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環境對英語學習效果至關重要。從教育生態學角度看,當前高職英語學習環境存在諸多生態失衡現象,包括物理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價值環境,非生態化的學習環境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和學習動力。以生態給養理論為基礎,對非生態化的學習環境進行分析并指出英語學習環境的優化應該以把握學習者學習需求為前提,創設健康的學習生態系統,匹配高職學生的學習效能,使其能夠感知并解讀學習環境的給養,轉化為學習行動,完成學習目標。
[關鍵詞]教育生態;給養;行動;學習環境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9-0105-04
英國語言學家Rod Ellis把語言學習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教育環境;美國二語習得專家Collentine&Freed認為外語學習環境有以下三種:國內語言課堂、沉浸式學習和出國學習。前兩者是人為創設的教育環境,出國學習把自然環境與教育環境相結合。在自然環境下,語言學習者通過“習得”的方式學習語言,內化知識和技能,是一種理想的學習途徑。然而,大部分的學習者沒有機會出國學習語言,因此國內的學習環境對語言學習成效至關重要。本文嘗試以生態給養理論為基礎,針對目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學習環境優化策略以提高生態給養轉化。
一、生態給養理論概說
生態學始于19世紀中期,最初的研究對象是生物的生存狀態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美國社會學家沃勒(Waller)把生態學原理拓展到教育領域并在1932年提出了“課堂生態”的概念。美國教育家克雷明(L.Cremin)于1972年在《公共教育》一書中提出“教育生態學”并對其進行詳細闡述。教育生態學運用生態學理論中的整體性、關聯性和方法性等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系統內部及其與周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1]。為了更好地闡述生物及其周邊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美國生態心理學家Gibson提出了生態給養理論并創造了“給養(affordance)”一詞并將其定義為“what the environment offers the animal, what it provides or furnishes,either for good or ill”,即“環境為其中的動物所給予、提供和配置的,不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2]。給養反映的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環境為生物提供各種資源和機會,生物通過感知從環境中獲取內容并采取行動,感知結果及行動與生物本身密切相關。
二、生態給養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
給養理論的出現為教育生態學開創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論視野[3]。在外語教學領域,英國句法學家Van Lier把給養理論擴展到二語習得領域并提出給養是“個人在采取行動時所能獲得的內容(what is available to the person to do something with)”[4]。Lier認為“語言學習不是簡單地由教師向學生傳輸的固定符號;相反,語言學習是包括身體、認知和社會活動的復雜過程。”換言之,在不同的環境中老師引導學生獲得互動學習機會,給養理念把這些過程連接在了一起。戴煒棟把外語學習中的給養定義為“語言學習者在特定環境中將所能獲得的學習資源和互動學習機會通過內化等行為轉化成積極或消極的語言學習內容。”外語學習涉及個體和社會兩大因素,學習目標的實現需要的不僅僅是一種獨立的給養,而是一套完整的給養體系。物理環境、學習資源、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習者等因子通過互動,為學習者帶來給養并轉化成學習行動。生態給養對外語學習的影響體現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
(一)宏觀層面
Aronin和Singleton在2013年提出了給養宏觀三要素:語言學習者、環境和語言,給養的產生是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同語言學習者在相同的語言學習環境中,或者同一個學習者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轉化給養的情況都會有差異,學習環境對學習效果有顯著影響。
(二)微觀層面
從微觀角度看,學習者的感知、解讀和行動不斷互動,構成一個循環的過程。學習者感知到學習環境蘊含的學習資源和互動機會,基于自身的解讀并轉化成學習行動,獲得積極給養,完成學習目標。學習者因此對環境的解讀能力增強,進一步促進自我采取更多的學習行動,構成良性循環。
不同學習者的感知和解讀能力存在差異,最終導致其獲得不同的積極給養,如:森林中的一片樹葉對旅行者沒有意義,但蜘蛛卻可以用來避雨。森林是環境,樹葉是資源,蜘蛛感知到樹葉的作用(互動機會)進而采取了避雨的行動,蜘蛛將樹葉轉化成了積極給養,獲得生存機會。因此,在為外語學習者設計學習環境時,不能只是簡單地提供學習資源,而應該遵守一定的設計原則,提供能夠被學習者感知并正面解讀的資源和機會,促成給養的有效轉化。
三、高職院校英語學習環境生態給養失衡現象
英語學習是學習者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動態變化過程,生態給養視角下的英語學習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必須遵循生態系統的一般性規律。目前,高職院校英語學習環境在生態化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學生實現學習目標,主要包括:
(一)在密度制約機制(最適密度)影響下,高職英語學習環境不利于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
謝爾福德耐受定理認為,生物對其生存環境的適應有一個生態學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只有處于這兩個限度范圍之間,生物才能生存和發展[5]。種群密度太低或太高都會對種群的增長起著限制作用。許多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依然采用大班授課模式,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了解不同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推動學生語言知識和能力的全面、創新性發展。英語學習的生態環境處于失衡狀態,不利于學生獲得積極給養。
(二)英語學習環境與外部環境缺乏有效信息流通,整體處于封閉狀態,缺乏活水效應
為了維持自身的穩定性和良性運轉,健康的生態系統應該保持與外界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在英語學習生態中,學習主體、教學內容和學習行為等因子必須呈開放狀態。因此,英語學習環境應該與真實的語言使用場景有機融合,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但是,當前的英語學習環境與社會脫節。首先,教材內容更新速度跟不上時代發展,偏重語言理論知識,實用性不強;其次,教師教學理念陳舊,不適應新技術環境下的英語教學生態;教師課堂話語仍然偏重陳述性,以知識輸入為主,學生缺乏輸出機會;最后,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以英語等級考試和升學考試為目標,為考而學代替了為用而學。語言、環境和語言學習者處于封閉、不健康的生態系統。
(三)英語學習主體和客體關系失衡,造成局部生境效應
在教育生態系統中,局部生境效應或者花盆效應是一個常見問題。在封閉或半封閉的學習環境中,教師扮演了英語學習的主體,學生處于信息接受的被動地位,英語課堂依然以填鴨式教學為主。教師通過數字工具在有限的時間內輸出大量的知識信息,把英語課堂變成了趕行程的“旅行團”,學生走馬觀花地接收到了大量的知識信息,但是沒有充足的時間思考、理解、參與和實踐,對知識的掌握流于表面、內化程度不足,對老師過度依賴。學生處于英語學習的被動地位,語言技能沒有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培養,缺乏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難以滿足終身學習的需求。
(四)學習要素缺乏互動交流,難以達成“共生效應”的互利機制和協同進化效果
在自然生態環境中,單獨生長的植物容易枯萎死亡,而許多植物共同生長卻更容易枝繁葉茂,這是自然界中的“共生效應”現象[6]。同樣,在日常勞動、工作和學習中,群體成員的智慧、能力和過往的經驗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使群體的能力和水平得以提高。在英語學習生態體系中,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是教育生態中的重要因子,合作學習的效能遠高于孤立的學習方式。良性的師生和生生互動交流,可以通過互幫互助提高知識內化的效率,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效果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目前高職英語學習環境中存在不利于互動、合作學習的因素。主要包括傳統的教室布置、師生和生生的相處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非生態化元素。
(五)英語學習評價機制生態失衡,學生學習持續學習動力匱乏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高職院校英語教育的功能是培養具備英語技能的專業型人才。科學合理、生態健康的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客觀地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做出反饋,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目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主要采用“重結果、輕過程”的終結性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程度不足。許多高校對學生成績的判定比重有硬性規定,導致教師依然采用橫向比較的模式給學生評分,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動態變化。這種非生態化的評價方式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喪失學習動力,給英語學習的積極給養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
四、基于生態給養理論的高職英語學習環境優化原則
在為高職院校學生優化英語學習環境時,必須以生態給養理論為基礎,依據學生的感知、解讀和行動力的現實狀況,對學習環境的給養模式加以改進,促進積極給養的轉化效率,打造良好的生態系統。
(一)堅持貫穿生態理念的原則
在英語學習的各個環節中注重融入教育生態理念。著重考慮英語學習不同因子之間的互動關系,使外部生態環境建設與學生的內在情感變化維持動態平衡狀態,保持學習生態系統的開放性。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打造學習者互助、共生、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
(二)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基于生態給養的英語學習環境優化的目標是基于學生的學習效能,提供學習者有能力感知并解讀的資源和互動機會,促使其采取學習行動并獲得積極給養。具體而言,應該把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社會需求相結合,以學生學習動機因素為依托,構建英語學習動機和學習模型。對學習的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和價值環境加以設計,提供適切性高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激發其學習行為,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內化。
(三)堅持開放性原則
傳統的英語學習在物理環境、教學資源和教學組織方式上處于半封閉狀態,教育生態系統失衡。基于開放性原則創設生態健康的學習環境,有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情緒,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消除局部生態效應,實現共生效應和活水效應。開放性的教學資源有助于有效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和學習工具,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保障;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習情境更加貼近生活,提高學生對給養的感知效率,轉化成學習行為。
五、基于生態給養理論的高職英語學習環境營造路徑
(一)打造生態化的物理環境
語言學習中的有效給養是通過外界環境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環境為學習者的感知和行動提供資源和機會并驅動其學習行為。生態化的英語學習環境設計首先要考慮學習的物理環境,為學生提供環境支持。首先,為解決密度制約機制帶來的非生態化影響,建議控制英語教學班級規模和人數,采用小班授課模式。其次,對傳統秧田式的教室布局加以改造,便于師生交流,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再次,應重視教室內部裝飾。研究發現,淺色有助于消除大腦疲勞,提高學習效率[7]。因此,教室的墻壁、窗簾和裝飾物應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二)構建開放合作式課堂,實現活水效應和共生效應
生態化的英語學習環境必須是一種開放式、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和互動的系統。首先,應做到教學內容開放,課內外輸入的語言知識與時俱進,體現最新的社會發展動向,與學生專業相結合,構建立體化、生態型教學內容體系。其次,教學資源的開放性有利于多元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傳統教學資源和網絡平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通過多種渠道進行互動交流。最后,通過采取開放式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有利于開展合作式學習,對知識進行創造性解讀和探索,完成學習目標。這種合作交流式的多向互動學習,可以減少學生的學習焦慮和壓力,在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更高效地感知并解讀學習內容,轉化成學習活動,獲得有效給養,內化語言知識和技能。
(三)采用混合式教學法,翻轉課堂主客體關系,消除局部生境效應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生態給養”轉化具有明顯地促進學習的效果[8]。在英語教學中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選擇文秋芳教授提出的“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產出導向法”開展混合式教學,實施“學用一體說”的教學理念,有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而言,“POA產出導向法”的實施過程為:1.驅動:設置語言交際場景和學習任務,學生分析問題,剖析完成學習任務所需要的材料,產生學習動機。2.促成:協助學生選擇恰當的材料進行解讀,促成任務的完成。3.評價: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任務完成質量進行評估,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自我評價。混合式教學法在很大程度上扭轉學生在課堂上的被動地位,使學生變成學習主體,發揮自身能動性,對課堂給養加以感知、解讀并轉化成學習行動。
(四)建構生態化的學習評價體系
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要求把學習、教學和評價進行生態化融合,著力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調控、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因此,必須建立生態化的多元評價體系,采用適切性更強的評價標準和手段,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建設性的反饋,激勵其不斷采取學習行動,保持持續的學習動機,最大化利用評價對學習的反撥作用。多元評價體系包括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三個維度。首先,評價主體不應拘泥于傳統模式下的教師評分,建議采用教師評分為主,生生評分和學生自評為輔的模式。其次,對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的評價方式進行改革,把課堂學習評價、學習檔案、學習日記和課外拓展任務納入評價體系。最后,采用多維度的評價標準,以形成性評估為主,終結性評估為輔,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和態度以及學習效果的動態變化,由橫向對比轉變成縱向比較。生態化的評價體系使學生具有更強的學習成就感、自信心和動力。
六、結語
生態教育理念為英語教學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創建生態化的課堂需要對不同的因子進行優化。本研究基于生態給養理論,對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出現的生態失衡現象進行分析,把生態教育理論應用到英語實踐教學,提出優化學習環境的基本原則和具體路徑。這將有助于為學生創設開放、和諧、動態和多維互動的學習環境,提高英語學習積極給養轉化效率,有效促進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吳文.英語教學生態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2]黃妙玲,劉毅.近十年我國生態英語教學研究綜述[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33(7):101-108.
[3]周瑩.“生態給養”視域下大學英語學習環境設計研究[J].外語教學,2017,38(6):70-73.
[4]Gibson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78:129.
[5]田力.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6): 49-50.
[6]王可.生態理念下高職英語教學發展方向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1): 146-149.
[7]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秦麗莉,何艷華,歐陽西貝.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生態給養”轉化有效性研究[J].外語界, 2020(6):79-86.
(責任編輯:孟冬冬)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Eco-Affordance Theory
Tang Yajun
(Dept. of Public Courses, Anhui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bstract: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nglish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ere are many ecological imbalances in the current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clud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valu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Eco-Affordance theory,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better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nd the principles and paths of optimizing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should be put forward to match the learning efficac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nabling them to perceive and interpret the nurturing provided by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ranslate it into learning actions, and achieve their learn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Educational Ecology, Affordance, Ac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