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表現形式,不僅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宏觀政策上,也與“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相互促進。文章以CNKI數據庫中2049篇核心文獻為樣本,通過CiteSpace軟件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年發文量、發文作者、發文機構、關鍵詞等進行分析,深入剖析農村集體經濟的核心研究領域與前沿動態,全面而準確地揭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脈絡與內在邏輯。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振興;共同富裕;CiteSpace
農村集體經濟是全面推進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抓手,對推進鄉村振興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重要意義。在完成脫貧攻堅后,設立了五年的過渡期,黨和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重心轉變為“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在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整合農村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增強農村經濟的內生動力,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是實現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橋梁;通過合理分配和利用農村集體經濟的收益,縮小城鄉差距,也是促進共同富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辈粌H強調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解決“三農”問W8LtJgJPDJfIn4oZmXeAPIbcOkYD0BVQyVnSi25ntyA=題中的關鍵地位,也指明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對此,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村集體經濟展開研究討論,歷經三十余年,我國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的研究日益成熟,對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的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借助CiteSpace對農村集體經濟領域的主要文獻進行了可視化研究分析,以中國知網(CNKI)中的核心期刊為數據來源,檢索條件為:主題為“農村集體經濟”,來源類別選擇“北大核心”和“CSSCI”;檢索時間不設限,得出2136條結果。對文獻進行整理篩選,剔除新聞、評點以政府規劃等,并對所選文獻進行去重處理,最后獲得2049篇有效文獻作為研究樣本。以此來分析農村集體經濟的研究現狀與研究熱點,并預測未來研究前沿,旨在找出農村集體經濟相關研究隨國家政策和具體實踐變化的規律,找出現階段相關問題研究的成果及其存在的問題,并發現下一階段有關問題的研究熱點,為學界開展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一、農村集體經濟年發文量
年度發文量可以反映某一領域的演進趨勢。由圖1可知,中國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的研究基本上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備的研究系統。自1992年開始,發文量雖有波動,但整體呈上升趨勢;1992-2006年的發文量波動較大,自2007年開始,發文數量逐漸穩定,盡管在2012年有所波動,但從整體看發文數量較為均衡,基本穩定在50篇以上;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進入了創新發展期,自2013年開始,發文量逐年穩定增長,2021年突破百篇,2023年達到頂峰,為169篇,預測2024年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的文章也依然會平穩增長。
二、農村集體經濟研究熱點與前沿
研究熱點是某研究領域在特定時期內引起廣泛關注和研究的話題或方向,研究熱點可以幫助我們明確某一學科領域的發展態勢。而關鍵詞是文章濃縮的精華核心部分,也是最關鍵、最簡短的凝練。其中關鍵詞詞頻等是反映某一關鍵詞熱度的指標,若同一關鍵詞出現頻率高,說明這在所研究領域中是重點和熱點。其中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關鍵詞突現這三個指標綜合起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并預測研究前沿。
(一)關鍵詞共現
將農村集體經濟相關文獻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出圖2,將關鍵詞按照出現頻次排序,從高到低分別是“農村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鄉村振興、集體經濟、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集體經濟組織、共同富裕、農村、三權分置、成員權”,這體現了農村集體經濟領域學者普遍關注這幾個方面。“農村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鄉村振興”這三個關鍵詞出現的頻次是最高的,均屬于具有政策導向的宏觀政策術語,和其他各個微觀研究領域具有較強的連通性。
(二)關鍵詞聚類
CiteSpace關鍵詞聚類能直觀地反映農村集體經濟領域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可以幫助我們對農村集體經濟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將農村集體經濟相關文獻在關鍵詞共現圖譜的基礎上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一般用Modularity Q(模塊度)和Silhouette(輪廓值)來驗證聚類效果。圖譜中顯示Q=0.7069(≥0.3),S=0.9088(≥0.7),表明此圖譜的聚類效果十分顯著且合理,即此圖中農村集體經濟關鍵詞聚類模塊劃分合理,可用作實證研究。為進一步了解農村集體經濟的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選擇陳超美教授推薦的LLR算法對關鍵詞聚類中的內容進行挑選,LLR值越大,則說明該關鍵詞對所在聚類的代表性越強。通過分析,本文共得出9個有效的聚類標簽,對這9個聚類標簽進行進一步整理分析后,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表1中,“Size”一欄表示每個聚類的規模,即聚類中包含的成員數量。通常聚類中的成員數量小于10,則表明該聚類效果并不理想。而農村集體經濟這9個聚類中“Size”數值最少為10個,最多為70個。其次為每個聚類的輪廓值(Silhouette),可以看出,每一個聚類標簽的輪廓均高于0.7,以上兩點均可說明此聚類圖譜的效果十分顯著且合理。
(三)關鍵詞突現
關鍵詞在短時間內快速增長叫關鍵詞突現,關鍵詞體現可以反映研究熱點和時間跨度,并由此對研究前沿做出預測。如圖4所示,從關鍵詞突現圖中可以看出近年突現強度較大的幾個關鍵詞依次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共同富裕、鄉村振興、農民集體”。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是國家政策的相關名詞,具有宏觀指引作用。通過深入分析關鍵詞突現圖,我們清晰地發現,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推動實現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其研究的方向受國家政策的影響較大,這也是相關問題研究的本質特征,這就是對于實踐出現的問題的及時回應。
1. 研究熱點
在關鍵詞共現和關鍵詞聚類兩個圖譜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出現的關鍵詞頻數為203次,聚類主題中所含節點數量為70個,數量排在首位;“集體經濟組織”出現頻次為“62”次,聚類主題中所含節點數量為35個,在近5年的關鍵詞凸顯圖譜中雖未出現,但2024年凸顯強度較高的“農民集體”和“村民委員會”均包含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聚類中。因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近年的研究熱點與前沿之一。其次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關鍵詞共現圖譜中,出現頻次為82次,“農村集體經濟、集體經濟”的頻次分別為224和205次,在關鍵詞聚類表種,“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新型集體經濟”可一起歸納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肮餐辉!焙汀班l村振興”均為宏觀政策術語,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上具有互通之處,尤其在關鍵詞突現圖譜中,是突現強度最高的兩個關鍵詞,因此可作為研究熱點。
綜上所述,根據CiteSpace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關鍵詞突顯這三個圖譜分析得出,農村集體經濟研究熱點主題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共同富裕”“鄉村振興”。
(1)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組織,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23年12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草案)》進行審議;2023年12月29日至2024年1月27日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引發熱烈討論,因此學界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頗為關注,主要是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草案)》切入。現階段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面對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創新和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由農村集體經濟關鍵詞類聚類情況可以看出,2號聚類中根據LLR算法得出的關鍵詞有“共同富裕、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治理”,說明此聚類與國家發展政策緊密結合。那么何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關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內涵,學界仍存在爭議。隨著“三農”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內涵也隨之不斷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和雙層經營體制為基礎,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以產權清晰、發展模式多元化、以市場導向配置資源為主要特征,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形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僅在鄉村治理體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展并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深化農村集體經濟體制改革的路徑,通過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
(3)共同富裕。關于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目前頗受關注,農民受到各種現實問題的約束,不利于相對貧困問題的治理,進而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因此,我們應該看到,“實現共同富裕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中提出“集體經濟是農民共同富裕的根基,是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質保障”,這為我國在新時代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清晰的路徑。共同富裕的理念不僅僅是指物質財富的富足,更包含了精神世界的豐富。這就意味著,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在經濟上實現公平公正,還要在文化、教育、醫療等各方面提供全面支持,確保實現每個人物質精神都能實現雙重富裕。物質層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前提下積極與市場機制結合,推進分散小農戶與市場緊密結合,使農戶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增加村民工資性收入,發揮集體經濟對弱勢群體的兜底作用,更好地實現全面的共同富裕。精神層面,農村集體經濟增強了農民對于促進共同富裕的主體意識,良好的物質基礎也為農村整體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基礎。
(4)鄉村振興。黨的十八SqEQxdJ6sisRqekbgKaS+v3sQcPeez22nsJ1rbgP1jc=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始終將解決“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的核心位置,并實現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在此基礎上,黨和國家適時將工作重心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指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毙滦娃r村集體經濟不僅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路徑,也為農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的重要驅動力?!班l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正是推進“鄉村振興總要求”實現的重要路徑。一是產業興旺。產業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基礎部分,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更有效地配置“人、錢、地、房”等多種要素,并探索出多種有效的產業開發模式,助推產業發展。二是生態宜居。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生態宜居的保障力量,通過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將各類生態資源集中起來進行科學統一的規劃,將生態優勢有效地轉化為經濟優勢。三是鄉風文明。鄉村振興有助于滋養地方特色鄉土文化的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助推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為地方特色鄉土文化提供牢固的物質基礎,利用文化產業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也保護和弘揚了傳統文化。四是治理有效。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助于鄉村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加速組織振興。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部分,因此,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必然會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五是生活富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對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顯著作用,通過創新集體經濟的發展管理模式,為成員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渠道,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
2. 研究前沿
在關鍵詞突顯圖譜中,“中國式現代化”一詞的突現強度為3.17,開始年份為2023年,并延續至2024年。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不僅是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得以有效執行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關鍵途徑,并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有緊密聯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中要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而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此目標的重要推動力,有利于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推動農業農村的發展。同時,“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持續爆發的概率較高,有望成為未來一年研究的前沿問題。
三、結語
本文運用CiteSpace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相關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梳理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脈絡。研究結果表明:農村集體經濟年發文量總體呈明顯上升趨勢。根據時間線圖將農村集體經濟的研究大體上劃分了三個階段,從1992-2002年為農村集體經濟萌芽階段,從2003-2012年為農村集體經濟探索時期;2013年至今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穩步發展期。將與關鍵詞有關的共現、聚類、突現圖譜綜合起來,大致確定了近年來農村集體經濟的研究熱點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共同富裕、鄉村振興”,又根據關鍵詞突現圖譜中關鍵詞的突現強度和持續時間預測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研究前沿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共同富裕、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 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4]劉儒,郭提超.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邏輯與路徑優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06):28-40.
[5]周文,李吉良.鄉村振興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難題破解與實現路徑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06):16-30.
[6]朱婷,夏英,孫東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鄉村產業振興的主要模式及路徑[J].農業經濟,2023(05):31-33.
[7]劉華國,唐智.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3(09):60-62.
[8]袁明寶.找回集體:內生型集體經濟發展與村社集體治理能力提升[J].求實,2024(03):83-95+112.
(作者單位:盧天元,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郭爭輝,云南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