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大部分農村地區仍然依賴傳統農業,缺乏必要的產業多樣化,限制了其經濟潛力的發揮,加劇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普及,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保護,成為農村發展的難題。因此,文章對農村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的現狀進行深入剖析,探討資源配置不均、產業結構單一及環境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等問題,并提出優化產業結構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策略路徑,以期望為相關地區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及實踐指導。
關鍵詞:經濟結構;農村發展;產業升級
農村地區經濟結構的優化與產業的升級已成為推動區域平衡發展的關鍵因素。全球經濟一體化為農村產品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國際競爭,單一的農產品出口模式已不能保障農村經濟的穩定增長。同時,科技進步為農村地區的產業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新的發展機遇。此背景下,傳統的以農業為主導的經濟模式已難以滿足農村地區的發展需求,亟須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升級產業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于農村地區而言,產業升級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求,更是社會穩定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保意識的增強,傳統農業對環境的壓力逐漸顯現,迫切需要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高效生態農業的推廣,來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應遵循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根據羅斯托的經濟增長階段理論,經濟體系需要從傳統的農業主導逐漸轉向工業化,再發展為以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因此,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本文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以期為相關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經濟結構調整
經濟結構調整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內,為適應國內外市場和技術發展變化而進行的一系列優化和重組活動,涉及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品結構等多個方面的調整,旨在提升經濟體的整體效率和競爭力。對于農村地區而言,經濟結構調整直接關系到農村的持續發展能力和農民的生活質量。具體而言,農村地區經濟結構調整主要表現為從依賴傳統農業向更多元化的經濟活動轉變,包括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以實現產業多樣化,提高地區的產值和就業水平。另外,產業升級是農村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其要求通過技術創新和改進管理方式,提升現有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附加值,如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提高農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從而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
(二)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涉及整個區域經濟體系的轉型和現代化過程,其核心在于通過技術革新、管理優化及市場拓展來提升傳統產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并引導新興產業的發展,以適應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滿足更廣泛市場的需求。農村地區的產業升級應對農業本身的技術和方法進行現代化改造。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如智能農業系統和精準農業實踐,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農業可以維持其農村經濟支柱的地位,并可以更好地與國內外市場接軌。另外,服務業的發展能夠有效吸引和利用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源,同時增強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聯系。制造業的引入和發展則依托于農村地區的自然資源和人力成本優勢,通過建立加工工廠和小型工業園區可以促進本地就業,提高整個地區的工業水平和經濟自給能力。
(三)可持續發展與集約增長模型
可持續發展在不損害未來利益的前提下,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一方面,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村地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考慮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這涉及自然資源的保護、農業生產的環保方式及生態系統的健康,在此基礎上,可持續發展涉及社會的公平性和包容性,農村地區的經濟活動應當使得所有群體都能公平地獲得發展的機會和收益。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強調經濟活動的長遠性和預見性,意味著農村地區的發展策略應該是前瞻性的,能夠適應氣候變化和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動,保證農村經濟活動在未來的可持續性。如通過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和發展低碳技術,農村地區不僅可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還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集約增長模型指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進步來實現經濟增長,而非僅依賴于更多的投入資本和勞動力,其有助于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支持可持續發展,同時促進經濟的高質量增長。
集約增長模型的核心在于技術創新和效率提升。模型表達中經濟增長率(GDP增長率)可以表示為技術進步(A)和資本深化(即資本與勞動的比率,K/L)的函數:
GDP=f(A,■)
其中,A代表技術進步,K代表資本存量,而L則代表勞動力數量。技術進步(A)是推動集約增長的關鍵因素,包括新技術的采用、生產過程的優化及創新管理實踐的實施。
二、農村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現狀
(一)農村地區當前經濟結構特點
1. 農業主導的經濟體系
盡管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工業化進程顯著,農業在許多農村地區仍占據著核心地位,農業主導的經濟體系具有深遠的歷史根基和現實意義,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村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農業主導的經濟結構使得農村地區的經濟活動高度依賴農業生產。這種依賴關系表現在農業對農村地區勞動力的大量吸納,以及農業產值在地區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雖然這為廣大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但限制了農村地區經濟多元化的發展,使得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易受自然條件和市場波動的影響。同時,農業主導的經濟體系通常伴隨著較低的生產效率和較弱的科技創新能力。大部分農村地區傳統耕作方式仍然普遍,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不足,導致農業生產效率的不足和農產品附加值的低下,且農業研發和技術創新的投入相對有限,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地區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劣勢。
2. 服務業的初步發展
制造業的引入為農村地區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促進了地區內部的資本積累和技術傳播。同時,零售、餐飲和旅游等服務業也開始在農村地區扎根。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多樣化,這些服務業為農村地區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和就業機會。但其中,制造業常受限于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和技術水平的低下,而服務業的發展則受制于服務質量和市場營銷能力的不足,且農村地區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往往未能有效支持這些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制約了產業的長期發展。
(二)案例分析
1. 寧夏靈武市馬家灘鎮的智慧農業應用
近年來,靈武市馬家灘鎮積極引入現代農業科技,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建立了靈武市市級智能平臺1個,鄉級智能平臺1個、縣級智能平臺8個,這些平臺均可實現農機自動駕駛、農機遠程監控、衛星精準平地、精準施肥、無人機精量播撒、農田“四情”監測等功能。2023年打造一個農機無人農場,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無人化建設,為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給農機安上“科技的翅膀”(具體見表1)。
馬家灘鎮的智慧農業應用主要集中在智能灌溉系統、生物農藥的使用、土壤改良技術及高產種子的培育。通過綜合智能化農業示范管理平臺,從耕種管收四個環節對托管土地進行農情遙感監測、農業生產管理與調度、農機作業遠程監控、作業自動導航、精量施肥播種控制等多項內容開展技術服務,保障高質量完成耕種任務,讓農民增收致富,為農業插上了“智慧翅膀”。2018-2022年,采用智能灌溉的農田產量增長了24.55%。同時,生物農藥的使用替代了部分化學農藥,減少了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提高了作物的安全性和市場競爭力。土壤改良技術的應用包括有機物的添加和pH值的調整,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使得作物根系更加健康,養分吸收更加充分,從而使得作物產量增加了30.05%。截至2023年上半年,銀川市拖拉機保有量34971臺,配套農具67399部。在冊無人機84臺,占寧夏總數54%;農用航空器42臺,占寧夏總數30%;北斗導航設備300余臺套,占寧夏總數30%;無人機植保面積120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60%。
2. 吳忠市利通區冷涼蔬菜產業發展
吳忠市利通區圍繞“設施蔬菜、露地蔬菜”兩大蔬菜產業,堅持“集約化、規模化”,優化產業布局。設施蔬菜產業以金積鎮、郭家橋鄉、東塔寺鄉為重點,建設以番茄、辣椒、黃瓜為主的設施蔬菜產業優勢區,輻射帶動高閘鎮、扁擔溝鎮、馬蓮渠鄉設施蔬菜產業發展。露地蔬菜產業以高閘鎮、扁擔溝鎮、金銀灘鎮為主要區域,發展以娃娃菜、甘藍、西蘭花、芹菜、菜心、芥藍、香菜、菠菜為主露地鮮菜種植區,供港蔬菜以金銀灘鎮、巴浪湖農場為重點,以菜心、芥藍種植為主。堅持“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戰略,發揮冷涼氣候優勢,夏秋季節主攻南方市場,冬春季節主攻北方市場,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建設一批立足田間地頭、設施功能完善、經濟效益良好、緊密銜接市場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提高冷涼蔬菜冷藏運輸能力,延長蔬菜供應期,實現錯峰銷售,增強冷涼蔬菜產業抵御價格波動風險能力,擴大外銷外運范圍。加大蔬菜現代集配中心建設,鼓勵供港蔬菜和生產流通企業,多渠道整合資金,建設大型蔬菜現代集配中心,服務高端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
三、農村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問題分析
(一)資源配置不均與地6bc6688292ed4538c725d9939ceb6ffc區發展不平衡
1. 地區間發展水平差異
地區間發展水平通常體現在資源配置效率和地方政策執行力度上。以寧夏農村地區為例,其內部地區間的發展差異明顯,這種差異影響了各地區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及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穩定。一方面,在寧夏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由于自然資源的豐富和較好的農業基礎設施,這些地區能夠有效地吸引投資和技術,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相比之下,資源較為匱乏的地區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基礎設施的落后,難以吸引外部投資,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直接影響了這些地區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經濟增長的速度。另一方面,在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農村地區,地方政府通常能夠提供更為有力的政策支持,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但在一些經濟相對滯后的地區,由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有限,政策執行力度往往不足,缺乏足夠的經濟激勵和支持,使得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步伐緩慢,難以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根本改善。
2. 資源分配的不均衡
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主要體現在教育資源和金融服務的獲取上,影響了個體的發展機會,也制約了整個農村地區的經濟潛力和社會進步。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具體表現為經濟較發達的農村地區政府能夠投入更多的資金建設學校,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供更為豐富的教育內容和更好的教學設施。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由于財政收入有限,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學校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難以提供高質量的教育。這種差異直接影響了農村青少年的學習條件和未來發展機會,加劇了地區間的教育不平等。金融服務的不均衡方面,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更傾向于設立分支機構,并提供各種貸款、保險和投資服務,有助于當地居民和企業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促進經濟活動的發展。相反,在偏遠的農村地區,由于經濟基礎較弱,潛在的商業回報較低,金融機構往往不愿意擴展服務,導致地區的居民和小企業難以獲得貸款和其他金融產品,限制了其經濟機會和發展潛力。
(二)產業結構單一與市場依賴性強
1. 過度依賴初級農產品
經濟活動的過度依賴限制了經濟多樣性的發展并增加了經濟體對外部市場波動的敏感性,直接導致農村經濟的脆弱性加劇。目前,由于初級農產品往往具有較低的市場定價權和較高的生產不確定性,農民的收入穩定性受到嚴重影響。當國際糧食價格下跌或者國內外市場需求減少時,依賴農產品出口的農村地區會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農產品的生產受天氣和氣候變化的影響較大,進一步增加了農民收入的不穩定性。另外,過度依賴初級農產品限制了農村地區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產業升級和經濟多樣化是提升地區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抓手,當地區的資源和勞動力主要集中在生產初級農產品上時,這些資源就難以用于更高附加值的產業,如農產品深加工和農業相關的制造業或服務業。單一的經濟結構使得農村地區難以抓住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2. 缺乏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
產業鏈的不完整直接影響了整個區域的增長潛力及市場競爭力,農村地區的經濟活動多聚焦于單一的農業生產,而相關的加工和服務業發展則相對滯后。缺乏產業鏈上游發展限制了農村地區的產業深化。盡管農村產出大量農產品,但缺乏加工設施意味著這些產品未能經過有效的加工便直接銷往市場,從而造成了產品附加值普遍偏低。同時,當地在發展新興產業如生物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時,常因原材料生產基地和初級加工企業的缺失,面臨供應不穩和成本過高的挑戰,會顯著抑制新產業的發展動力。產業鏈下游農村地區通常缺失有效的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能力。全球化的市場環境要求高于簡單的農業生產所能滿足的層次。農村產品因缺乏有力的市場推廣和品牌戰略,即便質量優良,也難以在市場上得到適當的認可與定價。
(三)環境壓力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環境壓力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在過度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污染對可持續發展的威脅上。隨著經濟增長的需求,農村地區的自然資源經常遭受過度開發,而這種開發往往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傳統的農業生產方法依賴大量的化學肥料和農藥,消耗了大量的水資源,導致了土壤退化和水體污染。過量施用的化肥和農藥流入河流和湖泊,造成水質惡化,影響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并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同時,農村地區缺乏有效的廢物處理設施和技術,農業廢棄物如畜禽糞便的不當處理,加劇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問題。隨著環境問題的累積,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了嚴重影響。環境退化直接限制了農業生產的潛力,土壤肥力下降和水資源減少使得農業產量和質量難以保證,影響了農民的直接經濟利益,也威脅到了食品安全和地區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
四、調整策略與升級路徑
(一)優化產業結構
1. 發展高效率農業
農業技術創新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核心,包括引入自動化灌溉系統、精準施肥和病蟲害監控系統等智能農業技術,其可以根據作物生長的實際需求精確調控水分和營養供給,有效降低因過度使用資源而造成的環境負擔。如使用土壤濕度傳感器和天氣預報數據,智能灌溉系統能自動調整灌溉量,保證作物水分需求的最佳滿足,還顯著減少水資源的浪費。管理優化則涉及改善農業生產的組織方式和提升農業勞動力的技能。管理模式的革新可以通過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形式,促進資源共享和技術互通,增強小農戶的市場議價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如通過合作社聯合采購種子和農藥,可以降低成本;聯合銷售產品,可以改善市場接入條件。
2. 促進農村工業化
農村工業化可以通過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輕工業和其他與農業緊密相關的工業部門,有效鏈接農業與市場,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具體而言,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是農村工業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建立或升級糧食磨粉廠、果蔬加工廠和肉類加工廠等農產品加工設施,可以減少農產品運輸過程中的損耗,也可以通過產品深加工提高其市場價值。這種加工活動可以延伸農產品的市場鏈條,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每個環節都能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另外,隨著工業活動的增加,環境壓力不斷上升,因此,推動綠色工業化、采用環保技術和方法變得尤為重要。如利用生物質能技術處理農業廢棄物,不僅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可以將廢棄物轉化為能源,為農村地區提供可再生能源。
3. 發展農村服務業
發展服務業被視為推動經濟多樣化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引入使得農村服務業能夠突破地理限制,提供更廣泛的服務。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可以使農村生產的農產品直接銷售給全國乃至全球的消費者,增加農民的收入,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遠程教育和醫療服務的發展也極大地提高了農村地區的教育和健康服務條件,居民可以通過網絡接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醫療服務,直接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很多農村地區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通過開發鄉村旅游、民宿經濟及相關的餐飲和娛樂服務,能夠吸引城市居民前來休閑度假,也能夠有效帶動當地的就業和經濟發展。如通過改造傳統村落,建設特色民宿和開展農事體驗活動,農村地區可以創建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保護和傳承地區的歷史和文化。
(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
1. 區域經濟一體化策略
區域經濟一體化直接關聯到如何有效地連接農村與城市,以及如何在更廣闊的地理范圍內均衡發展。具體而言,通過建設和升級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礎設施,不同地區之間的物流、信息流和能源流得以順暢運轉,可以促進農產品和工業品的流通效率。如高速公路和鐵路的擴建使得農村地區的產品能夠迅速進入城市市場,同時也便于城市的工業品和服務進入農村,加速了農村地區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同時,區域一體化需要在政策和經濟協調上下功夫,包括制定統一的市場規則和財政稅收政策,以消除經濟活動中的地區歧視和障礙。具體可通過統一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營銷策略,幫助農村地區的產品更好地進入全國乃至國際市場,并在此基礎上,設立區域發展基金和投資激勵措施,引導資本流向那些經濟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推動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
2. 跨QZ15K05iglOebpFe2bsBVRrX/RdMUv4CMkFwwbsw4aQ=區域資源共享與合作
跨區域資源共享與合作可以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各地區之間的互補與協同,從而加強整個區域的經濟實力和社會發展。實踐中,跨區域資源共享體現在教育和技術培訓領域。通過建立區域性的教育和培訓中心,將先進的教育資源和技術培訓引入到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地區,可以顯著提高當地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經濟發達地區與周邊農村地區可以共同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分享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知識,幫助農村地區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以促進知識和技術的下沉,縮小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另外,跨區域合作可以擴展到基礎設施的共建和共享。相鄰地區可以聯合投資建設灌溉系統、交通網絡或能源設施,這些基礎設施的共建和共享可以降低單個地區的建設成本,提高整個區域的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連通性,這可以有效整合區域內的資源和市場,創建更加統一和開放的經濟運行環境,促進區域內部經濟的整體協調和平衡發展。
五、結語
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全面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農業主導的經濟模式,推廣高效率的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村工業化,以及發展服務業,這可以有效提升農村地區的生產力,增強農村經濟的自我支撐能力,促進社會和諧與環境可持續性,最終實現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本研究探討了農村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的多個方面,揭示了農業主導的經濟體系、對初級農產品的過度依賴產業鏈不完整等問題對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制約。
參考文獻:
[1]王夢寒,黃雪晴.農村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策略研究[J].村委主任,2024(05):173-175.
[2]王楠,郝晉珉,星野敏,等.黃淮海平原農村產業結構與用地結構關系研究——以曲周縣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59(05):801-812.
[3]雷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金融支持[J].中國農業會計,2021(03):25-26.
[4]李永春,劉君花.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經濟發展[J].南方農業,2020,14(09):107-108.
[5]黃好.產業轉型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趨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01):135-136.
[6]高建飛.剖析發展結構問題探尋產業升級路徑——邯鄲市產業結構調整進程及轉型升級對策[J].統計與管理,2014(09):66-70.
[7]張燕,路文杰.中國產業升級路徑中的資源環境約束——基于產業地位劃分法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03):11-15.
【作者單位: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