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接受支架取栓術治療后發生出血性轉化(HT)的影響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進行支架取栓術治療的62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支架取栓術后是否發生HT分為HT組(20例)和無HT組(42例)。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影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各因素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價值。結果 HT組患者閉塞血管為前循環占比、入院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與術后24 h收縮壓均高于無HT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前循環血管閉塞、入院時NIHSS評分升高、術后24 h收縮壓升高均是影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入院時NIHSS評分及術后24 h收縮壓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43、0.790,靈敏度分別為0.950、0.850,特異度分別為0.703、0.712(均P<0.05)。結論 前循環血管閉塞、入院時NIHSS評分升高與術后24 h收縮壓升高均為影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接受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入院時 NIHSS 評分及術后 24 h 收縮壓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度,臨床可結合以上指標進一步判斷患者病情進展。
【關鍵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支架取栓術;出血性轉化;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9.0102.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9.034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通常是由于腦動脈栓塞、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形成的血栓阻塞導致,其主要臨床癥狀包括劇烈頭痛、面部或單側身體癱瘓、言語障礙等[1]。支架取栓術通過支架機械取出血栓,可有效促進腦組織的血液供應,但該手術也存在一定的血管穿孔、腦出血等并發癥風險[2]。出血性轉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主要指在缺血腦組織重新獲得血液供應后出現血液代謝異常或血管損傷,導致出血,HT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導致神經系統功能進一步惡化,對患者的預后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因此,盡早明確HT發生的危險因素,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诖耍狙芯刻接憣е录毙匀毖阅X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危險因素,并分析因素的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進行支架取栓術治療的62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支架取栓術后是否發生HT分為HT組(20例)和無HT組(42例)。HT組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1.26±12.33)歲;BMI 23~30 kg/m2,平均BMI(26.12±2.37)kg/m2;合并癥:糖尿病6例,高血壓11例,高血脂1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例;有吸煙史12例;有飲酒史13例;有心房顫動史5例。無HT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46~74歲,平均年齡(60.75±12.09)歲;BMI 22~39 kg/m2,平均BMI(25.77±2.12)kg/m2;合并癥:糖尿病9例,高血壓18例,高血脂16例,冠心病7例;有吸煙史19例;有飲酒史20例;有心房顫動史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4],并經MRI、顱腦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⑵均由同一組醫師進行支架取栓術治療;⑶年齡≥18歲;⑷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合并出血性腦卒中者;⑵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體內有出血傾向者;⑶合并惡性腫瘤者;⑷有腦部嚴重外傷史、手術史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閉塞血管(前循環、后循環)、入院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5](總分范圍為0~42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發病至入院時間、溶栓前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溶栓前服用他汀類藥物、術后24 h收縮壓、術后24 h舒張壓、術前纖維蛋白原水平、術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術后24 h使用全自動血壓儀[北京捷通康諾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進)字2012第2201805號,型號:BPBIO320n]檢測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采集患者術前外周靜脈血5 mL,抗凝后取血漿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希森美康株式會社,國械注進20162220783,型號:CS-5100)檢測術前纖維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⑵分析影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獨立危險因素。⑶分析各因素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發病至入院時間、溶栓前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溶栓前服用他汀類藥物、術后24 h舒張壓、纖維蛋白原水平及術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HT組患者閉塞血管為前循環占比、入院時NIHSS評分與術后24 h收縮壓均高于無HT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影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將可能影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因素行量化賦值,以是否發生HT為因變量(是=1,否=0),以閉塞血管(前循環=1,后循環=0)、入院時NIHSS評分(連續變量)、術后24 h收縮壓(連續變量)為自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前循環血管閉塞、入院時NIHSS評分升高、術后24 h收縮壓升高均是影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2。
2.3 入院時NIHSS評分、術后24 h收縮壓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ROC曲線分析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入院時NIHSS評分及術后24 h收縮壓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43、0.790,靈敏度分別為0.950、0.850,特異度分別為0.703、0.712(均P<0.05),見表3、圖1。
3 討論
支架取栓術通過微創技術,在患者的血管內引入導管,將小型支架或取栓裝置送達阻塞的血管處,通過捕捉并移除阻塞血管的血栓或斑塊,恢復腦組織的血液供應[6]。然而,支架取栓術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如發生HT等。HT是指在治療過程中或治療后,由于血管再通,原本缺血的腦組織因血液供應的突然恢復而發生出血,這種出血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彌漫性的,嚴重時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7]。因此,進一步明確引發HT的危險因素,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對于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HT組患者閉塞血管為前循環占比、入院時NIHSS評分與術后24 h收縮壓均高于無HT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前循環血管閉塞、入院時NIHSS評分升高、術后24 h收縮壓升高均是影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獨立危險因素,這提示以上因素參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HT的發生與發展。分析原因為,前循環血管閉塞是導致腦組織缺血損傷、引發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關鍵因素,當該區域的血管發生閉塞時,腦組織的血液供應會急劇降低,導致神經細胞受損甚至死亡,而在支架取栓術中,盡管能夠迅速恢復血管的通暢,但這一過程也會對血管壁造成一定的損傷,增加HT的風險[8]。NIHSS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腦組織受損的范圍越大,增加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并對患者術后恢復和生存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在支架取栓術后,由于腦組織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其對于缺血和再灌注的耐受性也會降低,從而增加HT的風險[9]。術后24 h收縮壓是反映患者血壓狀況的重要指標,過高的血壓會增加血管壁的張力,導致血管破裂和出血的風險增加,導致HT[10]。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入院時NIHSS評分及術后24 h收縮壓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AUC分別為0.843、0.790,這提示入院時NIHSS評分及術后24 h收縮壓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效能較好。分析原因為,較高的NIHSS評分提示廣泛的腦組織損傷和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這可能導致血管壁變得脆弱,增加術后發生HT的風險。在術后24 h內,如果患者的收縮壓持續偏高或波動較大,可能導致腦血管內的壓力增加,增加HT的風險。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處,如納入樣本量較小,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后續仍需擴充樣本容量進一步分析上述指標聯合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的價值。
綜上所述,前循環血管閉塞、入院時NIHSS評分升高與術后24 h收縮壓升高均為影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獨立危險因素,入院時NIHSS評分及術后24 h收縮壓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支架取栓術后發生HT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度。
參考文獻
伊德日,王鵬,錢永剛,等.內蒙古自治區7 472例腦卒中發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 2022, 37(4): 464-468.
王瑞,彭明洋,周星帆,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機械取栓術后顱內出血的預測因素分析[J].磁共振成像, 2021, 12(1): 9-14.
陳英道,李海寧,李育英,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分布特點及支架取栓術后出血性轉化的影響因素研究[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 2021, 34(5): 262-268, 273.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 51(9): 666-682.
張磊,劉建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5): 455.
王永華,王春玉.河南豫東地區鄉鎮居民腦卒中的流行病學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J].卒中與神經疾病, 2020, 27(4): 466-469, 478.
王震汕,陳婉琪,林海韜,等.雙能量CT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支架取栓術后顱內出血的早期診斷及預測[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2020, 29(2): 89-94.
張艷,周霞,王幼萌,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機械取栓術后出血轉化及其對預后的影響[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22, 57(6): 987-990.
黨肖萍,李亞軍.缺血性腦卒中靜脈溶栓后出血轉化發生機制的研究進展[J].卒中與神經疾病, 2019, 26(6): 764-766.
朱健行,張蓓,李亞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靜脈溶栓后出血轉化的研究進展[J].卒中與神經疾病, 2019, 26(5): 638-641.