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心亭看雪》是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張岱。文章是張岱在明王朝覆滅幾年后,再一次回憶崇禎五年(1632年)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經歷而寫下的名篇,文字凝練,極富情致。
厘清此文寫作前后張岱的人生經歷,再細讀文章,心田腦海里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張岱、西湖、雪亭、金陵客。一次次的細讀,一次次的資料查找,都讓筆者這個有著30年教齡的老教師感觸頻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找到文章價值和教學價值的平衡點?
筆者依據“全閱讀”的教學理念,以語文學科為核心,以其他學科為支撐,制訂本課的學習計劃,精心選擇主題和內容,跨學科、跨時空、跨媒介創造性地開展全學科文化項目學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門課程知識和思維方法來體驗、感知、辨識和傳承閱讀的能力。
一、設計策略
1. 以任務驅動析文章矛盾之處
設計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對文章矛盾處的理解。張岱在西湖“大雪三日”“是日更定”“拏一小舟”“獨往湖心亭看雪”,然不期而遇金陵客,作者并不說自己驚訝于有客先己而游,反而寫兩位客人“見余大喜”“拉余同飲”,飲罷相別,作者始“問其姓氏”,卻只答“是金陵人,客此”,語焉不詳。問姓氏,回“是金陵人”。這一答非所問的描寫,是本節課的探究重點。
2. 小組合作品文章之味
組建學習小組,同時,以“學生自讀—同伴助讀—課堂質疑—教師導學”為基本教學路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章,解決文言文的字、詞、句,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文章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在朗讀中感悟文言之美。
3. 跨學科解讀文章之旨
以“全閱讀”教學的全學科閱讀策略為指導,適時采用跨學科融合教學,以其他學科思想幫助學生了解主旨,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實錄
學生活動一: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標出自己讀不準的字、詞。同桌間共讀,相互幫助解決所遇到的學習困難,要求讀準字音,流暢通讀全文。
【設計意圖】學習古文,朗讀是一種方法。自讀和同伴共讀相結合,解決字音的困難,生生共長。
學生活動二:
(1)結合書下注釋,自己疏通文義,在自譯的過程中,整理好難以翻譯的詞。
(2)挑戰擂臺賽:以組為單位,學生之間相互提問、相互解答,教師適當點撥、評價。
【設計意圖】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相互解決難懂的詞。擂臺賽的競技形式讓學習更具有挑戰性,學生掌握字詞含義的速度快且不易忘記。
學生活動三:
(1)當堂檢測,教師出示PPT。對加點字注音,對畫線字釋義。
是日 更定 挐 霧凇沆碭 上下一白 更有此人 客此
學生完成后,相互評價。
(2)把PPT上的詞語串聯起來,以這些詞語為核心復述課文內容。
學生復述:
生1:張岱在西湖“大雪三日”“是日更定”“拏一小舟”“獨往湖心亭看雪”,遇到兩個人,據說也是金陵人。
生2:我補充。“更定”沒有翻譯出來,“挐”沒有翻譯出來。張岱在西湖“大雪三日”后,這天的晚上八點左右,撐船來到湖心亭。
生3:《湖心亭看雪》堪稱古今描寫西湖“最漂亮的文章”,要對“上下一白”進行想象性描述:這西湖的雪下得真大,天空、大地全部白茫茫的。
教師引導:很好,這里的“一白”,“一”是“全”的意思。
生4:“更有此人”,要讀出驚訝的語氣。張岱是晚上來的,發現除了自己居然還有兩個人,太意外了。
教師引導:那么張岱和這兩人產生交集了嗎?
學生齊答:一起喝酒了。
教師引導:好有雅興,后來呢?
生5:問他們姓甚名誰了。
教師引導:這兩人怎么回答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生6:是金陵人,客此。
教師引導:請一個同學完整復述課文。
生7:公元1632年十二月,西湖下了三天的大雪。這天晚上的八點左右,我撐著小船,前去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圍彌漫著一片白汽。天空、云層、遠山、湖水白茫茫一片。湖中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有如米粒大的兩三個人影而已。后來到了亭上,看見兩個人,他們見到我很高興,和我一起喝酒。離別時,我問他們叫什么,他們回答“是金陵人”。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學習評價環節,考查學生對課文難懂字詞的掌握,同時又巧妙地連詞成句、連句成文,達到疏通文義的目的。在疏通的過程中巧妙地引出下一個學習重點。
學生活動四:
(1)下面兩幅畫,一幅工筆,一幅寫意,哪一幅更符合文義的表達?
(2)這兩幅圖畫的都是西湖,那么圖中哪里可以讀出作者心意,換言之,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想的是金陵?
教師PPT展示:
注:本圖為黃永玉先生作品,僅用于教學分享,無商業用途。
生1:以這兩幅畫來說,我認為第二幅更符合文義表達,你看第二幅,天地蒼茫,上下全白,遼闊冷峻,大大的寫意。
生2:我也同意,下面這一幅畫和本文類似,簡簡單單,但是景啊人啊都能在蒼茫天地中感受得到,就如這篇文章,文簡意豐,非常完整。
教師提示:好,第一個問題解決了。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回到正題,張岱為什么對偶遇者的回答不置可否?能從畫上讀出點內容來嗎?
生1:一切景語皆情語,天地白茫茫,就像他的內心無比蒼涼。
教師引導:他的內心為什么無比蒼涼?
生2:他想念故國唄,心有多大,眼就有多亮,他看到的天地相容,水天相接,“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就是寫他的內心。
生3:對,寫西湖全白其實就是映襯他內心無比遼闊,就是想起故國,想起金陵。
生4:所以,第二幅畫和這篇文章更匹配,寫意反而意豐,文章中的答非所問,更能寫出作者的內心想法。
生5:說不定偶遇者也沒說自己是金陵人,那是張岱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自己產生的幻覺。心心念念必有回響,不是嗎?
教師引導:從以上的發言來看,大家的想法都很有見地,都扣住了老師的問題,也能把文字和畫結合起來,能看懂畫意,更清晰地走進張岱的內心,再讀到“是金陵人”的回答,就不覺得矛盾了。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兩幅畫,以美術中的工筆和寫意為支架,引導學生解讀出“是金陵人”在此文章中的引申作用:把內容表達清楚,把文章架構完整。它就像中國山水畫的留白,一筆容千思,妙不可言。美術和文字比較,畫和畫比較,目的是在比較閱讀中讓學生理解“是金陵人”一答在文章結構和內容上的作用。
學生活動五:
作者為什么心心念念想著金陵,以至于只記得偶遇者說“是金陵人,客此”?
教師PPT展示:
思考一:請大家根據自己的預習,簡潔陳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思考二:PPT中金陵的位置要不要挪到縱線右邊?
生1:崇禎五年即1632年,這是作者夜游西湖的那一年。寫此文是1647年,數軸圖上有文字說明,作者國破家亡,無所歸止,中間有個重要時間點1644年,這一年明朝都城被李自成攻破。
生2:我更簡單,1632年游西湖,1644年明亡,1647年寫此文。
教師引導:張岱經歷了國家滅亡這一社會變故。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戲曲評論家、美食家,前期生活富足無憂,經歷亡國后,披發入山,著書立學,不愿出山,因為他骨子流的是 的血。
生3:明朝。
生4:他不事二君。
教師點撥:是啊,國滅了,但在蒼茫天地中,他心中永遠有一個地方叫 ?
生:金陵!金陵位置不能變,永遠留在明滅亡以前。
教師引導:書性靈之筆,傳胸臆之情。本課這個答非所問就是張岱難以言說卻最想表露的感情。
【設計意圖】貌似重復的一個問題,其實滲透著古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知人論世。在此環節的教學點撥中,筆者采用跨學科的方式,讓學生在直觀的數軸中,借助歷史知識,回答了“問其姓氏”“是金陵人”的內在意蘊。讓學生自主演示,自主交流,以此提高學生的思維力。
學生活動六:
結合《王子猷雪夜訪戴》一文,比較兩文的作者有沒有相似處。
教師PPT展示《王子猷雪夜訪戴》。
思考一:兩文的寫法有什么相同之處?
思考二:兩文的主人公有什么相似之處?
生1:文章都簡潔。
生2:事情都寫得完整,也就是起因、經過、結果都交代得清楚。
生3:結果都有點莫名其妙。
教師引導:何以見得?
生3:王子猷雪夜想起了友人,千辛萬苦,克服萬難,連夜奔波到了友人家,卻不上岸登門,反而回了,還說只是享受盡興的過程。張岱問一起游覽的陌生人的姓氏,那人回答“是金陵人”。問叫什么,答“是金陵人”,張岱也不給他糾正。
教師點撥:文風就是人風,什么樣的人寫什么樣的文。
生4:《世說新語》寫出魏晉文人的率性。自然,只有這樣的時期才有王子猷這樣的人。
生5:張岱雖然生活在明代,但是他有魏晉文人的風骨。通過之前讀的《世說新語》我了解到,魏晉時期,作家在平常的人和事中書寫自己的情感寄托。我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從這一答非所問中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性情:我看我的雪,我想我的國,我有我的夢憶,所以不管是不是聽到金陵,我的耳邊就是金陵,我不管他答的是什么,我只是想金陵。
【設計意圖】張岱的山水小品富有個性化,滲透著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調。張岱獨往湖心亭看雪之舉,頗具卓然不群的文人志趣。查閱《陶庵夢憶》,可明晰地感受全書字里行間洋溢著鮮活的人文氣息,這種氣息和《世說新語》中的魏晉文人頗有相似之處,在作者娓娓道出的極平常的人和事中,能感受到他的家國之思。以文解文,讓學生能夠在歷史、文學的貫通中感受張岱作為中國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之質與魏晉風骨的相似之處,讓學生的思考力拔節生長。
學生活動七:
教師引導:事情發生于崇禎五年,即1632年。崇禎十七年,即1644年,明朝滅亡,張岱逃入山中著書,1647年寫《湖心亭看雪》。如果用皇帝的年號來表示寫作時間,張岱是不是用錯了?
生1:不是,說明他一心想著明王朝。
生2:他看的是雪,思的是故國。
生3:這讓我想起了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我改一下:“何夜無月,何處無大雪,但少閑人如張岱者耳。”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眼,看出什么樣的景,那蒼茫的冰天雪地,如此圣潔,象征了張岱獨抱冰雪之情操。
教師點撥:通過以上對“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的解讀,我們對雪夜游西湖的張岱的精神世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大家還記得剛才我們這位同學復述課文時說的“公元1632年”嗎?請大家看,原文怎么寫的,一起讀—
生齊讀:崇禎五年十二月。
教師點撥:張岱起筆寫的是“崇禎五年”,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么?
生1:這是舊事,明亡了。
生2:崇禎紀年和客人回答“是金陵人”,都體現了作者的故國之思。
教師總結:大家都讀出了開頭表述的意味深長。就這樣一個張岱,在改朝換代之后,隱姓埋名,潛心論著,在貧困衰敗中固守一份對故國的癡心,所以,課文最后落筆是舟子的評價。大家一起把結尾讀一下。
生: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教師點撥:如果我們把“癡”換成另一個詞,你會換成哪個詞?
生1:執著。
生2:堅守。
生3:信念。
教師總結:所以啊,張岱在國破家亡之后回憶舊事,他的眼睛里沒有溫度,他的耳朵里沒有聲音,只有冰天雪地。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具有思辨性的學生討論環節,借助崇禎的年號、客人“是金陵人”的回答,勾連前后情節,深刻體會亡國士子的復雜感情,并且讓學生能夠明確作者筆下描述的雪景其實和他的內心是一致的。描寫、抒情還需緊扣主旨表達。
【作業布置】名著名篇閱讀,每個讀者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是文字的魅力。對于《湖心亭看雪》一文,歷來有不同的觀點: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縱情山水的真性情,癡人超脫于塵世萬象的情懷,故nnf40xDEFWTdVgQbBwK/qyRmqtGoGS9ghIHQGalajt4=國往事的懷戀……
請結合閱讀材料,有理有據地對張岱做出評價。
閱讀材料:張岱出身仕宦家庭,晚年撰寫《自為墓志銘》,自述:“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
要求:理解文中更多的情感,有理有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和個性化理解(300字左右)。
【設計意圖】多元解讀文本,有理有據地品出多種情感并進行評價,從而理解張岱的精神世界。作業指向教與學,教師通過這份作業實現教學評一致,也能看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有沒有達成。
三、教學反思
評課環節,導師楊九俊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語文教學不能按部就班照著教參講,教師不能做教參的搬運工,要做學生思維開發的引領者。學生提的問題很好,張岱問偶遇者姓氏,此人只答“是金陵人”,這一答非所問,應該引發大家去思考,去思維碰撞,而不是教師牽著學生衣襟,朝著預設的主旨匍匐前進,這樣等同于把教師的理解塞給了學生。
楊教授還認為,這是張岱此文最創新之處,他要求筆者再閱讀此文,細讀文本,重上這一課。課后,筆者又細細研究這一看似矛盾之處,又重讀《陶庵夢憶》。第二次,筆者以任務驅動為課堂導學方式,以山水畫、數軸、歷史故事為教學支架,借助其他學科知識解決語文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自主去解決,產生思維原動力,在問題的解決中激發思考力,也更深入地了解《湖心亭看雪》一文構思巧、文義深的特點,不露痕跡地把文章、文言、文化和張岱這個文人有機融合。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良輔中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