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非布司他聯合維生素D治療痛風伴維生素D不足患者的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3年1月至11月清遠市清城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痛風伴維生素D不足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非布司他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非布司他聯合維生素D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尿酸(UA)、UA降低幅度、25-羥維生素D[25-(OH)D]水平,比較兩組患者痛風急性發作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UA、25-(OH)D均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治療后1、3、6個月的UA水平均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UA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1、3、6個月的25-(OH)D水平均呈升高趨勢,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患者痛風急性發作頻率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非布司他聯合維生素D治療痛風伴維生素D不足患者有利于調節UA、25-(OH)D等指標,減少痛風急性發作頻率,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非布司他;維生素D;痛風;維生素D不足;尿酸
【中圖分類號】R5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9.0037.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9.013
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與生活壓力增大,痛風發病率逐年升高,但痛風患者的健康管理依然較差,且可能引發高血壓與心臟病等并發癥[1]。雖然非布司他等藥物治療痛風具有良好的鎮痛、抗炎、降低尿酸(UA)等效果,但長期服用可發生肝功能損傷、腎功能損傷、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因此仍需探尋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2]。有研究顯示,痛風人群中普遍存在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3],通過補充維生素D可改善代謝綜合征、抑制炎癥因子釋放,從而發揮潛在的降UA、抑制痛風急性炎癥發作的效果[4]?;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懛遣妓舅摵暇S生素D治療痛風合并維生素D不足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3年1月至11月清遠市清城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痛風伴維生素D不足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25~82歲,平均年齡(58.29±10.73)歲;BMI 19~27 kg/m2,平均BMI(22.71±2.16)kg/m2。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20~81歲,平均年齡(57.63±9.12)歲;BMI 18~27 kg/m2,平均BMI(22.26±2.39)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清遠市清城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痛風的診斷標準[5],可進行降UA治療;⑵年齡≥18歲;⑶25-羥維生素D[25-(OH)D]<30 ng/mL。排除標準:⑴對本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者;⑵合并嚴重消化性潰瘍、臟器功能不全者;⑶合并惡性腫瘤者;⑷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⑸需長期服用抑制UA生成的藥物者;⑹入組前已接受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痛風和高尿酸血癥飲食指導,痛風急性發作期給予非甾體抗炎藥物、秋水仙堿或激素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非布司他片(江蘇萬邦生化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58,規格:40 mg/片)口服治療,開始20 mg/次,1次/d,治療2周后調整為40 mg/次,1次/d,共治療6個月。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維生素D滴劑[國藥控股星鯊制藥(廈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5021450,規格:每粒含維生素D 400 IU],800 IU/次,1次/d,共治療6個月。治療期間進行隨訪跟蹤。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UA、25-(OH)D水平和UA降低幅度。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1、3、6個月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采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靜置10 min后取上層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美國)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72220599,型號:AU680],檢測UA水平,采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檢測25-(OH)D水平。⑵比較兩組患者痛風急性發作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內的痛風急性發作頻率。其診斷符合相關標準[6]。⑶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肝、腎功能損傷、高鈣血癥。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各項不良反應發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同時間點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UA、25-(OH)D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UA、25-(OH)D均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治療后1、3、6個月的UA水平均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UA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1、3、6個月的25-(OH)D水平均呈升高趨勢,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表2。
2.2 兩組患者痛風急性發作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痛風急性發作頻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目前臨床治療痛風的藥物較多,如別嘌醇、非布司他、丙磺舒、秋水仙堿等,其作用機制主要包括促進UA排泄與抗炎鎮痛等,但其不良反應均較多,不利于長期應用[7]。有研究指出,痛風患者普遍存在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而補充維生素D能夠改善代謝綜合征、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有利于降UA與抑制痛風急性發作[8]。但目前非布司他聯合維生素D治療痛風伴維生素D不足患者的研究較少見,故本研究探討非布司他聯合維生素D治療痛風伴維生素D不足患者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UA、25-(OH)D均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治療后1、3、6個月的UA水平均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UA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1、3、6個月的25-(OH)D水平均呈升高趨勢,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非布司他聯合維生素D治療痛風伴維生素D不足有利于下調UA,改善維生素D缺乏情況。分析原因為,腎近端小管上皮細胞有UA分泌和重吸收的轉運體,可參與腎臟對UA排泄的過程,同時腎小管上皮細胞也是合成25-(OH)D的重要部位。非布司他作為一種高選擇性的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既能降低UA及尿微量蛋白水平,也不會影響嘧啶和黃嘌呤的合成,從而抑制痛風的發展。另外,痛風伴維生素D不足患者存在25-(OH)D合成不足、25-(OH)D水平偏低情況,單純非布司他治療對患者25-(OH)D水平影響有限,對維生素D不足的改善效果不佳,而通過補充維生素D,有利于提高25-(OH)D水平,改善腎臟排泄UA的能力,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9]。有報道顯示,維生素D缺乏是導致高尿酸血癥的危險因素之一,補充維生素D治療或有利于促進UA排泄,下調UA水平[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痛風急性發作頻率少于對照組,提示非布司他聯合維生素D治療痛風伴維生素D不足患者有利于減少痛風急性發作頻率。分析原因為,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疾病,其發病主要與UA合成過多、UA排泄障礙有關,尿酸鹽沉積在關節組織中,促使炎癥因子釋放,加劇炎癥反應。25-(OH)D是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25-(OH)D水平升高,能夠抑制巨噬細胞分泌炎癥因子,降低體內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白細胞介素-6等炎癥因子水平,減輕炎癥反應[11-12]。此外,甲狀旁腺上存在維生素D受體,如果患者維生素D缺乏,則會激活甲狀旁腺釋放甲狀旁腺激素(PTH),引起腸及腎上皮細胞膜上的三磷酸腺苷結合轉運蛋白G超家族成員2(ABCG2)表達降低,影響UA排泄,促進高尿酸血癥的發生[13]。因此,補充維生素D可抑制PTH的釋放,促進UA排泄,降低UA水平[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非布司他聯合維生素D的治療方案安全性理想,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分析原因為,非布司他療效顯著,其聯合用藥在肝功能異常、消化系統癥狀等常見不良反應亦較少,多數患者可耐受。而維生素D為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適量使用并不會影響其他器官功能[15],因此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非布司他聯合維生素D治療痛風伴維生素D不足患者有利于調節UA、25-(OH)D等指標,減少痛風急性發作情況,安全性良好。
參考文獻
楊麗華,劉曉麗,蔣雅瓊,等.我國痛風的患病率及危險因素[J].醫學研究雜志, 2019, 48(12): 4-6, 10.
楊顯娜,張昊喆,晏蔚田,等. 2 087例痛風患者合并癥及并發癥的回顧性研究[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 2021, 44(5): 19-24.
路杰,崔凌凌,李長貴.原發性痛風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內科雜志, 2015, 54(3): 244-247.
陳曉雪. 痛風患者血清25-羥基維生素D的表達水平及意義[D]. 南昌:南昌大學醫學部, 2021.
楊雪,劉磊,朱小霞,等. 201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歐洲抗風濕病聯盟痛風分類標準評述[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16, 20(2): 141-143.
徐東,朱小霞,曾學軍,等.痛風診療規范[J].中華內科雜志, 2020, 59(6): 421-426.
李治綱,劉珊珊,潘明珍,等.不同劑量非布司他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的療效觀察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23, 23(5): 539-542.
FOTOH D S, SERAG D M, BADR I T, et al. Prevalence of sub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egyptia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ients[J]. Arch Rheumatol, 2020, 35(3): 335-342.
于洋,魏金楓,鄧世杰,等.維生素種類及其降尿酸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 2024, 21(15): 190-193.
孟永杰,陶文遠,王圓,等.維生素D與常見內分泌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 2023, 15(12): 138-144.
陶亞玲,湯旭磊,關聰會.補充維生素D對代謝綜合征影響的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院學報, 2021, 27(5): 396-400.
蘭宇斌,周紅星.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血清中嘌呤能受體和痛風相關炎癥因子水平的表達及相關性研究[J].中國衛生工程學, 2017, 16(4): 524-525, 528.
楊瑞香,黃麗娥,施雅麗,等.骨質疏松癥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維生素D水平與骨代謝、血尿酸的關系[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21, 27(2): 244-247.
隋小芳,王娜,王鳳玲,等. 25羥維生素D與原發性高血壓合并高尿酸血癥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 2023, 27(8): 915-918.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臨床應用共識[J].協和醫學雜志, 2018, 9(2): 12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