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藝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陶藝課程是培養幼兒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激發幼兒對陶藝的興趣,全面提升其審美能力、創造能力,促進幼兒身心發展。文章分析開展陶藝課程對幼兒成長的積極影響,圍繞了解陶藝、激發興趣、生活經驗、技能學習、作品展示等方面,提出幾點教學策略,旨在有效提升幼兒園陶藝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幼兒園;陶藝課程;中華傳統文化;特色課程
【項目基金】本文系2022年酒泉市教育科研課題“陶藝文化在幼兒園特色課程中的組織與實踐研究”(課題批號:JQ[2022]GHB1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馬芳(1990—),女,甘肅省酒泉市春光路幼兒園。
陶藝是一門精湛的傳統藝術。陶藝課程是培養幼兒觀察力、創造力及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構思有效的陶藝課程,成為幼兒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幼兒教師應加強對陶藝課程的開發與設計,發揮其育人功能,以陶藝課程激發幼兒的藝術潛能,為其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開展陶藝課程對幼兒成長的積極影響
(一)促進幼兒認知及思維發展
在陶藝課程中,幼兒需要按照一定步驟和順序進行操作,如混合陶土、塑形、燒制等,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面對制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陶土干裂、形狀不穩定等,幼兒需要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這要求幼兒園陶藝課程融合理論與實踐,讓幼兒通過觀察與操作來掌握較為豐富的技能[1]。此外,陶藝是一個創作的過程,幼兒需要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腦海中的構思轉化為實際作品,從而提升其創造能力與思維能力。
(二)促進幼兒社會性能力發展
良好的自信心是促進幼兒社會性能力發展的有效路徑。陶藝創作是一個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過程,幼兒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會不斷挑戰自我、克服困難,從而增強自信。同時,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和認可,幼兒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可使其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在幼兒園教育中,陶藝課程大多以小組活動展開,會讓幼兒在合作中完成作品。在這一期間,幼兒需要學會與同伴溝通、協商、分工合作,從而培養其團隊協作能力,并在協作中讓幼兒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
(三)促進幼兒審美素養的發展
3~6歲是幼兒審美能力形成的關鍵期,陶藝課程實現了“手工”與“鑒賞”課程的融合,幼兒能在作品創作、欣賞環節中接觸并認識各種形態、色彩、紋理的陶藝作品,可以學會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其審美水平在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此外,陶藝課程處于藝術教育的范疇,通過陶藝課程的學習,幼兒能掌握陶藝的制作方法,并能充分了解陶藝的歷史、文化、技藝等方面的知識這不僅能夠促進幼兒藝術素養的提升,還能讓幼兒感受歷史、文化魅力,更好地激活其對藝術的興趣與熱愛。
二、幼兒園陶藝課程教學策略
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等因素,從理論知識入手,選擇幼兒能夠接受的方式,讓幼兒了解陶藝文化,并逐步開展陶藝課程。
(一)借助故事閱讀,幫助幼兒了解陶藝文化
3~6歲幼兒對文字符號敏感度不高,在日常學習中,故事閱讀是幼兒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陶藝課程設計中,教師可以借助繪本故事向幼兒介紹與陶藝相關的故事,讓幼兒對陶藝產生基本了解[2]。具體而言,教師可圍繞著“陶藝”這一話題,利用繪本閱讀,向幼兒講述陶藝的歷史、傳說、典故等,幫助幼兒了解陶藝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通過深入閱讀繪本,幼兒會對陶藝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可促進幼兒的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故事繪本《博物館里的奇妙中國:陶器》設計課程活動,借助繪本閱讀讓幼兒了解中國陶器文化的歷史和特點,從而培養幼兒對陶藝的興趣和審美能力。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帶領幼兒觀看陶藝作品,并引導幼兒在觀察的同時,討論陶器的形狀、顏色、紋理等特點。待幼兒對陶藝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可提問:“你們知道這些漂亮的作品是用什么做的嗎?”并引出本次活動主8dDW366CsMquP2MGT68PAg==題,師幼共同閱讀繪本《博物館里的奇妙中國:陶器》。比如,通過對繪本故事的講解,教師可告訴幼兒:“陶器可以用來裝水、煮飯、盛飯……但在陶器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可能是用手捧的方式來完成這些活動?!苯處熆膳浜蠄D解,讓幼兒對陶器誕生前的世界有一個初步了解。隨后,教師可與幼兒共同閱讀繪本。通過分析畫面,幼兒得知:借助水和火焰,人類將松軟的黏土變成了更為堅硬的器物。以此類推,教師可通過畫面向幼兒介紹不同的陶藝造型、陶藝上的畫等,通過閱讀學習讓幼兒初步了解陶藝知識。在閱讀學習結束后,教師可詢問幼兒對“陶藝”的想法,并鼓勵幼兒自主講述自己對陶藝的認識,讓幼兒充分感知陶藝文化的魅力。此外,為進一步夯實幼兒對陶藝知識的了解,教師可在閱讀區為幼兒投放其他的閱讀材料,如《泥巴書》《陶陶的冒險》《泥巴變形記》等,讓幼兒主動對陶藝知識展開探究。
(二)設置情境活動,激發幼兒陶藝活動興趣
情境活動是幼兒園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情境教學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讓其快速接受所學內容。對此,在幼兒園陶藝課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和認知特點,設置與陶藝相關的情境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可結合幼兒喜歡的卡通人物、感興趣的動漫形象,為幼兒設計具有互動性、趣味性、探究性的情境,以此激發幼兒對陶藝的興趣,讓其在游戲中學習陶藝知識與技能,進而提高幼兒的陶藝學習效果[3]。
例如,幼兒喜歡觀看動畫片《巴巴爸爸》,教師可借助動畫片中的角色,為幼兒設計游戲情境。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為幼兒播放“巴巴爸爸做陶罐”的動畫,并借助動畫中內容為幼兒構建情境:“一連好幾個星期沒有下雨,巴巴爸爸家種的菜都被太陽曬蔫了。聰明的巴巴布萊特想要造一個水車,再用幾個罐子把井里的水送上來。巴巴伯聽到這個想法后,非常喜歡這個點子,他趕忙跑回工作室,開始制作陶罐。但是在巴巴伯做陶罐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意外。請小朋友們和巴巴伯一起,探索制作陶罐的方法吧!”
隨著課程情境的構建,幼兒對陶藝課程的興趣成功被點燃,在動畫的講解下,幼兒會了解到:“制作陶罐的第一步,需要用力揉泥巴,將泥巴中的氣泡排出去;但也別太用力,以免泥巴飛濺。做陶罐的第二步,將泥巴搓成球,一個泥球能夠制作一個陶罐;第三步,在轉動的底盤上把泥球慢慢拉成陶罐的樣子,要非常耐心和細心才行……”幼兒通過與情境的互動,掌握制作陶罐的基本方法,幼兒的好奇心也隨著情境的深入逐漸得到強化,為后續的實踐活動做好了準備。
(三)遷移生活經驗,幼兒自主設計陶藝造型
陶藝創作需要幼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對陶藝造型的想象與刻畫,能讓幼兒有計劃、有目的地完成各項工作[4]。對此,在實踐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回憶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場景、感興趣的物品,并鼓勵其將生活經驗遷移到陶藝創作中,讓幼兒自主設計陶藝造型。以生活材料為線索,讓幼兒初步展開實踐活動,以促進其創新能力的發展,讓幼兒在創作過程中感受到陶藝的樂趣與價值。
首先,教師可先將泥巴搓成不同的造型,并向幼兒展示不同造型的泥巴,以此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比如,教師可將準備的泥巴搓成圓球、長條、圓柱體等多種形狀,并向幼兒提出問題:“我們看完巴巴伯制作陶罐的過程,請大家看一看,老師手中的是什么物品,它像什么,如何搓出這個造型?”引導幼兒觀看實物,并讓其意識到“泥巴塑形簡單,可用泥巴做成各種想要做的造型”。其次,教師可為每位幼兒分發泥巴,并利用兒歌“小泥條搓呀搓,搓成小木棍,彎彎腰,拉拉手,拉拉手,不松手,接在一起成圓環,圓環圓環真好玩”,讓幼兒跟隨兒歌完成基本的造型設計,初步感知泥巴的特點。最后,教師提出問題:“大家想要制作什么造型的陶藝作品?”引導幼兒回憶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造型,并鼓勵幼兒對造型做出規劃與設計,讓幼兒利用泥巴塑造動物、植物等造型,初步發展幼兒的造型設計能力。
(四)融合傳統文化,學習全新陶藝制作技能
我國有多種陶藝制作工藝,其中“拉坯”與“彩繪”最為常見,教師可在陶藝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讓幼兒學習全新的陶藝制作技能。
1.學習拉坯制作工藝
拉坯是陶藝制作中的一項基本技能,通過學習拉坯制作工藝,幼兒可以掌握陶藝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在陶藝課程中,教師可以先向幼兒介紹拉坯的基本原理和步驟,然后指導幼兒進行實踐操作,讓幼兒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感受到陶藝的魅力和價值,體驗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第一步,教師可借助繪本、動畫等,向幼兒介紹拉坯的基本概念,通過對畫面、視頻的觀察與分析,讓幼兒掌握簡單的陶藝制作技能。第二步,教師可為幼兒播放基礎的陶藝拉坯視頻,讓幼兒觀察并模仿視頻中的手法,以視頻講解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力。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具體表現,還可利用教師示范的方法,向幼兒詳細演示拉坯的基本技巧和步驟,讓幼兒清楚地看到每個步驟的操作過程和要點,并注意解釋拉坯的原理和注意事項,確保幼兒能夠正確理解并掌握。第三步,教師可引導幼兒在掌握拉坯技巧后,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和創意,進行拉坯創作。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幼兒所儲備的實踐經驗不多,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簡單的圖案或模型供幼兒參考,但不強求幼兒完全按照模型制作,盡可能地讓幼兒大膽地創新。通過學習拉坯技能,幼兒與泥土展開親密接觸,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自然而然地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懷。
2.融合彩繪文化資源
彩繪是陶藝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讓陶藝作品更加豐富多彩。在幼兒園陶藝課程中,教師可以融合彩繪文化資源,引導幼兒學習各種彩繪技巧和方法。教師應引導幼兒欣賞優秀的彩繪作品,學習彩繪技巧,鼓勵其嘗試自己創作彩繪作品,從而使幼兒更加深入地了解陶藝文化,提升其審美能力與藝術創作力[5]。
首先,在彩繪文化的學習中,教師可先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彩繪工具和顏料,并結合具體作品、工藝制品,讓幼兒學習基本的彩繪技巧和色彩搭配方法,讓幼兒對陶藝的彩繪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師要向幼兒詳細演示彩繪的基本技巧,讓幼兒了解涂色、混色、漸變等繪制方法,并向幼兒解釋每個技巧的操作要點,引導其觀察色彩的變化與效果,讓幼兒對彩繪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在觀察學習結束后,教師可讓幼兒動手嘗試,選擇自己喜歡的陶藝作品進行彩繪。在陶藝彩繪活動中,幼兒可以親身感受藝術的魅力和樂趣,充分感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學會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五)展示陶藝作品,介紹講解提高學習成就感
為了進一步鞏固幼兒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精心組織陶藝作品展示會。在作品展示的環節中,每位幼兒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陶藝作品。幼兒要在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時,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創作思路、制作過程。隨著作品展示活動的推進,幼兒的表達能力得到發展,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發現作品的優點與不足,相互欣賞彼此的作品,交流創作心得,并從中汲取靈感和經驗,進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陶藝制作的流程和技術,增強藝術感知力與創作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精心設計的陶藝課程,讓幼兒感受藝術的魅力,培養其觀察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從而為他們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需探索更多創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滿足幼兒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讓幼兒在動手實踐中感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藝術。
【參考文獻】
[1]寇玲玲.談幼兒園陶藝園本課程實踐[J].當代家庭教育,2023(23):136-138.
[2]溫林曦.動物甜甜圈:中班陶藝課程[J].幼兒美術,2023(3):8-9.
[3]魏利環.陶藝在幼兒園美育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3(4):70-72.
[4]林小青.幼兒園陶藝手拉坯課程實施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2(35):105-107.
[5]姜娜,韓光大.基于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少兒陶藝教育再討論[J].美術教育研究,2021(9):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