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越來越內卷,互聯網發展越來越迅速,這使得大部分的大學生走出舒適圈,利用寒暑假外出兼職或者做臨時工,其中有些高校在制定大學生培養方案時將社會實踐納入考察范圍。由于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在社會中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所以對大學生臨時工勞動權益的保障非常地急迫。
大學生臨時工,顧名思義就是大學生在放寒暑假的時間在外短時間內參加勞動的人。大學生臨時工勞動權益被侵害的主要現象:1.中介會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惡意地拖欠和克扣工資、扣押身份證件;2.臨近發工資時中介以廠里面規定為由要求大學生辦理指定銀行的銀行卡或信用卡;3.在大學生兼職的時候沒有做到同工同酬;4.惡意延長工作的時間等。
關于大學生臨時工的法律地位問題,我國現行的勞動法沒有具體的規定,在學術界有沒有統一的定論。根據相關的資料和文獻,在學術界對于該問題可以大概分為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大學生臨時工屬于勞動法規定中的勞動者,勞動法《意見》第十二條的規定中強調的是勤工助學跟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不是勞動關系,不是勞動者,但是這里指的是臨時工,所以說大學生臨時工屬于勞動者;第二種觀點認為大學生臨時工不屬于勞動法規定中的勞動者,大學生的身份特殊,主業是學習,大學生外出做臨時工不是就業,更不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并且大學生不太符合勞動法關于勞動者這一主體的規定。
大學生臨時工的勞動權益遭到侵害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從我國現行的立法來看,對于這方面的立法還不完善,因為大學生臨時工并不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當中。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和相關的司法解釋來看,對大學生臨時工的保護有點散且在實踐中保障起來有點難。并且從用人單位來看,大學生臨時工不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保護的范圍,從而大學生臨時工的工資報酬就不能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有關規定,這對大學生臨時工的勞動權益的侵害大大增加了風險。從如今經濟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來看,在互聯網有很多關于大學生臨時工的求職信息,但是在互聯網平臺上發布的招聘信息大多數是虛擬的信息,而且不正規。從相關數據來看,大學生大多數都是通過中介然后去相關的地方做臨時工,他們認為這樣安全、穩妥、真實一點。但是這種通過中介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大多數中介會用各種手段和途徑克扣大學生的工資。在做臨時工的期間由中介造成的侵害就有很多,在上述的表述中列舉了很多。從大學生個人層面來說,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工作經驗、個人閱歷明顯是不足的,很容易被一些中介或者用人單位高額的薪水和待遇所欺騙,根據相關的數據調查,只有少部分的大學生在做臨時工時要求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合同。雖然高校開設了有關于法律知識的基礎課程,但是對于大學生外出兼職時遇到的糾紛,沒有詳細地講解怎么去解決該糾紛,大學生如何維權以及維權的期限等問題。
大學生臨時工的權益如何保障:
1.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關于大學生臨時工的相關規定。可以將大學生臨時工的勞動權益最重要的是將其納入勞動法及其相關法的調整范圍,這樣大學生臨時工的勞動權益就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還可以將大學生臨時工這類勞動劃分為特殊的勞動,大學生臨時工可以參考非全日制用工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大學生臨時工的上班時間沒有全日制用工的時間嚴格,同時大學生臨時工與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時間上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時也不完全嚴格參照適用非全日制用工的相關法律規定。另外,對于那些雇用大學生的用人單位,國家應定期進行抽查,督促這些用人單位遵紀守法,同時加強對這些用人單位的法律監督。對于那些侵害大學生臨時工的用人單位給予嚴懲,并且責令要求其整改。嚴格要求用人單位與大學生臨時工形成用工關系必須簽訂書面合同,在實踐中大多數都是采取口頭的方式形成用工關系,這種方式不利于后期大學生舉證以及要求用工單位支付相應的勞動報酬。書面合同中用人單位不能約定試用期,大學生臨時工本來就是短期的合同,而且一般招大學生的工作都是很容易上手的,所以用人單位再規定試用期很明顯是不合理的。
2.各大高校應當重視對大學生臨時工的教育宣傳工作。由于大學生涉世未深把控風險的能力很弱,所以這個時候高校的引導和幫助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可以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主要從事的臨時工,然后對癥開設關于這方面關于保護權益的課程,以及在學校設立專門的法律咨詢室供學生咨詢,讓大學生知法、懂法、守法。
3.要加強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大學生在互聯網平臺上尋找臨時工時,應該認真地甄別各種各樣的信息,在勞動關系確認的過程中要留好相應的證據,與中介簽訂勞動合同,以及掌握該中介公司的信息,且在交涉的過程中學會錄音等。并且,在外的大學生臨時工對我們國家的勞動法要多了解,比如勞動時間、工作報酬等。網絡世界紛繁復雜切記甄別信息,避免虛假宣傳。大學生在尋找臨時工的過程中,應該選擇信譽比較高的用人單位,簽訂書面合同時要認真閱讀相關的條款并且將其理清楚,從而避免一些用人單位利用法律的漏洞損害大學生臨時工的切身利益。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