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單元教學即圍繞學科大概念開展的教學,是新課標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方法。將其用于小學英語課堂,能解決傳統單課時、單語篇教學的局限性問題,使學生從整體理解英語知識、英語課題,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及英語核心素養。文章從實踐角度出發,探討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大單元教學法的策略,以期為小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英語;大單元教學;有效策略
作者簡介:薛小銳(1981—),女,西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英語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訓練他們的英語技能,促進他們更好更快的發展。而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喜歡采用直接灌輸的方式,直接講解課本知識,這不利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和提升。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教師應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入全新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高效學習。而大單元教學便是其中一種。在環環相扣的大單元教學活動及以大概念為主線的單元主題引領下,學生能更直觀地掌握單元核心知識與人文主題,提升英語思維及素養。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運用大單元教學法,整合教學內容,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構建更高效的英語課堂。
一、完善大單元計劃,優化課程體系
(一)明確教學目標,注重素養培育
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應用大單元教學法,教師要從學科整體視角進行整體性設計,突出大單元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的系統性、綜合性特征,以及學科大概念、學科本質。并且,教師應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為教學目標,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教育效果均衡的大單元教學體系,以滿足新課標對小學英語教學提出的要求[1]。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PEP)四年級下冊Unit 2“What time is it?”的大單元教學中,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后,教師結合單元z6qLZxo3vj5BZ0IvbKtHAr8aJSvasStx6LWbYulNJn0=內容、新課標要求及學生學習能力,設計了具有清晰層次的單元目標:掌握陌生單詞的拼讀拼寫方式,完成單元核心句型“What time is it?”“It's...o'clock/time for.../time to....”的系統學習,了解其適用語境、應用方法;學會閱讀日常作息表,能根據本課所學知識,使用英語表達日常作息表中的內容,包括應在何時做何事,能根據生活經驗,指出日常作息表中的不合理內容并進行修改,能根據個人喜好、個人時間安排,為自己制作一張作息表;在完成大單元學習后,能形成較好的時間概念,可以圍繞“time management”主題,與他人展開特定情境下或場景中的英語交流。
單元教學目標應符合大單元的知識要素、人文要素和學情。針對有特殊需求或學習能力上與他人差異較大的學生,教師需要基于實際情況,為其設置個性化學習目標,保障英語教學能面向全體學生。
(二)設計學習任務群,培養學生能力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英語大單元教學,需圍繞新課標提出的學習任務群展開。教師應認真研讀課標要求,了解各學段英語學習任務群的具體目標,結合學情,設計可滿足學生興趣喜好、激活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子任務。子任務是具體的任務,是能在短時間內使學生完成學習、實現突破的主要活動,可以在基于單元整體的教學活動中培養、鍛煉學生的特定能力[2]。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PEP)五年級上冊Unit 4
“What can you do?”的教學中,教師聯系單元各板塊的內容、教學活動,設計了指向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與英語思維發展的學習任務群。在Section A中,教師先帶領學生完成單元關鍵單詞、句型的學習,隨后要求學生聽聽力材料,并分析聽力材料中的內容與“What can you do?”這一單元主題有何關聯。學生需認真聆聽,根據單元所學新知及此前已掌握的舊知,記錄聽力材料內容并進行基本的分析,從中獲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這條信息,再正確使用英語表達出來。本環節結束后,教師設計了對比、分析活動,讓學生動腦思考,說明“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abilities?”。整個教學活動以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引導及鼓勵學生完成英語表達為主,完成了本單元的核心任務群。在Section B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了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活動,要求學生根據單元所學繪制思維導圖,并根據思維導圖完成創意性的語言表達與綜合口語交際,使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學習、討論中,提升英語思維與表達能力。
在規劃英語大單元課程體系時,教師應根據學段的教學要求,設計特定的學習任務群,以便在由多個課程、多個單元整合而成的大單元教學中,實現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提升大單元教學效果。
二、開展大單元教學,創新教學方法
(一)巧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表現效果
在小學英語單元教學中,信息技術多應用于大單元教學情境創設或為學生解釋復雜、抽象的英語知識中。信息技術直觀、生動且具象化的表現形式與小學生接受信息的習慣、偏好一致。因此,教師可以在單元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與單元主題、單元知識點密切相關的信息化素材,讓學生更好地整合單元核心知識,并以此創設課堂情境,使學生沉浸其中,順利融入課堂[3]。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PEP)三年級下冊Unit 3“At the zoo”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引出大單元主題,教師在課上使用信息技術,創設了與學生生活實際及興趣喜好相符的教學情境。教師為學生播放了一段動畫短片,片中的主角與自己的伙伴一同去動物園玩。短片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給大單元教學創造了良好的開端。在學習與動物有關的單詞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動物圖片及對應的單詞,加深了學生對該動物及其英語表達的印象。為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教師在網上下載了許多動物園的小動物照片,并將其剪切成拼圖狀,設計了基于信息技術的特殊活動“Happy animal puzzles”。學生可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依托其交互功能,通過點擊或拖拽等方法完成拼圖。在完成拼圖后,學生要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畫面中的內容編創一個小故事,并在組內分配好角色,完成即興的英語課本劇表演。在親身體驗趣味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本課所學知識的認識與了解,提高了參與后續學習活動的興趣。
信息技術在大單元教學中的巧妙應用,可以推動單元教學順利開展,將英語知識以更生動形象且極具趣味性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顯著提高學生在大單元學習中的自主性。
(二)學習敘述故事,引導學生處理信息
故事敘述性質的課堂活動多與英語閱讀教學搭配,可以為學生提供使用英語表達的機會。在實踐中,學生需自行閱讀文章、研讀故事,站在個人角度梳理文本內容及素材,并在完全理解故事內容后,組織語言,使用英語完成故事輸出。故事敘述有著完整的知識輸入、知識內化與知識輸出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還可以培養其快速處理信息、從多種信息中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4]。
例如,人教版小學英語(PEP)五年級下冊Unit 3“My school calendar”的單元語篇中提到了許多活動項目。這些語篇與生活密切相關,學生相對熟悉,易于開展后續活動。除教材語篇以外,教師還提供了課外資源,包含課本中未提到的活動名稱及其項目內容。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閱讀,通過快速對比閱讀的方式找到單元語篇和課外資源中與活動項目有關的信息。在對文本內容有大致了解后,教師讓學生選出一項自己最感興趣、最喜歡或有真實經驗的活動,圍繞教材內容或過往的個人生活經驗,以該活動為主題,正式開始敘述故事。學生既可以復述教材或資料中提到的故事情節,又可以敘述自己回憶中的內容,邏輯合理即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活動任務,教師還特別給出示范,根據“Story time”板塊中的信息編寫了一段英語故事:“I like summer because I like eating grapes...”。學生要根據教師給出的示范以及“Story time”中的內容,使用英語敘述故事,完成個性化表達。
敘述故事活動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各式各樣的文本供學生閱讀,這些文本既可以是單元教材文本,又可以是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課外文本,只要有鮮明的故事情節、通順的語言邏輯,且閱讀難度符合當前學生的英語水平即可。
三、推進大單元實踐,強調知識應用
(一)開展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能力
項目式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以單元的核心任務和關鍵知識為主題,設計需要使用本單元英語知識、英語技巧和從前學過的某些特定知識、技巧才能解決的真實問題,并將問題以項目的形式呈現。為了展現項目的完整性,教師應提供情境任務或引導線索,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深入項目內核,完成項目探究[5]。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PEP)六年級下冊Unit 4“Then and now”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圍繞教材內容講解關鍵知識,并額外設計了圍繞單元主題“Then and now”的英語演講活動,將其作為該單元的終極項目任務。為了使項目順利推進,教師在單元教學中設計了新穎的單元情境:“請扮演校園記者,開展以‘Life in the past and life in the present’為主題的社會采訪。”在學生采訪結束后,教師讓學生整理采訪報告,并據此撰寫演講稿。該情境完整,可以使學生從生活角度出發,探究單元主題、單元內核。這既突出了單元人文主題的育人價值,又將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學生獲得趣味性的實踐經驗。為了豐富最終演講稿的內容,除了讓學生參與社會采訪,教師還給學生提供了其他資料,助力學生完成項目任務。
項目式學習可以將單元教學中相對零散的知識點整合,構建一個完整的項目,使學生在真實場景中使用英語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思維品質的綜合提升。
(二)運用讀寫結合,搭建語言應用平臺
讀寫結合是常見的英語知識應用方式。教師要通過前期的閱讀教學,讓學生完成知識輸入,學會單詞、句型,掌握在不同語境下英語語言的表達技巧,隨后開展寫作訓練,給學生提供應用英語語言的平臺,使學生運用閱讀中積累的語言知識完成寫作任務。
例如,人教版小學英語(PEP)六年級上冊Unit 4
“I have a pen pal”的單元教學圍繞“我的愛好”這一主題展開。單元知識點中包含許多與個人愛好有關的單詞及介紹個人喜好的句型,如“hiking”“cook”“I like dancing”“He lives on a farm”等。單元主題來自學生的生活,適合延伸、拓展,構建讀寫結合活動。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設計了許多圍繞教材內容與單元主題的口語交際環節。首先,教師讓學生在閱讀單元文本語篇、對話語篇后,與同桌進行分角色朗讀,或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加深學生對關鍵句型的印象。其次,教師讓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自己的愛好,并說明原因,或講述一次與該愛好有關的經歷。最后,在學生分享完個人愛好后,教師開展寫作教學,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故事構建寫作框架,再圍繞框架填補細節,完成英語寫作。
讀寫結合方式在小學英語大單元教學中較為常見。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單元整體角度出發,完成單元語言素材的學習,并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一篇嚴謹、有序且品質較高的創意作文,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結語
總之,在小學英語課堂上使用大單元教學法,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使學生從整體視角學習英語知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實踐中,教師要設計完備的大單元教學計劃,調整教學目標,設計學習任務群,做好前期準備。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也可以設計故事敘述活動,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同時,教師要合理設計大單元教學下的實踐活動,開展項目式學習或讀寫結合練習,為學生提供應用英語知識的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培.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英語大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探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0):99-101.
[2]張文霞.實施小學英語大單元教學,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J].英語教師,2023,23(21):177-179,183.
[3]錢蓉.立足大單元,創建高效課堂: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3(23):59-61.
[4]孫國軍.英語學科大觀念下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思路[J].第二課堂(D),2023(5):53.
[5]孫琳琳.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英語大單元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