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轉變自身教學理念,通過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如開展信息化教學,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合作學習等方式學習,達到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
作者簡介:楊繼玲(1977—),女,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第一中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提升學生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健全學生人格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通過構建高效課堂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貫徹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要教學目標,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促進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必要性
隨著《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發布與實施,核心素養教學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教師需要認識到培養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所需要形成的基本素養。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責任意識等[1]。
通過構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能夠認識到自身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激發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的責任意識;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提高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和行為準則;能夠增強法治觀念,了解法律基本常識,養成守法用法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能夠形成健全人格,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基于以上原因,教師應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需遵循的原則
(一)以生為本原則
教師需要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應了解初中生的性格特點和喜好,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尊重學生的意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教師需要運用有效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勇于發表自身意見與看法。教師還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難度,降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難度,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多樣化原則
遵循多樣化原則,意味著教師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式、合作式的學習探究和體驗活動,給予學生新穎的學習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遵守多樣化原則,可以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形象,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
(三)實用性原則
教師在構建高效課堂時,需考慮教學內容是否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能否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提供助力,學生能否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需要秉承實用性原則,為學生提供實踐應用的機會,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在生活中自覺遵守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以學生為主體,營造互動氛圍
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水平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息息相關。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從根本上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學習環境與學習資源,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應將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目標,引導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奏響中學序曲”這一課的教學為例。該節課是學生邁入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第一堂課。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在于,轉變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充分了解小學與初中生活的不同,消除對校園的陌生感,積極認識新的同學與教師,對新生活充滿期待。為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
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若干中學生活的照片,讓學生感受初中生活的魅力,并鼓勵學生分享對初中生活的向往。教師需要構建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講述開學第一天的經過與感受,讓學生盡快融入集體生活。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與周圍的同學打招呼并進行自我介紹,促使學生通過交流互動結識新朋友,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初中階段對學生的成長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應在新的集體生活中涵養品格,提升自我,培養優良品質。
(二)開展信息化教學,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教師需要掌握多樣化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通過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信息化教學手段可以將枯燥靜態的文字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動態模式,將相關知識以直觀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或視頻直觀理解所學知識,提升理解能力。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給予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參與民主生活”這一課的教學為例。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民主權利以及行使民主權利的方法,自覺參與民主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意識。
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教師需要做好備課工作,采取信息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準備相關視頻。比如,播放介紹村民說事制度的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村民說事制度,了解基層群眾對民主權利的行使情況,知曉我國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知曉村民或居民可以向所在村委或社區提出意見,由此增強學生的民主意識與政治認同。此外,教師還可以播放有關民主選舉的視頻,讓學生通過了解職工或群眾投票參與決議表決或選舉干部等內容,感受到我國選舉制度的公平、公正、公開。
信息技術手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主意識和法治觀念,讓學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民主權利,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為了提升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活動參與積極性。角色扮演活動的開展可以賦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多的活力[3]。通過扮演不同角色,學生可以體會不同角色的思維、經歷和情感,了解行使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的方式和途徑,了解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禮儀,等等。此外,角色扮演通常需要多人參與,因此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與合作溝通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讓學生通過開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認識社會。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多彩的職業”這一課的教學為例。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形成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樹立清晰的職業目標;認識到職業變化與社會發展相關,懂得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自身價值的起點。
為了讓學生認識社會,形成正確的職業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在真實情境中深化認知。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教材中介紹的職業,如磨剪人、新型職業農民、人工智能工程師等,讓學生了解各種各樣的職業,提高對各種職業的認知。接著,教師可將教室布置成求職現場,讓學生扮演求職者,通過開展模擬求職活動,加深對各種職業的了解,初步了解自己未來的職業意向,形成正確的職業觀。
(四)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共同提升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凸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4]。教師需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劃分學習小組,確保每個學習小組的總體水平相近,讓學生可以在組內相互學習交流,實現共同提升。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遵守規則”這一課的教學為例。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認識自由與規則、自律和他律的關系,具備基本的規則意識和安全意識,并學會遵守規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如:“探討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思考如果所有人都不遵守交通規則會產生什么后果?”讓學生在組內探討問題,思考問題的答案,增強學生對規則的認同感。
通過在小組內思考和討論,學生能夠認識到,要遵守社會規則,發自內心地敬畏規則,將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將規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在新課標背景下轉變教學觀念,重點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教師應了解初中生的性格特點,根據初中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構建高效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虞志華.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構建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A4):127-129.
[2]劉昌玉.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構建路徑[J].名師在線,2022(15):25-27.
[3]陳蕓.滲透學科素養 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J].名師在線,2022(15):28-30.
[4]王弘.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活動設計策略:以“生活在新型民主國家”一課為例[J].新校園,2023(11):29-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