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青海省作為擁有獨特高原生態系統和豐富文化遺產的地區,其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石,也是推動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文章旨在探討2012-2022年間青海省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耦合關系及其協調性。采用熵權法,對青海省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系統評估。研究發現,2012-2019年,青海省的生態環境發展呈現出了連續的波動性增長,與此同時,旅游產業的發展則表現為持續的直線上升。在這段時間里,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維持了良好的耦合狀態。然而,自2020年起,受到全球性疫情等外部因素的沖擊,兩者之間的耦合度出現了下降,生態與旅游業數據呈現下降趨勢。此外,通過相關性檢驗,證實了旅游產業綜合指數與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指數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旅游產業;生態環境;耦合關系;可持續發展
旅游業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繁榮,也豐富了文化交流與社會多樣性。然而,這種發展往往伴隨著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威脅,包括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退化。青海省以其獨特的高原生態系統和豐富的文化遺產,成為國內外游客的熱門目的地。在這一背景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對青海省的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同時,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關乎生物多樣性的維持,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然而,如何在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是一個復雜且緊迫的問題。這要求深入研究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探索耦合協調發展的路徑。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海省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耦合關系,分析其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并提出促進兩者協調發展的策略。通過對2012-2022年青海省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本研究將揭示兩者之間的耦合度變化趨勢,并識別影響耦合效果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將為青海省乃至其他地區的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一、文獻綜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要深入貫徹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兼顧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這為統籌旅游產業與生態韌性的耦合協調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時,旅游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研究由來已久。國外學者較多從生態旅游系統、旅游對生態環境影響、旅游與環境倫理等方面進行探討。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然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可能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如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本文綜述了相關文獻,探討了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影響因素。王賓,于法穩(2019)研究表明,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復雜的耦合協調關系。賀小榮(2024)在關于長三角地區的研究中,旅游產業指數從2005年的0.085增長到2021年的0.571,顯示出旅游業的快速增長。此外,蔡超岳(2024)研究發現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關注經濟增長,更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黃子璇(2024)研究表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需要通過科學的規劃和管理來實現兩者的共贏。王兆峰等、李昕(2022)、王梓瑛(2022)發現環境規制作為影響旅游生態效率的關鍵因素,其對旅游產業綠色發展的作用呈現遞減趨勢;而經濟發展水平與耦合協調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效應,且交通通達度、政策關注度及植被覆蓋度為主要影響因子。
二、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模型構建
(一)指標體系構建
1. 旅游產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參考蔡超岳(2024)的研究,從4大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使用熵權TOPSIS法對旅游產業評價指標進行賦權。
2. 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參考楊慧芳(2022)、李治兵(2020)的研究,從3大維度來進行指標體系的構建,并確定正指標和負指標。具體指標體系構建如表2所示。
(二)研究方法
1. 熵值法
第一步:標準化處理。由于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不同的量綱,為方便后續計算,將該模型進行標準化處理。
式(1)(2)中分別為maxXij和minXij某一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第二步:計算第i年j項指標的比重ej。
第三步:計算熵值。計算k值、第j個指標的熵值ej。
第四步:計算變異指數(指標變異程度大小,變異指數越大說明其在評價對象指標中的重要程度越高)。
第五步:確定權重。第j個指標的權重wj。
第六步:綜合得分。
2. 耦合協調模型
第一:耦合度C。
耦合度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實現協調發展的動態關聯關系,可以反映系統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程度。
第二:協調指數T。
協調指數指耦合相互作用關系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它可體現出協調狀況的好壞。協調指數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T=αU1+βU2(9)
α+β=1(10)
α與β分別表示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各系統)對系統耦合度的貢獻程度,一般認為旅游產業和生態環境對于耦合系統的貢獻相同(相同重要性),故選取α=β=0.5。
第三:耦合協調度D。
耦合協調度是綜合考慮耦合度和協調指數的一個指標,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協調發展公式:
通常用協調度來表示系統發展的協調程度,即協調度的好壞。
3. 相關性檢驗
通過計算皮爾森相關系數(通常用字母r表示),本文可以量化兩個變量之間的線性依賴程度。其結果以相關系數表示,范圍在-1到1之間。
(三)指標來源
本文所采用的關于青海省旅游產業和生態環境的相關數據指標來源于《青海省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某些數據經過必要的計算),數據的準確度、客觀度、真實度可以得到保障。
三、結果分析
在探討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時,本文依據相關數據和第三部分介紹的方法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計算。如表4所示。
從耦合度分析。耦合度是衡量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程度的指標。在2012年,耦合度為0.1667,表明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較弱。隨后,耦合度逐年上升,到2017年達到最高點0.9995,顯示出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高度協同作用。然而,從2018年開始,耦合度略有下降,至2021年降至0.9864,盡管如此,耦合度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說明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依然緊密。
從協調度分析。協調度是反映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之間協調狀態的指標。2012年的協調度為0.4689,表明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協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協調度逐漸提高,2016年首次達到初級協調狀態,協調度為0.6584。此后,協調度繼續上升,2019年達到最高點0.8539,表明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之間達到了良好的協調狀態。盡管在2021年協調度下降至0.8127,但整體上仍然維持在良好協調狀態。
根據所提供的2012-2022年青海省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耦合度的數據,如圖1所示。總的來看,耦合度與協調度的變化趨勢表明,青海省在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耦合度的持續高位和協調度的穩步提升,反映出青海省在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同時,也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然而,2020年和2021年的小幅下滑可能與全球新冠疫情的影響有關,導致旅游需求下降,進而影響了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性。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何優化旅游產業模式,以實現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長期和諧共生。
此外,為了進一步驗證青海省旅游產業總體發展指數與生態環境總體發展指數之間的關系,需對二者進行相關性檢驗。首先,分別對旅游產業總體發展指數和生態環境總體發展指數進行正態性檢驗,由于樣本時間序列量為2012-2022年,基于樣本研究的數據結果,通過S-W檢測,可以看出生態環境和旅游產業總體發展指數均無顯著性差異,即P值大于0.05,接受原假設。對表5中的正態性檢驗結果分析發現,兩個總體發展指數均符合正態分布條件。
在對兩個系統的總體發展指數進行正態性檢驗后,對兩個系統進行了相關分析。得出結論:青海地區生態環境與旅游產業總體發展指數的相關系數為0.884,P值低于0.01和0.05的顯著性水平,進一步表明青海地區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發展水平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四、結語
青海省的生態環境與旅游產業在過去十年中實現了顯著的互動和協調發展。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經歷了連續的形波動增長,而旅游產業則呈現出穩定的直線增長態勢。在2012-2022年期間,系統耦合協調度呈現了微波動的上升趨勢,耦合度均保持在高水平階段。
具體來看,旅游產業綜合指數(U1)與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指數(U2)的耦合度C值從2012年的0.963上升至2022年的0.994,這表明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強,趨向于高耦合狀態。同時,協調度D值也從2012年的0.469提升至2022年的0.780,反映出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性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從瀕臨失調狀態逐步過渡到中級協調狀態,并在2020年達到了良好的協調狀態。青海省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仍存在一定的滯后性。2012-2016年,青海旅游產業發展相對緩慢,但生態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然而,2014-2015年及2017-2022年,生態環境的滯后性逐漸成為制約系統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鑒于高原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置于優先地位,并且需要堅持綠色旅游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為了實現生態環境與旅游產業的優質協調發展,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鞏固生態保護修復成果至關重要,這將有助于推動青海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本研究以青海省為研究對象,構建了生態環境與旅游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實證分析2012-2022年間的綜合發展水平,以及兩者之間的耦合度和協調發展程度,準確掌握了協調發展的現狀及主要制約因素。
這項研究為將青海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和旅游的高質量發展相結合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有助于加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推動生態環境與經濟的高水平保護與修復。然而,由于數據獲取數據具有一定的挑戰,本研究未能深入分析青海各州縣的生態環境與旅游產業耦合度,未來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這些地區的具體情況。
參考文獻:
[1]王賓,于法穩.長江經濟帶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及時空格局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9,33(03):58-63.
[2]賀小榮,王彗瑜,石彩霞.長三角地區旅游產業與生態韌性耦合協調關系[J].中國生態旅游,2024,14(01):131-150.
[3]蔡超岳,唐健雄,何慶.中國旅游經濟韌性與旅游產業質量的關系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4,47(01):42-53.
[4]黃子璇,史達,馬淑花.中國旅游經濟與生態系統服務協調效應及其障礙因素研究[J].旅游學刊,2024,39(04):93-108.
[5]王兆峰,李靜怡.黃河流域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時空演變及交互脅迫關系驗證 [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22,31(02):447-460.
[6]王梓瑛,王兆峰.環境規制對旅游生態效率影響的時空異質性研究——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2,31(04):750-758.
[7]蔡超岳,唐健雄,陳文灝.旅游城鎮化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互動關系及協調效應研究——以湖南武陵山片區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58(04):453-469.
[8]楊慧芳,張合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關系評價[J].統計與決策,2022,38(11):114-119.
[9]李治兵,沈濤,肖怡然,等.西北地區農業生態和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12):237-244.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