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還有利于培養其審美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文章從安全性、趣味性、計劃性三個角度出發闡述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運用自然材料的基本原則,探討在色彩類、構圖類、造型類美術活動中運用自然材料的策略,以期增強幼兒園美術活動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幼兒園;自然材料;美術活動
作者簡介:陳凌希(2000—),女,上海市嘉定區詠竹幼兒園。
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自然材料的運用能夠豐富幼兒的美術創作,為幼兒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助力幼兒提升美術素養。因此,教師應重視自然材料在活動中的運用策略,結合美術活動的主題搜集各種自然材料,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創作出新穎生動的美術作品,增強幼兒創新意識的同時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彰顯自然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育人價值。
一、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運用自然材料的原則
(一)安全性原則
安全性原則是指教師利用自然材料組織美術活動時,要引導幼兒規范使用美術工具,充分保證其人身安全[1]。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精心挑選自然材料和活動工具,并留心觀察他們的活動表現,必要時及時制止其危險行為,以此降低發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對自然材料進行分類,按照一定順序整齊擺放這些材料,并用不同的圖案提示幼兒合理選擇自己所需的素材,引導他們在保證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進行自主操作,為美術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二)趣味性原則
幼兒對新鮮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但是他們難以對一件事情保持長久的專注。因此,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容易出現分心的情況,這樣不利于他們充分發揮自然材料的應用價值。對此,教師應設計具有趣味性的美術活動,根據課程主題選擇自然材料,以此促使幼兒主動參與互動,提高課堂專注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根據幼兒的真實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利用豐富的自然材料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促進幼兒綜合素養的發展。
(三)計劃性原則
25def1d3e982d3d4ffc240a917a0840ed7d21ccefc865351542921f111a12358計劃性原則要求教師在美術活動中充分考慮幼兒的實際需求,根據其認知特點、興趣愛好、接受能力等因素選擇自然材料,切實保證幼兒園美術活動的整體效果。例如,教師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認知能力來選擇美術活動材料。在小班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體積小且較為直觀的素材,以此逐漸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在大班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較為精細的自然材料,以此挖掘幼兒的個人潛能。這樣,不僅能夠為幼兒營造和諧、愉快的活動氛圍,還能夠提升他們的美術素養,有效增強教學效果。
二、自然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策略
(一)色彩類美術活動中自然材料的運用
1.拓印
拓印是一種以模仿或效仿為主的美術表現形式。在幼兒園色彩類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利用自然材料進行拓印,進而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實踐力和創造力。首先,教師應向幼兒傳授拓印版畫的基本方法:第一步,在卡紙上設計簡單輪廓的圖案;第二步,把圖案上的每個部位都剪下來,并將其固定在一張紙上,其中每個部位的連接處要留出空隙;第三步,用畫筆上色,將色彩均勻地涂在鏤空部位上;第四步,把印紙固定在底稿上面反復拓印。明確拓印方法后,教師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各種形狀的樹葉,引導幼兒按照以上方法進行操作,讓他們在自主練習中完成拓印的第一幅作品。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思考樹葉有哪些拓印方式。其中,有的幼兒將樹葉分成若干份,并利用其拓印出向日葵的圖案。利用樹葉進行拓印的美術活動能夠充分鍛煉幼兒的想象能力,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樹葉的多種拓印方法,切實提高其創意實踐以及藝術表現素養[2]。
2.染色
染色是一項常見的美術活動。在教師的帶領下,幼兒可以利用經過加工的自然材料對喜歡的物體進行染色,這有利于培養其創新意識和聯想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課程主題合理選擇自然材料,如不同顏色的花朵、各個品種的草木等。在染色前,這些自然材料需要進行浸泡。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給予幼兒自主創作的機會,讓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具體圖案和浸泡后自然材料呈現的色彩進行染色。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在幼兒園的公共區域內展示他們的染色作品,以此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積極性與專注力。在此次教學中,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浸泡自然材料,根據圖案靈活搭配顏色,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提升色彩感知能力和審美素養。如此,幼兒能夠深刻理解自然材料的運用價值,逐漸養成留心觀察的良好習慣,有利于激發他們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3.石頭畫
石頭畫是指用蠟筆或顏料在石頭上創作,使石頭更具觀賞性的美術活動,是提升幼兒審美水平和創作能力的有效方式。開展活動前,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在附近的公園內收集各式各樣的石頭,將觸感、外形、顏色等方面存在差異的石頭放入小桶,而后回到幼兒園內統一清洗、晾曬。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關注這些石頭的特點,讓他們通過仔細觀察來獲取創作靈感。回到課堂,教師為幼兒準備顏色豐富的蠟筆和顏料,并介紹繪制石頭畫的基本方法,引導他們進行聯想和想象,大膽展示自己的創作風格。其中,有幼兒在橢圓形的石頭上涂上與雞蛋殼顏色相近的顏料,使其看起來像一枚雞蛋;也有幼兒在比較平整的石塊上用多種顏料畫動漫形象,別具特色;還有幼兒挑選若干塊形狀不同的小石頭,并用蠟筆在每一塊石頭上畫一朵向日葵,而后將其粘到硬紙板上,加上相框,制成一幅裝飾畫。可見,石頭畫使原本普通的石頭充滿藝術氣息,這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還能夠有效發揮自然材料的價值,從根本上增強幼兒園美術教學的實效性[3]。
(二)構圖類美術活動中自然材料的運用
1.葉貼畫
構圖類活動對幼兒的美術水平的要求較高。為了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有效融入自然材料,教師應根據課程主題與幼兒的興趣愛好設計多元化的美術活動,引導幼兒獨立思考自然材料的運用方式,從而為他們的自主創作打下堅實基礎。在創作葉貼畫的活動中,教師可以投放各種各樣的樹葉和大小一致的木板,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創造性地組合這些樹葉,并將其粘貼到木板上,從而創作出別具一格的葉貼畫。例如,幼兒受到繪本上樣式豐富的臉譜的啟發,嘗試在木板上利用樹葉拼接臉譜。此外,教師可以將幼兒的葉貼畫作品在幼兒園內的美術區域進行展覽,以此增強幼兒的成就感與創作動力。如此,不僅能夠拉近幼兒與大自然的距離,激發他們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還能夠提升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美術活動的育人效果。
2.豆貼畫
豆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可以作為自然材料運用于美術活動中,對培養幼兒的操作能力和審美素養具有積極作用。開展活動前,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不同種類的豆子,如綠豆、紅豆、黃豆等,并按照顏色分類擺放,鼓勵幼兒積極創作豆貼畫。其中,豆貼畫的創作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先在卡紙上設計具體圖案,再按照所畫圖案線條擺放豆子,最后將其固定在卡紙上;其二,先給豆子涂色,再用膠水將豆子按照一定的圖形樣式固定在卡紙上。在創作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積極聯想和想象,不斷挖掘幼兒的潛能,讓他們利用豆子創作內容豐富的美術作品。其中,有幼兒用綠豆設計一棵松樹,其外形非常逼真。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升華主題,滲透環保理念,倡導幼兒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為我國環保事業貢獻力量。如此,不僅能夠增強幼兒的想象能力、構造能力和對色彩的感知力,還能夠讓他們在實踐中提升美術綜合素養。
3.沙畫
沙子是幼兒在日常游戲中不可缺少的道具。多數情況下,幼兒喜歡用沙子開展“搭城堡”“挖地道”等游戲項目。作為幼兒熟悉的一種自然材料,沙子也可以輔助幼兒展開美術創作[4]。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樹枝、石頭等自然材料在沙子上作畫,創作出新穎的美術作品。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前往戶外活動區域的沙坑,讓他們取一定量的沙子平鋪在地上,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樹枝、木棒等工具當作“畫筆”進行創作。當幼兒完成學習任務后,教師對他們的作品進行點評,主要采用激勵性語言增強幼兒的創作信心。例如,為了畫出一家三口的肖像圖,有位幼兒先用較粗的木棒勾勒外形,再用較細的樹枝畫出眼睛、嘴巴、耳朵等器官,從而使沙畫更具層次感。教師請其他幼兒來觀看該名幼兒的創作過程,讓其他幼兒積累創作經驗,同時使該名幼兒充分體驗沙畫創作帶來的成就感。這有利于增強幼兒參加美術活動的積極性,彰顯自然材料的育人價值。
(三)造型類美術活動中自然材料的運用
1.泥塑活動
泥塑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組織泥塑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幼兒的創作體驗,還能夠潛移默化地使幼兒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提升幼兒的文化素養。在泥塑活動中,教師需要投放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自然材料,先傳授基本的泥塑創作技巧,再引導他們發揮想象力,自主設計泥塑作品。具體而言,當幼兒掌握基本的泥塑創作技巧后,教師可以組織他們進行實踐,讓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創作。其中,有的幼兒制作卡通人物泥塑,也有的幼兒制作擺件泥塑,還有的幼兒制作動植物泥塑,等等。當幼兒完成創作后,教師可以在講臺上展示最具創意的三個作品,并邀請創作它們的幼兒簡單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讓幼兒在自由討論中激活創造思維,從而切實增強美術活動的實效性。教師利用自然材料組織泥塑活動,不僅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還有利于提升美術課堂效率,增強教學效果[5]。
2.蔬果造型
為了使自然材料在美術活動中發揮出最大價值,教師應合理選擇自然材料,科學設計課程主題。具體而言,教師應選擇現實生活中幼兒熟悉的自然材料作為教學道具,并讓幼兒在熟悉的環境下展開自主探究,從而保證美術活動的有效開展。例如,蔬菜和水果是幼兒每天都要攝入的食物,教師提前準備西瓜、蘋果、玉米等蔬果,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搭配這些食材,設計具有創意的美術作品。其中,有幼兒先用若干根牙簽刺穿提前準備好的玉米粒、蘋果塊等,再將這些牙簽以傾斜排列的方式扎向一根胡蘿卜,從而完成“圣誕樹”的制作。可見,利用蔬果設計造型的美術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使他們從不同維度思考這些自然材料的運用方法,從而增強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提升幼兒園美術活動的整體質量。值得注意的是,活動中的幼兒需要使用牙簽、小刀等尖銳的工具,教師要仔細觀察,協助幼兒使用這些工具,充分保證他們的安全。
結語
綜上所述,自然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不僅使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都變得更加豐富,還能夠為幼兒營造良好的美術活動環境,激發幼兒創作動力的同時,使他們親近自然、認識自然,并主動探索自然材料在美術創作中的運用方式,從而提升美術素養。教師應基于自然教育理念,根據課程主題和幼兒的基本學情搜集自然材料,并將其運用于拓印、染色、沙畫等美術活動中,鼓勵幼兒自主創作。這不僅能夠提高幼兒園美術活動的教學質量,還對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施美.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開發應用自然材料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1):19-21.
[2]李艷.融入自然材料 增添課程活力:自然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J].求知導刊,2023(31):107-109.
[3]陸蘇媚.淺談自然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作用[J].成才,2023(18):94-95.
[4]蔣文茜.自然材料在幼兒園美術創意活動中的運用[J].新智慧,2023(4):46-48.
[5]吳燕.淺析自然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J].家長,2023(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