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活躍著這樣一位國家炭材料領域學術帶頭人,他就是省老科協副會長、決策咨詢專門委員會主任呂春祥。他是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曾擔任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原副所長、碳纖維制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作為我國炭材料領域的領軍人,他領導和組織了國家系列碳纖維攻關項目,形成了我國獨立自主的成套技術體系和知識產權。
呂春祥,生于1966年5月,山西代縣人,1990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放棄了繼續留校深造的機會,帶著光榮與夢想,選擇來到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從事炭材料應用基礎研究。2001年,他又一次放棄其他國際前沿科研方向,在組織安排下選擇了碳纖維,自2003年擔任碳纖維團隊負責人以來,一干就是20年。
碳纖維是關乎國民經濟和國防安全的戰略物資,它的制備工藝過程復雜、技術難度大。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部設立碳纖維“863”專項,啟動碳纖維研發。2005年,在國家高端碳纖維供應陷入困境時,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接過中國碳纖維研發的重擔。在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國外可靠資料、對碳纖維關鍵工藝流程和裝備的認識處于一片模糊的情況下,當時國內相關實驗室技術難題尚未真正解決。呂春祥作為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課題組長,帶領團隊接過研發的重擔,但他并沒有意識到這條道路有多難走。當時的日本、美國加緊對我國碳纖維技術和產品實行封鎖禁運,導致我們國家高端領域用碳纖維面臨“無米之炊”的境地。
在宇航級碳纖維的研發起步階段,呂春祥的同事有的調離,有的出國,團隊只剩下了幾個人。呂春祥臨危受命擔任技術總負責人,面對誘惑不動搖,面對困難不退縮,在時間緊、任務重的非常時刻,邊招納年輕科技人員充實隊伍,邊帶領技術團隊精心設計方案,從科學原理、工程原理方面論證,科學安排建設進度,考核論證節點以月、天、小時計,爭分奪秒,實現了碳纖維研究前所未有的高效。
在碳纖維原絲線建設過程中,從年初設計到6月底投產,別人要18個月才能干完的事,他帶領科研團隊6個月就干成了,這在碳纖維技術歷史上是沒有過的。在2005年到2008年3年時間里,呂春祥帶領團隊與時間賽跑,攻克宇航級T300碳纖維工程化關鍵技術,開發出集生產工藝和關鍵裝備于一體的國產化技術,為我國關鍵領域裝備用碳纖維提供了國產化保障,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為提升國內碳纖維產業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集成能力作出了突出貢獻。
2007年技術攻關處于膠著狀態,上級部門要求呂春祥團隊必須在限定時間拿下全部技術、保障產品供應。于是呂春祥率隊南下赴江蘇省揚州市建設生產線。“光背啃大餅、蚊子叮屁股”,這是當時在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揚州碳纖維工程技術中心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團隊中大部分成員都是北方人,背井離鄉,忍受水土不服給身體帶來的不適和極大的攻關壓力。那里夏天特別熱,冬天還又冷又潮。尤其是在久攻不下的階段,由于試驗線不間斷連續運行,呂春祥經常凌晨三四時睡覺,每天都要盯到半夜,身體透支十分嚴重。
重壓面前,團隊沒有后退半步。他帶領的團隊堅決按照立項時的高標準推進工作,產品成分、性能和穩定性方面絕不降格,確保了產品穩妥可靠、技術先進BIhprUzslKCNXzqlo+HOtw==、長期穩定。經過3年太原和揚州的南征北戰,嚴寒酷暑,團隊終于啃下了宇航級T300碳纖維這塊硬骨頭,為我國成為國際上第三個具有宇航級碳纖維的國家作出了貢獻。
2008年,T300碳纖維實現國產化,隨后團隊又相繼突破了T700、T800等系列高性能聚丙烯腈碳纖維產業化技術,并成功實現了技術轉移、轉化和升級,保障了國家的高端研制,呂春祥帶領的團隊在碳纖維領域作出了矚目的成就。
呂春祥是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高性能碳纖維研發團隊的學科技術帶頭人,致力于碳纖維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是國家突破碳纖維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關的領軍人物。在他的帶領下,團隊解決了困擾我國多年的碳纖維生產間歇聚合工藝、碳纖維結構和成分控制等諸多技術難題,以及關鍵裝備國產化難題,形成了系統的碳纖維核心工藝技術,大幅縮短了與國外的差距。在T800碳纖維技術攻關過程中,在航天應用需求的牽引下,率先在國際上研發出高壓縮強度碳纖維。
團隊以實現高端碳纖維的產業化和高端應用為科研目標,成功實現了系列碳纖維技術轉移轉化,與企業合作建設了千噸級T300碳纖維生產線、百噸級T700碳纖維和500噸級T800碳纖維生產線。在國家部委組織的T800碳纖維技術和產品競爭淘汰性測評中,產品處于優勢地位。其技術轉移、轉化工作為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實現了2.9億元的經費收益和3億多元的無形資產收益,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典型的成功案例。
雖然取得諸多成績,但因長期干的都是隱姓埋名的事,呂春祥和同事們很少能收到鮮花與掌聲,深藏功與名是他們的日常。2015年9月3日,當他受到全國總工會的邀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觀禮臺,參觀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閱兵儀式,看到國防重器一排排從眼前經過,自己研制的關鍵材料不僅派上了用場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能對國防領域關鍵型號作出貢獻,更加堅定了他為碳纖維事業奉獻一生的信念與追求。在這條充滿坎坷的道路上,呂春祥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皆因一個信念,那就是:國家利益至上。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呂春祥時刻銘記積極為國家建言獻策,圍繞碳纖維作貢獻。作為山西代表,要為山西轉型發展作貢獻。山西有較好的碳纖維產業基礎,但是產業鏈條不完整,下游應用剛剛起步,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全國“兩會”上,呂春祥建議國家支持山西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建設高技術攻關、產業、應用一條龍的項目集群,打通“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成用”的技術產業鏈條,提升技術硬實力,推動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實現從跟蹤仿制到自主創新、從研制生產型到效益規模型兩個重大轉變。
欣慰的是,太鋼千噸級高端碳纖維二期、三期工程順利建成投產。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建立了山西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創新中心,這將為構筑完整系統的山西新材料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發揮重要作用。
如今我國碳纖維研發已經突破了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呂春祥正帶領團隊開展新一代高性能碳纖維技術攻關,與此同時,他的工作內容也多了一項:普及碳纖維知識。
全國“兩會”,他都會帶著許多碳纖維相關的產品,包括冬奧會雪車運動員頭盔、登山杖、羽毛球拍、3D打印制品等,一邊搞研發,一邊做宣傳,他想讓大家知道,山西不僅有煤、有醋,還有很多可以大力推進的產業。2023年,第十六屆全國新型炭材料學術研討會在太原舉行,作為大會主席,呂春祥很興奮,在自己的主場,他把山西的新名片:碳纖維、碳化硅、手撕鋼等一張一張亮出來。
少年強,則國強。呂春祥深感科技比拼的決定因素還是人才,為此他時常鼓勵年輕的科研人員,專業知識和國家利益至上的信念同樣重要,只有內外兼修,才能成為合格的接班人。他相信,在未來,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會將我國碳纖維技術帶上世界之巔。
山西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