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需要將記憶與“高水平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層次思維交互運行,構建起穩定、多樣、精細的深層記憶。根據學生記憶內容的量度、深度和廣度,師生共同梳理知識體系,清晰建構主題式圖譜、梯度式圖譜和增量式圖譜,在教學實踐探究中形成導圖式、表格式和年代尺式三類記憶策略,提升學生記憶速度,提高學生記憶留住度,加強學生記憶清晰度,總結記憶規律,優化學生記憶整合后對學科學習的影響,推動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促進思政學科育人功能的發揮。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深層記憶 策略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遵循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的形成規律,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做到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可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注重考查學生對概念的記憶、積累和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及對內在思維的培養。然而,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基本秉持著“理解至上”的理念,在教學時引入大量的生活實例,創設情境以促進學生理解,而對知識點通常“點到為止”。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許多政治概念、哲學概念和經濟學概念,對于這些概念,教師不能僅靠實例讓學生理解后進行基礎記憶,更要讓學生理解、記憶并能思考、運用和創造。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需要的記憶不僅是“基于理解的記憶”,更是將記憶與“高水平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層次思維交互運行,構建起的穩定、多樣、精細的“深層記憶”。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現狀,遵循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和教育學的深度教學理論,我們建構記憶圖譜,探究記憶策略,優化記憶對學科學習的影響,以推動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促進思政學科育人功能的發揮。
一、基于記與不記的“三度”,清晰建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記憶圖譜
根據學生應該記憶哪些知識,知識記憶到什么程度以及知識的拓展程度,對應記憶的量度、深度和廣度,師生共同梳理知識體系,清晰建構主題式圖譜、梯度式圖譜和增量式圖譜,有的放矢,以期事半功倍。
1. 建構主題式圖譜,明確記憶的量度
主題式圖譜,即基于學科主題的教學,學生圍繞某一學習主題,依托發散性的記憶策略,再次建構知識體系,既考查對知識整體的理解和把握,又注重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和縱向發展。根據大單元教學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理念,主題類型可以分為跨單元主題、單元主題、單課跨學科主題等。主題表現形式可以是教材內容與生活案例的內容交集,可以是基礎概念與日常踐行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是史料呈現與學習感悟的觀點交鋒。主題設計旨在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
基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結合時政熱點,根據教材的學習內容,我們梳理和歸納了生命意識、法治意識、責任擔當三個主題,并整理了相應的教材內容,形成以下主題式圖譜(見表1)。
2. 建構梯度式圖譜,劃分記憶的深度
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統籌教材內容安排,根據每個學生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運用及感悟等個性差異,教師有目的性、針對性、前瞻性地設計與之匹配的“梯子”,引導學生利用舊知,獲得新知,使學生從局部到整體、從淺層到深層地了解和識記學習內容。設計梯度式圖譜時,教師要有對學科知識的整體觀,能清晰地掌握不同學習階段同一學習內容的側重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法治教育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初中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增強以及法治觀念的建立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布魯姆學習目標分類法,我們確定了初中法律知識學習的基本路徑(見表2)。
以法律知識的學習為例,用違法、犯罪等陳述性法律知識,厘定深度理解的范疇;以違法與犯罪的區別,民事、刑事、行政三類違法的區分等方法性法律知識,厘定深度練習的范疇;用公平、正義等價值性法律知識,厘定深度體驗的范疇。
3. 建構增量式圖譜,拓展記憶的廣度
增量即日常知識的點滴積累。建構增量式圖譜,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識記數量的變化,也要注重學生知識運用質量的提升,更要留意學生識記習慣的養成。在識記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同一學科知識的前后聯系,注重不同學科間知識的關聯,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逐步加深認識和理解。
教學實踐中,我們設計了分層任務單,包括分層時間、對應章節內容、基礎必背知識、核心問題掌握和整合提升知識五部分內容,以促進學生獲得增量記憶。這一任務單的使用,既能幫助學生確定知識的重要程度,又能引導學生根據當前自身的學習能力,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鼓勵他們不斷提升,準確把握記憶內容的三個度。
二、基于記憶效率的“三度”,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記憶策略
記憶不是簡單、機械地死記硬背,而是要抓住記憶規律,講究方法。讓學生動手實踐,可以較大程度地發揮其創造性,使其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產生新的見解,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根據不同學習內容,我們探究了導圖式、表格式和年代尺式三類記憶策略,以提升學生記憶速度、提高學生記憶留住度以及加強學生記憶清晰度,從而提高記憶的效率,讓學生記得快、記得住和記得清。
1. 探究導圖式記憶策略,提升學生記憶速度
學生采用自己熟悉和喜歡的學習方式構建的導圖,能將大標題、小標題、關鍵詞等瑣碎的知識點建立起內部聯系,快速厘清知識脈絡,有效提升記憶速度。導圖的形式多樣,常見的思維導圖可以是魚骨圖、樹狀圖、星鏈圖、梅花圖等。繪制單元知識結構思維導圖,可以使知識從零散走向整合,方法從具體走向一般。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總復習階段,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繪制單元復習思維導圖讓學科知識從零散走向整合,提升學生記憶速度,增強復習效率(見圖1)。
2. 探究表格式記憶策略,提高學生記憶留住度
表格式記憶是一種比較常見也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對知識進行表格比較、歸納理解、歸類組塊等,可以加強學生的記憶,延長記憶保留的時間,提高學生記憶留住度。教師指導學生制作表格,把相關知識進行整理,在歸納中發現異同,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3. 探究年代尺式記憶策略,加強學生記憶清晰度
任何一個事件或者現象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的。運用年代尺對同一時期或相同類型的事物進行橫向比較,從而增加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年代尺可以將相關知識進行縱橫聯系,使繁雜的知識變得條理清晰,能夠幫助學生加強記憶清晰度,更好地把握事件發展的時代特征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
總之,借助不同的記憶策略把知識進行整合梳理,能較好地改正學生散亂思考的習慣,引導學生實現主動、全面思考,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強化學生的整體觀念,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總結記憶規律,優化記憶對學科學習的影響
高水平記憶策略是將記憶與運用、分析、評價、創造等能力層次思維運作充分交混,思維策略高度融合,在大腦中形成深層記憶系統。研究記憶策略、總結記憶規律能優化記憶對學科學習的影響,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當然,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方式密不可分,由此總結出的記憶規律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方式,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
1. 學習的起點—記憶為課堂前后比較與再生服務
師生共同建構主題式、梯度式和增量式記憶圖譜等,將課前對知識淺顯、不系統的認知,對某些知識或經驗產生的聯想以及形成的模糊的記憶線索變成有深度、有量度、有廣度的系統性記憶,從而強化學科知識的前后聯系,層層深入加深理解,從量變達到質變。記憶同樣為課堂再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既提供基礎知識,又通過記憶速度、留住度和清晰度的提高的策略方法,提升學習效率、增強自信、激發學習動力,同時記憶還能促進課堂的反思與創新,成為學習的新起點。
實踐證明,強制灌輸和重復說教無法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的,只有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才能營造充滿活力的再生的法治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站位學生成長,創設教學情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與教材進行適當的整合,引導、啟發學生點燃思維火花、暢所欲言。深度記憶成為學生分享對道德困境的思考、對法治案例的見解、對政治生活的暢想的知識儲備庫。近幾年的中考試題,既考查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富有啟發性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充分體現了記憶為課堂前后比較與再生服務,記憶成了學科學習和課程育人的起點。
2. 探究的支點—記憶為實際案例分析提供基礎支持
繪制導圖、表格、年代尺等記憶策略讓學生動手實踐,觸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迫切需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動手繪制的內容進行重組、整合和優化,并以此作為向縱深拓展的“跳板”內容、讓學生深入探究的支點。教師因勢利導,拓展提升新的思維,引領學生真正在課堂實現“自主”。
基于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記憶,我們可以在真實的案例上進行復盤和虛擬加工,增刪若干當事人、情節,設置法律陷阱,多問幾個“如果”,設想多種可能性,以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應用相關法律知識,分析并厘清法律關系。比如,可以在校園欺凌、家庭暴力等真實情節過于血腥、暴力但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件中,虛擬情節,呈現案情,展開深度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深層記憶,另一方面也提醒學生做必要的保護和預防,并避免因錯誤的模仿而違法犯罪。
3. 發展的基點—記憶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提供支持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教師基于學習的重點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對核心知識的廣度和思維的深度進行拓展和延伸,可以促進學生將知識習得與思維發展融為一體。
比如,在九年級上冊“凝聚價值追求”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圍繞“中國軍團再創歷史”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第33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的講話創設情境,提煉四個核心問題:①“國家榮譽永遠超過個人”“我的這塊金牌獻給偉大的祖國”體現了什么精神品質?②這些精神品質和中華體育精神共同體現了中華民族怎樣的精神內涵?③有人說,民族精神只有在面對國家大事和民族危亡時,才顯示它的價值,你贊同嗎?④課后以“學習奧運軍團,踐行民族精神”為主題,寫一篇觀后感。
上述問題既有識記、理解等淺層的思維問題,又有比較分析、歸納整合和批判質疑等深度思維問題。在重溫奧運會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逐步探討,對重點內容進行理解性運用和創造性評價,促成學生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思維從具體到抽象的提升,將情感激發與價值形成、導向引領融為一體。
從立德樹人的站位出發,著眼于學生的實際需求,立足于學生的持續成長,我們將繼續探索知識的深層結構和學生的思維結構以及它們之間深度融合的路徑,幫助學生形成深度記憶,為高質量教學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助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