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OBE理念下的教學,其實質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的背景下,生源質量和結構出現新的變化,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就顯得尤為迫切。本文依據OBE教育理念,探討了應用型本科學生學習設計的策略,包括學習目標的設計、內容的選擇、課堂教學的實施、評價與反饋以及學習目標的達成測量等,以期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就如何保障好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 OBE;應用型本科;學習方法;學習評價;可持續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9-0109-04
2018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意見的出臺為新時代高等學校如何保障人才培養質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大學建設的基礎性工作[2]。因此,對于高校教師而言,重點要落實好“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兩項要求。為此,教師做好學習活動設計與實施是關鍵。
學習是高度情境化的活動。影響學習活動的因素或變量很多,但主要涉及學情、學習的目標、內容、環境、過程、評價與反饋。古人云,名師出高徒,這說明教師教的水平非常重要,但與學生學習獲得成功沒有必然的聯系。大詩人陸游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科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積極地參與自己的學習活動,才能深度理解概念,當他們深度理解概念時才能將所學到的知識以一種更加實用的方式真正遷移到真實的情境中去[3]。因此,教師教的目的是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學習設計的內涵原則
(一)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國內外學者對學習興趣有多種界定。Hidi和Renninger在《興趣發展四階段模型》(即,被觸發的情境興趣、得以保持的情境興趣、形成中的個體興趣和成熟的個體興趣)一文指出,興趣是指一個具有認知和情感、情境和個人維度的動機變量,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重新接觸特定學科內容的傾向。他們指出,個人興趣對學生的注意力、毅力、努力和學習成果有積極的影響[4]。杜威認為,興趣的本質在于認清客體的價值從而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和專心致志于某種活動。他指出,我們如果能夠發現個體的急迫需要和能力,又能夠提供一個有材料、有用具、有資料的環境,并恰當地指導它們使用,他自然就會有興趣了[5]。Iran-Nejad等人認為,興趣是對內部知識建構性的、動力性的和創造性的重新概念化[6]。李洪玉等人認為,興趣是一種認知傾向,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7]。趙維華認為,學習興趣是指一個人對學習的積極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8]。王衛華指出,學習興趣體現了一種價值、情感,它是一種心理構型,一種驅動認知發展的原始力量與策略,它能附著于具體對象或活動中,以喜愛、好奇、專注、選擇、持久、韌性、深入、不知疲勞等方式對象化地顯示出來[9]。學習興趣是比教育更原本的存在,教育并不能直接培養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源,教育是流。學習興趣決定著教育,而不受教育所決定。教育對學習興趣的影響具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10]。
事實上,興趣與個體所處的環境有關,也與個體的認知、技能和毅力有關,興趣隨著個體參與活動或探索事物的過程變化而變化。個體的興趣是多元的,但是大多數興趣是瞬時的,少數興趣持續時間較為長久,個別興趣具有永久性。比如,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抓周”習俗也證明了個體興趣的特點,很少有孩子小時候抓取了什么,長大以后就感興趣什么,另外絕大多數活動或事物,幼兒是無法接觸的,也就談不上對興趣的測試,比如攀巖、騎馬、射箭、壓力測試之類的活動。歐洲人擅長足球,亞洲人偏愛乒乓球,這說明興趣具有群體性和區域性。因此,興趣是個體對周圍事物或活動的一種積極反應,受群體性和區域性影響,隨著個體探索事物或參與活動挑戰的難度和個體的毅力以及個體所處的環境變換而變化。
學校教育屬于群體性活動,必然對學習興趣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一點可以從我國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質看出,2022年教育年報統計,我國高考錄取率接近60%。我們每個人對未接觸到的事物或活動并不清楚是否感興趣,只有接觸了它們,才能進行取舍,也就是教育影響所產生的情境興趣能否轉化為個體興趣取決于個體的認知、能力和毅力。當然,能否形成持久的興趣,就看我們選擇的事物或活動是否形成了成熟的個體興趣。
(二)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
Sun等人認為,興趣是學習的關鍵條件,它能使學生參與學習內容,并幫助他們建立有意義的研究聯系[11]。Lizzio等人研究表明,感知興趣和相關性與通用技能的學習呈正相關[12]。興趣的發展不僅僅依賴于教師的活動,還與學生的參與、先前的知識和經驗有關。Heidi等人認為,以往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學習和工作經驗也可能對學習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興趣產生影響。個人對學習可持續性能力的興趣可以成為獲得可持續性學習目標的先決條件[13]。Tuononen等人認為,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包括系統思維能力、預期能力、規范能力、價值思維能力、戰略能力、人際能力和不同的一般學術能力,如批判性思維[14]。Wiek等人將批判性思維、溝通、多元思維、解決問題、研究、數據管理和自我監管等關鍵的可持續性能力與一般的學術能力區分開來[15]。由此看來,學習的可持續以學生已有的專業技能、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和協作的能力等能力為基礎,進而需要發展批判性思維、系統思維、價值思維、預期思維、多元思維等高階的思維能力。
在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特別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有一部分學生并不是因為興趣學習,而是迫于就業、升學或課程達標要求等原因被動學習。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大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學習之初,由于他們的基礎知識較為薄弱,而學習知識的難度反而增大了,因此他們在整體上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并不是太好,未能得心應手地解決問題,也就很難給他們帶來好奇和進一步探索的愿望,以至于挫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因而,憑借興趣讓他們學習,有些過于樂觀。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生活或學習上不得不面對沒有興趣的事情[16]。有時候,我們對某些事情堅持了一段時間后,能夠順利地面對困難和挑戰,慢慢地就感興趣了,進而有了堅持的意愿。Eccles指出,只有在學習者期望成功,且重視學習任務的價值時,他們才選擇有挑戰性的任務[17]。
綜上,如何讓學生具備可持續學習能力,首先就是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和協作能力,其次就是要逐漸挖掘和拓展他們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學習設計的目的就是鞏固和培養學生的一般的學術能力,滲透拓展他們的可持續學習能力。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學習設計的實踐路徑
陳佑清指出,學習中心教學就是指教師通過多種引導性、促進性教導,如情境創設、動機激發、方法指導、動作示范、過程反饋、效果評價等,引起和促進學生能動參與學習活動、獨立完成學習過程,并將學生能動、獨立的學習置于教學過程中心的教學[18]。教師面對學生需要做很多工作,如動機激發、講授知識、方法指導、活動示范、過程反饋等,其中,最為關鍵和核心的工作是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并促進學生能動、獨立地完成學習過程。學習設計不是隨意的,而是通過分析和評估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生學情、學習條件等變量的特點、要求和實情,綜合確定[19]。學習科學研究表明,學習者出于個體的動機和參與、感覺到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學習所需的支持類型等因素,會在學習活動中有不同的興趣和準備程度。學習者的興趣、動機和參與水平往往是正相關的,這意味著學習者的興趣程度越高,動機就會更強,還會產生更有效地參與[20]。因此,學習設計也依賴于學習者的興趣、動機和參與的水平,學習設計的目的就是依據學習者的水平,設計學習項目或問題,進而提高不同水平學習者學習的有效性。當然,學習有效性與學習者的參與相關,無論何種層次的學生,都有學習態度積極的,也有學習態度消極的。對于那些沒有多少學習興趣或對特定學習內容缺乏理解的學生,要適當降低學習的難度,在學習設計上以簡單趣味為主,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習,對于那些具有更強烈學習興趣的學生,可以通過調整學習的支持程度,為其提供更具挑戰性的內容以發展并強化他們的興趣和理解??傊瑢W習設計的原則需要考慮學習者的興趣、動機和參與程度的差異,同時通過支持基于內容的交互和為學生提供思考和學習的腳手架來實現。
(一)學習目標設計
學習目標設計是基于學生學情的,就學習內容而言,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水平、興趣和動機,決定著學生能夠學習什么和愿意學習什么。學習目標一定是明確的、可衡量的、可觀察的(行為、態度的具體表現形式),這對于后續的學習活動設計和學習評價是至關重要的。在目標設定時,借助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的認知層次設計學習目標,盡可能包含具體的知識點,但目標要簡潔、精確,每節課的學習目標數量根據知識的難以確定,不宜過多,學習目標設定時須使用一些可衡量的行為動詞,比如列舉、講述、解釋、識別、歸納、計算、推斷、比較等。
(二)學習內容與資源設計
學習科學指出,如果學生暫時還未能與學習的領域建立有效的聯系,則需要明確學習內容的效用,并通過新穎性、挑戰性、驚奇性、復雜性或不確定性來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幫助他們在現實世界和學習內容之間建立聯系,或者在學習領域中的不同主題之間建立聯系[21]。學習內容須要依據學習目標選擇,而不能簡單地使用一本教材直接應用,可以考慮納入反映學科前沿、社會熱點的內容,選擇的內容一定要服務于學習目標,避免資源的堆砌和無效。學習內容設計主要包括概念、推理、情節、使用方法、操作過程、技能演示等。學習資源的設計主要包括與知識學習相關的故事、案例、應用,與技能訓練相關的仿真實驗、演示視頻,與啟迪心智相關的思政案例,與鞏固和提升能力相關的優質MOOC平臺資源,也可以是微課資源等。
(三)學習過程與方法設計
1.過程設計
過程設計的任務就是如何指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有效學習。課前,推送學習任務單(包括趣味故事,或相關知識的應用情況,引發學生的好奇和興趣),幫助學生完成課前自主學習。課上,連接課前,導入學習內容,梳理知識點,開展小組活動,進行學習反饋。課后,安排全體學生完成基礎達標作業,安排根據學生能力選做的拓展作業,設計高階知識點補充的鏈接拓展作業,推送前沿知識研究。
課上,如果沒有小組活動,根據每個人高度專注狀態一般不會持續15分鐘的常識,建議間隔10至15分鐘左右設計一些互動(比如不超過5道題的小測驗、隨機提問等),以達到重啟學生注意力的目的,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程學習上。對于較高難度的學習內容,建議采用案例或類比的方式進行闡釋,讓生硬晦澀難懂的內容變得直觀、簡潔明了,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設計的活動中,體驗學習內容。
2.方法設計
學習需要一定的工具、手段、方法和設備,因此設置能夠幫助學生直接參與學習、支持他們拓展對學習內容理解的腳手架是至關重要的。OBE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這就要求教師要借助雨課堂、學習通等移動教學工具,采用基于問題的學習(PBL)、基于項目的學習(TBL)以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等方法開展教學[22],增強教學的互動性,提高學習的便利性。
學習方法要依據學情而定。如果學生具有一定的經驗,就可以啟發學生通過反思產生相應的體驗,如創設復雜問題或者綜合問題的學習情境,迫使學生加大學習投入,挑戰學生的高級思維;相反,當缺少相應的經驗時,就需要運用動手操作、實地觀察等學習行為獲得經驗,然后才可能引發學生產生體驗[23]。
(四)學習評價與反饋設計
學習評價是基于學習目標的評價,主要包括知識和技能、可持續學習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評價的方式包括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24]。學習評價的目的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并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教師要注重形成性評價的設計,制作清晰可測的評價量規,讓學生在課程學習的全過程中始終保持良好的投入狀態,確保教師對學生有效地支持。學習評價應把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狀態以及學習效果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指標,其中學習行為包括能做什么、會說什么、能創作什么、能寫出什么,學習狀態包括態度、合作的意愿、興趣、動機、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學習效果包括滿足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否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能力?;A知識和技能的評價是及時性的,在一次完整的學習結束時完成所有的評價,評價一般包含評價的準確度、可信度、難度和區分度等要素。
反饋設計的目的在于形成學習的閉環,持續改進教學中的不足。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包括互動的平臺、方式,主要涉及教師對作業的點評和批改、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之間的交流等。
(五)學習目標達成設計
學習評價的設計與實施是學習目標達成設計的基礎。根據學習評價實施的情況檢驗學習目標達成的總體情況,如果絕大多數學生(比如80%以上)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則可以認為學習目標達成。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測評的考核方式實現,通??梢岳冒嗉墱y驗的平均值來判斷??沙掷m學習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需要課堂觀察進行[25],如果要形成群體的高階能力,則可能需要多次學習的持續判斷,也可能需要多門課程的支持,群體高階能力的達成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教師依據每堂課的學習達成和學習反饋情況,確定下一次學習目標的設計和實施,形成良性的循環,最終實現課程學習目標的達成。
三、結語
以學生的學情為依據設計教學,體現了學生中心的設計理念,依托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實施教學,體現了質量保障的教學理念。通過本文的探討,以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囑托和國家教育政策的要求,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就如何保障好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孟慶瑜,陰冬勝.發揮“主力軍”“主戰場”“主渠道”作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N].人民日報,2021-06-08.
[3][20][21][英國]R.KeithSawyer.劍橋學習科學手冊(第2版)[M].徐曉東,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3、701、702.
[4] HIDI S,RENNINGER K A.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6,41(2):111-127.
[5]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72.
[6] IRAN-NEJAD A,CECIL C.Interest and learning:a biofunctional perspective[M].L. Erlbaum Associates,1992:297-332.
[7]李洪玉,何一粟.學習動力[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43
[8]趙維華.淺談初中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25(1):60.
[9][10]王衛華.現象學視野中的學習興趣與教育[J].教育研究,2022,43(10):95-105.
[11] Sun, L., Siklander, P.T. and Ruokamo, H. How to trigger students’ interest in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Seminar.net,2018,14(1): 62-84.
[12] Lizzio, A. and Wilson, K.First-year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apability[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4,29(1): 109-128.
[13] Heidi H, Senja L, Janna P, et al..Perceived interest in learning sustainability competencies among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23,24(9):118-137.
[14] Tuononen, T., Hyytinen, H., Kleemola, K.,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learning generic skills in higher education-enhancing and impeding factors[J].Frontiersin Education,2022[7]:328.
[15] Wiek, A., Withycombe, L. and Redman, C.L.Key competencies in sustainability: a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academic program development[J].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11,6(2):203-218.
[16]呂達,劉立德,鄒海燕.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62.
[17] Eccles,J.S. Who am I and what am I going to do with my life?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identities as motivators of a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9,44(2):78-89.
[18]陳佑清,楊紅.學習中心教學:高質量育人的有效途徑[J].人民教育,2022(Z1):83-85.
[19]陳佑清.發展性學習的過程屬性及學習中心教學的建構[J].當代教育科學,2022(2):3-9.
[22]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教學設計:從課程到課堂[EB/OL].https://ctld.sjtu.edu. cn /news/detail/684.
[23]陳佑清.學習中心教學論[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198.
[24]余林.課堂教學評價[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5]夏雪梅.提升教學從觀察課堂開始[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孟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