認同,此時需要父親的介入。
6歲開始的獨立性。“別打擾我!”多一些放手,多一些智慧引領,讓孩子在愛與信任中成長,最終成功與父母分離。
家庭教育最忌諱的莫過于一方缺位,另一方全方位。成成媽媽面對孩子爸爸缺席的現狀,無奈、焦慮又痛苦,因為要改變父教缺席的狀態實在太難了,一不小心就升級成夫妻爭吵,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帶來新的問題。
于是,我與成成媽媽來個約定:一是今后成成出現問題需要溝通時,我多找成成爸爸,讓他多操心;二是期中家長會,我點名幾位爸爸參加,其中就有成成爸爸;三是學校要舉行“超級爸爸”親子籃球賽,我留一個名額給成成爸爸。這么做,就是為了讓成成爸爸負起應該擔負的責任。
父親歸位,最好是父母步調一致。
由于工作忙,成成爸爸一回到家什么也不想干,又不忍心讓孩子淹沒在作業堆里,這樣自然與妻子發生爭執。我與成成爸爸多次交流后,他也感覺到,缺少父親參與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孩子在學業、交往等方面的確出了不少問題。
我告訴成成爸爸:“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主要扮演3個角色,即智慧的啟迪、人格的塑造和做人的引導。孩子生日、家長會、親子籃球賽等關鍵時刻不錯過,爸爸與孩子就有了感情和交流,才有資格教育孩子,孩子長大后對爸爸的回憶往往也定格于這些關鍵時刻,而不是停留在背影階段。”
成成爸爸突然問了一句:“那我現在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給您3個詞。一是專注。雙休日最少留半天時間給孩子,帶孩子運動、出游、交友;二是放手。以孩子的意愿為主,安排半天時間讓孩子參與生活;三是傾聽。多聽孩子說說心里話,讓孩子感受到爸爸是真正在乎自己、關心自己的。”
同時,夫妻要相互尊重,學會克制情緒。特別是爸爸,一定要維護媽媽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孩子一起愛媽媽。所有人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既然媽媽愿意承擔教育孩子這件事,那就遵循“誰負責,誰處理”的原則,爸爸不當“邊裁”。為人父母者,永遠不要在孩子面前相互拆臺!夫妻同心,不僅是一種優質的教育,還是一種難得的人生格局。
父親補位,家庭教育切莫產生“母親守門效應”。
父教缺失最大的原因之一是做父親的往往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很多人不是不想當一個好父親,而是不知道怎么當一個好父親,尤其是有些母親經常在孩子面前貶損丈夫,這種行為不僅打擊了父親,也讓父親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無法成為孩子的榜樣。
什么是“母親守門效應”?舉個例子。爸爸給孩子洗了臉,媽媽走過來,覺得沒洗干凈,又重新給孩子洗一遍。爸爸帶孩子寫字,媽媽覺得字沒寫好,讓孩子擦掉重寫。媽媽對爸爸的教養方式總是指手畫腳,反而限制了爸爸參與到教養孩子的活動之中。爸爸帶娃寫作業沒耐心,不妨換一種爸爸感興趣的方式帶娃。如,教兒子做西紅柿炒雞蛋,給自行車打氣,換一下家里壞掉的電燈泡……時間一長,孩子說不定會自己收拾書包、洗衣服、收拾屋子等,獨立性也就得到了培養。既然爸爸不愿意做媽媽布置的“陪娃任務”,那可以多帶孩子運動呀。研究表明,運動能力跟小腦的發育密切相關,影響孩子的時間感知、運動預測以及抽象思維。媽媽瞧不上、做不到的“無用”活動,如拋高高,蕩秋千等,爸爸帶孩子做起來。這些看似小事,卻關乎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成長。爸爸心里有孩子,就可能把愛帶到天涯海角。
有時也不是爸爸想當“豬隊友”,而是每個媽媽都需要放一次手,給自己的丈夫留出位置,給孩子的爸爸留出位置,也許有些事情爸爸沒經驗,媽媽細心指導一下,給爸爸清晰、具體的指令,讓爸爸真正參與到撫育孩子的過程中來。
父親回位,幫助孩子樹立規矩意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孩子漸漸會質疑,甚至反抗媽媽樹立的規矩。此時,爸爸就應該出場了,回到孩子身邊,承擔父親教育孩子的義務和責任,替媽媽撐腰說話,一起把規矩維護好,讓孩子知道,媽媽定的規矩,爸爸也要遵守。爸爸嚴肅的表情遠比媽媽的嘮叨管用。當然,如果爸爸和孩子沒有“交情”,教育效果也不會好。因此,爸爸不管多忙,都應該學會對孩子表達愛。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褒獎,勝過千言萬語。做孩子親密的玩伴,做孩子的榜樣,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爸爸對自己的關注,得到父愛越多的孩子,長大后忍耐力和社會責任感越強。
好的家庭是由愛組建的,我問成成爸爸:“如果我們追問一句:‘爸爸去哪兒了?請問您該如何回答?’”成成爸爸脫口而出:“我就在孩子身邊!”“我會一直陪孩子成長!”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