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不僅賦予了中國共產黨以嶄新的歷史使命,更對黨員的黨性修養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如何有效加強黨員的黨性修養、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成為黨的建設工作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針對黨性修養路徑存在的問題,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對黨性修養路徑進行創新,對于持續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提高中國共產黨黨性建設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古人提出的教育理念諸如“因材施教”“學不等”“藏息相輔”等,為現代黨性教育提供了啟示。當前,黨性教育存在“一鍋煮”的現象,淡化了黨員的主體自覺性,令黨性錘煉的深度難以充分拓展。為了有效矯治這一弊端,我們可以汲取古人“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并融入現代分類教育的先進理念,積極探索黨性錘煉的區分和細化。首先,對黨性修養主體進行群體細分。從職業維度看,可以對同類職業的黨員進行細致的劃分;從學歷層級看,黨員可被分為高學歷和低學歷;從年齡角度看,黨員則可分為青年黨員與老年黨員兩大群體。此外,依據黨內職務的不同,黨員亦可被歸類為普通黨員與黨員干部。其次,對黨性修養內容進行邏輯細化。依據不同的理論,黨性修養內容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基于政治實踐的需求,并遵循傳統的思維范式,黨性修養的內容可被分為理論修養、政治修養、道德修養、作風修養以及紀律修養五大方面。根據品德結構的內在邏輯,可以將黨性修養內容分為黨性認知、黨性情感、黨性意志、黨性行為。最后,對黨性修養的方法進行分層。鑒于黨性修養的主體和內容均存在分層分類的特點,因此,將內容作用于主體的方法亦需遵循相應的層次結構。此處的分層并非意味著在黨性教育中僅采用單一方法,而是強調應當結合黨員個體的特質與需求,以及不同方法本身的優勢,以某一方法為主導,輔以其他方法,以實現黨性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黨員身兼黨員與人民雙重身份,他們長期置身于特定的黨內、社會及家庭環境之中。這些環境要素在無形中塑造著黨員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模式,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黨性修養之所以會出現缺失、不純和曲解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除了發揮教育對黨員黨性修養的直接作用外,也不可忽視外部環境的間接作用,特別是黨組織、社會面和小家庭三重環境之間的聯動作用。首先,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環境。優化黨內環境在于“破”與“立”。“破”旨在根除黨內環境已有的污染,徹底鏟除由此滋生的各類復雜難題。其核心在于緊抓“一把手”的整治工作,對“一把手”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整改,對其權力實施有效的制約和監督。“立”的重點則在于強化黨內法規建設,制定更為嚴明的黨規黨紀,以從源頭上遏制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其次,營造重視黨性的社會環境。黨員職業多樣,身處不同社會關系。日常接觸中,社會環境較黨內環境對黨員影響更深遠。因此,構建重視黨性的社會環境對提升黨員黨性修養至關重要。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在宣傳內容和手段上下功夫,特別要重視網絡陣地的宣傳。人民群眾應理性看待黨員身份,對黨員進行嚴格的監督,特別要將黨性修養作為監督的重點。最后,營造清正廉潔的家庭環境。黨員應積極傳承紅色家風,深入理解和把握紅色家風的精髓及其深遠意義,以焦裕祿、楊善洲、谷文昌等同志為榜樣,努力成為家風建設的楷模。同時,黨員要肩負起對配偶和親屬的教育管理職責,筑牢家庭防線,構建拒腐屏障,確保廉潔家風真正落實。
人工智能作為當今科技領域的核心驅動力,正以其獨特的優勢深刻影響并重塑著各行各業的格局,教育領域亦是其作用的重要領域之一。“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成為必然趨勢,正形塑著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范式。”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提出與發展,不僅推動教育現代化進程,更為黨性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個性化學習路徑的自動生成已逐漸成為現實。利用人工智能的卓越能力,我們能夠精確地對每位黨員的獨特特征進行深度剖析,構建全面的學習軌跡記錄,并深入探索其個性化的學習偏好以及黨性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在此基礎之上,人工智能依托于知識圖譜的細致描繪,能夠為每位黨員量身定制一套既符合黨性教育規范,又能充分滿足其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最優化學習序列。同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我們可以優化黨員的評價與管理。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為黨員行為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賦予了可能性。該技術通過細致挖掘黨員在生活、工作、學習等各個領域的詳盡數據,使得我們能夠獲得對黨員實際表現和思想動態的全面洞察。同時,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智能地分析并處理這些數據,綜合多個維度生成精確度高的黨性分析報告,從而幫助黨組織精準地識別黨員的優點與不足,為黨員評價和管理黨員提供了客觀且科學的依據。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